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文案29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7 14:3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

1、领会知行合一的时代内涵,关键在于以实际行动体现理论成果,实现新时代的知行合一。王守仁曾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就是说,“知”和“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实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就当前而言,“知”主要是指理论思想,“行”主要是指实践活动。“知”是基础,没有理论思想,实践活动就缺乏理论指导,甚至会失去明确的目标,成了“瞎忙”;“行”是重点,没有实践活动,理论思想就缺乏落实,即使是再好的提法,也只能停留在纸面,无益于国计民生。

2、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句名言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一味感叹命运,人生是要积极进取。

3、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5、 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圣人王阳明也会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6、致良知,即虚即实,虚实和合。虚不是空,而是轻灵而无所附着。实则是向着良知之虚的方向的笃实用力。本体要虚,工夫要实。良知本体是虚而不实,工夫是实而不虚。本体良知若实,便不能造化,包罗万象;工夫若虚,便陷入空疏,无法扎根。譬如克除私欲障碍,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做;孝亲、忠君等道德规范,必须切切实实地去行;学问思辨,必须踏踏实实地积累,来不得半点虚假。良知犹无形的太虚,工夫是有形的实功。致良知,使虚实的和合达到化境。(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

7、王阳阳在天泉桥谈话中对于四无、四有的分别肯定,是为了调和二者矛盾,但反而开启了王学后来的分化,四无派重本体的觉悟,鄙薄功夫之实,只求一悟心体;四有派重功夫的用力,以本体为虚,虽稳当切实,却于向上一机终少透悟。

8、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0、(解读) 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终成为善行;当自己的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阳明先生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

11、每周节目都会推出小彩蛋——王阳明小剧场,教你如何将学到的心学秘法运用到工作生活中,不知不觉,你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2、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13、“知行合一”四字,就是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所在。

14、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5、这些种种事实,都是说明由初唐公元627年起,到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间,有关儒佛道三家学说,却已经历纷争了千余年之久,由各自殊途而归趋于一致,共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才得汇流而集成。但也正如道家老子、庄子的观点,“成者毁也”。由于西方的欧洲正从物质文明之中逐渐发展,促使唯物哲学思想的光芒正从地平线西面升起,在十六世纪以后,渐已东来了。

16、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17、(解读)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但能让人有错改过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仅仅将悔恨留滞在心里,则又会因为用药而添病。

18、弘治五年(1492),二十一岁的王守仁得中浙江乡试,此后两应会试不第,遂拾起少年时的兴趣讲习兵法。钱德洪说:

19、到底什么是“格物”?格物就是保持善良、祛除恶意。

20、(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21、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22、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曾国藩只算半个(曾国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附:曾国藩识人术:做人,有两种贵相;做事,有两种富相))。

23、“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王阳明

24、民国八年(1919年),巴黎和会开幕。意大利法西斯蒂团成立。民国南北政府各派代表议和于上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兼教育家杜威在五四运动前期到中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及北京高师教育研究科教育学教授。

25、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2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7、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宠任太监刘瑾等。正德元年(1506),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参劾刘瑾,刘瑾下令逮捕戴、薄等二十余人,予以杖责。王守仁上书请救,也被列为“奸d”,不仅被廷杖还被远谪为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的驿丞。当时的贵州是土司林立的边远之地,条件艰苦。王守仁到龙场时,当地是这样一番景象:

28、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