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句子
1、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文学语言句子)。
2、我当年研究它时,我是从音乐开始的,有些歌好听,怎么就好听了?我不识音谱,用一种笨办法,就是我找画图纸把音谱标出来看线条变化,分析好听的原因。分析怎么搭配高低、快慢、急缓、强弱。发现,快了肯定后边就慢,前边节奏急促后边肯定节奏长缓。寻它的一般规律,再寻它的独特规律。在节奏上,要爆发力和控制力,有跳荡式,舒缓式,有戛然而止,有余音袅袅。世上任何事情都包含了阴阳,月有阴晴圆缺,四季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我们看每一个汉字,它的笔画都有呼应,知道笔画呼应的人书法就写得好,能写出趣味来。学画画素描,如画树,要看出每一个枝的对应关系,把它们看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你就知道怎么把一棵树画得生动了。
3、师:一“飞”一“落”,便让这块石头有了灵性,还把石头的状态写清楚了。看来,要写出好的比喻句,不仅需要写出什么好像什么,还可以写具体这个事物怎么样。
4、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雪 莱
5、外国有意识流。中国人模仿,成了心理平面活动。但你读乔伊斯《尤利西斯》,则是另外的境界。如对话。如果中国人写,是:“你吃了?”“吃了。”“吃的什么?”“饺子。”《尤利西斯》是:“你吃了?”问的时候看见了被问者身后的窗子,窗子上有一盆花。对方说:“吃了。”窗子外一个小孩走过,小孩是某某的儿子,某某是个酒鬼,对方说:“饺子。”想起上次他在某饭店吃饺子的事。他是把他目光看到的,听到的,联想的都写出来。写得十分混沌。
6、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7、另一点,语言与身体有关。文学语言是口语的转换,患哮喘的人肯定说不了长话,语言节奏实际上是气息节奏。好的节奏就是正常人的呼吸平衡。在书法上,你如果练《石门铭》,肯定长寿,因为它笔画舒缓,能血脉畅通。有些人写字,你一看,就知道书法人心脏或呼吸道有病。从这里又谈到标点符号,所谓标点符号就是气息调解,有人不明白这道理,乱用标点符号,或模仿别人长句子或短句子,刻意模仿,你读起来难受,楼梯阶是以人的一般步子跨度来定的,如果你不是急着上楼或是病人慢慢地下楼,你把梯阶扩大或缩小,正常人走起来都不舒服。
8、师:是啊,左耳旁的字往往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陡峭的山峰”说明山很高很陡直。
9、这些语言,没有华丽之词,都是口语,文字的搭配传达出了情绪。
10、师:你看,这个比喻句写清了什么真像什么,也具体写了仙人怎么样。
11、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12、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13、即能准确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的就是好的文学语言。怎样准确表达出情绪呢?这就是搭配。汉文字大概有四千多个,四千个字由你搭配。
14、V的真正魅力在于,许下的诺言,就一定会实现,无论代价多么高……——周靖添《周靖添散句》
15、(i)、24 参见(美)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李步楼译,第146-147页,第112-12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6、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17、对于推进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李伟荣建议,一是厘清中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间的明确界限,进一步完善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范畴、研究方法。二是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比较文学研究的优势,又要更加紧密地与国际比较文学学界进行对话和合作,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三是持续推进比较文学话语体系创新。善于设置能够引起国际比较文学学界感兴趣的论题,结合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着力推动中国比较文学优秀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18、2)蓝底黄点的围巾配花哨的领带,手指上的几枚戒指,与身上的金标互相发光。他自以为神气,是几上他给的印象很俗气。——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19、相对而言,早在魏晋时期,我国文人的审美自觉就达到了很高水平。所谓魏晋文学自觉其实主要指审美自觉。在这方面,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不少论述。他认为魏晋以前的文学太注重实用性。因此他崇尚魏晋和唐宋文艺,尤其是魏晋。客观地说,曹氏父子对文学的重视逐渐启发、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随之出现的“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文学社团风生水起。文学主题和题材不断拓展。玄学在整合黄老和借鉴外来资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田园诗在陶渊明笔下悠然自得,宁静致远;玄言诗在谢灵运、谢的带动下完成了向山水诗的重大转变;边塞诗应运而生,并与宫体诗相映成趣。形式上,五言诗日趋繁荣,七言诗方兴未艾,抒情赋和骈文臻于圆熟,《山海经》《搜神记》《幽明录》等散文体传奇或谓小说大量萌发。而这些前后左右都为《文心雕龙》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20、10)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面容。——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21、但是,以上列举的施为句都是含有一个间接言语行为,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施为句实际上是实行了两个以上的间接言语行为。我们再用“你可以给我倒一杯水吗”那个例子作为证明。假如我在数次说了“你可以给我倒杯水吗”之后,那人仍然无动于衷并没有给我倒水。这时我可能会改口对他说:“你可不可以给我倒杯水啊!”这句话字面形式上还是个问句,它所执行的直接言语行为应该说还是询问,但在这询问的背后就不只是请求了,还隐含着对那个人的不满的情绪。这样,这个施为句其实是执行了两个间接的言语行为,一个是继续促使那人倒水的请求,一个是因那人迟迟没倒水而生的不满情绪的流露。可以说,在日常的话语中,像这种隐含多重间接言语行为的施为句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由日常生活中说话人之间以及所说的事情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决定的。比如,父亲对儿子可以直接说“给我倒杯水”,而儿子对父亲表达同样的意思就要委婉得多,他或许仅仅说:“爸爸,我口渴了。”夫妻之间有私密关系,因而可以说一些亲昵无间的话,而陌生的男女之间说话就须要含蓄,不能过于直截了当。这些例子说明,日常话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重间接言语行为,这不仅由于具体的说话场合和语境使然,还关涉到传统的文化习俗、惯例、礼节等更深刻的社会因素。
22、这道理简单,我不多说。向民间学什么,当然,民间有许多十分好的语言,得留意。如一个人讲:风刮得像刀子。再一点,采集民间土语。陕西民间散落了上古语言,沦为土语,认真总结这些土语,你就会许多可用的词汇,如“避”“寡”“携”“欢实”“泼烦”“受活”等等。
23、要有质感。树皮是树皮的感觉,丝绸是丝绸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视觉上要舒服。往往有些字搭配在一起,看着舒服,有的看着别扭。还有听觉。要听起来舒服。看着和听着舒服的语言常常就是人说的“这语言有味道”。味道是中国人对一种东西的肯定,就是有了独特的东西能引起注意。(实际上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掌握个味儿。)在搭配时,你首先要把握表达情绪,然后再注意所选用的文字和词句,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有些文字就存在质感,你不能把一堆太轻的字用在一起,也不能把一堆太重的字用在一起。再是要搭配出节奏。这些都是很玄的事,无法用语言在这里讲出,需要自己去体会。
24、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5、5)群众的嗅觉是锐敏的,也是正确的。把零碎的细节综合起来,还原到事实的真象,群众的本领是高明的。——雨果《海上劳工》
26、克莱门公寓74号房间∕福劳德·欧尔森(丹麦)
27、 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车尔尼雪夫斯基
28、这种独特美妙的“无理”逻辑使我们从习见的常规逻辑走出,进入诗的体验逻辑、抒情逻辑,使我们充分体会到诗歌语言的无限魅力。——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
29、 蝉是经过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所以,它要在这短短一个夏天好好活着,不管你还能活多久,正如蝉一样虽然它的翅膀断了,但还要好好活着,比起他们来,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更长一些呢?
30、在选择共同语的词语或句式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习惯。
31、其既然巴赫金的话语理论是在人类交际的图景上解说话语现象,就必然要突出话语的社会性,因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言语体裁”的概念。巴赫金认为,每一话语虽总是由某个人说出,但一个个体在特定的语境中说出什么以及怎样说出,则是由某种或强或弱的社会规约决定的。他说,“每一单个的表述,无疑是个人的,但使用语言的每一领域都锤炼出相对稳定的表述类型,我们称之为言语体裁”,“说者所面对的不仅是它必须遵循的全民语言形式(词汇和语法系统),而且还有他必须遵循的表述形式,即言语体裁”,但是“人们可能觉得,言语体裁彼此是那么不同,以致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角度来研究它们”,“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言语体裁的整个问题从未真正提出过”,因而“研究表述的本质以及人类活动不同领域中表述体裁的多样性”,也就是研究话语的各种形态和类型,就成为巴赫金话语理论的重要内容(同上)。
32、巴洛克文学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倾向固然拓宽了文艺的审美疆域,但就认识论和价值论而言,却未必完全契合世界文学主潮,尽管19世纪晚期生发的象征主义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先锋思潮,尤其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幻想美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巴洛克文学的有关传统。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幻想美学便是从美学的高度总结和擢升了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理想,尽管它们同样未必自洽于世界文学的主潮,但较过去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甚至一时间几可谓占据了文学原理的半壁江山。
33、①有几张脸虽已被一把黄土覆掩并走了样,但那凌驾于死亡之上的思想和灵魂仍使他们恢复往日的娇艳,重现亮丽的眼神和妩媚的笑靥,并透过躯壳放出灵魂的光芒轻轻诉说:昔日的美丽虽已改变。却变得更加崇高,她从尘世离去正是要成为一盏明灯,以柔和优美的清辉照亮天国之路。
34、此外,学者施米特在反思现代性时就曾说过,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世俗的时代”。除了伊拉斯谟所说的那个重要的东西(性欲)、那件重要的事情(赚钱)之外,就是资本统领下的井井有条:使一切精神劳动也走向下半身和市场化的轨道。遣散了庄严,驱逐了崇高,解放了原欲,远离了审美,那么等待人类的便只能是布热津斯基的“奶嘴”,直至“娱乐至死”(波兹曼语)!
35、什么是闲话?就是把要说的人和事已经交代了,还再说一两句的那部分就是闲话。有些人不说。说的人,会说的人,这里就表现了才情,这里就促成了他的风格。这一点重要。凡是文体作家,有风格的作家,或者说艺术性高的作家都是这样。比如沈从文,他的作品到处都是如此。我这里不再举例了,他的书,你翻翻,顺这个思路看,就明白。
36、艺术性。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
37、说到混沌。作品要写得混沌,不是文字的混沌,是含义的混沌。越是平白如话的文字而能表现混沌的意象,作品反倒维度更大。现代文学作品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意识是人类意识,现代文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求变和创新,这一点,是另一个话题,留到以后去讲。我现在大致讲完了今天要讲的内容,后,我还是回到混沌上来,我将我写在书房里的一句话写在这里:“我是混沌雕不得,风号大树中天立。”这里的混沌,是《山海经》上讲的混沌,说混沌是个生命,没七窍,有人要凿七窍,凿了七天,到第七天,混沌有了七窍,混沌却死了。风吹树,是小树它就折了,是大树,大树仍是立着。
38、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39、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40、上边谈搭配,我只大概讲讲方法,具体要个人自己去体会。体会得好还是不好,有个人天赋才情问题,也有个人后天修养问题。
41、17)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
42、作者简介:贾平凹(jiǎpíngwā),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43、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44、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45、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46、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47、早在1929年,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中就勾画出了他的对话理论的雏形。他指出,陀氏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通过“创造了一个复调世界”而突破了“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这正是陀氏小说创作取得的高成就。由此,巴赫金又从小说话语研究上升到一般话语研究,并将他的一般话语理论称之为“超语言学”。他说,“这里的超语言学,研究的是活的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也就是包括索绪尔语言学在内的传统语言学“排除掉”的“语言交际”的方面。巴赫金认为,正是这个方面“对于我们的研究目的来说,恰好具有头等的意义”,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8、后现代的话语理论是伴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着力于研究言语交流活动中话语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重大进展,并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如俄国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英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美国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法国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及布尔迪厄的合法话语理论等。话语理论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为从传统的文学语言研究开始向文学话语研究转变。
49、搭配是一种实用。好的语言都是实用的。世上任何东西都是实用的,为实用而存在。美就产生于实用中。熊掌的雄壮之美来自它捕食,马腿的健美来自它奔跑。语言美来自能表达情绪。举例,鲁迅的一句话:“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大家公认是好语言,因为表达了情绪。什么情绪?一种寂寞、无聊、苦闷、无奈的情绪。巴金有一篇散文《坚强战士》,写一个战士负伤后爬回自己阵地的故事。爬了七天七夜。全部是短句子,全部用句号。(注意,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一部分,它在搭配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这样写着:“他抬起头来,天边有了星星。他抬了一下右手。他又蹬了一下左腿。他向前爬了一下。”(大致如此)这样的短句和句号,表达了他当时负伤的严重和爬动的艰难。
50、为什么说后天修养问题?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字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才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大河从来不讲章法。黄河九曲十八弯,毫无章法,小河遵从规范,因为是小河。所有的名牌服装都是简略,没有那些小装饰,但做工特别精细。大人物特别小心。上海人的小处细致才产生了大上海。在一群人中,你往往能看出谁是大聪明,谁是小聪明,小聪明反应都快,撵着说话,但说得刻薄轻佻,大聪明一般不说话,说了一句就顶一句。兔子永远是机警的,老虎总是慵懒。
51、全套纪念文存按不同体裁编纂,共计29卷。12部长篇,150部中短篇,120篇散文。
52、(xi)J.HillisMiller,LiteratureasConduct:SpeechActsinHenryJames,NewYork:FordhamUniversityPress,2005,p.
53、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家由于创作思想、创作个性以及所属的创作流派和具体的创作语境的不同,他们在创作中实施的间接言语行为其实是极为多种多样的。诚如维特根斯特说的“实际上我们使用句子来做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事。”(i)维氏说的虽然是日常话语,但文学话语也大致如此。要真正认识文学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的办法就是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奥斯汀以及塞尔,鉴于日常言语行为的无限多样性,都对其进行过分类研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研究,他在其《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一文中提出,“至少在十二个重要的方面以言行事的行为是彼此不同的”(ii),但其中第一重要的是以言行事的“要旨”。他后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把以言行事的要旨当作依据以区分语言用法的基本概念,那么我们使用语言所能做的事情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告诉人们事情是怎样的;我们试图使人们去做某些事情;我们使自己有责任去做某些事情;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态度;我们通过自己的话语产生某些变化。”(iii)这样塞尔就把多不胜数的日常言语行为分成了五大类:一是断定类(如“我认为窗子是开着的”),二是指令类(如“我请你把窗子打开”),三是承诺类(如“我把窗子打开”),四是表情类(如“我为你打开窗子而感谢”),五是宣告类(如“我要把窗子打开”)。塞尔认为任何一个单纯的言语行为都可归入这五类中的一类来加以把握。(iv)参照塞尔这种分类法,我们也可根据作家在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幻象时主要意图的相似或相近,将他们意欲实施的间接言语行为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我们称之为“告知”类,即创造审美艺术幻象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告诉人们现实的真相,让人们知道他所经历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如某些追求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即是如此。第二类我们称之为“传情”类,即创造审美艺术幻象的主要意图是为了传达对某些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以获得人们的同情和共鸣,如某些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即可归入此类。当代某些特意激发某种情感的所谓“煽情”作品,虽并非传达真诚的情感,但其主旨与之相近,也可作为这一类的一个特例来理解。第三类我们称之为“劝导”类,即作家创造审美艺术幻象的主要意图是基于他所恪守的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以劝说人们相信哪些行为方式是正当的抑或是不正当的,籍此影响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乃至生活方式。从古到今所有那些遵从“寓教于乐”甚或“文以载道”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囊括到这一类型之中。
54、搭配是一种实用。好的语言都是实用的。世上任何东西都是实用的,为实用而存在。美就产生于实用中。熊掌的雄壮之美来自它捕食,马腿的健美来自它奔跑。语言美来自能表达情绪。举例,鲁迅的一句话:“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大家公认是好语言,因为表达了情绪。什么情绪?一种寂寞、无聊、苦闷、无奈的情绪。巴金有一篇散文《坚强战士》,写一个战士负伤后爬回自己阵地的故事。爬了七天七夜。全部是短句子,全部用句号。(注意,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一部分,它在搭配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这样写着:“他抬起头来,天边有了星星。他抬了一下右手。他又蹬了一下左腿。他向前爬了一下。”(大致如此)这样的短句和句号,表达了他当时负伤的严重和爬动的艰难。
55、师:真好。学习是要学会举一反三的。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你用上这三组词语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吗?
56、要有质感。树皮是树皮的感觉,丝绸是丝绸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视觉上要舒服。往往有些字搭配在一起,看着舒服,有的看着别扭。还有听觉。要听起来舒服。看着和听着舒服的语言常常就是人说的“这语言有味道”。味道是中国人对一种东西的肯定,就是有了独特的东西能引起注意。(实际上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掌握个味儿。)在搭配时,你首先要把握表达情绪,然后再注意所选用的文字和词句,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有些文字就存在质感,你不能把一堆太轻的字用在一起,也不能把一堆太重的字用在一起。再是要搭配出节奏。这些都是很玄的事,无法用语言在这里讲出,需要自己去体会。我当年研究它时,我是从音乐开始的,有些歌好听,怎么就好听了?我不识音谱,用一种笨办法,就是我找画图纸把音谱标出来看线条变化,分析好听的原因。分析怎么搭配高低、快慢、急缓、强弱。发现,快了肯定后边就慢,前边节奏急促后边肯定节奏长缓。寻它的一般规律,再寻它的独特规律。在节奏上,要爆发力和控制力,有跳荡式,舒缓式,有戛然而止,有余音袅袅。世上任何事情都包含了阴阳,月有阴晴圆缺,四季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我们看每一个汉字,它的笔画都有呼应,知道笔画呼应的人书法就写得好,能写出趣味来。学画画素描,如画树,要看出每一个枝的对应关系,把它们看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你就知道怎么把一棵树画得生动了。
57、(xii)转引自涂靖:《文学语用学纲要》,第44-4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14)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洛莉塔》
59、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要求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
60、李神七的媳妇让“我”自己去看,这与她“一天到晚,只拜神鬼,不管牛羊的事”的情形相吻合。老家有句话是“百姓百姓,各有各姓”,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这么说,“百姓百姓,各有各性”,即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短短几段文字,很好地塑造了几个人的形象,这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文学的真实,读来才有意思。
61、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也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62、甜甜的微笑,微微的歪头,轻轻的启齿,定定的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63、一个人无论怎样幸福怎样快乐,如果他的喜乐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更没有一个可以告诉的人,总是寂寞的。
64、怎样用闲话?它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在文学中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换一种说法即虚构性写作,得明白掌握两点,一是会讲故事,二是会用细节,故事就是好的情节,情节可以任意编排,细节却必须真实了再真实,有了真实细节,再离奇的故事都有人信,没有细节,再真实发生的故事写出来人都不信。如果你的细节真实而具有典型性,你的作品就是不朽的作品。鲁迅的小说好在哪里?好在他有典型的细节。如血馒头的细节,如阿Q临死画圆圈的细节。想象力在你讲故事的时候需要,在语言运用上也需要,你没有想象力,就写不了闲话。人说某某才华横溢,指的是闲话,因为水盛满了杯子,还往出溢,溢的就是那些闲话。张爱玲的作品往往是交代完人与事后要说许多闲话,这些闲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补充前边的话,像是在湖面上打水漂,一个水漂一个水漂闪现过去。
65、相对于具体的事物来说,语言是抽象的;但是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语言又往往和具体的事物相伴相生,是形象的。语文教学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握“语言的形象”。尤其是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在朗读、想象中,感受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而将这种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词语进行归类积累,储存在知识图式中。这种知识图式,一般是以词汇为基本单元;词语归类学习,实质上是建构与丰富个人的知识图式。侯春艳老师熟练运用这一教学原理,先引导儿童将《黄山奇石》一文中所写的事物进行归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再指导儿童将这些词语结合课文语段与插图,在朗读与联想中把握具体的形象,感受奇石之美;后让儿童展开想象,为更多的奇石命名。这样的语文教学,饶有情趣,且充满着语言的魅力。
66、生:“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第四自然也用了比喻。把巨石比作仙人。
67、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68、幼儿文学语言要适宜幼儿的理解水平。作品中的语言要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要符合这两个要求,应做到:语言浅显而且丰富,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有音乐性、节奏感。
69、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70、一是比喻,能够根据怪石的模样,想象出贴切的喻体。想象出一个事物并不难,难的是要“像”,要“传神”。在你没有说出“像什么”之前,别人怎么都看不出这块石头的妙处,而一经你的点醒,越看越像,越看越有滋味。这样的比喻,才能说考验出了儿童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因此,教学中需要提供怪石的图片或者真实的石头,是一种真实语境中的言语创作,绝非文字游戏或者随口戏说。“那块石头就像两个仙人”这样的语句,是儿童已有的言语水平,教学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创造出更具体、更形象的语句:正面对面地坐着下棋,一个伸手落子,一个低头沉思。
71、这是我很早时摘抄的段落。或许是因为那时人尚未成熟,今天来看这些句子,竞说不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依然喜欢一一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喜欢他对人物、事件等细致的描写,喜欢在他的作品中感受那种心灵的共鸣。
72、无可置疑,文学话语作为一个巨型的施为句(将整部小说或整篇诗歌看做一个施为句),像日常话语中的某些复杂施为句一样,也是要通过一个直接言语行为去实施多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前面举的王维的短诗《鸟鸣涧》的例子,已足以证明这一点。因为从这首诗里我们至少能分析出要执行的三重言语行为,更不用说像《红楼梦》那样的长篇巨制了。同时,文学言语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行为,也如日常言语行为一样要遵循一些已经形成的社会规约,尽管这些社会规约由于言语主体的创新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社会规约基本层面的东西依然没有改变,这就是无论一个作者意向上想要完成什么言语行为,都必须首先通过文本的写作来创造一个诉诸于知觉的幻象世界,以便给读者提供一种艺术的审美享受和愉悦。从古希腊的悲剧直到当今流行的“玄幻”小说都是这样,它们都要首先给人以审美愉悦,尽管这审美愉悦的具体内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学话语中的直接言语行为就是“以美取悦”(以下简称“美悦”)。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如若不能给人提供审美快感,不能让人愉快,不能让人喜爱,它就失去了作为文学作品的起码的条件,不管它的作者如何宣称他的创作意图多么庄严高尚,他为此执行的言语行为都不可能发生任何效力,因为这种作品违背了文学交际活动的基本规约,即作者必须承诺首先创造一个艺术幻象给读者以审美愉快。作者假如没有完成这个直接的言语行为,就意味着他失约在先,读者就会拒绝阅读他的作品,文学交际活动也就无法正常进行了。但是,如同我们前面已讲过的,文学话语中的直接言语行为是实行间接言语行为的先行手段,作者创造一个审美的艺术幻象世界完全是为了有效地实施他意图中的那些间接的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固然重要,间接言语行为应该更加重要。直接言语行为不过是实施间接言语行为的前提条件,而间接言语行为才是实施直接言语行为的终目的。所以,我们在确定了文学话语的直接言语行为是实施“美悦”之后,紧接着的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话语的间接言语行为有哪些?
73、从《红楼梦》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学话语的微观言语行为与宏观言语行为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是虚构的言语行为,后者是现实的言语行为。宝黛之间的那段对话,主要是作者凭借想象构想出来的,不能说现实中真的发生过那样一段对话,然后由作者如实地记录下来的。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这部小说,并企图利用这部小说打动和影响读者却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正如作者自言“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于是“编述一集,以告天下”(viii),可以说写作这部小说就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经历。反过来看,一个读者哪一天拿过《红楼梦》来阅读,受到这部小说的感染,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回应,也是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一个事件,就像他平日里听到某个朋友讲了某个故事而做出种种反应一样,都是现实、实在的事,尽管听到的那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虚构故事中的言语行为是虚构的,但对于虚构故事的构想以及对虚构故事的种种回应却是现实的。在这种作品外的作者与读者结成的应答关系中所发生的言语行为当然也是现实的。巴赫金对文学话语中的这两类言语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人物的言语是参与作品内部所描绘的对话中,并不直接进入当代实际的意识形态对话里,亦不进入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而作品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这一实际的言语交际之中,并在其中得到理解。”(ix)在这里,巴赫金的意思很明确,他以作品内外划界,作品内人物的言语行为处于虚构的艺术世界里,因而不能直接参与现实世界的交际,而作品外的作者则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他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同读者展开实际的言语交际,因而他的言语行为是在现实中发生的,并且起着实际的作用。当然,作品外的宏观言语行为又必须借助于作品内的微观言语行为才能得以实施。
74、16)现今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不易居》
75、外国有意识流。中国人模仿,成了心理平面活动。但你读乔伊斯《尤利西斯》,则是另外的境界。如对话。如果中国人写,是:“你吃了?”“吃了。”“吃的什么?”“饺子。”《尤利西斯》是:“你吃了?”问的时候看见了被问者身后的窗子,窗子上有一盆花。对方说:“吃了。”窗子外一个小孩走过,小孩是某某的儿子,某某是个酒鬼,对方说:“饺子。”想起上次他在某饭店吃饺子的事。他是把他目光看到的,听到的,联想的都写出来。写得十分混沌。
76、表演性。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77、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都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驻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