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的区别
1、造句:换句话说,对于新鲜观念,人们需要在耳濡目染后才会作出改变。
2、目染耳濡,汉语成语,拼音是mùrǎněrrú,意思是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同“目擩耳染”。出自《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3、耳闻目睹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4、造句:天资过人,勤奋刻苦,再加上整天耳濡目染,徐诗霖很快崭露头角。(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的区别)。
5、耳熏目染:意思是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6、宋·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7、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8、耳闻目睹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9、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10、造句: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1、成语举例: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12、耳濡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分句,修饰主语或宾语。
13、近义词有:耳闻目染、耳习目染、耳熟能详、目擩耳染、见闻习染、目染耳濡、潜移默化、耳染目濡、耳熏目染、耳闻目睹、近朱者赤等等。
14、造句:入住其中,耳濡目染,无不是浓浓的文化馨香气息。
15、近义词:耳熟能详、耳闻目睹、见闻习染、目染耳濡、潜移默化、耳染目濡、目擩耳染;
16、造句:让孩子耳濡目染电影与新闻报道中的暴力与犯罪行为是很糟糕的。
17、(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18、示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19、听熟了,看惯了,因而深受影响。如: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也变好了。也作目染耳濡、目擩耳染、日渐月染、日濡月染、耳染目濡。
20、成语解释: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21、你父亲是个画家,你从小便耳濡目染,难怪有这么好的绘画基础。
22、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绘画及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23、造句:文化的这部份内容是通过成长环境和家庭耳濡目染学到的。
24、耳熏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25、耳濡目染(拼音:ěrrúmùrǎn)是一个成语,早出自于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26、(解释)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27、表达意思:堵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意见。
28、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她基本上没读多少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了一些字,而且能够背出一些简单的古诗。
29、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30、成语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31、耳染目濡 ( ěr rǎn mù rú )
32、成语辨析: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都有耳朵可以能够听的见眼睛可以看见的意思。不同在于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扩展资料:近义词:耳熟能详、耳闻目睹
33、耳熏目染意思是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34、造句:我想那可能是我看了许多的小说看了许多的名著耳濡目染的成果。
35、耳熏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36、在他们的影响下,从小耳熏目染他们的小女儿卡罗琳也从小仰幕中国文化。
37、耳濡目染(拼音:ěrrúmùrǎn)是一个成语,早出自于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38、目击耳闻:( mù jī ěr wén ) 解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39、耳濡目染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40、耳闻目睹,读音ěrwénmùdǔ,释义: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41、耳濡目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42、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43、耳濡目染(拼音:ěrrúmùrǎn)是一个成语,早出自于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44、耳濡目染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45、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46、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47、一睹芳容:( yī dǔ fāng róng ) 解释:形容某人急切想看见女子美好的容颜。
48、耳濡目染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49、而西蒙在耳熏目染下,对女人们基本的对话方式习以为常,甚至时而久之,掌握了少许,以至于一个不留神致使包括大祭师在内的所有人中招。
50、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51、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好的影响。强调受到了影响;
52、造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53、典故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意思是见得多了,没有学也会用了。
54、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55、出处:宋· 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56、明宋濂《题汤处士墓铭后》:"此固天佑善人,理当报施者如是,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
57、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恐数十年后老成雕丧,后生小子,不知根柢,耳濡目染,日变而不复还。"
58、释义: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59、造句:我从乡下跑到京城,转眼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很不少。
60、鲁迅《书信集·致母亲》:"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
61、耳闻目睹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62、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好的影响。强调受到了影响;而耳闻目睹是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强调了事情是真实的。
63、耳濡目染:濡(rú):沾湿。染:沾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64、近朱者赤 ( jìn zhū zhě chì )
65、耳濡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分句,修饰主语或宾语。
66、而耳闻目睹是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强调了事情是真实的,而并无指明一定受到了影响。
67、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68、杨尘自小就耳熏目染,整天听着关于狐妖的传说,要知道在村子当中,村民为了晚上不让孩子出来玩,都会用狐妖为借口来吓自己的孩子。
69、秦家作为黄沙城的猎人家族,秦立从小耳熏目染的,也知道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信息。
70、(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71、耳闻目睹:( ěr wén mù dǔ ) 解释:闻:听见;睹:看见。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72、耳濡目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ěrrúmùrǎn,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73、表达意思:堵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意见。
74、造句:经过了李婶满舌生花这么一说,张文进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也想一睹芳容.
75、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好也指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