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
1、后来,他又多次阐说,“我们研究语文,应该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另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
2、所以,他认为探讨汉语的本质特点,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术语系统,就是要“中国化”,而这样我国的语言学才能“较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
3、这豁然的态度,来自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翻译略有不同)
4、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5、早在宋代,诗人苏轼就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汪曾祺也曾在《高邮的咸鸭蛋》一文中吐露自己对味道的追求。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对罗汉豆也生出了温柔怀念。
6、《修辞学发凡》历十余年而成书,《文法简论》也是积累了几十年的思考,就是好的说明。这正体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精神——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功利。
7、我到考古学教室去,史学教室去,遇到的熟人都是这样表示着叹惋的意思。而文哲学系中的护手江泰君、大中臣君、齐藤君,几个平时特别欢喜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者,更加流露着悲戚,这些悲戚是发自内心的。
8、这样,也就自然形成“古今中外法”,而可以在文化学术上避免“崇洋”和“复古”的偏颇。在文法革新讨论中也就有两种不同的倾向。
9、孙海佩:那时,牛汉不知自己的老师叫艾青——“感念师者”之四
10、当然,学术中国化或说本土化、民族化,并非是、也不可以是简单地回归原来的旧传统,而是要在传承中作与时俱进的革新,更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
11、这个关于婆媳问题的“千古难题”,居然是剧作大师曹禺在《原野》里提的?!
12、1931年,他出版的《因明学》(后改名《因明学概论》重版)也是别开生面:不但是第一本用白话文说解“因明”的著作,更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本摆脱佛教玄意而作出合乎学理说解“因明”的著作。
13、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14、(重磅)这个二线城市楼市再传新调控:调整取消多项房地产税率补助政策
15、1932年,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问世,这是第一部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系统的修辞著作。
16、闻先生是1930年暑假后从武大到青大的,当时他正全力以赴地在唐诗上下功夫。我每次去向他请教,总看到他用蝇头小楷写提纲,摘名句,大厚本子,一本又一本,多少红的心血滴在黑字上呀。闻先生,不注意衣着,头发几乎顾不上梳,总是乱蓬蓬的。他一心扑在学问上。他默默地,严肃认真地,一点一滴地在啃,在钻,在创造。他不求人知,他对我说,“别人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
17、(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18、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美丽、和平、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19、杨新刚:老舍 :教师兼作家吗——“感念师者”之三
20、 丰子恺与恩师李叔同的师生情犹如父子般深厚。他曾这样评价他的恩师:“他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21、“古今中外法”有助于克服学术研究上的片面性和门户之见。正如陈望道所言,五四以后,在文化学术界常有中外派和古今派的对立。
22、同我邻室的一位朝鲜文学家金时昌君,是我们帝大的同学,他在编辑一个进步的叫做《堤防》的文学杂志。在洗脸时,遇见我,他以哀戚的声音,向我说:“鲁迅様死了!”
23、《发凡》对语文体式及其风格类型进行了概略而有启迪的探讨。这样,陈望道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路向。
24、(日)下定雅弘:“慕仙”——孟浩然是杜甫的先驱者——“解密孟浩然”之一
25、这主要指的就是陈望道提出的功能说,即功能是词类区分的准据和分析语法组织的基点。后来他又对此不断加以阐发,使所说更臻完备。陈望道的功能说成为20世纪我国语法研究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
26、陈望道说:“科学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以事实验证学说,从事实缔造学说。即使想要改革事实,也要从事实出发,从事实里面探求改革的方案。”
27、这不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推动力量。他挖掘、钻研我国古籍,并非迷恋骸骨,而志在救国。闻先生爱书如命,七七事变后十几天,我在南下的火车站上遇到了他,只带着孩子和简单的行囊。我问:“闻先生你那些书呢?”他回答说:“土地一大片一大片地丢,几本书算得了什么?”他的人在祖国危难时离开北平,就是一个爱国运动,丢去书,暂时和家庭分离,又算得了什么?
28、吴高福:他对“新闻教育家”专文论述——评张昆新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29、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30、1945年,他作为我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之通过募捐在大学里建造起了第一个“新闻馆”作为新闻教学的实践基地,以贯彻他的“好学力行”的新闻教育思想。在后来的院系调整中,他为保存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基业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贡献。
31、所以,陈望道先生说:“学术上闭关自守不求新知是行不通的,而盲目崇洋照抄照搬也是不行的。”
32、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
33、《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散文名篇。初看这篇千字文,似乎会觉得很普通,并无多少“高大上”的内涵。但是随着舒翔的徐徐打开,我们却被告知,那里不仅有“冲淡至不可明见”的思乡之情,而且也是对“天真的生活”和“艺术的生活”的一种展示。
34、1962年,《辞海》原主编舒新城逝世后,陈望道接任主编。此时,《辞海》编纂进入新的整合阶段。他确立和贯彻分科主编负责制,即给予各学科专家以充分的话语权;他坚持重视《辞海》的科学性,对编写质量立下经典性的要求:没有外行话;没有外行完全看不懂的话。
35、银行账号:11001079200059166188
36、这也是网络上使用频率高的一句话,有点温暖,也有点伤感,出自1998年的电影《楚门的世界》。(翻译略有差异)
37、 学生时代的冰心数学基础差,上中学后倍感学业压力。这位数学老师T女士,在冰心学习上无助的时候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学习上的辅导,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偎。
38、这也就是说立场要站稳,方法上要能网罗古今中外”,而“问题在于要能‘化’。我们讲语言学研究的中国化,就是要把古的、洋的都‘化’在我们的学术研究里面”,使“我们的研究有我们自己的样子”。
39、所以愿意为“这好像容易其实艰难、好像卑微其实伟大的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这些都表露了陈望道术业专攻语文的本心。
40、《共产d宣言》中文陈译本于1920年至1938年能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当是得力于其译出语言的中国化、大众化。这堪称当年白话文运动的一项光辉业绩。
41、听过,且知道是海德格尔引用自诗人荷尔德林。
42、(摘自“文艺星青年”ID:wenyixingqingnian)
43、闻先生的影子,经常在我的心头,不论他生前还是死后。全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四次去青岛,旧地重游,每次我一定去闻先生的故居重温旧梦。闻先生住过的这座小楼,孤立在学校的东北角,是新建的,闻先生从大学路“青大第一公寓”移居于此,现在被称为“一多楼”。去年暑期我到青岛,两次瞻仰了闻先生的故居,并在楼门日留影纪念。这座“一多楼”现在是海洋学院的实验室。与领导同志谈及,打算将来整修一下,作为闻先生的故居对外开放。
44、金普森:在新冠病毒对面——读《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
45、后,他终于找到了马列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d,他心扉大开,目光炯炯,他找到了后的归宿——生命的结穴处。他大叫,他战斗,他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无畏战士,他发扬了中国诗人的那种头可断、志不可屈的精神,令人钦敬,也令人感动。
46、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结识的日本老师,他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治学严谨,对鲁迅关心。当时鲁迅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学习刻苦。他给予鲁迅的鼓励是极其珍贵的。
47、“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48、通外文的,讲中外就会“据外论中”乃至“以外律中”;通古学的,讲古今就会“据古论今”乃至“以古律今”。
49、陈望道与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的青年教师在一起。图片由作者提供
50、邹真吾:汪曾祺的美食“关涉”着什么——“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之三
51、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52、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大领土的作家。”
53、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d宣言》问世,这是《共产d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为中国革命引进了理论指南,同时也在话语建构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54、《原野》里,花金子(即焦花氏)嫁给焦大星之后,婆媳关系紧张,金子便向焦大星提了这个问题,剧本里这段是这样的:
55、这句几乎已经被用“滥”了的情话,来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出现在作者题词部分,原句是:
56、闻先生今日而知昨日之非的精神,始终在探索、在前进的意志,永远是知识分子的伟大楷范。
57、订阅热线:010-670781067078107
58、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我个人受到影响,读文艺书刊,自己也学习写新诗。那时以为,写新诗是很容易的,二三年就写了一大本子。1930年入了“国立”青岛大学(后二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得识闻一多先生,也有机会学习他的诗作《死水》和《红烛》。扩而大之,也读了徐志摩先生及其他新月派诗人们的许多作品。我对新诗的看法变了,从散漫变成严谨,从随意涂抹变成认真从事。促成这个变的主要因索,是闻先生和他的《死水》。
59、鲁迅以其犀利、深邃的洞察力,对以儒道释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整体性的批判。他被当时包括新文化界在内的一些人士的误解甚至歪曲、攻击,也就不难理解了。
60、一种偏向于中国古说,一种偏向于外国今学,而陈望道对于不同倾向的意见从不简单否定,或肯定,而是以“古今中外法”分析其中各别有用的东西,融合不同意见而提出比较全面的看法,所论就比较“平允周致”(叶圣陶语),而日本学术界的朋友评价文法革新讨论中“陈望道的论文为精彩”(见王立达《汉语研究小史》),大概也是有见于此。
61、常言“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知征服了几位名嘴的“舌尖故乡”究竟是哪些魅力城市呢?
62、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