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怎么读
1、出众的文笔,赤诚的态度,更是让他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被翻译语种多的德语作家。
2、生活在那部电影之中,当此刻,我偶然到达罗马。
3、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4、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5、被誉为“古代传记家之王”的普鲁塔克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劣迹并不总是体现在他们杰出的成就里。相反……不太显眼的行为,片言只语,一句玩笑却常常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6、精打细算 (jīng dǎ xì suàn)
7、04 在具体的写过过程中,大量删减,善于舍弃,力求精炼同时,茨威格还认为决定取舍的根本准则,便是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个性格。
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9、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0、《雨润心田》(原题为《女人和景物》)是一篇速写。一个似乎是在蒂罗尔山谷避暑度假的男子,在苦热的一天,等一场透雨。他异常焦躁、颓唐。植物枯萎,树叶凋零,溪流干涸,世界沉沦。他觉得,内心的生机也随着世界的沉沦而沉沦。茨威格没有告诉读者这个男子的生活故事。他只写这个男子的敏感。这个男子不只是感到热,还从热里感到某种悲剧性的东西。他没办法说出那种东西,他觉得旅馆里所有人都该感受得到同样的东西。可是,旅馆里的人们都无动于衷,仍旧重复着乏味的日常生活。似乎没人像他那样盼望一场雨,似乎没人像他那样把一场雨当成一场心灵的调节。
11、譬如:读中国的"四大名著",既可从历史的沉淀中,体悟社会发展的规律,个人成功秘诀;还会学习一些生活常识、处世哲学,军事谋略等等。譬如:读一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传承的作品:"《论语》、《孟子》、《大学》等。如果读不懂原著,可读正版的批注诠释的版本。
12、在人物传记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茨威格则往往是先把能够使用的资料都写进作品中,再修改删减,大胆舍弃,力求精炼。他说:“在写作一部传记作品时,我首先把一切想到的可供我使用的文献资料上的细节利用起来。”如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写作过程中,为了确定她个人的开销,茨威格把她的每一笔账目都核对过,他曾研究了当时所有的报纸和小册子,仔细查阅了诉讼的所有卷宗。
13、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14、至于译者,人民文学的是张玉书,新星的有黄敬甫等三人,我一开始觉得张玉书翻译的古奥,几乎是照英语语序直译的,初读时有些别扭,但看完之后又去看黄敬甫等人的,流畅很多,现代很多,也好读很多,但两相比较,又觉得缺了韵味和余味,太直白,太好懂,似乎失去了故事的年代感,以及作者可能刻意营造的那种语境(译者要尽量少破坏的)。所以,后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完胜。
15、从选材角度来讲,茨威格是个天才,他选择了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进行描写,并且努力去发掘其中蕴含的令人怦然心动的深刻人生哲理,他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这些饱含深意事件,说明他独具慧眼。这是亮点之二。
16、—直到半夜,满身污垢、头昏目眩的拿破仑才在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与其前文意气风发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17、奥斯卡大奖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灵感来源。
18、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书评
19、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大量删减,善于舍弃,力求精炼。
20、在茨威格逝世八十周年之际,重读这位作家的作品,不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致敬和纪念,也是对文学的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思索:在一个对语言失去信任的时代,我们该以何种路径弥合能指和所指的断裂?当昨日世界一去不复返,作家为何要书写过去?面向何时,何地,何人?在灵肉冲突的永恒矛盾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的完满和完整?
21、④有着世界上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着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等。
22、诺奖得主托马斯·曼说:他有着独特的天赋,能够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23、(1)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原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24、这是《断头王后》里著名的一句话,可能很多人未必读过全书,但这句话一定听过不少次。
25、第作者的态度很鲜明,文章中的“亡命之徒”“污泥浊水”以及
26、● 一战前的欧洲世界,用茨威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太平时代,还有一个词叫做“黄金时代”。
27、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28、(6)精疲力竭:精神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29、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30、茨威格对她的命运有一段总结性的文字:“命运先以妖魔般的诡计多端来宠爱这个女人。她还是个孩子,命运就馈赠给她一座皇家宫廷作为她的家;她还是个半大不小的女孩,就赠送给她一顶王冠;当她成为少妇,命运就极为挥霍地把优雅和财富的各种赠品,加在她身上,另外还赋予她一颗轻浮的心,从不询问这些礼物的价钱和价值。多年来命运一直娇惯宠爱这颗不假思索的心,直到它丧失理智,越来越无忧无虑。但是命运这样迅速而又轻易地把这个女人拽上幸运的巅峰,却又诡计多端地让她越来越残忍,越来越迟缓地往下坠落。这出戏剧以激情戏的粗暴让极端的矛盾互相对抗,把这个女人从一幢拥有几百个房间的宫殿,推到寒伧已极的囚室之中;从王后的宝座推到断头台上;从镶嵌玻璃、黄金打造的豪华马车,推上一辆刑车;从无比奢华推向极度匮乏;从深受万民爱戴推向遭到民众痛恨;从凯旋推向备受污蔑,使她无情地越来越低地一直遗落到后的深渊之中。”
31、当他因失去精神的故乡,在巴西悲痛离世时,巴西总统下令为他举行国葬。
32、纵观茨威格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传主,诸如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斯汤达、列夫·托尔斯泰、伊拉斯谟、卡斯特里奥、玛丽·安托内特、玛丽亚·斯图亚特、麦哲伦等,他们大多是失败者或充满悲剧色彩但却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
33、比如出自《断头王后》的那句广为流传的金句:
34、03 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真相茨威格认为,传记作者要像警察一样,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材料,去询问那些同时代的人,甚至要到现场去,试着找到蛛丝马迹,尽可能揭露事实真相。
35、然而,不看全书,对这句话是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的;或者说,如果不了解茨威格讲述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人民文学出版社用译名)的命运,对这句话也是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的。
36、?订阅2021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
37、纪实文学绝不能虚构,传记或人物特写一旦在人物或情节上掺假,便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也就失去了纪实文学本身赖以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力。
38、而身处二战时期的斯威格,同样反对暴力反对战争,希望他的祖国和平,人民幸福美满。由此这两个前后相差了近300年的人物,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也许茨威格的写作初衷于此也有一点联系。人类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可以跨越国度与时间,这份追求像光对待万物般平等。
39、无论是山,是海,是树木,还是高速路边的挡板,
40、30岁后,他看着自己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裂、消亡。
41、跟大多数人一样,认识茨威格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这部被高尔基称为“惊人杰作”的中篇小说,女人看了泪流不止,男人看了惊叹不已。
42、有人说:光是这些妙笔生花地语言,就可以让茨威格的书名垂千古。
43、美人在骨不在皮,文章在神不在形。文章终也需要返璞归真。
44、解释: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45、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1940年获英国国籍。早年作为翻译家与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其小说人物传记脍炙人口、享誉世界。
46、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 高中甫主编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98-10页数: 484
47、本书中对于“文体新”更强烈的体现其实是《英雄的瞬间》—一首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转折点中关键的时刻,刑场一幕时的诗歌。诗歌所要求的精炼其实是描写刑场紧张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巨大阻碍,但茨威格以其出色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惊艳的体现了一代文豪在其人生转折点的种种惊心动魄。
48、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49、几乎收了他的全部小说),四五卷为传记卷(第四卷收三位大师,与魔鬼搏斗,
50、译本也是超经典,由德语哲学博士舒昌善先生执笔翻译,是影响一代人的茨威格译本。
51、三位作家。第五卷收伊拉斯谟和麦哲伦的传记),六卷为散文卷,七卷为自传。
52、茨威格的写作始终透露着思考,这些探索瑰丽而复杂,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53、所以,在疫情隔离期间,以12分的诚意,向大家安利这套由三联书店匠心打造的《茨威格传世杰作》。
54、而百年来,凡是读过他作品的人,无不是向身边人疯狂安利——
55、《西北有高楼》的主角是谁呢?是歌者么?对楼下的听者而言,楼上的歌者是的主角。他驻足倾听,让一个陌生的灵魂在自己的心里展开,显出形状、性格,乃至命运。可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的灵魂也向读者展开了。这是一个渴望“遇见”的灵魂,全凭渴望,他在高楼之下人群之中经历了一场“遇见”。从那悲苦孤独的歌里,他遇见一个人,也遇见自己。
56、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头发和衣服上都饰有珠宝。著名的项链事件的发生,给了她致命的一击。
57、(3)南极有七种企鹅,现有约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7%左右。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南开发利用,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
58、他们此次去南极极点被称为"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精神很伟大他们充分表现出一名敢于为人类献身的英雄的精神与对事业的执著和伟大的集体主义.
59、徐静蕾为这部小说拍了电影,孟京辉为这部小说排了话剧,李健的《传奇》写作灵感就是来自于这部小说。
60、《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创作背景并不详细,个人看法是作者的目的与罗曼·罗兰类似——捕捉光与美,在黑暗的年代给人一束希望。
61、任务一:顺读课文,解决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62、这在当时彼此仇杀的那样一个年代里,身为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却选择了当时一时成为“敌对”国家的三位杰出作家作为传主,为他们树碑立传,这样选择和传写的目的和意图是不言自明的。
63、今天夜读,借由茨威格的收藏经历,纪念这位珍藏人类珍贵品质的作家。
64、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65、现代名著也有很多优秀的: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人的名作;以及当代著名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旗谱》等。
66、贪婪的目光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高空,注视着团团云层。
67、在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还运用了很多侧面描写。例如对托尔斯泰身材描写时,通过来访者的疑惑与惊讶,间接写出托尔斯泰的“小巧玲珑”,不仅形象,而且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托尔斯泰。
68、 这种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在历史进程中都十分难得;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但他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我想在本书中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这样一些群星闪耀的时刻——我之所以如此称呼他们,是因为他们宛若晨星一般永远散射着清辉,普照着终将逝去的黑夜。
69、而多数情况下茨威格并没有直接揭露一种事件,他只会通过不断的描写,用修辞和诗一般的语言堆砌,把当时的情况尽可能诗意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70、一个干渴孤独的灵魂时刻期待遇见,对他而言,连这期待也是残酷的事情。尤其当他走在人群中的时候。人群,太清醒,太健康,太成熟,太体面,太见多识广,也太冷漠。人群关心的,似乎只有规规矩矩的正确生活,今天的日子照搬昨天的日子,未来的日子重复今天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无比正确,因此不存在干渴,更容不下孤独。对于过着无比正确的日子的人群而言,干渴、孤独,只是无法理解、不值得理解的病态。所以,越是走进人群,那个干渴孤独的心灵,就越孤独,越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