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100字
1、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与父亲相比,你的书法如何?”献之答:“应该胜过我父亲。”谢安告诉他,世人都不是这样认为的。献之说:“世人哪里会知道!”
2、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3、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书法家的故事100字)。
4、按照启功先生教的方法,梁文源把这些字帖放大,放在玻璃板上面,在抽屉里装上灯泡,把宣纸覆在字帖上描摹。有时,为了练好一个字,甚至吃不好、睡不着,半夜三更爬起来,对照字帖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5、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曾经回答刘元忠一封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么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知道的别号。”结果自然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他如何舍得?
6、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7、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8、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说了一下,柳公权不服,当柳公权看到老人的字后,跪在老人面前想拜师,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9、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10、一天,献之正对着范本一笔一画地习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后,突然抓住笔管往上一抽,竟没有抽掉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羲之叹道:“此儿的字,今后当有大名!”
11、发放的粮米救济上了百姓,老百姓们感恩戴德,称颂他的政绩。
12、北岛主编“给孩子系列”第9部,书法史专家刘涛为孩子撰写的书法普及入门读物,109幅精美书法插图,手把手教孩子鉴赏书法、练习书法,系统梳理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历史。(书法家的故事100字)。
13、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14、宋代有四大书法家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d”,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d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15、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16、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
17、东晋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十九岁,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举家离开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到会稽山阴县。这一年,王献之七八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写字。
18、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19、《梁文源写意花鸟小品选》《大美不言—— 梁文源书法作品选》《梁文源书法选》和诗集《横马天山》《历代诗人漫评绝句一百零八首》
20、 这时,一位老者从这里经过,听到柳公权的话,就走过来看看他写的字,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还值得在人前夸耀吗?据我所知,有人用脚写的都比这好哦。”
21、30 年来,梁文源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临摹书法先贤的作品。他遵循启功先生教导,先从结字入手,注重对单字结构的研究,采取摹帖的方法去感觉和体会前人的结字用笔规律、方法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并牢记启功先生所说的“ 楷书要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行书要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在学习领悟欧阳询、黄自元结字法的基础上,经过对经典名帖的反复读临和领会,结合启功先生“黄金律”结字理论,总结出“左收右放、上紧下松、内敛外张、大大小小、撇直捺平、横斜竖曲”的楷书结字法,对笔画的方向、角度,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距离,字中各笔画的聚散疏密关系、空间位置布局等关系进行去繁就简的提炼。这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表现为注重提、按、顿、挫的节奏和呼应,注重各条线之间轻重、缓急、长短、粗细、浓淡、聚散等节律变化,以及字的大小、虚实、远近,单字与复字的组合,少字与多字的组合等方面关系所体现的富有立体感的节奏。
22、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23、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
24、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25、历史上流传着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历代书法家和爱好者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考证,未始没有穿凿附会的可能,但已经不需要深究。它们与故事的主人公一起,都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精彩的一部分。
26、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7、近年来,全市老年工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d的离退休工作方针政策,坚决做到退职不退责、退休不褪色,在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四新”主目标和“四化”主抓手,不断靓化教学成果,坚持政治建校,始终把准办学方向,立足“五联办学”,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坚持创新发展。持续优化教学模式,老年文化事业不断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28、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