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阳明是圣人吗【文案71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31 12:2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是圣人吗

1、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然而我们后代的人,往往不明白追求圣人崇高理想的本意,却专门从知识、才能上去学圣人的模样,费尽了心力,或是从书本上钻研,或是从文物上考究探索,或是从圣人的一些行为上去模仿个样子。这样一天一天累积下来,知识的分量是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可是内心的私欲也是越来越多;才能一天一天地进步,可是天理良知却越来越被蒙蔽了。(王阳明是圣人吗)。

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学,影响直至五百年后。王阳明不仅在哲学上颇有建树,在事功方面更是堪称后人典范。他不仅不畏奸臣迫害,还用很短的时间平定了明朝的宁王叛乱,功绩昭著后世。

4、我感觉这个挺有意思的,而且以前几乎没有人研究一个古代官员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细节很少被关注。所以就把曾国藩的账本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了。

5、澎湃新闻:您能不能介绍一些写作方面的经验?(王阳明是圣人吗)。

6、更因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所以自古就有“老子思想天下第一”的说法。

7、蒋介石曾说过:“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王阳明哲学是之有价值的。”“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8、在那里,他将7个月的时间治理庐陵(今吉安);

9、王阳明作为一个读书人,本身还会打仗,人际关系处理得也好,就是他把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做有机结合,出世我能研究学问,入世可以给自己谋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倘若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那王阳明毫无疑问地做到了,他确实是五百年来的人物之一。



10、那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正义是可以舍弃生命的。

11、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2、假如我们成了圣人,只是5-6两的圣人,孔子已经达到了1万两,只是这样。我关注的不是斤两,而是纯度的大小。

13、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14、从朝鲜到日本,又从日本到欧洲,以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领略过了孔子思想的魅力。

15、他一边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请好多朋友给他提意见。再出山之后,曾国藩在官场上就变得和光同尘,以前他在总是感觉自己是君子,别人都是小人,在这以后他能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大家都有小人的一面,做小人也有原因。在那之后,他跟官场的相处就越来越融洽了。

16、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他凭空创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从宋代继承下来的。宋代的陆九渊陆九韶兄弟便已经提出了心学的基本观念,并且在鹅湖与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进行过辩论。王阳明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且将朱熹思想中的某些因素与之融合,借鉴了佛家的某些观念,终揉合成了所谓的“阳明心学”。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学说,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而他的弟子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距离王阳明的思想已经偏离得较远),的确在观念和行为上冲击了当时社会的“正统”,颇有开新风气的意思。

17、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18、王阳明曾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

19、故事到这里,写王阳明传记的人已经开始明示我们:王阳明后来成为圣人,是注定的,因为王阳明不是凡人啊,是神仙送来的孩子。

20、王守仁长大后,对于当时的·正统儒家思想宋明理学产生了思考,既然你朱熹说“格物致知”,那我就格嘛。随后18岁的王阳明用了7天7夜的时候来格自己门前的竹子。

21、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22、刘瑾被除去后,王阳明得到重用,先后任职吏部文选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鸿胪卿。宁王叛乱,王阳明就平叛宁王,土匪作乱,王阳明就平叛土匪,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阳明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经过官场浮沉数十年,终于王阳明认为自己已经立功了。

23、当我们惊讶于王阳明的伟大,我们不禁会追问,成就这位传奇人物的心法秘籍——阳明心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时隔五百年以后的今天,阳明心学是否还能继续指导我们的实践呢?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阳明心学又将如何指导我们的实践呢?

24、所以你若想你的人生中有很多神奇的传说,那就付出你的努力吧,只要努力,传说必然会来。

25、“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26、(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149页。

27、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读懂王阳明,就能拥有健康心灵。

28、第二条是立功,就是要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说圣人可不只是有道德的好人这么简单的,正所谓“内圣外王”,圣人是向内追求内在的和谐,修养身心,向外追求经世致用,建功立业。

29、人之所以作恶,并非是因为泯灭天良,并非是因为没有善根,而是因为后天养成、熏染的恶习遮蔽了人的本性。

30、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31、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32、圣人在中国文化界占有很重的份量,他们代表着中国文化当中有能力,博学,,学识丰富的那一群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直被推崇学习的典范和榜样。

33、王阳明的爷爷当天晚上就召开家庭会议,他对王家其他人说,老和尚那八个字,肯定是话里有话,王云,也就是王阳明,这孩子5岁了还不会说话,估计就跟老和尚那八个字有关系。

34、从江户时期的中江藤树开始,经过熊沢蕃山、山鹿素行的传承,到江户末期的大塩平八郎,形成了一套“日本特色的阳明学”理论。

35、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时间,他被称作“圣人”是当之无愧的,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创始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王阳明为官期间做出了许多不朽的功绩,无论从他的才能、品德还是功绩来看他都是一个的人,故而被称为“圣人”。相较于孔子和王阳明,曾国藩虽然也做出了许多成就,但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故而只能被称为“半圣”。

36、既然王阳明在龙场还没有提出“良知”或“致良知”,那么,“良知”或“致良知”是在何时、何地提出来的呢?

37、澎湃新闻:曾国藩经常给人相面。他的相面技术怎么样?

38、在龙场悟道时,他延续着、深化了那几年对朱熹“格物致物”的反思与质疑,此时的王阳明一直在“格物”上发问、发力、发论,反对朱熹的向外读书格物之理,主张向内格心之正,格物就是正心,端正自己的心,反思反省自己的心是不是有私?是不是有蔽?要狠斗“私”字一闪念,要去掉这个私欲的遮蔽,使自己的心体明亮起来、光明起来。

39、在立言方面,王阳明为“心学”创始人,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致力于讲学,孜孜不倦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中,其学生弟子遍布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

40、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一心致力于讲课,传播自己的心学。虽然建功立业自古以来都是男儿本色,但是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差点丢失性命,又在这种境遇里参透天机的王阳明对功业其实已经是抱着淡泊的态度了。

41、澎湃新闻:您是如何想到用这种很通俗的方法来写曾国藩的?

42、现如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就在今年央视还出品了一部纪录片《王阳明》,用5集的篇幅来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从中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到王阳明的故事。

43、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是天底下读书人敬崇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四处游学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当时很多的其他特别有名而且影响历史的人物都是受到过孔子思想的点播。而且在那个时候,天下是混乱的,但是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希望能够靠自己稳定下来那个乱世。孔子的思想流传至今都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的我们也还在学习孔子的思想,被他留下的名言警句还有思想开导去面对人生中的难题。

44、近年来,王阳明及其“心学”,在大众文化中有了极为畅销的市场。因为,在当今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效率社会,人心浮躁、凡事追求成功的捷径。面对浮世诱惑与险阻,人们心智迷惑、急于求成,王阳明“心学”,以其高效、直接而让人快速“拨开迷雾见青天”,人们乐于接受。

45、在那里,他将迎接黑色幽默的搞笑皇帝,经历更加凶险官场緾斗,进行异常激烈的思想交锋,完成《传习录》《朱子晚年定论》《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傍释》等一大批重要著作和讲学,终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做出“此心光明”的人生概括和思想总结,从而畅通中华文化的一股圣人真血脉。

46、但是,尽管龙场之悟的这三点深刻犀利,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却有些罗索,还没有说到位,说透彻,不像后来的“致良知”,就那么三个字,就把阳明心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功夫论等等一切都说完了,说到了,说透了,拿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说,真是简易广大。

47、实际上,很多道家学说,普通人难以理解,但是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为宽广,在乱世当中,挺身而出,拨乱反正的也大多都是道家之人。

48、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49、“周积一整夜都和衣守在我床边,见我开口,他欣慰地说,这里是大庾县的青龙铺码头,船离开梅关后已经走了五十多里了。

50、第三条是立言,就是行为处事有深入地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说体系,流传后世。通俗地说就是写书了,而且是具有创见性的书。

51、澎湃新闻:您之前的作品主要致力于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却着重突出传统文化中温暖的一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

52、当然王阳明肯定不知道后来大明的文臣士大夫们把自己“心”字彻底玩儿出了花儿来,彻底的随心了,甚至已经脱离了人这个字的范畴,如果他知道估计就会选择不创建阳明心学吧。

53、龙场学生说:夫子您这是看不起用呀(“不屑于用也”)。如果夫子您“屑于用”,如果您认为只要有“用”就是值得的,那么,兰蕙成长在堂阶,芬馨覆盖在桌几之上,萑苇割下来覆盖在垣上,就是草末也有用处呀,何况是贤者呢。(“兰蕙荣于堂阶,而芬馨被于几席,萑苇之刈,可以覆垣,草木之微,则亦有然者,而况贤者乎?”)龙场学生的意思是:是光,在哪里都能发热,是人,在哪里都有用,都可以传道,何必离开龙场呢?

54、“致良知”学说,是王阳明随着他的人生心路的展开,在不断深化他的心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

55、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人的恶行恶念,都是后天的习气。也就是说,恶总是在人的生长中所养成的、被熏染的。而善念,则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是本性。

56、王家的人都是读书人,智慧超群,听了王阳明爷爷的话后,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但讨论到后半夜,也没有人搞明白这八个字,后,姜还是老的辣,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琢磨了许久,一拍大腿说,哎呀,我知道了。你们想啊,咱这孩子不是一般人,是神仙踏着云彩送来的,神仙送孩子这事,应该保密啊,可你看,咱们给他起了个王云的名字,这不就是泄露了神仙踩着云来送孩子这件事了吗?你把神仙送子的事情泄露了,这孩子肯定不能说话啊。

57、好了,第一期的铺垫就做到这里,下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进《传习录》,看看圣人王阳明的哲学究竟讲的是什么。

58、张宏杰: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文科,当时学中文、历史属于冷门,不好分配,父母就建议我报考经济学专业,将来可以去银行、保险公司工作。考到东财后,我对经济学是真的不感兴趣,虽然考试成绩还都不错,但基本上都是每次考试前半个月开始看书,其他时间都泡到大连市图书馆了。

59、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人若果能完满地致良知,完全复归本心,那就能获得天地间大的乐,这种快乐周遍通达,畅于四肢。

60、后来,在两京讲学,特别在滁州、南京写《朱子晚年定论》时,王阳明有点变化了,他从格物(即向内正心)转到了诚意,就更多地谈“诚意”了。

61、当了官的王阳明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工部他能搞建筑,刑部他能当神探,甚至没事就是兵部找茬寻衅挑事,可以说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没有什么他不能做的。但是这似乎让王阳明距离自己的圣贤之路越来越远了,但别怕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刘公公。话说这刘公公想要拉拢文官,结果文官根本不给面,所以礼不成则来武的。届时刘公公直接就把王阳明一家贬去了贵州龙场,当时这就是个荒夷之地,但王阳明却在这里悟出了道。

62、其“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

63、王阳明考虑许久,觉得还是围魏救赵的方法能够有着。于是,他率兵直接前去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这样一来,可实在是给宁王出了个难题。宁王首尾无法兼顾,为了大局起见,他还是选择了带领大军会援南昌,彼此双方在鄱阳湖上进行了大战。

64、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话,说很多大臣是“讪君卖直”,意思就是嘲笑、嘲弄皇帝来显示自己的正直,因为正直可以换来名声。曾国藩对明朝、宋朝这种清议的作风是很讨厌的,还有对朋d的习气也很讨厌。他在做官的时候特别注重避免朋d的嫌疑,多次向皇帝推让权力。皇帝、慈禧太后和奕䜣让他节制四省,他多次上奏折推辞,而且他推辞的理由就是如果一个大臣手里的权力过大,慢慢就会变成权臣,会对中央会构成威胁,所以他不能有这么大的权力。后来他主动裁撤湘军,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应该说,他的历史读得很透。

65、(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66、张宏杰:曾国藩是那种不让自己休息的人,他一年到头没一天歇着的,每年大年正月初一都还在工作。这样的话,实际上时间就完全够用了。他每天还得下两盘围棋,下棋对他的大局观、思维方式都有好的影响,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67、葛剑雄老师是“文革”之后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新批毕业的博士生。所谓第一批,其实就俩人,周振鹤老师、葛剑雄老师。他们俩都很谦虚,不说自己是新个博士,就每次都说他们俩是第一批毕业的博士。葛老师招学生不拘一格,在他的学生里头,正儿八经一路从历史学上来的不是特别多,有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建筑的、学中文的,学什么的都有。

68、谈到这里,我们谈一个题外话,那就是,在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中,是否鼓励死记硬背?今天我们的教育理念受西方的影响很多,都认为死记硬背,是在扼杀孩子,而且死记硬背没有必要。

69、另外一个,上海的姜鸣有本书叫《天公不语对枯棋》,他的东西挺好读的。还有易中天的《中华史》,我感觉还挺好的,他下了功夫,成一家之言。

70、“格物”就是“正心”,就是克私去蔽。向内格心,挺过去。怎么挺?不是光下决心不停地给自己打气鼓劲,而是要克私去遮蔽。很多人对王阳明的那段话没理解清楚,其实王阳明自己倒谈的很彻底,他讲他发配到龙场,落到这般田地,要说私欲应该都没有了,一切声色奢华都去掉了,什么提拔呀、什么年俸呀,诸如此类升官发财的事都谈不上了,也不会去想了,就像一个人断崖式降职了,你还会指望提拔?王阳明讲:去私欲,抛弃升官发财的念头,这都没问题,都能做到,但性命呢?生死呢?这就难了,因为性命是从本根上带来的,这是根本的私,能不能看破?能不能去掉呢?如果能,就能悬崖撒手、向死而生,就像现在常说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苦的关键在于熬下去,但不怕死就难了,它是要把命豁出去,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连命都不要了,那他就什么私欲不能丢弃呢?王阳明在龙场之际,尚念“惟有一命尚存”,但到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在没有朝廷指令时就发起进攻时,那真是把个人生死、一家性命置之度外,把性命之忧、生死之私都看破了。那个时候的王阳明可就真成了一个圣人了。

上一篇:诚实守信的成语和名言【文案3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