荀子经典名句翻译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2、点评:荀子认为,“知行合一”是求取学问的佳办法。
3、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荀子经典名句翻译)。
4、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5、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荀子经典名句翻译)。
6、节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中国当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作者任继愈书法《荀子·劝学》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1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1、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1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3、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14、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15、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荀子学识渊博,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16、点评:荀子认为,君子立下志向,就不会随意改变。即使遭遇穷困,也不会放弃德行和信仰。
1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8、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9、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20、(感悟)做人做事,怕只说不做。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2、 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23、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4、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2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26、点评:荀子认为,温柔谦恭,才是道德的根本。
27、今天,诗享君要分享荀子书中的10个惊世哲理,如果你能读懂并致于行的话,将受益一生。
2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0、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3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32、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33、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青:蓝色颜料靛青。蓝:可提炼蓝色颜料的蓼蓝。这几句大意是: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色颜料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色更青;冰是水变成的,却又比水更冷。这是一个暗含哲理的名句,它以两个生动的倒子,说明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来居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欢迎成长与超越,为师者更应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使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3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35、听到了却没有亲眼见到,即使听得再多,也必有谬误;
36、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3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38、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39、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的力量是决定性的。唐朝时,魏征用此观点来劝谏唐太宗,荀子的这句话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时刻铭记的。
40、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王制》
41、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42、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43、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44、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45、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性本恶。因而更强调人为的作用,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才能达到“善”。没有本性那么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人为的努力,本性就不能改良。所以主张“性伪合”,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努力对人都有重要影响,而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能够自己掌控的,“学不可以已”的意义就更大。
4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7、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48、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49、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50、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51、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52、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53、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54、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55、(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译文):快乐的人,圣人所喜欢的,而可以善民心,他深深地感动人,他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教导他们,百姓和睦。
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7、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58、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5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60、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61、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6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63、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宝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美好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宝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谈,言语美好,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美好,都会使人觉得宝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64、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65、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境界了。
66、学习不可以停止,青从蓼蓝中提取出却比蓼蓝更青。
67、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68、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69、荀子所说的“伪”,是“人为”的意思。天生就有的是“性”,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可以改变的,就是“伪”。所以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通过自己能掌控的力量来改变已成定数的东西。
70、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7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72、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73、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74、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75、“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人都依自己的愿望行事的话,可想而知世界就会混乱不堪,而且外物有限,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所以需要制定“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合理引导欲望。荀子认为“礼者,养也”,“礼”并非是刻意压制人的欲望,而是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质,使社会相对稳定。
76、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