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1、 巴金故居主建筑建于1923年,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故居中主人居住时间久的故居,巴金故居完整保存了作家的生活环境、工作场景和文献资料。小院见证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传播一代文学巨匠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之同时,亦充分利用馆藏举办各种公益性质的展览,促进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及其作品走进而更多读者心中。
2、《雾》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3、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我在讲《雷雨》时主要分析繁漪和周朴园等人物,后来有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陈老师,你从来没有正面分析过鲁妈,鲁妈很不简单,她是剧中的知情人,她掌握了整个家庭的悲剧所在——乱伦的兄妹恋,她为什么不说出来?为什么会同意儿子与女儿结婚,让他们远走高飞?”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一般而言,与反叛的繁漪相比,鲁妈就是一个苦大仇深的扁型人物。中文系的同学都会关注繁漪性格的复杂性,不大会去关注鲁妈。为了不影响接下来其他同学的讨论,我跟他说,这个问题我下一次上课再回答你。之后,我认真地把鲁妈的线索捋了一遍(后来《十五讲》改版时我增加了对鲁妈的分析),就突然有个感觉:鲁妈的脑子里是一点束缚都没有的,所有的束缚都可以被打破。我认为人的所有悲剧中有一个就是“执”,想法被什么东西执住了,争一口气。像繁漪的悲剧也是因为“执”。但是鲁妈从中国文化传统上说,是通达的一个人。她跟周朴园相爱,并不是阶级压迫的关系。他们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而且周朴园还保留了她的生活习惯……等等细节都说明周朴园没有忘记鲁妈,回过来说明,他们三年的同居生活是幸福的。鲁妈是家里老妈子的女儿,这种恋爱模式在很多中国故事中都能看到,故事发生的时间十九世纪末,晚清没有一夫一妻制的观念,周家少爷收个丫鬟很正常。但是当周朴园要娶正式妻子时,梅侍萍(鲁妈)就不能接受,宁可死也不愿意跟另外一个女人来分享她的丈夫。在当年的时代环境里,周朴园娶一个富家小姐做妻子是很正常的,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观念的,本来梅侍萍作为一个丫鬟,享受了准太太的待遇,也应该满足了。可是当面对关键时刻,她为了保持心中完整的爱,却选择自杀,她对生活的目标是可以超越的。剧本里写鲁妈是个清高的人,受过文化教育,但是她选择的丈夫鲁贵却是一个猥琐的人。与前一段感情正好相反,她为了不完整的爱可以去死,可是这一次婚姻里有她一个更大的目标,能容忍让她痛苦的婚姻生活,她是为了什么嫁给鲁贵?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有一位同学就说,你们都认为鲁贵不好,我认为他挺好的,鲁贵没有歧视鲁大海,还帮他介绍工作,对儿子女儿一视同仁,他不就是自私、贪小便宜吗?一般的爸爸就是这样的,这有什么不好的。这个同学的观点提醒了我,其实我们是受了曹禺的影响,他说鲁贵是坏人,我们就认为他不好,可是这个人所有的不可爱性格中,也有一点好的,就是他对儿女不错,对鲁大海和四凤也一视同仁。鲁妈已经嫁过几次,但都不如意,虽然她与鲁贵没有真爱,还离开家里跑到外地学校工作,他们之间的差异矛盾也影响了子女对鲁贵的态度,但是当她决定嫁给鲁贵并生了四凤,她其实有了更大的爱,那就是后面我们要谈到的母爱,她为了孩子可以自己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如果说第一场她是为了爱情的完整而离开周朴园,第二场是因为母爱而离开了她自己的婚姻标准,嫁给了不可爱的鲁贵,那么第三场她则是对生命有了理解。因为在封建时代,如果得知子女乱伦,这是无法容忍的,因为这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当鲁妈知道女儿四凤已经怀孕时,她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她说“你们走吧”,这个“走”其实是对乱伦的容许,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解,这其实是犯了天条。可是她说,让老天惩罚到她一个人身上。她为了子女,愿意承担一切惩罚。我当时对学生们说,你们以后走出校门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人生有高低起伏,可是当你想起大学课堂中学过的鲁妈,你就没有什么门槛跨不过去了。
4、我的第一本图书是妈妈从乡里的新华书店买来的,名字叫《好宝宝》,妈妈读过两边后,我就熟读成诵了,因为我的智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与这本书所对应的水准。
5、解读文本的第三个前提,阅读文学作品不能预先设置框架。这个前提,与我们现在学院里训练研究生的方法也是相反的。假设,某个同学准备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老师就先看学生的开题报告,看看学生对近五年十年学术界研究同类课题的成果是否熟悉。我认识一位香港大学的教授,他要求学生写论文必须引用近五年的同类研究的观点,论文至少要有30个相关引文注释,那就是说,证明你至少看过30篇以上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一般也都是这样训练研究生研究课题的。但是,如果你是学习做一个批评家,我建议你在阅读文本之前别人的相关批评文章好是一篇都不要看,因为你不能给自己设置很多前提,包括作家自己的创作谈,或者某些评论家的观点。很多作家喜欢自己给批评家一些暗示,他希望你从哪个角度来评论他,他会把自己的某个方面强调出来,很多研究者就会傻傻地朝作家暗示的方向去研究。我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我的学生,不要去读那些东西,这可能对于系统研究来说不可以,但是对批评来说是要坚守的原则。在你没有读过别人的评论文章之前,你必须先从文本里读出自己的感受,当你读出了感受再去参考别人的评论,发现原来人家已经写过这样的文章,那就说明这个感受不是你独有的,必须抛弃,再去读,一定要读到别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可是这个训练(我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对很多人来说难,但对于我们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有独到见解的批评家,是有好处的。
6、高老太爷要将你当做礼物送给荒淫的冯乐山,此时的觉慧却因为工作忙而只是口头上应付了一下你。你在绝望中走向了自己选的那条路,脸上挂着凄凉的微笑,一步步的走向湖底。在生命的后一刻,你终于叫出了“觉慧”,没错,是“觉慧”!那一刻,你终于不再是一个低微的,一个可以任由别人买来买去、送来送去的物件,你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你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但是你可以决定自己的死,你以死来控诉这个万恶的吃人的封建社会。
7、《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
8、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与韩俞、柳宗元(唐)、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统称为唐宋八大家。课文《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巴金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9、《雾》的主人公周如水是一个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童话作家。从日本留学归来,在海滨避暑,邂逅并热烈地爱上了温柔娇美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女大学生张若兰,渴望与她“共同创造”一种新的事业,却怯于向她表露真情。原因是家里有一个父母包办不被他爱的妻子和“一个他所不认识的儿子”。一年后,当他成了鳏夫,旧地重游,寻觅失去的爱情时,张若兰已是别人的妻子了。
10、《爱情的三部曲》是巴金《雾》、《雨》、《电》三个长篇小说的总称。《雾》的写作很偶然,那时他住在闸北宝山路宝光里,住处较宽敞,一个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曾借住在此,他向巴金讲起对一个江苏小姐的爱情,他一直想念她,对朋友们讲了又讲,总没有一个结果。巴金爱这个朋友,却不能宽恕他的性格。于是想写一部小说,如实写出他的面目,让他照照镜子。这小说就是《雾》。《雨》是《雾》的续篇。在《雨》中,周如水向李佩珠求爱被拒绝后投水自杀了。《电》在三部曲中内容丰满,它是全书的高潮,写的是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动与死亡。巴金在这样的背景上用血和泪为他的熟人、朋友塑像,留下了他们永久的身影。
11、《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12、第四点,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脱离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寻求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13、你不是一个英雄,但你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你向往自由平等并且敢于反抗封建统治,大胆争取个性解放。你就像是那个让人闷得透不过气来的世界里的新鲜空气。我一看见你,就想起了丹东的一句话:“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我应该拿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14、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
15、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16、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巴金早年受五四文学思潮洗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光明、正义,毕其终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道德的罪恶,歌颂反抗和光明,艺术风格明朗、炽热、流畅。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随想录》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17、阅读的饥渴开始逐渐得到补偿,心灵得到润泽,悠闲自得,纯净明澈。我开始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至少我已经可以渐渐排除我不喜欢的东西。
18、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19、巴金说:“这三本小书是为我自己写的。”小说意图借助恋爱关系,描写青年人的性格、活动与死亡。《雾》写的是一种模糊的、优柔寡断的性格;《雨》写的是一种热情却又粗暴、浮躁的性格。《电》描写一种近乎健全的性格。《爱情三部曲》在大革命的背景上,形象地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反抗新老军阀,在现实斗争的漩涡中寻找光明出路的历程。既肯定他们追求光明、勇敢斗争、献身信仰的精神,也批判他们软弱、犹疑、浮躁、脱离实际和恋爱至上的弱点,对当时尚未觉醒或已经觉醒的青年都具有启迪和诱导的意义。《爱情三部曲》以波浪式的结构,起伏跌宕向前推进。热情洋溢,文笔酣畅。以“雾”、“雨”、“电”命名,象征3部小说意境氛围和人物性格,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意蕴。
20、这一年,我不借助任何工具,一遍一遍地阅读了文言文版的《史记》,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阅读经典,这是我第一次与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倾心交谈。我对很多人物的看法,与主流观念并不一致,甚至也与作者的观念相互抵牾,我对那些充满矛盾、惹人非议的人物,往往有更加深刻的同情和理解。我无法因为他们的残酷或者决绝而厌弃他们,也没有对一些被褒扬的人物产生敬佩之情,这让我有时候产生丝丝不安。
21、试读要求:我方提供A、B两段试读稿件,可选段试读也可整体试读。
22、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23、那时候,我在乡村教书,我家里没有种地,生活十分悠闲,星期天和节假日我常常一个人到学校去,办公室的录音机里播放一曲古典音乐,自己开始翻阅几本书,累了就练几行字,那真是我满意的生活。
24、《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春》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25、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菲利普夫妇
26、 萨特曾说过:“小说家的技巧,在于他把哪一个时间选定为现在,由此开始叙述过去。”史上为难懂的文学作品,在开头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先我是很吃这一套的,迷雾中的马孔多令我着迷,就像我平常看小说会特意跑到后一章看看结局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揣摩各种明线暗线,看看作者的写作方向和自己所想的有什么不同。
27、2013年,我来到市直小学任教,这时候我参加工作已经13年,我的自我认知已经完成,我知道自己适合的职业是教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这时候,我的阅读从浪漫期走向精确期。如果从专业阅读这个角度来看,那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浪漫期。
28、解读文本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要处理好平时学习的文艺理论和现场发挥的文本解读之间关系。这里涉及到我们对培养研究生的不同方式。在我上大学时,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都是很注重文本的,细读文本是学习文学评论或研究作家的基本功。老师们挂在嘴边的,总是讲某某评论家写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先要读五遍《红楼梦》;某某学者研究某作家的一部作品,先要把这位作家的全部作品读完,才能够整体上准确把握,等等。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学习方法就不一样了。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不那么重视文本的呢?我觉得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19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主力从作家协会慢慢转移到学院,高校建立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博士点,同学们开始写学位论文。这时候变化就出现了。因为论文是另一种训练方法,是学术的训练,要求写作者讨论问题必须有理论依据,要有学术创新点,要写清楚理论概念发展的来龙去脉,还有一点不上台面的意思,就是要炫耀博学。这是学术论文的要求,不是文艺批评的要求。但是我们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经过学术训练后的学生都不会写批评了。比如,我们今天要谈文学创作中的某些现象,本来应该从创作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剖问题,批评家可以抓住某些创作作为典型例子进行解读。但如果你是写一篇博士论文,就必须溯源,先要讨论我们所分析的现象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国外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这个概念的拉丁文怎么写?西方学者是用什么理论来解读这类现象?等等。那么文章开头一万字先是讨论这些概念和定义,然后才开始涉及到具体作品。这种思维模式训练,我觉得培养学者也许是对的,但是培养一个批评家似乎没有这个必要,批评不需要你这么做。当所有的概念都已经定义好了,再来规范作品,文本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会被忽略。你所讨论的已经不是创作现象,而是在讨论有关这个现象的理论、概念、术语。金理研究的现代名教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普遍的现象就是大量西方术语、概念名词传入中国,被视为时髦,然后很多学者就开始传播这些概念名词,似乎只要抓住了新的概念名词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传播这些概念名词的人也就成为学术明星。现在理论领域也是这样。如果一个批评家,掌握了一些时尚的理论概念而不顾创作实际,甚至歪曲创作文本内涵,那么,文学理论就不再与创作实际发生联系,不能够解决创作的实际问题,他们反过来让创作中异常丰富、千变万化的内涵规划到一些理论教条中去。让中国作家的创作来证明西方理论的放之四海皆而准。这样就本末颠倒了。
29、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内容,梗概:两年后的上海,吴仁民的妻子已经病死,陈真被汽车撞死。此时张若兰已经嫁给一个大学教授,周如水又爱上了另一个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李佩珠。
30、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四年级的时候转到我们班,她父亲在乡里的初中教语文,她有很多的刊物,《向阳花》《金色少年》《儿童文学》,此外还有一些报纸,她对这些似乎十分厌烦,我对它们却是垂涎三尺。我常常到她家去玩,她前前后后送了我破旧的书刊有十余本之多,那一度是让我激动得眩晕的一笔巨大财富。因为反复诵读,我至今还记得上面的好多文章和儿童诗,金波这个名字,也就在这时候被我牢牢记在心里。
31、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32、 冰心和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文学大师、令人敬仰的文化巨人。一生中,冰心将“永远的爱心”融入她的文学创作中,巴金也始终履行着自己“讲真话”的追求。他们的高尚人格、正直品行、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们的文字和思想,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财富。
33、黄蓓佳--《心声》--《儿童时代》--李京京
34、《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35、未来,我仍旧会以阅读的方式成长,在漫长的精确期之后,我将试图走向一个新的阅读阶段——阅读的综合期。以阅读书写生命,以阅读书写未来,阅读是我能想到的好的成长方式,也是好的生活方式。
36、作者巴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封建地主家庭。五四的爆发,使巴金接触了更多的新思想,他开始憎恨那个封建大家庭对青春和生命的摧残,开始把封建家庭的存在与罪恶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其性格的反叛倾向,为觉慧、琴等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生活原型。叛逆者形象作为一种人物类型,作为巴金人格结构的投影,表现出了巴金性格的复杂性,使巴金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融合,有着现实的生活基础,个个栩栩如生,我认为《激流三部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篇二: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37、冒险题材的小说同样让我着迷,《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这些本该少年时代就出现的书,此刻出现也毫无违和之感。
38、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39、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在回来时有着千言万语,此时却又不知可以说什么。仔细想想,读时已把自己幻想成半个周如水,回来后完完全全只剩一个自己,于是对于《雾》里的爱情,我只成了一个看客。已不再亲身去感受,故而心情已平和。
40、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41、上小学了,我更喜欢语文课,尽管那时的课文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生识字忧患始,识了字又无书可读,那是一种巨大的孤独。
42、夜来了,这是海滨的一个静寂的夏夜。海水静静地睡着,只有些微的鼾声打破了夜的单调。灯塔里的微光在黑暗的水面上轻轻地颤抖,显得太没有力量了。
43、虽然现在周遭的生存面貌不同于封建思想肆意时的黑暗社会,没有过多的封建礼教束缚我们,个人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可以为自身钟爱的事业大胆拼搏,可以不顾地位的悬殊与所爱的人相守,等等。可矛盾却总会以变相的方式存在,我想每个遇到过生存或生活困窘的人都曾深有体味,而我用这粗糙的文字又怎能道明,又怎能说尽?到底是与自己抗争,还是与生活抗争,还得我们自己说了才算,不过这其中却容不得丝毫犹豫,果断地选择让一方胜利,便是希望的所在。
44、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家》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45、我先后又读了百十本外国文学名著。我不太喜欢《傲慢与偏见》,认为它无论取材还是思想的深度都不足以到动人心弦的地步,但是《呼啸山庄》却不同,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终生铭记,书的结构和语言都让我大为赞美。如果把《简爱》《德伯家的苔丝》《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做个对比,我们会看到几种完全不同的女人,每次读到这些小说,都是对自己的启发和升华。读完《基督山伯爵》后,我想到的却是许多个中国人——伍子胥、吴起、司马迁、曾国藩......因为在他们身上,刚毅坚卓是共同的特点。《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罪与罚》《美国的悲剧》《巴黎圣母院》《死魂灵》《复活》《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等,这些外国文学名著,总的来说,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它们思想的高度,让我一度为之痴迷。
46、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在此期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47、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48、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49、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50、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小说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爱,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51、 1999年,冰心去世;2005年,巴金去世。
52、在无数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的刺激下,你“醒”了,你愤怒地重复着:“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听你说这句话,我看见一股热血在你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你帮助觉民避婚;在自己房间门口,你义正词严、义愤填膺地痛批要来房间捉鬼闹事的陈姨太克明一群人;你终于冲破了黑暗,踏上了光明,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自己向往的新生活。
53、你拿“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你含着眼泪接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你是一个妥协者!一个没有青春的青年!以自己委屈求全来演绎自己的悲剧人生,这注定了你是那个旧时代千万陪葬者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