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作者
1、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我做一个不尽恰当的类比:史铁生写作这部小说的方式就像程序员写代码,而且是使用简单的语句写代码:If……then……
3、 人的本性倾向于寻找世界的规律和必然性,寻找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掌握了因果,我们便拥有了对抗不确定的武器。因此,当我们解释历史时,我们会去寻找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似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需要有原因,没有一件事会无缘无故的发生。
4、《务虚笔记》成书于1996年,早发表于《收获》杂志。本书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主要讲述了几个主要人物,包括画家Z与妻子O、医生F与女导演N、被流放者WR和诗人L的命运故事。这些人互不相干又互相纠缠重迭,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经历和遭遇,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比如,书中的一男一女,却在他们身上衍生出不同的命运,从而出现了多种可能。《务虚笔记》涉及到很多人类母题,比如“爱”、比如“性”、比如“勇气”、比如“自卑”、比如“残缺”、比如“苦难”、比如“灵魂”、比如“背叛”等等。这一个个母题就像迷途中的路标,给在命运的迷宫中行路的人以指引。
5、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6、碎片一样的叙述,但是你不会觉得破碎,或许就是被开头的意绪控制着,更是不断出现的精彩描述所吸引。(务虚笔记作者)。
7、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8、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丽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9、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10、《务虚笔记》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
11、史铁生之走向猜谜,残疾是初的激因。但是,他没有停留于此。人生困境之形成,身体的残疾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凭他的敏于感受和精于思索,即使没有残疾,他也必能发现人生固有的困境,从而成为一个猜谜者。正如他所说,诗人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之所以要猜斯芬克司之谜是为了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这使人想起尼采的话:“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猜谜何以就能得救,就能忍受做人了呢?因为它使一个人获得了一种看世界的新的眼光和角度,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境,把困境变成了游戏的场所。通过猜谜游戏,猜谜者与自己的命运、也与一切命运拉开了一个距离,藉此与命运达成了和解。那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为自己的不幸而哀叹的伤感角色,也不再是一个站在人生的困境中抗议和嚎叫的悲剧英雄,他已从生命的悲剧走进了宇宙的喜剧之中。这就好比大病之后的复元,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便能鲜明地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健康,而绝少上述那位评论家所渲染的阴郁心理。那位评论家是从史铁生的身体的残疾推导出他必然会有阴郁心理的,我愿把这看作心理学和逻辑皆不具备哲学资格的一个具体证据。
12、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13、史铁生对命运的思考带给我大的冲击,是他所揭示的世界的“偶然性”。
14、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能有成熟的,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的思想,必然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以及敏感的性格。一个长在蜜罐里,从小幸福无忧长大的孩子,你怎么能要求他体悟生死,从平常的伤悲中看出点别的东西来?而敏感的性格,也是一个文学家常备,天生的敏感能让他轻易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察觉周遭环境的变化,并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情感流转在他们笔下。
15、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16、《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17、接下来,就是几位主人公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人生阶段的遭遇了。
18、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19、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 周国平先生对《务虚笔记》有更为详尽的解读,其中谈到“人生好似轮回”以及“偶然性决定着命运的分岔点”等,更具深入性和哲理性。我尚未完全读完,便已有以上感慨,实在想迫不及待看完,好看看我的解读与周国平先生的解读有何不同,周国平先生的解读好在何处。但是看《务虚笔记》,通常是“一段三回首”,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激发我的思考,于是看一段便几次品味、回想,如此便耽误了进度。
21、《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2、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之旅》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作品入选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3、《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24、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25、 我们知道,史铁生在很年轻时患上了“瘫痪”,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似玩笑的话语,也透出忧伤。他也曾向命运讨要过说法,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恳求他去看花海,他却是“‘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什么偏偏是他?大概与我们每个人相似,莫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糟糕事,我们首先便想到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想来我们这样想的理由,也是潜意识里觉得生活应当是美好的吧,因此面对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冲击,我们只能无奈哭嚎,不认事实,让命运还我们公道来。可是公道,其实就是意外与幸福交替并行罢。
26、史铁生颠覆了很多千百年来人们自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对于英雄和叛徒。对于健全和残疾。人们唾骂叛徒,人们歧视残疾。但是,人们只能暗地里庆幸或者盼望:被敌人捉住,或者被命运捉住的那个人不是我。因为都知道落到了被捕或残疾的境地,就是万劫不复。比如我们国家的社会对待战俘的态度。士兵到了战场,或者战死,或者活着回来。如果既没有死,又没有回来,即成了战俘,那么即使生还,也是生不如死。而一个人如果不幸残疾,那么你就主动放弃尊严和爱情吧,只要活着有吃有穿就该谢天谢地。
27、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28、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29、--------------------------------
30、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31、它不像小说,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小说的印象。一开始,只觉得零散。东一笔西一笔,看不出明确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习惯的人物形象塑造。里边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作为代号。可是越往后读,就会发现故事的各条线索逐渐清晰,合拢成为一个精巧的艺术品。人物只有代号,也越发觉得意味深远。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某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的命运,很多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史铁生从没有具体地描写哪怕一个人物的外貌,可是这些人物确实如此清晰,栩栩如生。
32、是地坛静谧时光里埋头沉思的男子,还是病榻上笔耕不辍的老人?是躺在奶奶的怀里数星星的孩子,还是异国街头聆听钟声的旅人?
33、《史铁生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34、 我想这种“偶然性”与“知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想以第三者视角看世界,便不能太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如果想要拼命抓住与某个人的联系,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个体的,任何人只是生命中过客时,也便难以用旁观者视角看世界。我想这与史铁生个人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无法抓住瘫痪前的过往岁月,也再无法抓住陪伴他伤痛岁月的母亲,纵然后来有米进入他的生命,但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在痛苦中懂得“偶然性”,而后“知命”,与命运和解,成就了今日的史铁生。
35、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36、当我们试图追溯任一事件的原因时,我们都将发现,因果关系是不可穷尽的,由一个结果可以追溯到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是更多的原因的结果,如此以至于无穷。因此,因果关系的描述必然只能是一种简化,在这简化之中,大量的细节被忽略和遗忘了。一般人安于这样的简化,小说家却不然,小说的使命恰恰是要抗拒对生活的简化,尽可能复原那些被忽略和遗忘的细节。在被遗忘的细节中,也许会有那样一种细节,其偶然的程度远远超过别的细节,仿佛与那个后的结果全然无关,实际上却正是它悄悄地改变了整个因果关系,对于结果的造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作品中,史铁生对于这类细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醉心于种种巧妙的设计。例如,在《宿命》中,主人公遭遇了一场令其致残的车祸,车祸的原因竟然被追溯到一只狗放了个响屁。通过这样的设计,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结果之重大与原因之微小之间的不相称,从而在一种戏谑的心情中缓解了沉重的命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