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孔子简介姓什么【文案7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1 02:4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孔子简介姓什么

1、孔子晚年时期的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2、公务员考试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少,考生有必要提前了解

3、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4、yesuo聊历史||由孔子到底姓什么说开去

5、          孔子行教像(拓片)     唐 吴道子 (约685年——约758年) 

6、可政审就不一样了,不仅涉及的人员多,范围还比较广,考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约束,甚至就连交往的女朋友过多也会导致政审过不去。可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需要注意的问题还真不少,提前了解真的很有必要。

7、其实在女性已启蒙、两性已走向平等,而男女间的交往已相当开放的现代,我们仍然缺乏一套相应的概念、语言系统来准确描写男女间的互动,仍然大量袭用父权时代男尊女卑、夫妇有别的旧概念、旧语言来强套,遂导致两性交往的诸多障碍、隔阂、误解。这令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便能够原则性地跨越种种文化的制约与成见,回溯到人性的根源处去平等地看待所有人。这正是仁教、仁传统或人道、王道的可珍可贵之处呀!但孔子秉这样的真心、本心、仁心去立身行道,却往往连亲近的弟子都会误解,也许孔子的思想是太过超时代了,或太彻底地回归人性根源了,以至他虽然人格独立,自信自足,却在人间不免成为少人了解的孤鸟或边缘人。

8、换句话说,孔子见南子,本来就不是依据当时人所共循的礼去见的,而是直凭他光明磊落的仁心去见的。因此他见南子,也不必预存什么成见(如这是个淫荡女人),就如同接见互乡童子,依然可以就看南子是一个与所有人本质相同的「人」。但连见互乡童子都招门人之惑了,何况在世人心中成见更深重许多的男女之防呢?更何况南子是一个名誉不佳的女人呢?在男女之间完全没有单纯以「人」和「人」相见面的那个时代(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夫妇都各有伦理,夫妻以外的男女却除了授受不亲,别无伦理可循),则也难怪孔子面对子路自以为理所当然的不悦,只能用发誓来取信于子路了!

9、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10、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11、清雍正八年(1730年)孔子塑像        1966年前资料

12、原来,所谓中华文化传统,应包含外在的文统(礼传统)与内在的心传(仁传统)两面,合心传与文统,才是完整的传统。礼传统是由周公创制,孔子自觉地予以继承,所以并称「周、孔」;仁传统则由孔子发明,孟子自觉地予以继承,所以并称「孔、孟」。而二者之中,更以仁传统为本(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其实就是仁),所以孔子在中华文化传统上的地位,比周公更重要。可以说是由于孔子,中华文化才形成以动力为本、以身心修持、人格养成为要的文化性格。延申到中华民族其后两千五百年的命运,不管是好是坏,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和孔子脱离不了关系。(在命运好时就归功于他,在命运不好时就归咎于他,近一次就是民初的打倒孔家店以及其后的批孔扬秦。)由此说来,孔子还不够伟大吗?

13、孔子姓子,而不是其他。细心的考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在注释中这样介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所以孔子的姓氏是子。

14、持敬门(持敬门是连通孔庙国子监的神奇大门)

1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16、到叔梁纥时,距孔父嘉已经超过五世,理应另立门户,另外起一个姓氏,一般可以以号或者字为姓氏,比如叔或者叔梁。为什么孔子没有姓叔而要姓孔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17、(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8、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你知道孔子姓什么吗?

19、经历苦难的孔子,六十八岁回到故乡后,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编纂,使得在流传过程中文字混乱的“六经”典籍得以很好地梳理,让古代文化得以流传。

20、孔子对旧观念的第二项重大新诠是社会层面的君子、小人。

21、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 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 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2、愤怒的士兵和华父督一起发动了政变,杀死了孔父嘉,华父督借机夺取孔父嘉的妻子,但孔父嘉的妻子自杀了。宋殇公知道后,愤怒,准备收拾华父督。华父督知道后,一不做二不休,又带人把宋殇公给杀了,并又立宋庄公为国君。木金父奔鲁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害怕华父督的继续诛杀,出奔到了鲁国。到了木金父的孙子孔防叔的时候,孔氏开始以孔为姓。因为孔防叔与宋国有世仇,于是,鲁国就派孔防叔到了鲁宋国界处的防城,担任防邑的大夫。防邑是鲁国的西大门,史称西防。

23、毕竟常识问题在公务员考试当中也比较常见,在这个上面丢分导致没有通过考试,真的太可惜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简单题之外,公务员考试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24、但,为什么与大人君子相处,反而得不到有效的检验呢?就因大人君子可能会体谅你、担待你,不跟你一般见识,结果信息的反馈反而是不完整乃至不够准确的,反而不如天真直率的自然人能给人直接的回应。

25、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26、而孔子原本是不姓孔,他祖上是子姓,而他的孔姓来自于曾祖父孔防叔。具体内容如下:

27、原来,孔子虽然是第一个将传统上只有贵族有机会获得的人文教育普遍向平民开放的人(也可以说孔子首先打破了贵族、平民的阶级区隔),但其实他教给弟子的却不止是贵族原有的人文教养(总称为礼或礼教,分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还另外加进了原来没有,到孔子才开发出来的仁教。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全盘继承了周公古礼体制,不像墨、道多有质疑(所以并非儒家独占了中华文化传统,而是墨家道家都不想要)。所谓以述为作,则是指孔子并非对周文的继承一成不变、原封不动,而是能秉着自由的心灵,关怀人性的本质要求(如喻于义而非喻于利),去对旧礼作出恰当的微调或与时俱进的诠释,也就是所谓「创造性的继承」。孔子正是秉持这种精神,才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二十三章)百世可知的是什么?当然不是说孔子预知三千年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开汽车、用电脑),而是说孔子肯定不管方式怎么变,它为增益人生福祉的原则是永远不变的。

28、高柴。齐人,字子羔,少孔子三什岁,《论语》中提及二次。他长得较矮,相貌也不好看,子路想介绍他担任费邑宰,孔子认为他当时还太年青学问还不够格,不能胜任,因为孔子对仕的要求很高①。但他做事很灵活,能随机应变。他和子路曾同时在卫国从政。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赶紧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因忠于职守,回宫遇害。孔子听说卫乱,就预言子羔是可以生回的,而子路怕是要死的了,后果然不出所料②。

2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0、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31、孔子的这一项新诠与转化对后代的影响也极大,这使得中国人普遍以修德为重,社会也普遍敬重人格高尚的士君子。

32、前文曾提到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建立了一个「仁传统」,那请问所谓仁传统的主要内涵是哪些呢?其实无妨说就是上述的这三点:在超越的宗教面是开创了以仁为本的良心教与人文教,在主观的人格面是开启了以仁心自觉、德性修养为主的君子之道,在客观的族群面、政治面则是搏聚了以仁政王道为基础的文化民族或民族文化。我们试体会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这个自我、这种人生,不真是大体如此吗?虽然目前中华民族正逢厄难,或说是又一次的礼坏乐崩,由此发作出许多黑暗面的病痛,但只要仁心不死,自会生命复苏、文化重整,因为这根本的动力(仁心)与理想(仁道),孔子已示范性地摆定了,就有待后起者的我们再一次以自己的道德生命去作创造性的继承与印证罢了!

33、而更有趣的是,孔子为什么完全不解释?如果是有关出仕或行道,理应是可以解释的——后来孔子再度到了卫国,而正逢父子争位之际,子贡和冉有也曾探问过孔子的口风(夫子为卫君乎?),聪明的子贡不直接问,却问孔子伯夷叔齐算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之贤人呀!子贡立刻单刀直入地问:「那他怀才不得用,而饿死首阳山,难道心里一点儿遗憾都没有吗?」孔子却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完全实现了自我为人的理想,又有什么遗憾?)子贡就明白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了。

34、巫马施。鲁人,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论语》中提及一次。《家语》作巫马朗,字子期。

35、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36、(但怎样才是真正增益人生福祉而不是作茧自缚,那就考验人的心是清明还是昏瞋了!因此人才须要修心为仁呀!)这就是所谓「以人为本」,也才是人文精神的要义所在。

37、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3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39、《论语》中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应该就在这一时期。这是孔子在不明白自己身世时,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孔子为减轻母亲的压力很小就开始出外打工,曾做过“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还当过“乘田”,就是帮人家管牛羊的。他管仓库时账目清晰,他看管牛羊牛羊繁殖的特别快。无论做什么,年少的孔子都认真负责。

40、从文献记载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以孔为姓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祖先不姓孔,姓子。孔子自称是殷人,其祖先属于殷遗民。在先秦,商、周两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但在当时,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都不冠以子姓。

41、我们不妨就从前文曾提到「独立人格」切入。试问「人格独立」是什么意思呢?其核心要义原来就是指我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完全不靠任何外在条件来支持,而百分之百由我自己来决定。此之谓「自由」(走自己的路)、「自主」(做自己的主人),此之谓「独立」(毫无依傍)。

42、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 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 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 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43、但孔子这一次对子路的不悦,却不但是子路没有探问,孔子也没有解释,真不象是对子路这种亲近的弟子应有的表现,这不是事有蹊跷吗?

44、然而,孔子对人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公务员考试也有涉猎。

45、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他从孔子专门学《易》,是孔门传道者之一。

46、孔子姓子,孔氏,名丘。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人,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有教无类,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7、一般氏是父辈靠名望而获得的,所以后代几乎都以氏作为自己的姓,后来随父姓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除了招女婿等特殊情况,很少有变动的。

48、自北宋开始,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参加殿试者按成绩排列名次,并赐予“进士”称号。进士有等级之分,即分为三甲:第一甲取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所取名额不等,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所取名额不等,赐同进士出身。皇帝根据进士的等级以及名次授予官职。公布进士名次的皇榜称为金榜,古代读书人都希望自己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49、既然孔子开发出这么珍贵的创造性动力——仁,那么请问孔子曾作过哪些示范,以有助于我们去体会仁之为用呢?这在孔子行谊中真是不可胜数,以下只选取三项重大的以为代表,这三项可说都是沿用了旧观念、旧名词却赋予了更贴近时代、更回归人性本源的新诠释。

50、这个意思如果放在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就表示人和环境的关系,或仁与礼的关系,应该以人或仁为本。也就是说:人(当然得秉其仁心)是环境的主人,人有资格与能力去创制种种礼乐制度以供人之托身,所以所有社会制度都应是为增进人的幸福而服务的(而不该压抑、伤害、扭曲人性),所以如果有哪些制度规范已经过时僵化,人也有能力有责任去改良它……

51、被舜大封诸侯赐姓氏的还有大禹,赐姓姒氏,成为夏朝国姓;弃,赐姓姬氏,因弃后代建周而成为周朝国姓;皋陶,赐姓偃氏;益,赐姓嬴氏,因后代建秦而成为秦朝国姓。

52、以上问题的答案,在音频中都能找到答案哦,快来听听你答对了几个吧!

53、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54、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5、大成门前东侧的这座石碑是孔子加号诏书碑,碑上是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诏命,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高封号了。

56、2018届东城区一模考试记叙文标杆文附央视《孔子》纪录片

57、有一次,孔子就有意无意跟子贡微露一点口风说:「都没有人了解我。」(莫我知也夫)子贡惊讶地说:「老师你怎么这样说呢?」孔子立刻趁机跟子贡开示:「其实我对这种现象并没有任何遗憾或抱怨,因为我认真地过我的每一天生活,就自然能通到别人的生命。所以别人不了解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了解他们也了解我自己就够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8、上古八大姓中姜、姬、姞(ji)、妘(yun)、妫(gui)、姚、姒、嬴,有可能出自母系社会,是母系姓。只是太过久远,要找到那些始祖母真的是天方夜谭。

59、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60、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61、其实我们说孔子伟大,并不是说他是超人,恰恰相反,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是一个人。换言之,他之所以被称为至圣先师,足以教我们的只在于教我们好好做个人,足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典范的也只是指人的典范。再换言之,孔子并不是离我们遥不可及的神或非人,而是我们人人都该做到像他一样才是,因为得那样才算是一个人呀!

62、孔庙院内进士题名碑是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元代只开科16次,明代又曾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本朝进士姓名,所以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3座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发现的。

63、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孔子的孔,初是氏,后来才变成了姓。孔子的孔,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

64、如果要论述孔子的姓,其早可以追溯到“子”这个姓。根据史料的记载,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在商朝灭亡之后,孔子的先祖被册封为宋国权贵。到了孔子第六代先祖之时,孔氏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只好改“子”姓为“孔”姓。

65、孔子的一生是与苦难斗争的一生。他周游列国14年,也没有一位君王愿意重用他,推行他的礼乐思想。直到六十多岁,孔子还在周游列国,风餐露宿。虽然游历很辛苦,但孔子却不以为苦,并时刻都坚持着自己的礼乐精神。

66、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没有人讲孔老夫子长得丑的,只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有人把孔老夫子的七露(是露而不是漏)理解为了丑陋,并开始给游客讲孔老夫子长得丑的事(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后来写孔老夫子介绍的一些作者,还被人编入了导游词),从那时起孔老夫子长得丑陋的事就慢慢地传开了,直到现在孔老夫子长得丑陋的事已经传了近三十年,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已经被冤枉了三十年。

67、以上先点出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再来便要谈谈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第二项要素:他教给弟子以及后人的到底是什么呢?

68、澹台灭明。鲁武城(山东)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论语》中提及一次。他为人公正无私,有君子之才。孔子曾恶其貌丑,但他退而修行,很得人心,南游至江,弟子从者三百人,成为孔门的传道者之一。孔子曾总结经验教训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⑦

69、孔子在陈国的时候,陈国国君对孔子敬重,给孔子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却未委以重任给他。孔子就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此时楚昭王也准备聘请孔子到楚国参政议政。当孔子一行走到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被陈、蔡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陈、蔡两国的国君,在孔子住在该国时都无意重用他,但却深知孔子的才能和德行,听说楚国要聘请孔子,委以重任。他们怕孔子去楚国后使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对陈、蔡两国不利,就策划先派兵围困孔子,希望孔子被围困久了自己知难而退。就这样,孔子师生一行被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严严实实。这一围,就是7天。强兵围困的情况下,孔子却依然每日弹奏琴瑟给学生们讲授《诗经》,演习礼仪等。随从的弟子都疲惫不堪,弟子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在困境中固守正道而不动摇,小人遇到困境就胡作非为了。”

70、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被后世奉为圣人,万事之师表。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得以被后人和弟子们传承和推广,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普通常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历代君王和执政者们治国安邦的根本。特别是从近现代来看,尤为如此。从1964年总理提出,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到2014年主席提出的观点: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都是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理解而产生的极大智慧。

7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72、还有三支一扶经历以及西部计划等身份也有同样的优势。其次就是高学历的毕业生也有机会优先录取。像研究生、博士生以及9211的毕业生等,在同等的条件下都有优先考虑或者录取的机会。

73、后,负责打仗的大司马孔父嘉在对郑国的战争中失败了,而孔父嘉的战败给了华父督一个借口。桓公二年,华父督借着对外战争失败的时机,到士兵中宣传谣言,说国家又要打仗了,要派你们去前线。

74、公哀。齐人,字季次。孔子曾经说:“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尝仕。”②可见他很清高,不肯屈节于贵族。

75、春秋时宋国是周朝对前朝殷商遗民的分封国,首任国君是成汤的后裔,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孔父嘉则是第二代国君微子启弟宋微仲的后代,所以虽然父系氏各不相同,母系姓却是同一个,子姓。

76、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论语》中提及十九次。子夏是孔门高足,长于文学,曾任鲁国的莒(音举)父宰③。他与孔子讨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度,甚得孔子的赏识。他曾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著名论点,对后世的儒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地方自立门户,收徒讲学,曾一度担任魏文侯的教师①。后世法家人物荀子就是他的学生,而法家李斯、韩非子则是荀子的学生。②《论语·雍也》。③关于颜回终年四十一岁的考证,见第二章《生平概略》第七节。  ④见《论语·先进》。  ⑤见《论语·先进》。因子路曾为季氏的家臣,敌人们称之为季路。  ①《史记》。  ②《论语·先进》。  ③据《论语·子路》。

77、樊须。齐(山东)人,字子迟,通称樊迟,少孔子三十六岁。《论语》中提及五次。他曾协助冉求打败齐军,立有大功。樊迟很好学。从道德文章到劳动生产,他都想学习。有一次,他向孔子询问种庄稼和种菜的事,被孔子斥为没出息,因为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大的问题是礼崩乐坏,即政治体制和政治道德滑坡,将这个根本解决了,人们自然会发展农业生产,儒士君子应该做重要的事。有人理解为,这是孔子轻视生产劳动的表白,显然是不对的。

上一篇:有关于战争的名言【文案6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