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夫之简介资料【文案91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30 14:3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夫之简介资料

1、(1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

2、关于交友的原则,柳宗元强调的是“道”而不是“利”。如果以功利为交友的方针,举天之下,就没有一个朋友可以结交:“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4)341柳宗元以为,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成”与“增”),要依赖师友的帮助和教育。只要利于“道”的实现,即使是地位低下如佣工与乞丐,也应该和他们在一起。相反,尊贵如公侯,如果逆反于“道”的话,也不妨离开之。就通常情况言,父母带有善意的劝告,往往带有责备的口气;妻子的忠告,常常采用唠叼的形式。师友的诤言出自肺腑,形式多为娓娓而谈,是人们容易接受的,是人们从迷途返回正路的重要因子之一。同样,一个人的学识的长进与德性的提高,是离不开与师友相处与帮助的。从普通的人升华为理想人格,师友在“成”与“增”上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柳宗元强调“成人”离不开师友帮助,是有见于人的成长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3、基于反对过分集权、聚敛的观点,王夫之认为推行“郡县”,宜“渐”不宜“骤”,“夫封建之不可复也,势也。虽然,习久而变者,必以其渐。”因此王夫之不赞同汉初如同秦代一样在短时期内以强力推行郡县制,其比较秦与汉初贾谊的做法时说:“汉初封诸侯王之大也,去三代未远,民之视听,犹习于封建之旧,而怨秦之孤,故势有所不得遽革也。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而论者若将黥刖秦而揖进贾生以坐论,数十年之间,是非之易如水火。甚矣夫论史者之惛惛也!”“郡县”虽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秦骤然推行,引起人们的怨恨,故汉初恢复“封建”,即在情理之中。“汉略师三代以建侯王,而其势必不能久延,无亦徐俟天之不可回、人之不思返,而后因之。”在王夫之看来,汉初“封建”并不会长久,需要的只是等待,随着历史的进展,分封各国必将走向衰落,此即是“渐变”。王夫之不同意历来称赞贾谊的看法,其认为贾谊之论与秦政、李斯并无异处,亦为“骤变”,是要通过废除“封建”而为在上者“集权”而已,并非仁智之举。

4、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5、上天一定要让人间拥有君主,即使没有人愿意做也不行。所以在起初时,人们各自推荐其间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之人奉之为主,然后再从这些人中推选一人做天子。人们并非没有自居富贵之心,然而却一定要推荐别人奉为尊长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6、圣人“无情”为“无我”的具体化。王夫之以为,在“成人之道”过程中,“我”起着关键的作用。王夫之说:“或曰圣人无我,吾不知其奚以云无也?我者德之主,性情之所持也。”(12)120认同“圣人无我”,理想人格就失去了载体。讲“我”一定要兼顾“德”与“性情”,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是“性成”与“身成”的统一。理学家强调“我”在与外界事物接触中,可以不产生任何感情与情欲。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对艮卦的解释时说:“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14)968艮卦的本义,是山峰巍然对立,寂然静止之意。与“外物不接、内欲不萌”的禁欲主义毫无瓜葛。咸卦的本义,是阴阳二气的交互感应,而程颐也作了“无我”的诠释:“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者,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14)857-858

7、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王夫之简介资料)。

8、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

9、清早期1655年皮纸木刻《古文真宝》乾坤二册全,经典古诗文选本,影响深远,徐州才子所选,皆是名篇。字体硕大,开本宏阔,写刻本,注解精良,纸张柔韧。



10、本文讨论王夫之对“封建、郡县之辨”这一传统议题的认识,广取古今学者的观点与之印证相参,如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张载,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乾嘉时期的章学诚等,在辨析异同的过程中,分析王夫之观点的特色所在。

11、稀见清练江汪述古山庄校刻白纸本贾谊代表作《新书》卷1-5五卷一厚册,此版本稀少。

12、荀子回应了孔子的命题:“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全光,君子贵其全也。”(3)13这是说,完全、纯粹的人格才是真正的人格,亦即理想人格。为此需要读书、思索以求融会贯通,身体力行并注重自我修养,排除那些有害于自身的思想与感情。如此日积月累的结果,“成人”即使受到外力的威胁,也会勇往直前地朝着目标前进。“成人”具有这样“德操”的人,足以应付一切时局的变化。“成人”具有较高的学识,有着坚定的意志,不惧任何压力,把自身生死置于不顾。荀子的“成人”,大体上是孔子所说“成人”两个层面的综合。

13、(15)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

14、身者道之用,性者道之体。合气质攻取之性,一为道用,则以道体身而身成;大其心以尽性,熟而安焉,则性成。……君子精义研几而化成其心,所以为作圣之实功也。(8)138

15、(12)王夫之.诗广传.北京:中华书局,19

16、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17、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18、柳宗元曾运用“势”这一概念分析“封建”与“郡县”的关系。“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并反复论说“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重视历史发展趋势,王夫之在这一层面上与之一致。然而柳宗元的讨论重心在“封建”,认为“封建”并非是圣人之意,只是三代时期“不得已”之“势”,故后世不必过分推崇“封建”;王夫之言“势”,重心则似乎更在“郡县”方面,如上文提到其论“郡县”制为“势之所趋”,又如其指出“封建之不可复也,势也”等等。王夫之认为“郡县”是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但其并没有看轻“封建”时代的某些理念,更没有完全肯定“郡县”时代的所有制度,如本文上述所论。

19、清代木刻吴锡麒《有正味斋赋》2册,太仓胡玉树详注。圈点甚多。清代辞赋之代表。

20、《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

21、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

22、https://pan.baidu.com/s/1QKKzCn3ZYlggsPB9DentRA

23、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人。他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四假象说。主要著作有《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进展》、《新工具》。

24、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25、清代翰文堂木刻大开本桂林陈宏谋《参订古文详解评注》卷卷四2卷合订厚册。均为先秦优秀散文。有墨笔圈点。

26、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27、清代木刻史学名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两厚册,版本较好,字体精美,刻印精良。

28、清代木刻大开本朱熹《诗经集注》二厚册,字体精美,刻印精良。此书为私塾读物。有朱笔圈点和私塾进度记录,是私塾实物。

29、中国传统典籍中,《周易》的中心思想之一在于“变通”,王夫之对此深有体会,曾言:“极乎变通,而所缊者常与周旋而不离,而《易》备。”王夫之论史,与其《易》学紧密相关。王夫之很推崇宋儒张载,认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而张载对《周易》的研究亦较为精到,王夫之说:“而张子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张载在解释《系辞》中“变而通之以尽利”时说,“理势既变,不能与时顺通,非尽利之道。”在解释“通其变,使民不倦”时亦指出:“尧舜而下,通其变而教之也……凡变法须是通……岂有圣人变法而不通也?”张载对《系辞》中“通”、“变”的概念解释,是结合“势”、“时”、“理”这些理念进行的,王夫之似乎继承了张载的这一认识路径。

30、(5)王夫之.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八册.长沙:岳麓书社,19

31、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32、(4)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33、民国商务印书馆国难后第一版《论语集注》下册,开本硕大,字体精美,刻印精良。

34、清末皮纸木刻佛教名言警句《禅林句集》,禅机雅集必备,此书少见,字体精美。

35、https://pan.baidu.com/s/11N3vrY9sTNwB-9q9ffKQeg

36、担任明朝礼部侍郎的东林d领袖钱谦益平时以清流自居,爱国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清军南下后,他非但不参加抗清,也不同意小老婆柳如是陪他投水殉节,反而主动迎接清军入城,并以“头皮痒得厉害”为由主动剃发响应满清的“剃发”令,毫无羞耻做贰臣。相反,一介书生王夫之却拒绝一切强逼利诱。杀人如麻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慕王夫之兄弟之名,要请他当幕僚,他坚决不从,张献忠手下捉住他的父亲来胁迫,他采取自残身体脸涂毒药的方式,前往军营,接回了父亲。

37、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4)341

38、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39、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40、稀见日本精印本《爱知雅人铭鉴》收入近代日本书画名家。

41、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42、简介:此书是清代比较罕见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一般出现在中医辞典中。此书约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756)主要介绍摄生醒事,保身延年等养生内容,并以大量篇幅阐述营造、人事、备荒、器用、实玩、文房、冠服、饮食、戏术等有益身心健康,又陶冶情操的保健法。

43、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44、莱布尼茨(Leibniz,GottfriedWilhelm,1646—1716)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他提出了单子论,以单子作为构成万物的基础,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以无限的单子序列和单子序列变化的前定和谐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的规律性,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45、如何才能避免过分集权下的弊病呢?黄宗羲较为倾向于恢复“封建”制,“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井田”即与“封建”相辅相成,“故吾于屯田之行,而知井田之必可复也。”虽然黄宗羲主张恢复“封建”之说与王夫之不同,但其论说重心同样在于反对在上者“集权”,主张“分权”。

46、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47、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48、帕斯卡尔(Patrizi,Francesco,1529—159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他肯定客观实在性是事物的根本原则,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原因;一切物质由空间、光、热和流这四种内在的原则组成。并认为神创造世界,神与光明等同。主要著作有《历史的艺术》、《宇宙新哲学》、《逍遥派的辩论》等。

49、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为“心学”创始人。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在“心”、“物”关系上,认为万物都包罗在我心中。其学由王守仁继承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

50、这三人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51、  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中作序评:独先生深閟固藏,追焉无与。平生痛诋d人标谤之习,不欲身隐而文著,来反唇之讪笑。用是,其身长邀,其名寂寂,其学亦竟不显于世。荒山敝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先生没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之说,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诂、音韵,正《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号为卓绝。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虽其著述大繁,醇驳互见,然固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

52、简介:本书对素称深奥难懂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作了系统而清晰的叙述,配入星图以加深其理解,同时从古籍中援引大量文史例句,并加入了今译与解析,虽题为“基础知识”,实为一有水平的学术专著。

53、“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对联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

54、那么王夫之认为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理”是怎样呢?“治道之,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而蔑以尚矣。其枢,则君心之敬肆也;其戒,则怠荒刻核,不及者倦,过者欲速也;其大用,用贤而兴教也;其施及于民,仁爱而锡以极也。以治唐、虞,以治三代,以治秦、汉而下,迄至于今,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以理铨选,以均赋役,以诘戎兵,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在历史演进之中,重要的不在于一时的、具体的“术”与“法”,王夫之认为关键在于“道”,其重心在“君心”,在“教化”,在“爱民”,这才是治国之道中为重要的“理”。

55、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56、同治十二年(1873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57、https://pan.baidu.com/s/1rm8W_9MBe_37wUg9zuRjrg

58、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声色臭味,顺其道则与仁义礼智不相悖害,合两者而互为体也。(8)102

59、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60、蒸湘汇合处,石鼓山左侧,横架着青草桥。有桥至今,近800年。古衡州曾经有驿道6条,为方便来往,南宋淳熙年间,始在青草渡修建木桥。后几度重修。现在的石桥,系1956年修造。桥头两端店铺鳞次栉比,尤以酒店居多,故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说。青草桥与石鼓公园、朱陵洞及五一立交桥连成一片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

61、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62、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同时又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

63、很显然,要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上面的文字过于笼统,难窥全貌。

64、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65、此文出自明末·王夫之所著的《读通鉴论》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66、民国铅印桐城派经典《古文辞类纂选本》,姚鼐编,林纾点评。林纾点评本较为少见。

67、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68、总之,王夫之讨论“封建”与“郡县”之优劣,一方面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其更注重从“封建”到“郡县”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从而提出“封建不可复”的论断。

69、唐代著名思想家柳宗元曾撰有《封建论》,其指出:“汤、武之所以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虽然柳宗元“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之论,与王夫之所论不同;然而王夫之论秦推行“郡县”的“公”、“私”之说,似乎与柳宗元相类。柳宗元亦曾言:“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也可与王夫之上述所论作比较。

70、作用: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71、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72、贝克莱(Berkeley,George,1685—1753年)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爱尔兰。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并认为物质是虚无。代表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论运动》等。

73、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74、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并提出了“心——物”二元论的思想。代表作《指导心智的规则》、《方法谈》、《第一哲学的沉思》、《哲学原理》。

75、简介:五脏应时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五脏应时涉及到几种不同的历法方式,除将一年十二个月四分法、五分法的历法与五脏进行结合的方式之外,笔者认为目前新发现的古十月历在《黄帝内经》中有明显呈现,这种古十月历不仅可以解释《黄帝内经》按照十二月的历法不能完善解释的经文,而且认为是五行理论源自五时观念的依据。

76、少年时的王夫之是一个春风得意的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学薰陶,13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举人,可谓天纵之才。要不是生于明朝末世,他极可能通过仕途成为张居正那样的显赫人物。然而农民起义和满清铁骑入关,击碎了他的梦想。在经历举兵抗清、辅佐南明政权九死一生均告失败后,他无奈潜伏荒野,隐居山林,苦心孤诣著书立说,“凡四百余卷,八百余万字,淹贯经史,贯通典籍”。

77、作者简介: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縠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吴锡麒天姿超迈,吟咏至老不倦,能诗,尤工倚声,诗笔清淡秀丽,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彝尊)、杭(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文的著名。吴锡麒骈文颇著称,吴鼒称赞说:“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泽于经史,体必准乎古初,……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

78、对联作者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孤高耿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这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79、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

80、2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见《朱子语类》卷中华书局,19

81、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82、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83、简介:《新书》是汉贾谊撰政论。《新书》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贾谊的政论散文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汉帝国大一统创始期之积极进取,力图建功伟业的豪情壮志,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高成就。

84、王夫之以前的人性学说,不论是复性说还是成性说,抑或主张性善、性恶、性有善有恶、性无善无恶,都以为人性一旦成型便不再变更了。王夫之对二程有个批评:“程子以气禀属之人,若谓此气禀者,一受之成形而莫能或易。”(9)568王夫之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与运动之中,“天下亦变矣,所以变者亦常矣。相生相息而皆其常,相延相代而无有非变”。(6)120这种无止息的变动,王夫之称之为“日新之化”:“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日月也。……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末消,亦槁而死。”(10)36“日新”观是理解王夫之思想的关键所在。自然界日月风雷,是处于变动态中的。如果不能遵循“日新”这一客观规律,等待它的只能是死亡。人也无法跳出这一框架。从逻辑推演上来说,对构建了体系的哲学家来说,都会把自己的宗旨推及到其学说的各个方面,否则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王夫之也不例外:“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思得其永,微显相次而显察于微。”(6)183王夫之把人的学习与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变化的行程,新旧知识互相作用不断地推陈出新。于是明显的现象与隐蔽的本质相继为人们所洞察,“微”的本质是从“显”的现象那里得到了说明。王夫之明言,任何事物只是处于动态之中,才能获得永不枯萎的生命力:“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江河无积水,而百川相因以注之。止水之洼,九夏之方熯而已涸也。”(6)120-121人的才能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人的思维如同江河之水,在不停地流动中才会永不穷竭。微小的水洼,经不起夏天太阳的日晒,很快就枯竭了。人性是遵循“日新”的规律而行进的,这是他批评“一受成形而莫能或易”的形而上学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据此王夫之强调,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形,不受损益也哉?”(11)65王夫之提出,“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将人性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行进过程:“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11)63“日生日成”,就是天天处于更新的状态中,王夫之称之为“日新之命”:

85、黄宗羲从“天下”和“一己”的角度,比较了“封建”与“郡县”制度下的“法”之异同,“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不论是秦推行“郡县”,还是汉初恢复“封建”,在黄宗羲看来,都是为了“一己”,而这与“封建”时代的法,在立意上有绝大的不同。黄宗羲进一步论述了其中的差异所自:“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郡县”制之下的法,是为“一己”之私欲私利,而并非为“天下”,因此为了制约他人之“私”,为了提防他人之“欺”,越来越“密”,故滋生出诸多弊病。黄宗羲此论,与上述王夫之批评“郡县”制下的过分集权与聚敛,有着相通之处,此亦是儒家思想传统中“公天下”观念在明清之际的新发展。

86、此时,塔齐布与守备杨载福、知县彭玉麟带领陆军攻克湘潭。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

87、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达到与本体合一。

88、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89、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90、一个人只有在欲望(“声色臭味”)充分得到了满足以后,才能成为汤、武那样的圣人,因而理想人格决不能是理学家所说的“存理灭欲”的“圣人”。王夫之以为,像程颐所说那种“外物不接、内欲不萌”的情况,是不符合实际的冥想:“君子之道,求之己而已矣。求之己者尽性者也,尽性则至于命矣。货色之好,性之情也”、“人有需货之理而货应之,人有思色之道而色应之。与生俱兴,则与天地俱始矣。”(12)104“我”作为思维与行动的主体,也是情感的受体,活生生的人,在接触外界对象时不会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对“货色”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是合乎人性的,是合符“性之情”的。欲望是人性的体现。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产生与滋长,是人们对物质利益或精神生活的正常渴求,也与外部世界各种诱惑对人的吸引相关。人们有对货物与异性的追求,外部世界就会以“货应之”“色应之”。如程颐所说的“无我”,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无非是理学家禁欲主义为达到道德目标而设想的主观境界。王夫之以为,理想人格不是灭绝了人欲的“无我”,而是对天下人的幸福与疾苦的感受如同亲身体验的人,而是敢于担当天下重任的大丈夫:“吾惧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身任天下也。”(12)60

上一篇:励志语录经典短句8个字【文案1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