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句经典言论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2、(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做官的人,在办完公事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继续研究学问。读书的人,在学问丰足以后,就要出来做官,为天下苍生造福。
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十句经典言论)。
6、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7、简析: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8、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10、即使所有人都厌恶一个人,或者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我们都要仔细观察,不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11、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句经典言论)。
1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3、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16、简析: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7、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8、人人都希望富贵,但如果是通过做违背道义的事情而得来的富贵,那对于君子来说,就跟浮云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了。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0、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风从草上刮过,草必然倒下。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国大夫季康子如何治民治国问题时所发表的导作用。
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绑架别人。
23、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5、简析:听到传闻不加考证就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26、第九则: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28、三军中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29、简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30、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