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斩首照片
1、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寿命又长,光绪帝几乎一生都受到她的钳制,没有实权。
2、可是,在谭嗣同被捕后,谭继洵却没有任何挽救儿子的行动。
3、别说王五不能说服谭和自己一起逃走,当初清兵去府上拘捕谭时,他的妻子让他马上跳窗逃走,他对妻子说:“你要好好保重,照顾好后人”。
4、(谭嗣同墓地简介)为了惩罚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命令刽子手用钝刀斩首六人,谭嗣同被砍了30多刀而死,换句话说谭嗣同的头是被刽子手“锯”下来的。谭嗣同师父胡七(胡致廷)在《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描述道,“那天用的刀叫什么‘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
5、“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料理市场流血后,全国陷入恐怖之中,仅在上海就借英文报纸《NorhChinaDailyNews》大赞六君子。
6、老百姓当时不喜欢戊戌六君子,是因为统治者通过种种方式让他们误解了戊戌六君子,他们用一系列的罪名,比如“误国”、“惑众”、“反叛”等名义来污名化他们想污名的人,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有着至高无上的,普通的老百姓很容易就被他们蛊惑了。(谭嗣同斩首照片)。
7、(石虎侧面照)尽管没有救下儿子,谭继洵对儿子被杀也颇为心痛,他给儿子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谭嗣同死后,葬礼简陋,“用草席将谭嗣同的遗体裹好,运回浏阳会馆,装棺入殓。”
8、戊戌变法期间,山东道监察监使杨深秀参劾谭继洵,称他为官不称职,办事谨慎小心,连湖广总督擅权专断时,他丝毫不敢提建议。在奏折中,杨深秀进一步指出谭继洵身上的缺点,“湖北巡抚谭继洵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既不逢裁缺,亦当分别罢斥,或优之听其告休。”
9、康有为派谭嗣同联系袁世凯,密谋让他率手下军士包围颐和园,控制住慈禧太后,杀掉慈禧的宠臣直隶总督荣禄。(谭嗣同斩首照片)。
10、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
11、当时,他的上司张之洞为自己的学生杨锐求情,军机大臣荣禄为自己的心腹林旭奔走,都以失败告终,更不要说身份地位低于他们的谭继洵了。
12、谭嗣同的改革变法心是好的,如果真的辅佐光绪帝变法成功,也可能没有袁世凯什么事了,更没有珉锅时期的乱象。而在当时,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升迁,出卖了光绪帝,包括谭嗣同,因为要袁世凯兵谏、软禁慈禧的正是谭嗣同,好大的胆子!而袁世凯却没有这样的胆量,更不会为一个没有多少实拳的光杆皇帝做牺牲,不要说为了锅家珉族了。
13、王五力劝谭嗣同逃离京城,但被谭嗣同谢绝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14、光绪帝18岁时,慈安太后已经去世多年,慈禧一宫独裁。
15、公元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受维新大臣徐致靖的举荐,谭嗣同被征入京参与新政,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处任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时称“军机四卿”。谭嗣同喜出望外,为了报答“圣恩”,他不顾“杀身灭族”的危险,不辞辛苦地积极推行新政。光绪皇帝准备召开懋勤殿,设置顾问官,命谭嗣同起草圣旨,并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说自己将亲自到颐和园去请示慈禧皇太后。谭嗣同退朝后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皇上一点权力也没有”。
16、这种“大将军”刀没有开刃,刀口迟钝,基本上把头往下剁。一刀下去,鲜血便从康广仁的脖子上喷涌而出,而脑袋却没有掉下,接着又是几刀,围观的百姓心有不忍的说:“这哪是砍头,这分明是锯头。”
17、第一点原因是因为,谭继洵和谭嗣同是当时两股势力的主要代表,谭继洵主张保守,是当时朝廷上顽固派的主要支持者,而他的儿子谭嗣同恰恰是革新的主要领导,所以在这样的冲突下,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已经被破坏,所以谭司同在被判砍头时,他的父亲并没有出手求情。
18、虽然围观的人群不知谭嗣同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悲壮的氛围依旧笼罩了全场,事后据一位观看过行刑过程的老人回忆”这哪是砍人,分明是锯头!“光是从话语之中,行刑当日的惨烈气息便扑面而来,谭嗣同死后其尸骨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得以运回原籍,安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生前能直抒胸臆,为理想献身,死后有人为其安葬尸骨,谭嗣同这一生是耀眼、注定流传千古的一生。
19、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谭继洵没有为谭嗣同求情,然而也能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的那份苦楚,当时已经75岁的谭继洵,在悲痛之下为谭嗣同写下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20、但在胡七的书里并没有说用钝刀是慈禧叮嘱的,胡七的原话是“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那天用的是什么大将军刀”,也就是说用钝刀杀官员是惯例且杀六人用的是同一把刀。
21、公元1898年9月21日,因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发动突然政变,囚禁了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随即在9月24日下令逮捕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次日这几人被步军统领衙门解交刑部,分别监禁。
22、当时,为了推动变法,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奔走呼号,渴望能唤醒中国人血性的一面。
23、谭继洵曾经是在左宗棠的提拔下才升迁至湖北巡抚,可是左宗棠已经去世,谭继洵即使有心营救谭嗣同,也找不到能够上达天庭之人,见死不救也是无奈之举了。
24、对于谭嗣同的被捕被杀,谭继洵作为父亲,不可能不心痛。
25、(坟冢前的祭台)谭嗣同墓地前有华表一对,石马、石虎各一对。另外,华表上分别镌刻着: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这两句话是谭嗣同的名言,可以说是谭嗣同的人生追求,也可以看作是他从容赴死的内心独白。
26、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27、谭嗣同十二岁便师从通臂猿胡练习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师傅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侠士大刀王王五也曾教授他单刀武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的友谊是人尽皆知的,两人达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28、创办新式大学堂,像西方的教育看齐,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发展了经济,创建了工厂,也改革了官僚的体制。后失败了他还想通过自己的流血去唤醒当时麻木的人们。虽然失败了当时这种勇气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需要这种精气神,不问前程,但行好事。而不是把这些关注点放在谭嗣同是不是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这种事情上,我们应该从谭嗣同身上学到什么?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借鉴的点。
29、根据胡七记录,慈禧对反对她的维新变法人士十分地憎恶,尤其是带头的谭嗣同,想要把他们折磨致死,因此就交代行刑的师傅要用钝刀去处死他们这六个人,因为这样的刀砍起人来特别的痛,而且很难一刀致命,所以在谭嗣同前面的五个人,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五六刀才死了。而到他这里的时候,行刑的师傅用了一把没有刀刃的大刀去砍谭嗣同的头,就这样谭嗣同被砍了三十三刀才断了气,受尽了折磨。
30、谭嗣同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为了国家的进步、国家的变革,毅然而然地选择了英勇就义。这是伟大的精神品质。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一群年轻的有志之士,以国家生死存亡为己任,大胆地实施着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些事,触动了守旧者的经济、政治等权力,被当权者污名化后,被一一斩杀。让我们看到了统治者假变法的实质,坚定了后来者推翻旧制度、旧朝廷的信念。
31、(谭嗣同墓地全貌)谭嗣同的墓地位于湖南浏阳县城南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他的墓地寒酸,四周杂草丛生。谭嗣同被捕入狱后,他的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可是他见死不救。事实上,守旧迂腐的谭继洵曾跟谭嗣同因变法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两人关系十分紧张。
32、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33、康广仁因痛苦挣扎,全身的衣裤完全裂开。面对着如此惨状,谭嗣同等人神色极其的平静。等到年龄小的杨锐被砍死后,年龄大的刘光第将他的头拣回来,擦掉上面的血迹,放回到杨锐的脖颈处,然后向断头台伏下了身去。
34、公元1895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谭嗣同正式成立了一个为新组织,并且到处宣讲为新知识,同时又担任了南台书院的讲师,在书院中讲授各种新式课程。以谭嗣同为领导的集团,多次联合向政府交涉,他们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政府放弃腐败的封建思想,拒绝和列强讲和,用武力捍卫住清朝的尊严。
35、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激进者。
36、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斩首的人。行刑前,谭嗣同兴高采烈地向军政部部长喊话:“先生,请上前。我有话要说。”但坚决就是置若罔闻,马上走开。然后他大摇大摆地走到浸满鲜血的木墩前,笑得仰天大笑。
37、再想想在得知康有为等人要围园猎后计划时是什么心情了,杨秀奇不过是替光绪说了一句话,结果就被为归入同列,谭继洵也未必敢替谭嗣同求情,谭嗣同虽然是一个不怕死的,其父亲谭继洵未必不怕死。
38、(谭嗣同墓碑)谭嗣同墓地占地约160平方米左右,四周杂草丛生。坟冢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坟冢前有拜台,两侧护围,成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
39、其中“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等新举措,让守旧派无法接受。
40、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早期法治思想,各类刑罚制度日益完善,成为约束民众的金科玉律。不过,当时的刑罚制度对于上层贵族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正所谓“刑不上大夫”,各类按照法令施行的严刑峻法与上层贵族是处于隔绝状态的,除非独掌大权的一国之主亲自下令,这才可以让法律的范围暂时扩大至那些贵族身上。所以,当时的法律与现代法律存在本质区别,后者是为了保护一般民众,防止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说在受到侵害之后,可以利用法律作为武器予以回击,而前者则是统治者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它们的存在是底层百姓身上无法挣脱的枷锁。
41、(墓地杂草丛生)在谭嗣同的师父胡七(胡致廷)编写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我们看到了谭嗣同被处决的情况,“那天用的刀叫什么‘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而且还剁了30多刀。”难以想象,谭嗣同究竟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后被斩首。
42、当时荣禄是京师的总督,袁世凯以监司身份在天津练兵。光绪皇帝下诏提升袁世凯为侍郎,并要他到京师朝见。
43、光绪时期,朝廷内部政治冲突,权利冲突错综复杂,保守派与维新派不断较量,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都深受光绪看重,他所主张的核心思想,也是光绪心里的想法。
44、谭嗣同既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侠义之士。革命d人历来对改革者抱有偏见,但他们称赞谭嗣同是“伟大的英雄”。
45、既然前四人都是干净利索,为啥到谭嗣同就砍30多刀才断气?这明显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逻辑的是彼时胡七在王麻子铁器铺的屋顶,属于远远观刑,他如何能确定谭嗣同是何时断气的?这不符合人类视觉极限定义。
46、这六人里,要数谭嗣同死得为惨烈。毕竟,康有为等人抓不到,谭嗣同就成了首犯,。慈禧痛恨他,和刽子手打过招呼,要对他好好的用刑。
47、在狱中,他留下绝命诗传于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自己誓死不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根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特别痛恨,恨不得将他们凌迟处死,由于光绪十一年废除了凌迟刑罚,所以,她特意交代,用钝刀行刑。
48、王五里劝谭嗣同逃出京城,遭到谭嗣同的拒绝。谭嗣同说:“各国的政治改革都是流血冲突的结果。今天,中国还没有听说任何因改革而发生的流血事件。这个国家并不繁荣。是的,请从他下定决心要死的继承人开始,以唤醒那些想在以后变得强大的人。后来,谭嗣同在家被捕。谭嗣同入狱后,王武仍设法管理狱卒,使谭嗣同少受痛苦。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我微笑着从横刀向天空,离开肝胆两座昆仑山”的诗句。包括谭嗣同在内的1898年运动的六位先生都被判斩首。
49、事实上谭嗣同也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却毅然拒绝了逃跑,百姓无知需要鲜血来唤醒他们的良知,而谭嗣同留下的目的不是充英雄好汉,他只是想唤醒更多懵懂无知的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烈士的路是一条注定孤独的路,当戊戌六君子站在刑场上时,底下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他们只知道这是一群"逆臣贼子“都是一群该死的人,人群喜欢看的是砍头的戏码,却没有多少人愿意了解这六具伟岸的身躯到底为谁献身。
50、(墓地全貌)谭嗣同墓地位于湖南浏阳县城南约8公里处牛石乡小水村(今为嗣同村)石山下。1904年6月,谭嗣同从县城迁葬于此。谭嗣同墓地寒酸,如果仔细辨认墓碑,根本难以想象这就是谭嗣同的墓地。
51、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的门生杨锐也是六君子之张之洞马不停蹄地向慈禧太后求情。
5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刚好赶上了各省举人在京城赴考。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公车上书”,以后后来在光绪皇帝支持下的“戊戌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但变法触动了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利益。仅仅103天,就被镇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而另一个领袖人物谭嗣同,决定留下来,以流血唤醒民众。
53、维新派做鸟兽散,康有为、梁启超早早开溜,日本使馆曾派人联系谭嗣同,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被他回绝,他也回绝了梁启超的好意,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54、大高五王原名王正由大护卫李凤刚训练。因其在全校排名第剑法精湛,被誉为“大高五王”。王武靠当保镖为生。他慷慨大方,善于为正义而战。谭嗣同很佩服他,就拜他为知己,学了他的刀法。
55、那么,他为什么对儿子见死不救呢?谭嗣同的父亲为什么不救他?谭继洵老来得子,父子连心,他不可能对谭嗣同的死无动于衷。
56、事实上,他不是败在慈禧手里,而是败在慈禧手下奴才手里,像慈禧这样的狠角色,她的手下奴才,除了善于搞阴谋诡计外,没有什么值得传承的了,而谭嗣同作为没有实拳的皇帝身边人,企图替代那些老奸巨猾、擅于搞阴谋诡计的,岂不是太不自量力了吗?特别是康有为,当时作为民间人物,在朝堂上的“杀几个大臣”的高论,早就吓坏了原本就胆小如鼠的馆吏,想想看,那些人吃饱了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把对手整下去,他谭嗣同作为一个要拳力没拳力,要资历没资历的人,岂能是阴谋家的对手?
57、谭嗣同,戊戌变法的提倡者,戊戌六君子。有机会出逃时候说下变法没有不需流血,如需流血从我谭嗣同开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戊戌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还是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比如要废除科举的制度,清朝科举的束缚了文人的思想,也是思想的囚牢。废除科举对当时意义深远。
58、这六位未被审讯就杀掉的男子,就是震惊了中国甚至世界的“戊戌六君子”。
59、当时有一位武林好汉,叫做大刀王他在谭嗣同生前就很钦佩谭嗣同变法的勇气,在谭嗣同身死菜市场之后,为了给谭嗣同报仇,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头被挂在城门上。
60、这个当然是假的了。你想想在古代劫法场是一件多么轰动的事情,且不说在清末的时候报纸杂志已经兴起,没有的故事,都可以给你编出来,这样的事情要是真的有,那么,报纸杂志不给你描绘得绘声绘色才怪。但是,在当时的报纸上却没有大刀王五劫法场的只言片语。也即是说,王五没有劫法场,也肯定不会是行刑者。这就是一段后人编写的故事而已。
6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62、古代有五刑,分别是“劓、刵、椓、黥、丽”。所谓“劓”,即用刀将犯人的鼻子割下;“刵”,即割掉犯人的两边的耳朵;“椓”,与后世的宫刑类似,只不过宫刑主要针对男性,破坏其生理系统,而椓刑罚不仅适用于男性,女性同样无法避免;“黥”,有点像如今的纹身,它是五刑当中轻的一种刑罚,仅仅是将墨刻在犯人的面部,但它带给犯人的侮辱是大的,凡是受黥刑者,只要走出门去,一辈子都逃不脱人们的闲言碎语;“丽”,即斩首,用利器将犯人的头颅和身体分开,直接断绝其性命。
63、中锅历史,是血泪与快乐相互交织的历史,也是野蛮人铜制弱势群体的历史。让我们领悟到,凡是把自己利益高于锅家珉族利益之上的,让他改变旧制,形成新制,未免是与虎谋皮,而这样的人,也没有必要商榷与探讨珉族未来,只有等待新的自然演绎,历史的必然,才是和平稳定再过渡的基本规律。
64、谭继洵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在长兄的照看下,得以延续了学业,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65、而大侠霍元甲,得知之后一人赶来,只身夜里将大刀王五的头从城门取下来安葬,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66、维新派和守旧派的矛盾日益加深,几乎势同水火。
67、第一点原因是因为,谭继洵和谭嗣同是当时两股势力的主要代表,谭继洵主张保守,是当时朝廷上顽固派的主要支持者,而他的儿子谭嗣同恰恰是革新的主要领导,所以在这样的冲突下,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已经被破坏,所以谭司同在被判砍头时,他的父亲并没有出手求情。
68、谭嗣同被杀后,父亲谭继洵被连坐被革职,令回原籍,交地方官管束,没过多久,谭继洵忧惧而死。
69、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70、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71、谭家全族虽然此后家道中落,阖族老小却保全了性命,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72、光绪帝并不是个甘愿被人压制的性格,他多次试图反抗慈禧的意志。维新变法就是光绪帝和慈禧冲突激烈的一次。
73、光绪帝被囚禁了起来,变法的主力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74、这种“将军”刀没有刃口,而且刀刃很钝。基本上是把头砍下来。刀一下去,新鲜的血液从康广仁的脖子上涌出,但他的头没有掉下来。后来又多了几把刀。围观者不忍说,“这不是砍头,这分明是锯头。”
75、谭嗣同死后,谭继洵仍旧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他的官职被一撸到底,贬为庶民,勒令返回了老家。
76、我们知道,斩首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处决的,而是要在热闹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将其杀死,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围观的人都是一些老百姓,他们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变得麻木不仁,甚至在别人即将赴死之时拍手叫好。当时的戊戌六君子的待遇便是如此,他们满心想要拯救国家,拯救这些人,但是换来的却是他们的一片叫好声。他们的脸上满是看热闹的表情,甚至还有些淡淡的嘲讽,嘲笑这些不自量力的乱臣贼子。却不知道他们是为了国家舍身就义,所做的事情本该受人尊敬。
77、对于谭继洵来说,儿子固然是心头肉。可是他也不得不考虑家族中的其他人。
78、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79、慈禧为泄心头之恨,原本是准备凌迟的,但因当时备受国际关注,故不敢动用此刑,于是便特意授命刽子手动用一种名为“大将军刀”的钝刀,以这种残忍的斩首方式将这些“乱d”处死!钝刀不像快刀,可以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而是厚如钢板。谭嗣同等人被砍了几十刀才断气,年仅33岁。这哪是砍人,分明是锯头,一刀刀锯了下去,惨烈无比,令人心痛!
80、袁世凯表面答应帮助维新派,背地里却向慈禧告密。慈禧派兵软禁了光绪,宣布自己垂帘听政。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向国外,谭嗣同却不肯走,他与王五等人四处活动,想用流血来救出光绪皇帝。
81、谭嗣同十二岁便师从通臂猿胡练习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师傅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侠士大刀王王五也曾教授他单刀武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的友谊是人尽皆知的,两人达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82、第二点原因是因为他父亲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动则连坐的封建制度下,谭继洵不敢有任何求情之举,因为他深知慈禧太后的决心和疯狂,一旦他站了出来,不仅自己的性命,整个谭家都不保。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谭嗣同被砍头。
83、此时朝中明显分为两个派系,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大力推广新法,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84、慈禧却毫不动容,心意不改变。自己的儿子同治死了,论血缘关系,既是外甥、又是侄子的载湉是亲近的人了。
85、慈禧特命人换上钝刀,让他们死前备受折磨,可见是对他们恨入骨髓。
86、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