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
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王守仁(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
2、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
3、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4、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5、“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是《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尔受到基督教教义中灵性知识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体现于他的哲学解析过程。“”二字赋予了尊崇的、高的、神圣的神格的上帝地位。“精神”体现的是被人格化了的上帝的能力和意志,“精神”这个拟人化的名词的使用背后潜藏的逻辑可能源自黑格尔的宗教思维: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上帝的精神,是上帝的意志与爱的凝聚。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7、公元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内章江的一条船上,享年57岁。当时,王阳明正奉旨在广西平定叛乱,已病入膏肓,上奏朝廷乞求归乡。归乡途中,巨星陨落。临终时,他给侍奉于床前的门人周积留下一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8、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口若悬河、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的,不知有多少人,但像王阳明这样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的,寥寥无几。
9、看看英文的翻译: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或译作: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查阅英汉词典,虽然reasonable、rational的中文释义都包含有合理、合乎理性的意思,但因这两个单词都是基于reason这个词根,而reason的词义是原因,而且特指的是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因,这使得reasonable和rational都具有基于逻辑进行分析推理的理性意义,或者说,reasonable和rational就是合乎因果律。因而,reasonable和rational这样的用词更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理性思维而很少导向非理性思维。显然,英语的这个翻译要比中文“合乎理性”以及“合理”这种极易误导为情感期待的感性化思维方向的翻译要严谨和准确很多。
10、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11、在中国古代哲学话语体系中的“理”(通常认为以儒家为代表)是同时包含两个不同意义的:一指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这一重意思基本类似于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但儒家的“理”兼具了第二重含义就是道德准则,而这一重意义类同于道家的“德”。而道德标准在现实中相对于客观的自然规律则因具有人为主观判定特征因而存在衡量标准难以建立精准的问题。
12、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3、浮躁的年代,王阳明的三句话就会让你的心静下来~
14、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守仁
15、“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16、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7、附录一段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文字作为本文的注脚:他说,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显然是将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但是,这样想的,只是“近视的政府”与“同样近视的自由派”。“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特定时段的必然存在而已”,“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远地看都会成为不合理的”。
18、除去正式以及编外弟子外,更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例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宗羲,学者李贽,学者刘宗周等。
19、同样的意义在中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应是:“道”(道家),“法”(佛家),“理”(儒家)。
20、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21、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2、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合就像王阳明那样。
23、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毛发暗从愁里改,世情明向笑中危。
24、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
25、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后一次课业传授,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26、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2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2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守仁《王守仁全集》
29、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简单、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德行合也是一种知行合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30、当然,对作为认识的终目的即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来说,它们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31、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2、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
33、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4、说王阳明,不得不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优质的家教,淳正的家风,管用。
35、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36、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37、诚心实意只需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不要着一份情意。遵循自然而发展便是善,被外物所扰、掺杂私欲便是恶。
3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9、解析:这一觉就是快的刀!这一觉就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就是高的断念实战功夫,只一觉,念头就消融了。这个断念功夫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这样才能日臻化境,不管何种功夫,都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后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王阳明先生的书籍,良知、本体、天理这三个词出现得比较多,在心学体系中,这三个词都是同一意思,先生在《传习录》里说“良知,心之本体。”在《静心录》里说:“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良知和天理都有表层的意思,但在先生的开示里都指向了本体,什么是本体?本体就是纯粹的觉知,就是佛性、空性、本心、妙明真心、自性、本来面目。有无数个词都指向了本体,本体是圣贤开示永远的核心。你真正悟明白了本体,就一通百通了,看其他大德的开示一下就能抓住核心,否则很容易看得云里雾里的,我早是从元音老人这里悟明白了本体,也从元音老人这里学到了断念的实战功夫,我无比感恩和永远顶礼根本上师元音老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可以告诉你方法,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做,断念一定要勤加练习。不管什么邪念入侵,只要你的断念够狠,都能将之瞬间消灭,反之,断念水平不行,肯定会被心魔再次攻破。
4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1、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42、 -----郭继承
43、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44、 王阳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本册《王阳明箴言录》是从王氏传世的著作中,甄选其中能体现王氏思想,对现代人有价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辑结成书,以飨读者。不管是对王阳明本身怀有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学识的读者,都一定可以从本书中得到直观、睿智的帮助。
45、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4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47、看看道家怎么说的。《道德经》云:“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家的“道”指的是自然运行规律。相处宇宙间万事万物由“道”所支配,由简至繁、由少至多次第生成。又云:“冲气以为和”。在“道”的支配下,所有自然现象都是各种既有矛盾在相互竞争下(物竞)完全符合自然运行规律的结果(天择)。
48、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忿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49、有一个故事,讲王华中状元之前,在祁阳教书期满,告别祁阳文友,准备回家参加乡试。学子们设宴为他饯行,有人将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还事先藏了两个妓女在里面。席散之后,众人都告辞乘船上岸而去,将王华安置在亭里歇息。两个妓女从内里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无奈王华只得拆了扇门板渡水而归,祁阳人无不佩服他的人品。
50、谓之圣,只论精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51、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52、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53、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54、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55、王阳明是如何完成自己的转变的?史载,在被贬谪到偏远蛮荒的贵州龙场驿时,某个晚上,习惯夜夜静坐深思的王阳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兴得跳了起来,把睡着的仆人们都惊醒了,史称“龙场悟道”。但半夜悟道,颇多戏剧成份,应该说,王阳明悟道,是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龙场驿之后,结合自身处境,加上宁静的环境,日夜思想,终于大悟。
56、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于自有永有的创造者。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
57、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
58、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毒害的办法。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59、人不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唐•韩愈《五箴五首序》
60、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1、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62、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63、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64、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65、王阳明一生坎坷。他从小以神童知名,但数次科举失利,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中举之后,走上官场,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险遭杀身之祸;即便在平定宁王之乱、达到人生巅峰之时,也因小人馋告而差点失去一切……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66、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67、解析:先生云:“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还说:“谦虚其心,宏大其量。”谦虚是一种很好的德行,易经谦卦六爻皆吉。我们戒色后一定要学会谦虚谨慎,不管戒多久,都不可骄傲自满,有的人戒了几百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傲慢心一起,接下去就很容易破戒。戒色吧有不少青少年戒友,年纪尚小,取得一点成绩就很容易骄傲,这方面自己一定要学会克服。戒的时间长了,应该觉得自己还是很浅薄,要不断地修谦卑心和惭愧心,这样才能越戒越稳定。戒色后德行一定要跟上,很多人都是败在德行上,德行不够完善,那就很容易被心魔打败。观察一个人德行,就知道他能戒多久,有的戒友戒到一定程度,他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德行不够,有骄傲自满的念头,其他负面的念头也很多,因为学习了戒色文章,所以他知道不能起这类念头,于是就坚决断除了。谦者众善之基,必须夯实这个基础,发誓永远不起傲慢的念头,有时念头会自动冒出,必须立刻断除。一个谦虚的人很容易获得好人缘,一个傲慢的人就像一堆臭粪一样,让人避而远之。秦东魁老师的一个视频的名字就叫:谦乃保身第一法。懂得谦虚,不管对戒色还是对为人处世都极为重要,大家一定要好好修谦德。
68、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69、译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金子都换不来,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做一个优秀的人。
7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1、 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72、看看佛家:《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的“一切”又作“所有相”,就是万事万物;“为”是动词,是作为、运行的意思;“法”是自然运行法则。“一切有为法”直白翻译过来就是一切存在现象都有(符合)其运行的自然法则;一切存在现象都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而运作。这个文字所表达的精神与黑格尔的话语就如出一辙。
73、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74、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75、◎本文转载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作者关山远),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6、格竹不是忘记它的存在,而是忽略它的存在,所谓心即理,当我想让它存在时,它便存在,不想让它存在,它就不存在,人的思想是很多很杂乱的吃饭时想着睡觉,上课,上班,魂飞天外,这就没办法做到知行合我心即理了!吃饭就好好吃饭,睡觉就好好睡觉,学习就一心学习!专心致志,就是知行合一了
77、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因为决定你是个什么人的不是你的过去,而是你的现在,而是你现在的价值倾向、而是你当前的选择、当前的行为!你的是非、善恶谁说了也不算,起决定因素的是你的选择和作为!向善、明善、行善即为善!知之行之即为善!
78、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7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0、阳明5岁遇到一件事,有一次小孩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个出家人就见到了王阳明,就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孩子真是个好孩子,可惜说破了,什么说破了?他不叫王云吗,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从天上来的,不能说,一说出来就影响他,阳明的家人听说了,立即就请这个僧人给他改个名字吧。然后给他起了个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王守仁。后来王阳明从5岁多以后,就慢慢的说话。王阳明先生的年谱,在12岁和13岁的时候,家里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有一次阳明就问私塾先生,什么是读书人的第一等事?翻译过来就是对读书人来讲,什么东西是重要的。这个时候他老师就说了,这还用说嘛,对读书人来讲重要的不就是考科举嘛,能够升官儿。阳明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表示不赞成。老师就问他,他说孩子你不赞成,你觉得读书第一等事是什么?阳明先生当时就斩钉截铁地告诉老师,读书人第一等事成圣成贤。这个话震撼人心。我听了以后,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今天12岁的小孩,13岁的小孩,你问他理想是什么?更多的小孩沉浸在各种游戏和网络里面,没目的、没追求、没理想、没抱负、没使命、没情怀、没担当。为什么很多人没那么大的成就,实际上这个志向就是一个芽,芽如果没有,以后他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小孩这一辈子就把考大学当做毕生的追求,他考上大学以后就会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因为他没有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为了蝇营狗苟,绝不是为了简单的吃几顿饭,绝不是炫耀买了什么样的豪车,带着什么样的金链子。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做个什么交代?我们要对自己的家族做个什么交代?我们要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做个什么交代?这是我们必须做出回应的一件事儿。后来的时候他参加科举,考了几次不是很顺利。阳明有一句名言,他说别人以考不上为耻辱,我以考不上如果动心了,那才是耻辱,阳明先生处处在练心。人这一生修行的方式特别多,应该说一个人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在每一个念头上去观照,那也是一种修行。后来他考了进士,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他得罪了当时的宦官刘瑾。当时宦官刘瑾也是把持朝政,谁要是说他不好他就泄私愤。这个时候王阳明写信检举宦官刘瑾,后来被刘瑾打击报复,刘瑾是要要他的命的。后来王阳明被杖责,用棍子打,流放到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驿。到了龙场驿这个地方,环境没有开发,很多瘴气,应该说湿热之气有的时候容易让人得病。少数民族比较多,现在我们去旅游,少数民族穿着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帽子,但是在阳明那个时候,在龙场驿附近,文明的程度还是很少,有些行为,我坦率地说还是有一点野蛮。所以王阳明当时生命也是有危险的。阳明到了龙场驿之后孤苦偏远,环境极其恶劣,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大家想想,阳明先生其实他的经历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义执言,结果是替别人说话主持公道的时候被宦官打压。他满心的愁苦,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龙场驿,阳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压,对王阳明是极大的考验。可是大家听说过一首诗吧,“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时候他早年学的老庄孔孟佛经所有的东西,就在这样一个极大的考验的时候,就要爆破出来了。有一天他忽然明白,圣贤所有讲的东西其实不是外求,不是向别人求、向万物求,而是内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内心里本来就有。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真理之门即将被王阳明打开。阳明先生为什么能悟,孟子说“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个话王阳明读了就读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里边,不加外求。这种深刻的体验,体悟出来、证悟出来,是1508年的龙场悟道。所以这就成了王阳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转折点。阳明早年所有读的儒家的书,“君子求诸己”“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读佛经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贵州龙场驿这样的环境里边,不是在孤苦偏远里经过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难实现爆破。所以大家就体会体会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实际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过程做了一个概括,“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这一辈子当遇到苦难挫折不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老抱怨,没有苦水的浸泡,没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砺,没有一个人可以开出心中的小莲花,没有一个人能打开心灵的智慧。所以朋友们,这个世间有的时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经历多少的磨难,你才能从中间领会到什么。由此我们想到夫子,50多岁周游列国14年,“知其不可而为之”,中间多少的艰难困苦。孔子经历那么多磨练之后,你读他的书,就知道“君子固穷”,就知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杀身以成仁,无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说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应该说是他读了那么多书、吃了那么多苦之后,他的能量在贵州龙场驿一个小爆破。
81、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82、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8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84、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85、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86、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87、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88、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89、君子所说的“敬畏”,并不是内心有恐惧和忧患,古代圣贤所说见不到人的地方,也应当能够自觉的修养德行,而不放荡不羁,而时刻保持戒慎恐惧之心。
90、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91、当时还以为自己和朋友没有做圣人的能力,现在想起来,朱熹的格物致知,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目的上说都搞错了。
92、人类的思维方式(意识)分类方法五花八门,本文姑且仅划分作非理性意识和理性意识两种。非理性意识,是一种内心不知不觉的,即未被主体明确觉察的意识活动。非理性的意识是生命个体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或称之为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理性意识是基于逻辑推理的、个体自我觉察到并予以主动有目的性加以控制的意识活动。通常一个人的意识都是非理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交织。一个人的思维层级的提升取决于非理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活动在意识活动中的比例。当一个人非理性思维越多,这个人的思维越接近于动物本能,也就是思维的层级越低下。当一个人在完全排除了非理性思维控制和干扰,完全以理性思维的时候,便是抵达了人类思维所能到达的高层级,便是智慧,便是良知。
9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守仁
94、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95、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96、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97、父亲的这些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阳明。在王阳明科举考试登第后,王华的同榜进士榜眼黄珣曾写诗给王华,题为《贺年侄王伯安登第》,后两句是:“相看尽道登科乐,却合同担廊庙忧。”父子俩,都是以一己之力,为国担忧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