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是个怎样的作家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重要的作品,它既与《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姊妹篇,同时又是一部独立的作品。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种族压迫。尽管在南北战争以后蓄奴制已经被取消,但是对黑人的种族压迫依然存在。虽然小说写于战争结束以后,但其内容仍然是反映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这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压迫黑人制度的否定。哈克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反对种族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不愿意过那种“体面”的生活,不能忍受父亲的虐待,他的逃跑表明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资本主义环境的反抗;他不怕冒犯法律和社会道德传统去帮助吉姆,又体现了他敢于斗争的精神。小说的另一个人物吉姆也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优秀品质,他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愿忍受奴役和压迫;但他身上又存在着迷信和无知的缺点,这又恰恰说明了黑人所受的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因此导致的教育的缺乏。
2、但与此同时,质疑之声也时有所闻。在《小妇人》作者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看来,哈克贝利是典型的“问题少年”,因此她奉劝马克·吐温:“如果克列门斯先生找不出什么好东西的话,那么好就别为我们思想单纯的少年男女写作了。”1885年,麻省公共图书馆禁止《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书在馆内流通,理由是“通篇粗俗猥亵,贫民区的人读读还可以,不适合有教养受尊敬的读者”。20世纪文学大师福克纳更是直截了当地宣称马克·吐温才艺平平,只能归于“第四流作家”。
3、“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4、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本人也会为此骄傲的。——《书单》星级评论
5、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文化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6、在旧金山结识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提高了写作的本领。
7、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在此期间,他遇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Langdon)并看到兰登姐姐欧莉维亚(Olivia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一见钟情。
8、1870年马克·吐温与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欧莉维亚·兰登结婚。
9、马克·吐温热爱人民,坚持正义,他曾自称是一个反帝国主义者。他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满怀热情地支持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1898年,他任“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的。他还给予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积极的声援,愤怒地谴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10、海明威曾说:“全部美国现代文学,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好的一本,在它之后,没有一本书能和它相比。”当然,也有作家和评论家对其文学成就不以为然,福克纳就曾直截了当地宣称马克·吐温才艺平平,只能归入“第四流作家”。然而,无论争议如何巨大,人们都不能忽视其名满天下的影响力。
11、今天,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课文里的作家(马克▪吐温)!
12、一个晚上,汤姆与哈克·费恩见面,却不料看见三个恶人为分赃而打斗:波特被打昏,医生被印江杀死,但印江却把杀人的罪名栽赃给波特。两个孩子为了避祸,发誓对这一晚所见的事情守口如瓶,他们决定偷渡到荒无人烟的小岛。几天后,正当家里为他们准备葬礼时,几个孩子突然出现了,大家又惊又喜。
13、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14、在1876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
15、5月1日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
16、在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排华情绪蔓延的氛围下,马克·吐温对中国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进行大胆地揭露和谴责,充分体现出一位作家的社会批判责任和人道主义情怀——事实上,和哥尔斯密、蒲安臣一样,马克·吐温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堪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世界公民”。
17、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旅居国外数年的马克·吐温,重回美国的第一天,便向记者发表声明:“我是个反帝国主义者。我反对美国雄鹰把爪子伸到别人的土地上去”。同时,他在给友人信中说:“现在全中国都起来了,我同情中国人。他们一直在受欧洲掌王权的强盗的欺负。我希望他们能把外国人都轰走,而且永远不让他们再回去……为什么列强不退出中国,让中国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呢?事情都是外国人闹出来的,只要他们能滚出去,那是多么大的好事。”后他预言说:“中国终必获得自由,拯救自己。”
18、183麻省康谷尔顿的图书委员会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为“无聊之作,只能供贫民窟阅读”。不得放在书架上,从而开始了禁书的一段历史,其影响直至今日。虽然如此,到五月份时,《赫克》出售了五万一千本。(这样的禁书是个别单位的,并非全国性的)
19、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烟斗客,比如爱因斯坦、恩格斯、萨特和马克吐温都是钟情烟斗之人。英国的丘吉尔也曾在他著名的二战回忆录里写道:“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刻,我右边坐着美国总统,左边是苏联的主席,我们三个人一起控制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海军和四分之三的空军,可以指挥将近2000万的军队,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可怕的战争。”这是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个夜晚。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丘吉尔手里握着结实的石楠根烟斗;斯大林那一排浓重的胡须下面叼着巨大的枣木烟斗;罗斯福抽的是骆驼牌纸烟,但他把纸烟卷在了一个长长的烟嘴里。
20、 烟斗客喜欢的好烟斗,多是石楠木树根做的,它长在悬崖峭壁上。烟斗的制作,其实和艺术的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尤其在北欧的丹麦,烟斗的制作逐渐更倾向其艺术性的表现,对近代烟斗文化的发展冲击极大,丹麦的很多制斗名师,并不遵循所谓的古法样式,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艺术想象去做烟斗。因此,丹麦烟斗的千变万化造型是理不出一个规则的,至于烟道合理与否,烟质量好与不好,那是另一码事了。
21、然而,数年以后,随着马克·吐温对华人的了解逐渐加深,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转变。比如1870年,他的连载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借用英国作家奥里弗·哥尔斯密书信体小说形式,描述中国人艾颂喜怀抱希望前往自由之乡美国,却受尽残害与屈辱并被强行送进监狱的经历。1872年,马克·吐温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出版,其中有一章专门描写开发西部的华人生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赞扬华人吃苦耐劳和忠厚老实等优秀品质,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他还满怀义愤对美国的种族主义予以谴责。1877年,他与布莱特·哈特合作撰写以中国洗衣工为主角的剧本《阿新》,表达了同样的批判意味。此外,他曾以《对一个孩子的可耻迫害》为题,以纪实小说的形式刻画弱小族群如何遭遇歧视、饱受欺凌。他的另一篇短文《中国佬在纽约》,描写某茶叶店以装束奇特的中国人招徕顾客的故事,对把中国人当作动物式的展品之举表示极大的愤慨。
22、完成一个可以说美国伟大的作家写下的故事,并非易事。但是,这对凯迪克奖得主、作家-插画家组合(也是夫妻档)证明了,他们可以胜任这项任务。一部引人沉思、异想天开的作品,吐温也会欣然接受。——《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23、70年代初,马克•吐温同一位富商的女儿奥利薇亚•兰登结婚,定居在马萨诸塞州的哈特福德。《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上》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这段稳定的生活期间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少年儿童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小汤姆厌恶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包括主日学校的虚伪刻板、守旧的小市民习气、老一套的布道演说……他同小伙伴去岛上“探险”,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少年儿童的活泼的稚气。《在密西西比河上》回忆了作者当年的水上生涯。大河景色、航运经历、弟弟遇难等真实故事,富有诗意,抒情气氛很浓。书中写到领港员协会的组织和斗争是19世纪美国劳工运动的宝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