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文案82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8 14:00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从处世态度上讲,二家的区别就出来了,道家讲究因势利导,讲究四千拨千斤,所以老子讲“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道家处世,讲求的是一个“时”,时机不至,道家是不会轻易出来淌混水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当个世外闲人。

2、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

3、就像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黑夜和白天一直在交替一样正常,是个自然现象。人对这些事情是无法干预的,而这正是万物的实际情况。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是一样的,都像刍狗一样平凡;从圣人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普通人。

4、道家:创始人老子,本来在周朝做个图书馆馆长,收徒开讲,研究学问,日子过的很可以。但是老子觉得这红尘社会没有意思,不如骑着青牛满世界隐居去。

5、另外,在这一篇里面,庄子提出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根本差异:入世和出世。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庄子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都已经是得道之人,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埋葬。孔子听说了,就派子贡去帮忙办理丧事。子贡去了之后,看到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人在唱歌,一个人在弹琴,子贡就走上前质问他们说:“请问对着朋友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而他们两个人却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礼呀?”

6、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

7、       道家思想,就是告诉你站在山顶上如何去看风景;

8、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9、道教与儒教的联系: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10、创始人不同,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11、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世界贸易体系和规则面临严重挑战和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着力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继承和弘扬了古丝绸之路中国与沿线国家及民间的友好合作精神,创新发展思想,倡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构建和谐、公平的自由贸易体系,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机制,以建立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2、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而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13、那怎么达到这种“真人”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七个步骤,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庄子通过一段南伯子和女偊的对话来进行了说明。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14、道家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其的目的不是让人取得成就,成为君子,而是避免人生痛苦顺势而为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幸福。道家一开始是一些隐者,在孔子的《论语》中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一些称为“隐者”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其中一位隐者还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而这个隐者正就是道家学派的人。

15、核心思想不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推崇“仁政”,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16、人性观就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法家对人性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中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每个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才能杜绝或减少人性中恶的一面。

17、儒学文化思想侧重于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侧重于物理和生理,强调人与天的和谐;佛教则重于心理,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儒家鼓励人进取,道家给人以宽慰,佛家教人放下,儒、道、佛的历史结合,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种巨大的心理空间,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一切生活困苦和社会矛盾得以缓解,这种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和文化没有本质上的思想冲突,可以包容互补、融合。

18、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大化。

19、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互联、互通和智能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各国文化、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虽然,人类文明在物质发展方面进步巨大,但是在伦理思想、道德精神、人文关怀方面却退化很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多阻碍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及大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博弈更加激烈,给未来的世界贸易、经济增长、国际合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的困难和挑战,由此将造成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关系的不断破坏,严重阻碍了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0、诚信观是指人和人之间要真心实意,开诚布公,表现为诚实忠厚,不欺诈别人,也不随便怀疑别人。这个诚信跟儒家学说里“信”的涵义涵义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21、意思是说,什么叫做道?有自然之道,也有人之道。无所作为受到尊重的,是自然之道;有所作为而劳累不堪的,是人之道。位于主宰地位的是自然之道;位于臣下的是人之道。自然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不可不分辨清楚。

22、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23、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是先研究中国儒学和中国历史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的一批学者。171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著作,就受到了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德国哲学也起源于宋明理学,德国第一位哲学家,被称为近代欧洲的第一位知识巨人莱布尼兹,就是从《易经》研究中,悟出了二进制数学,从而为现代发明并普遍使用的16进制计算机及数码技术奠定了学理基础。然而在中国古代就早以普遍使用16进制的、以16两为一斤重量单位的秤了。

24、世界向何处去?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重要吗?正因为太过于重要反而让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了。

25、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26、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27、儒家文化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28、道教文化纷繁绚灿,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哲学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

29、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

30、比如在中国社会里面,为什么如此重视家庭和宗族关系的重要性,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在这个小集体里面,只有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共同利益高度一致,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这个道理是好理解的,而放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3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32、儒教: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尧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五教即五礼,全是家庭之礼。

33、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具革命性的思想。

34、道家是另一个大圣人——老子创建的学派,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老子被西方学者称作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道圣”。据史书记载,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请教。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姜子牙、诸葛亮、李白等人。

35、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文化都是排他的,而儒学文化则是一种宽容、温和、中庸的人生哲学,它既非精神,也非物质,既非完全宗教,也非完全世俗,而是两者的统“物我一体”,“天人合一”,一种建立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是内在的、人性的、有节制的和可操作的。在东方文化中,伊斯兰文化比较缺乏包容;印度文化境界至高无上,但较难实践,而种姓制度,又缺乏平等;惟有儒学文化平易近人,合乎情理,宽厚包容。“中庸之道”既是高的社会道德原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儒学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生存、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

36、道家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返璞归真,很多时候投机取巧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失去长期的优势,带来恶果。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在方便了我们找寻信息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在畅销书《浅薄》中,作者就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作者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互联网提升了我们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却让我们失去了长期记忆、深入思考的能力。

37、那什么叫“真人”呢,庄子也具体进行了很多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说,古代的真人,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从图谋不轨。即便错失了机会也不会懊悔,赶上了机会也不会得意;他们在高处不会恐惧,在水中不会浸湿,在火中不会烫伤。他们的智力能够提升到“道”的层次,才有这样的表现。

38、以我的认识,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着大量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规律和生态环境。既然地已经被影响了,那么这种影响就会由地传染到天。天被影响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响。道被影响了,当然就影响了自然。因此说,世上一切的一切后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连锁反应,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按个人意志和欲望强行改变它。

39、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

40、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41、儒家认为人一经一经生下来,就已经是后天的人,要清楚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种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要积极面对现实,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世”。

42、在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学》第一句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善”作为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儒家强调德行修养,要立志成为君子。

43、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说,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有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人文关怀,强调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而道家思想超脱了世俗社会,讲天地万物同等看待,将生与死也同等看待。

44、创始人的比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5、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

4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奉行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为汉武帝从根本上消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7、比如儒家称皇帝为天子,就是上天之子,“天”这字有很长的历史,由“天子”一路传下来,从夏朝,商朝到周朝。儒家主张“天人合德”,因为儒家强调人性向善,择善固执,后止于至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8、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49、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

50、首先是,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这种世界观坚持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以个人利益为首要价值取向,同时考虑集体利益中属于个人利益的范畴。这是今天西方主流的价值观,以个人利益为的核心,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无条件损害集体利益,这属于极端个人主页的范畴,其实种族主义和这个有类似的地方。在今天西方媒体所鼓吹所谓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其实是狭隘的,通过这次新冠疫情,其实大部分中国人都直观地感受到了,西式民主强调的所谓个人权利和自由,是可笑的。

51、而人们在实践中结成了一个个劳动群体,也就是早期的集体,人在集体中生产和生活,培养了早期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意识是与人共生,自发自然形成的。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述和论证过程中,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人的本质必须在社会关系中体现,这就和之前很多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私自利就区分开来。

52、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53、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54、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55、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56、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

57、现在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和探索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五年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提供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这正是中国儒学文化思想智慧的继承、发扬和光大。

58、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9、第三阶段是荀子,他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认为学习的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颇有点法家思想的意思,后来他的学生韩非就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了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也是当时比较大胆的思想。另外,荀子也是“性恶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60、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61、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62、儒家文化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63、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64、在《庄子·大宗师》中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让子贡(孔子的学生)去帮忙处理丧事。但子贡去了之后,发现子桑户的两个朋友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制竹帘,一个在敲着琴,一起唱歌说“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啊,你已经回归真实,而我们还是人”。对刚刚去世的子桑户毫无眷恋和悲痛之情,于是子贡上前质问“你们对着朋友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吗?”。孟子反、子琴张两人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礼是什么意思啊”。

6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66、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应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如此看来,道家的典型人物,应为清修隐者。

67、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68、而道家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都是讲人和天地万物一样没什么区别,突破了儒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去思考万物。比如我们绝大什么东西好看,什么东西不好看,都是以人为中心去划分的,但实际上从万物来看待万物,万物都是等同的,也是相对的。

69、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都以内用黄老,外示孔孟的治国方针,其实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就好像每天都要喝水一样,因为每天都喝水,水就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只会欣赏到山的壮美,却忽略了水的智慧。

70、道家看清了事物规律的变化,对道极为崇拜,因此,看得长远,落脚点站在历史高度,不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内的价值和是非的判断。

71、女偊说:“道是不可以学的,得用圣人之道,去传授给圣人之才,才可以。我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七日之后,就能遗忘万物;九日之后,就能忘掉自身;然后他就能够大彻大悟;他能够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然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达到无生无死的高境界了。所以,庄子说的“真人”修炼的七个步骤,分别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其实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自我觉知的过程。

72、仁指的是仁爱、仁慈、仁厚、仁贤等,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高理想和标准。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处处都要以仁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73、而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初始,道家突破了以“天”为高的限制。当然,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到也是宇宙运行的法则和规律,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74、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良,又会有新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

75、又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作的只是活着而已。

76、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具革命性的思想。

77、马克思说,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对立起来的思想其实由来已久,比如在经济学领域,一些经济学认为个体追求私人利益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和实现公共利益,马克思说,按照这样的逻辑,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也就是每个人都相互妨碍别人的利益,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一种普遍的否定。

78、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79、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80、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81、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

上一篇:春节祝福语短信50字【文案57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