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文案49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5 15:5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1、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3、“无用的阅读”也叫“读无用的书”。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无用的书还要去读?所谓“无用的书”,有点像《庄子》里说的“无用的树”。“无用的树”长在那儿,之所以能够越长越大,变成一道风景不被人砍走,正是因为这棵树用来做家具也不行,当柴火烧也不经烧,反而变成了一道风景。

4、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5、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6、地址:贺州市八步区灵峰街32号(维也纳酒店旁)

7、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8、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9、地址:北海市北海大道136号明丽金楼C幢6楼603(北海市图书馆西侧)    



10、今天,我们不一定非要把四书五经都背出来,但像《论语》《中庸》《孟子》这样的内容依然值得深度理解,并把极好的内容记下来。这一类著作有很多,像《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以及一些宗教经典,都可以列入这类。读这样的书,一天读一段就行,要反复朗读、反复咀嚼,直到有所领悟方可罢休。拿起这样的书,必须先凝神屏息,心态保持平和,不能有杂念和烦恼留在心里。

11、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2、假如每个朋友读一本书,然后互相交流思想和读书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分享,你大概能够明白哪本书值得读一读,读了以后不仅获得了与朋友交流的共同话题,还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13、又比如读唐诗宋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实际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熟读了唐诗宋词,你会觉得自己的气质在逐渐变化,眼界、胸怀和情感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14、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15、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16、这很像是古代学子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一样。只不过对于那个时候的大部分人来说,背和悟是两张皮,很多人小时候还没有领悟能力的时候先死记硬背啃下来,等长大有了人生阅历,再像牛一样,把背过的东西慢慢反刍和领会。

17、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8、古人之所谓诵,今人曰读。古人之所谓读,今人曰看。

19、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0、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21、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郭沫若

2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23、举个简单例子,假如你读到了某本管理学的书,书中提到公司战略的制定部署有四点,那么你就必须在工作的时候按照这四点去反复地练习、实践,后才能将它变成自己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4、比如读《诗经》,对我们来说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除非你未来打算进入大学教《诗经》,或者当研究《诗经》的学者,否则读《诗经》的作用也就是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情操。

25、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26、又比如读唐诗宋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实际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熟读了唐诗宋词,你会觉得自己的气质在逐渐变化,眼界、胸怀和情感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27、字雁晴,浙江瑞安人。有《三订国学用书撰要》。

28、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多水,不流即腐。”张乖崖亦云:“人当随时用智。”此为无所用心一辈人说法,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之不能及人也!

29、地址:钦州市燕舞路2-1号(东泉大厦侧门)

3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31、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起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32、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3、世界上每天都会出版几万本书。在中国,每天上架的新书也有几百甚至几千本。知识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什么书,就变得重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阅读的书进行预筛选。那么,如何能够选对好的书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34、古代名人九种读书法,请读者参考借鉴,各取所需。

35、昔人读书之弊,在不甚讲门径;今人则又失之太讲门径,不甚下切实工夫,二者皆弊也。愿与承学之士共勉之!

36、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 卢梭

37、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38、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39、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40、  怎么样?这些大家的读书方法都很独特又很奏效吧!你也赶快拿起书,用这些方法试试吧!

41、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4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43、凡读书法要以经为主。经过深邃,则观史易知人之贤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又读书先务精而不务博;有余力乃能纵横。

44、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45、每见今人不好读书者,辄以此藉口。此欺人也。日记一叶,月记一卷,十年之内,可记百余卷矣。非不能,实不为耳。朱竹垞有言:世岂有一览不忘、一字不遗者,但须择出切要处记之耳。竹垞为本朝第一博雅人,其说如此,以告学者。

46、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47、苏秦头悬梁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48、人在幼稚,精神专一利通,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

上一篇:经典励志说说心情短语【文案83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