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文案56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5 17:1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

1、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声色臭味,顺其道则与仁义礼智不相悖害,合两者而互为体也。(8)102

2、又如:涵煦(滋润覆照);涵濡(滋润,浸渍);涵浸(浸渍,滋润);涵畅(滋润化育,使之发扬);涵润(滋润)

3、他认为学要博学而思要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意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经验框子所拘牵。学习的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加深远,愈可贯通。深入遇到困难,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可使学习有进步。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的结合。王夫之的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同时反映了王夫之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4、王夫之于暮年回首平生,感慨系之,自题墓石,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对王夫之学术的路数与特点有精到的概括:“晚明有王船山,作《易》内外《传》,宗主横渠,而和会于濂溪、伊川、朱子之间,独不满于邵氏。其学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论益恢宏,浸与西洋思想接近矣。”(王夫之的生平简介)。

5、北宋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6、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7、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成功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人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帮助你,你要永远感激他们。

8、1688这一年,王夫之除了酒喝得少一点,有点担心他打瞌睡的时间多了点,也埋首写他工程浩大的一部书:《读通鉴论》,为司马光11世纪时写的《资治通鉴》作评述;另也做了一部宋史评述;两部书都完成于1691年,即他死前一年。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于今日者……。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9、编辑:李雅媛(灵武市第三小学姜俐冰工作室成员)



10、本次讲座的圆满举办,为长沙更多的文学、哲学、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能深入了解湖湘文化、了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的机会,长沙图书馆橘洲讲坛系列讲座将继续为读者服务,推出更多的文化讲座,丰富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湖湘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11、此后,隐伏湘南一带,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中年以后,隐居故乡衡阳石船山,潜心研究经史子集,著书立说。曾自题堂联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12、这么一听仿佛武则天是什么暴君,但实际上,武后帝王之路虽然后世常有批判,但是治国期间知才善用、政策稳当,"殿试",令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13、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14、这一年,牛顿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继续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努力;洛克完成了《人类理解论》,决定了此后西方几百年的思想走向;莱布尼茨周游列国、寻方明君,想为天下人谋福利。1688年,令人难忘的还有松尾芭蕉的俳句、石涛的画作、胡安娜的爱情咏叹调……

15、本期内容整理自《中国教育史》郭齐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资料 

16、在嘉祐四年(西元10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翰林学士王圭等群臣给他写谥曰:“臣闻元精磅礴,济万物而不昭其迹者,荐名曰天;至德,泽万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谥于帝……维其历古圣贤之君,莫不极所以尊明令显之称,又或至于代相袭之。夫仁者圣人之盛德,岂独未有以当之耶抑当时鸿儒巨学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启、期以克配先帝之庙乎《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谓欤惟功以创业为祖,德以守成为宗,皆尊尊之大义也。先帝尊谥,宜天锡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曰仁宗。”

17、(16)黄宗羲.孟子师说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

18、将军是军队中闪亮的名星,也是当地的名人和骄傲,今天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安徽淮南籍解放军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19、《明史》这项记载中所说“亦各争鸣一时”流于含混,实际上汤显祖的文学活动时间主要在万历年间,那时李梦阳、何景明等已逝去,李攀龙也已辞世。

20、王夫之以为,不能像理学家那样,以“存理灭欲”为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1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其共同点是强调出“人欲”与“天理”之间的对立。理学家以为,饥食渴饮为“欲”,为人的生理需求;食求甘美为“人欲”,为提升自身需求的进一步要求。肚子饥饿了,吃个白馒头是“欲”,想吃一顿丰盛的宴席就是“人欲”了。2对这样的区别,王夫之是不认同的:“苟食其鱼,则以河鲂为美,亦恶得而弗河鲂哉?苟其娶妻,则以齐姜为正,亦恶得而弗姜齐哉?”(12)60吃鱼,为什么不吃河鲂这样的美味呢?娶妻,为什么不以美女齐姜为正选呢?理学家心目中的“天理”,有着多重内涵。“天理”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又是客观世界里事物中存在的规律与法则,这是从哲理上说的。“天理”为伦常秩序与等级制度,即通常所说的“三纲五常”。这是从社会意义上说的。理学家断言,“人欲”是要灭绝的,“天理”是要提倡的。朱熹说得很干脆:“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理。凡人不进便退也。譬如刘、项相拒于荥阳、成皋间,彼进得一步,则此退一步;此进一步,则彼退一步。”(17)224-225主观设定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王阳明主张,“必欲此心纯属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18)66理学家的目的,是想否认人性中感性欲望与德性意识之间的血肉联系。王夫之没有否定“天理”,认为“天理”与“人欲”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9)519他坚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以为这是同一天空下人的本性所在的:“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之可欲而我欲之者,皆谓之欲。”(9)369王夫之强调的是,不只是生理需求,就是进一步的心理需求,也要得到合理的满足。王夫之批评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理学家那里被称为“圣人无我”:

21、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22、汤显祖在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来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当下学界大都认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对宋诗、元诗弊病和明代“台阁体”的反拨诸方面也自有其历史意义,但他们在言论上表现出来的化和形而上学,在实践上表现出来的模拟倾向,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复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复古派相抗衡。

23、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24、汤显祖两岁那年,在成化、弘治文坛荣光一时的“前七子”(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都已去世。汤显祖二十岁那年,“后七子”首领人物李攀龙去世。前后“七子”都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主体主张,也以此为主体号召。前人谓之复古,今人称之为“复古运动”。

25、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26、王夫之在垂暮之年才着手论史是一种必然。无论是对王夫之,还是对“儒家”这大传统里的每一位后人,“史”便是“师”。像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号称“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只是将古圣先王、文武周公的典章制度传于后世,而非夫子自道(周朝立国于他生前五百年)。1688年的传教士和欧洲读传教士著作的人,都叫他Confucius,这是“孔夫子”音译的拉丁版。

27、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也。

28、在《黄书·离合》篇,王夫之用“中区”一词来描述他所理解的中国空间:

29、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阒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30、中国画家描摹物形,向来以一套层层叠叠的戳点、短划、勾勒、圈叶等笔墨语汇,砌成山石、林薄和花草。就近审视笔笔分立,一拉远距离马上融合一气,化作一幕真山真水。然而,石涛1688年送给丁鹏的这幅山水,还有他其他许多画里的点、线,不管怎么看,始终点就是点、线就是线,一大片山崖都是一道道笔力、墨韵的炫技演出。还有形状!顶端的山崖兀自斜劈出一块,硬生生拦腰截成两段,一朝上升,一朝横躺。前景的巨石倾敧不平,块面和罅隙交叉错落。在这样的画里,画外的观者不再立于定点,而改以看透一切的眼,逡巡全画。观者成了行旅,甚或还是匍匐攀爬、蹒跚狼狈的行旅,走在地势奇险的深山,一下因断崖陡落而仓皇退却,一下因巨岩压顶而忧疑畏怯。眼望大地巨力既不顾念苍生,又令人感动莫名,油然敬畏有加!石涛恍若以他灵动、遒健的笔,砌出涌动、活泼的形,将扭曲如此山势、拉扯如此巨石的大地生命力,汲取到笔端汩汩流泄而出。

31、天圣、明道10余年间,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他在位期间,宋代科学文化有一定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佑元年(1049)全国军队总数增至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高峰。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员数目也超过真宗时约一倍。康定、庆历年间,西夏几次大举进犯,宋军都大败,后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给西夏大量银、绢、茶。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一年多于一年。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曾于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充执政,企图对吏治作一些整顿,史称庆历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无能,在位虽长达42年,却无所作为。

32、还有就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该做到“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故得上九克家之子”。意思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亲应该保持刚严的本性,母亲保持宽柔的本性,这样才能教育出能够撑起家族的人才。

33、人性的发展过程,在王夫之心目中,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德性意识的造就相互统一的过程:

34、道广而不精,存诚而不知闲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数矣。

35、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36、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37、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8、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39、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40、清初遗民面临的巨大理论挑战,是如何在汉族王朝已经复兴无望的情况,证明华夏文明的持续不坠。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是其中著名的应对,而王夫之从地理环境入手,在概念上为中国构造出一个永久性的稳定区域,亦应视为对同样问题的另一回答。面对同一的问题,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也基本一致,那就是首先将华夏文明的存续与王朝政统剥离开来。

41、相对于华夏、中国等称谓而言,“中区”一词出现得很晚。蔡邕《释诲》:“纳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区”是较早的例子,意谓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左思《蜀都赋》:“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市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这里中区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意思。较有争议的是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钱锺书释“中区”为屋内,郭绍虞、程千帆释为“宇宙之中”,周汝昌释为心,似皆忽略了同时“中区”的其他用例。陈君释为洛阳或中原地区,较为得实。在一些例子中,中区明确指称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地带。《左传正义·昭公十七年》:“伊洛,土之中区”,《魏书》卷八:“皇基徙构,光宅中区”、“徙县中区,光宅天邑,总霜露之所均,一姬卜于洛涘”,卷十九:“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柳宗元《佩韦赋》:“登嵩丘而垂目兮,瞰中区之疆理”等等,均属此义。在一些佛教文献中,中区也用来和印度对举,如宗炳《答何衡阳书》:“来论抑裁佛化,毕志儒业,意义检著,才笔辨核,善可以警世情,实中区之美谈也”,刘禹锡《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素王立中区之教,懋建大中;慈氏起西方之教,习登正觉”,中区就是中国的另外一种表达。同“中国”一样,“中区”一词所指称的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清人有“汉家三十六属国,昔日域外今中区”之句,这里的中区就带有鲜明的中国疆域的含义。

42、(1)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43、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阴历十月,名画家石涛画了一幅山水挂轴《山居图》送给朋友丁鹏;画的是小屋掩映在险峻山崖的林子里,屋里隐约可见一人独坐。这幅画的意思是:即使渺小如彼,也能在大自然的浸逼之下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这样的主题和感情,在石涛画这幅画时,于中国少说也有700年的历史,许多名画的灵感全都是从这儿来的。中国画另一样同样悠久的传统,就是画家在“描摹物形”与“自抒胸臆”间的创作拉锯。这在石涛身上看来是“自抒胸臆”这边赢了。

44、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45、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崇祯年间,当时的时局比较混乱,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清朝军队也在关外虎视眈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以后曾将招王夫之和他的兄长一起前往为谋士,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去,而是躲避了。

46、不过,他虽长期参与反清斗争,但不是无前提,无选择的。康熙年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反清,他坚决拒绝参与,他认为吴三桂是个毫无民族气节的奸贼,不愿与吴三桂同流合污。

47、其次,是在教学方法的应用,王夫之说:“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意思就是说在对人的教育上,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来进行,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是尊重人性。这样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是符合的,可见他的远见卓识。

48、6:不要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浪费你的生命。

49、红四方面军名将,二野名将,作战英勇,经常身先士卒,带头冲锋,舍生忘死,人送外号“王疯子”,被认为是电视剧《亮剑》男主角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不仅在国内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功卓著,还参加抗美援朝,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返回国内后,任山东军区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职。

50、习染孔学的文人,都知道孔子的经书里有解决社会、伦理,特别是政治问题的答案。孔子自己就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十七》)但若碰上危邦乱世、无道昏君,这该如何呢?可能就只有“卷而怀之”,保存一己的正道和师承的教诲归隐山林。王夫之的一生,便为这角色立了特殊的范例:既曾仕宦于前朝,就不再事二主。1644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大军攻下明朝的京城北京,明朝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于御花园。只是,不过10个星期,起义军也因满洲大军压境落荒而逃。满洲以为殉国的明朝皇帝报仇、平乱为名入京,循而建立大清朝。大清朝剿匪平乱的速度极快,1650年,广州已经牢牢握在清人手里,南明后一位僭主桂王,也于1659年被清军从西南方赶入缅甸。王夫之本人曾经积极参与反清复明的运动,先前举事反抗明朝官府的农民军,以及曾和清军结盟的将领,联合推举桂王称帝。王夫之就在桂王朝中当了个小官,尝尽晚明腐败、政争遗毒的恶臭。

51、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志而言随”,这样才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上境。

52、季节变换,岁近暮年,祛病还慵:这些都是讲究晚年要享清福的文化里常见的主题。大学者王夫之1688年写这首诗时,年高但勤奋不辍,已经写了60多卷著作,有些还是儒家晚期出色、独特、艰深的学术论述和道德哲学,现在还在写《宋论》以及另一部生平长的压卷之作《读通鉴论》。

53、王夫之还在气一元论中讲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王夫之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没有静止的物体,我们说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那些我们看着是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是在动的,只不过我们是运动的,看着它就是相对静止的。这些思想在现代科学上得到了证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只有相对静止,没有静止。

54、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震》

55、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正 渊明 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西京 以还至六朝及 韩 柳 ,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

上一篇:牡丹亭赏析【文案73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