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文案5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0 06:2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1、“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2、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3、    原因在于作为老师,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地灌输教法,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由于学生个性潜能和习惯表现各不相同,无法采用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讲求“教学合一”太费劲了。

4、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精力都投入进去做研究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更真,更实。

5、陶行知(1891--1946),汉族,安徽歙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6、  和抗战艰难时期提倡“救亡教育”相似,抗日即将胜利之时,陶行知开始提倡“民主教育”。

7、  1928年8月,晓庄师范改名为晓庄学校,此时的它已有8所中心小学、6所中心幼稚园、3所民众学校、2所民间医院、1所木匠店等。随着晓庄气象日新,周边的乡村都以它为榜样,不断有其他村子里的人过来学习。1930年,江苏省民政厅还将江宁县北固乡“完全划作实验区,归该校指导进行”,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之乡村”。

8、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9、   “教的法⼦必须根据学的法⼦”,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的能⼒进⾏细致的了解,从⽽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创造能发挥他们⾃⾝能⼒的学习情景,使每⼀个学⽣都能达到学习⽬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避免学⽣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失去兴趣,产⽣厌烦⼼理。



10、第二点是要“敏捷正确”。粗心大意,是易弄错弄坏事情的。

11、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却让我联想到两位历史名人:一位自然是王阳明,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来自于阳明心学。另一位则是陶渊明,不仅是因为两位是本家,都姓陶,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乡村经历。只不过陶渊明先生是作为隐士,潜居乡村,而陶行知先生则是将现代教育理念在乡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3、陶行知用其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教育家的赤子之心,其在教育上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令人为之惊讶和赞叹。回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先贤们踏着鲜血和泥泞,努力的举起一盏又一盏的微弱火把,挥舞着跃动的鲜艳火苗,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去刺破那厚重的黑暗,迎来新的光明。在绝望无助的黑暗中,心中的信仰是他们永不熄灭的火光,支撑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先驱者。

14、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15、第一点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

16、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去执行和发展。《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初闻“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还是在大学军训时,懵懵懂懂,只知它是校训,要记。却不知这几个字如随风潜入夜般陪伴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润物细无声般深入我心。

17、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18、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短短几日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

19、“知”和“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指导思想,后者又能够反作用于前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完善、升华。

20、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21、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22、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其创新的思想犹如一根金钱,打破了人们对于偶像,迷信,教条的陈旧观念,使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了出来!

23、通过回顾他们的故事与思想,各同仁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们”的的言行操守,也能迎面感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

24、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5、“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26、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在爱迪生时代,美国学校的先生也是的顽固,因为爱迪生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月就把他开除!幸而他有一位贤明的母亲,了解他,把家里的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那时美国小学的先生不免也阻碍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27、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

28、  在教学理念上,晓庄也独树一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后人熟知的口号,陶行知在晓庄师范践行多,他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社会改造的精神。所以,学生在这里拥有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干农活、看戏剧、学烧饭……

29、  校园之外,陶行知把精力投入在“办理教育之人”的培训事业中。在他看来,中国实在缺乏教育方面的人才,“中国不想推行义务教育则已,若想推行教育,必从培养改良地方办学人员入手”。1920年暑假,他在南京高师暑假学校,录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数期之后,学员数量已达800多,遍及18个省。在后人看来,陶行知所开创“暑期培训”从形式上看,已有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色彩。

30、1927年3月,陶行知等创建了第一所试验性的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的高瞻远瞩,怀着“爱中华民族中多数而不幸的农人”的崇高感情,来到荒山僻野担任每月薪俸不足100元的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先驱。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成熟,陶行知虽然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平民教育运动仍然并未获得应有的成功。

31、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

32、现在,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试想;处于七岁的花季少年,哪个学生没有一点爱玩的心思呢?哪个学生不爱做梦呢?在学生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人的天性),那么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疲惫也不奇怪了。如果所有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和工厂里的机器还有什么不同呢?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谈什么生机和希望呢?

33、  这些观念对陶行知影响极大,余子侠教授说:“所谓‘知行合一’的行,并不涉及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仅仅是内心修养功夫的一种行为意念或意志方向,丝毫无意助益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变更。”而西方教育理论则表现为“一种外向扩展进取的意志的培养和锻炼”,“有了这种理论武装,陶行知早年积蓄的‘内圣’功夫,开始转化成真正实现‘外王’之道的内在动力。这种‘外王’之道之根本目的,即在于成为改进社会改造环境的真主宰。”

34、培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35、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36、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去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去积极践行陶行知的实践要求,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

37、      其实,他的这句名言还要列出下半句才能完整体现他的教育思想。

38、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些学生已经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学习。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学生不再是听老师在那枯燥乏味的讲,而是自己亲自做试验得出结论。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39、“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40、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4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42、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43、爱上自己的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师对学生有爱,师生关系便会更加和谐。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乐学,主动学习,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让他们与自己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陶行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认为:“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我想,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是默默无闻的,但爱也要大胆的表达出来。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有时真的“没心没肺”,但爱自己的学生,一直坚持着,学生终有那一刻的顿悟,用心去对待你。我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六年级了。尤记得一年级时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上课教室乱跑,被要求回座位后大声喊叫,着实头疼,每天就让他跟着自己,没有“自由”的他见我就说,“老师,我讨厌你”。对于那时刚工作的我来说,这句话无形中快浇灭自己的工作热情,但心底透着陶行知爱的教育那束光。随着学习的深入,不仅有习惯的要求,还增加练习的要求,这个孩子依然抱着讨厌我的态度。但我依然彼此“陪伴”,作业的再练习让他更讨厌我,一个零食仅仅让他对我有个笑脸,彼此相伴已五年,有一天,主动找我,说“老师,虽然你有时对我很凶,但我很喜欢你,也喜欢数学”。那一刻的自己热泪盈眶。爱真的润物细无声。我也将继续秉承陶行知的那句格言,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对待他们。

4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范文4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学》。越读,我越觉得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十分先进,并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越读,越觉得他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读完之后,感觉倍感振奋,一些埋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死结"似乎正在逐渐地解开,象一团凌乱的毛线,忽然找到了线头,正在一丝丝地理顺。

45、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先生之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6、带领学生实地经历一次“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47、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48、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良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赫胥黎

49、  在这之后,“民主”就变成了一种实践。他加入民盟、参加“上海人民呼吁和平入京请愿代表团”,都是为了表达“我们不要假装的民主”。直至生命的后关头——他曾经预料李闻惨案之后的“第三颗子弹”会打在自己的身上,不料,却因脑溢血突发而逝世。

上一篇: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摘抄【文案4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