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巴金的故事【文案69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巴金的故事

1、  此次展览充分利用巴金故居丰富的馆藏和文化资源,把文化服务直接送到青岛市民身边。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感受“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魅力,领略文学巨匠的风采,让博物馆和文学走入市民生活。

2、  巴金不仅爱读书,也爱藏书。他书房内四壁都是书,客厅里也顺着墙放着四个大书橱,连走廊、过道也有书橱。他的朋友也喜欢书,经常彼此交换着看。他买的书很杂,各种各类的书都有,特别喜欢那些有名家插图的精装本。书籍成了他宝贵的财富。晚年时,他多次向北京图书馆、母校捐出了自己心爱的书籍。

3、1920年(民国九年)十六岁,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产。祖父死后,大家庭内部的争斗和倾轧更加剧了,造成的悲剧更多了。九月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冬成都学界为反对军阀刘存厚开展请愿活动和集体罢课,巴金亦参与,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4、不久,巴金的奶妈在厨房偷吃黄瓜。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就命人用皮鞭抽打奶妈。年幼的巴金看到了之后,心中突然涌起莫名的不快。

5、当时战争连连,世间纷乱,到处是血雨腥风、但是,热爱人类,热爱和平,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巴金的梦想和追求。于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哀伤,创作了这篇文章。

6、从那以后,在巴金的塑像前,当夕阳照射着老阴山一个个废旧的矿洞或一片片种满苦荞的坡地,常常会有老矿工或青年学生捧着巴金1932年春天写作的《砂丁》,诵读着开篇的句子:“黄昏。一条窄小的土路在灰白的暮色中伸出来……”或是默念着小说后的结尾:“那个时候是会到来的,但是她和她所爱的人以及那无数砂丁的骨头早已在坟墓里腐烂了。”

7、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巴金的故事)。

8、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9、《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是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成功的一部。他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封建大家族和封建专制的特征与荣衰过程,是中国在五四时期现实的真实写照。通过高公馆的描述,辐射出了当时的中国现实状况,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有力证据。



10、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是出了名的。在其童年时代,刚进书房识字不久,他就爱上了文字,并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就抢着看。

11、  “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巴金

12、我很喜欢文中描写繁星的一段:“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试试静静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不是能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呢?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让人不经意地联想到另一位大师凡·高的作品—《星夜》,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同一种美丽的境界,如果要给这两幅画打个分的话,我想《繁星》一定更胜一筹,因为它没有色彩及线条的束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象是美丽的,无边无垠的,能带每一个读者都不一样的“繁星”,这也是《繁星》的魅力之一吧,可见巴老又是如此高明,不仅把繁星之美带给我们,更创造出《星夜》望尘莫及的艺术效果。文末处写到“那个天上的巨人”,似乎是个悬念,想必这“巨人”不只是单单指天上的星星吧!

13、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4、1931年,“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15、其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巴金的故事)。

16、  巴金和曹禺的友谊是从《雷雨》开始的。当巴金在一个阴暗的小屋里,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雷雨》原稿时,他被深深地震动,为它落了泪。就这样,《文学季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那时,曹禺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巴金看见了这个青年有可为,此后几乎每部曹禺的稿子,都由巴金看稿、发表。1996年,曹禺去世。1998年,巴金处于生命的后期,常年住在医院里,出于对老友的怀念,他忍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在医院里写了《怀念曹禺》一文,这也成了他写作生涯后完成的作品。

17、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初创作。

18、也就在那一年,巴金的父亲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还连连叩头谢恩。这一幕被巴金看见了,他疑惑不解,不明白老百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面对这样的人生。

19、资讯︱书之爱·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巴金主题书展在嘉兴持续进行中

20、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式极为奇特。他有时候会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读书”。在巴金的一次住院调节期间,他每日午睡一小时之后,就下床坐在沙发上沉思,等着护士来打针或者检查。

21、《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22、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23、书中这样写道:“‘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他的确有很大用处,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我并不觉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读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边继续地过旧式的生活。

24、这是千千万万“砂丁”也就是矿工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金属长河,因而个旧这锡城又被称为“死城”。

25、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26、霞光下,高高屹立的大风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绿色能源建立在草原之上,回馈于绿色家园……

27、上周,大队辅导长田昊明带着小伙伴刘议联、吴语蓥一起,为全校孩子们分享了三则有关巴金爷爷的小故事。《爱书的巴金》中,我们窥见了一位嗜书如命,把书看作生活全部的巴金;《倔强的巴金》里,我们知晓了一位坚持原则,绝不屈从封建繁缛礼节的巴金;《笔名趣谈》下,我们认识了一位重情重义,用笔名缅怀同胞不幸的巴金。

28、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诗话》。书中,明代诗人兼书画家文征明的《满江红》词,使巴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巴金一直将这本书珍藏在身边,即使在“,”动乱中,家被数次抄劫,这本书也没有被毁。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岳飞塑像前,轮椅上的巴金目不转睛,久久地凝视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深深被这一情景感动,谁也不轻易移动一下脚步。后来,他们来到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此时,年过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他,却象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那声音越来越清楚,越来越高亢:“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每一句、每一字,其实巴金早就熟背心底,融化在血液中。

29、不曾离开过萧珊和女儿小林。1960年冬天,全国正陷于饥荒危机。巴金在四川老家被成都市长李宗林安排在省委招待所住了四个月修改《寒夜》等小说。

30、文化大革命期间,巴老和李致都被打成反动派,李致先于巴老平反,李致就特别担心巴老的情况,在那样的情况下,李致偷偷的跑到上海去看望巴老,李致说:“当时我去了过后,看到巴老的书全部被封藏起来了,全部贴满封条,巴老很感动我去看他,在他卧室旁边有一间大储物房,我就在那里铺了一个军用床,每天晚上我们都要聊到半夜12点多才睡觉,所以很多人说,我是走进巴老心灵的人”。

31、9月28日下午三点,由青羊区文明办、青羊区文体旅局主办,四川文学网、青羊区作家协会、青羊区图书馆承办“锦城西韵——青羊文艺讲堂”的第二期在青羊区图书馆多功能厅如期开展,本期请来了巴金的侄儿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李致,用他亲身经历为现场观众讲述了不一样的快乐王子巴金。

32、  曹禺夫人李玉茹:他和曹禺相差六岁吧,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谁都想出人头地,所以要无私地把别人推出去,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曹禺这种朋友很少,能跟他说,指出他的毛病,让他不要再写应酬文章,多留点东西的朋友太少太少,只有巴金。

33、外出采风,来到阿日昆都楞风光电场,偶遇一个骑着摩托车放牧的牧民,通过友好的交流知道他叫巴金。美丽的风光电场下有羊群在悠闲的觅食,还有骑着摩托车的放牧人。

34、《繁星》应该就是巴金的一个缩影,将其品质充分显露出来,可谓在在《繁星》中解读巴金了吧!

35、巴金是幸福的,四个月前刚刚喜得千金。妻子是小学老师,现在正在休产假,住在娘家呢。这不,他在和老婆视频呢,说来了一位专业的摄影师,这是在说我啊。言语之间看出巴金对我的羡慕与尊敬。

36、活动∣(雕刻时光·巴金故居版画体验系列活动之一)“确认‘李二咪’的眼神儿”开始报名啦!

37、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38、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39、    巴金曾说,大哥是爱他深的人,三哥是关心他的人,并以多篇文章描述两位哥哥的形象:大哥从小聪慧,有着抱负、理想,又受着“五四”新文化深深影响,他早将五四新文化思想带进家庭,他勇气十足地承担起一个没落大家庭全部的生活重担,将爱的两个弟弟送出去读书,在家庭为困难的时刻,支持四弟巴金去法国,但面临家庭破产,终自杀。三哥富有才华、颇具亲和力、敬业而乐群的有为青年,在大哥去世后,主动地承担起了赡养十一口之家的重担,但后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

40、(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41、巴金又跑到了远方的山上,去看山那边的牛群,一会儿就得回牧铺看待产的母牛啦。

42、《爱情三部曲》:《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

43、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调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44、  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闪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女生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了熟人一般从厢房门口走了过来:“李先生,您早来了!”那一刹那,巴金心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她就是萧珊,那年她18岁。此后,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爱。

45、这个女孩叫陈蕴珍,即日后的萧珊。巴金和萧珊的恋爱长达八年。这8年中,他们在战乱的烽火中几度离散,几度相聚,天南地北,两情依依。患难与共的岁月,早已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46、  由巴金故居、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主办的“激流人生·巴金的故事”文献图片展于2018年5月11日至6月30日在青岛市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青岛市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展出。

47、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经很拮据了,但即便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48、虽然我并没有细读许多巴金巴金的著作,对这位文坛巨匠的人生故事也知知甚少,但是巴老的一篇文章却让我记忆犹新。

49、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

50、在这本册子里,也介绍了巴金故居周边的美食。多年以前,曾与朋友在这里聚会,品尝不同的食物。有时,有外地的朋友来,也约在这里见面。那样的生活,已经远去了。

51、一个18岁的女中学生陈蕴珍几乎通读了巴金所有的作品,深为感动,于是经常给这位年轻的作家写信,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

52、  金庸:当年在《大公报》上读到巴金《随想录》,当时自忖,如果我遇到他那样重大的压力,也难免写些违心之论,但后来却决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53、在这册《巴金故里往事》里介绍了巴金故居有关的人文故事,其中有老居民的回忆,为难得。如今,城市变化大,老居民拆迁到不同的地方,要想寻觅老故事,还真是不容易。

54、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55、《春天里的秋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56、这位满头白发、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人,在谈起巴金时总是充满深切的思念,带着浓浓的乡音,他把自己和巴老之间长达60多年的深厚情谊娓娓道来,这里面有父子般亲情,也有朋友般的情谊。一个坦诚无饰、不近名利、充满人情味的大文豪形象逐渐在观众面前丰满起来。

57、故事梗概:《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58、《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59、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十七岁,二月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号出版,读到该刊登载的《适社的旨趣和大纲》后,很感兴趣,写信给《半月》编辑部要求加入。编辑部的青年朋友吴先忧以实行“自食其力”的行动,教给巴金“自我牺牲”精神,后来巴金称他为自己的“第三个先生”。

60、巴金先生的作品《家》,价值极高,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描写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

61、在他的书桌上,放着萧珊生前的照片。床边放着萧珊的骨灰,后来巴金又独自生活了33年。他活了101岁。他们的爱情,支撑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再没有感到孤单。

62、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反映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 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63、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巴金

64、回顾《砂丁》艰难跋涉的历史行程,我从中发现巴金特有的一种执着认真的创作精神,我把它称之为“巴金文学精神”!在今天和今后,这种“巴金文学精神”都会给我们很大的鼓舞。

65、(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66、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成都北门一个官宦之家,“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三四十个男女仆人。”1927年1月,23岁的巴金远赴巴黎留学,各种思想冲击着他年轻的心。身处异国他乡,巴金想念祖国与亲人,他的感情无法宣泄,于是开始用笔倾吐爱与恨、悲与欢、受苦与同情、希望与挣扎。1929年,巴金发表了处女作《灭亡》,作品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该作品发表后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67、《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68、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上一篇:用哀思造句【文案6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