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萨特是一个写作勤奋的人,他从来不放松自己,工作时总是坐在硬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从不躺着看书。为了提高写作速度,他还大量服用兴奋剂。但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工作速度惊人,他总能找出时间旅行或度假,享受喝咖啡的乐趣并不停地演绎风流韵事。
2、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3、这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存在主义者有两派所致。一派是基督教,其中我将举出雅斯培与马色尔,这两人都自称为天主教徒。另一派则是存在的无神论者,其中我们必须举出海德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我自己。他们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所意指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
4、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5、我曾以此向马克思主义者谈过,他们答复说:“你的行动当然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你不能永远活着;但是你在行动中可信赖他人的支持。这意思是说:你可以信赖其他地方如中国,俄国的人正给你的帮助,同时信赖他们还在后来,即在你死后继续你的行动,以至达到革命的成功。你甚至不得不信赖这些。否则,你就是不道德的。”我立即回答说:我会时时信赖战斗伙伴,只要这些同志和我进行一种共同的和目标明确的斗争,并处在一个我多少能管些事的一个政d或集团内(这个共同体,即是我作为战士而参加,并时时刻刻都了解其活动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信赖共同体和d的意志,就恰如期待火车准时到和电车不会出轨这类事实一样。但是,我不能信任我所不了解的人,我也不能把我的信心建立在美好的人性或人们对社会福祉的兴趣上,因为我知道人是自由的,并没有任何我可以看作基本的人性。我还不知道俄国革命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可以仰慕它,并且可引此为例说:目前,显然无产阶级在俄国扮演了在其他国家所未曾扮演过的角色。但是我不能肯定,这就必然导向无产阶级的胜利。我只限于我之所见。(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MLsdEA6SoNbo3aJQxL9zw提取码:dckr 书名: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7、他说道:“诗歌使用文学的方式与散文不同。”在诗词里,词语本身是由艺术行为创造出来的客体。如果将那些自身存在着、没有隐蔽的指代的事物看作不透明的,那么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不透明的。诗歌里的词语并未失去其作为词语的意义,并不只是些音符,因为:“只有意义才能赋予词以语言一致性。”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关心是的作为语言的词语,而不是像在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词语关涉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因为:“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结构。”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当他从事这一工作时,却将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放到了词语之中:词语成了经过变形的感情。因此,词语与它所表达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双重的相互关系:彼此既神奇地相似,又是“能指”与“所指”关系。(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能指”是语言的音象,即语言的表现形式。例如我们听到语音“雪”,就是“能指”。这一语音在我们头脑中唤起“雪”的诸如形状、颜色、温度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所指”。)具体阐释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8、随着这种变异的发行,就出现了一种有着奇妙的秩序的事物:尽管诗歌是由词语构成的,但它们却只是事物,而不是关涉着事物。诗人选择了诗的态度:“即把词看作物,而不是符号”。这样,诗人也是成了改革者和创造者。
9、首先,萨特将存在分为了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种是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除了人以外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萨特在《荒谬人格》一书中曾说道,自在的存在是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纯属偶然和荒谬的,它是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是人的存在是外部世界获得意义。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了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他看来又有两个根本特征,一个是主观性,一个是个别性。主观性是指每一个人主观意志所创造的产物。萨特为无神论者,所以她坚信人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可以决定的。人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创造和决定的,所以只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而萨特所说的“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性。”也便是主观性好的解释。接下来,再来看看个别性的含义。萨特将个别性分为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另一个是指个人存在的具体性。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就是我,不是任何其他人。同时这里要提到问题中的另一个观点“他人即地狱”。这都体现出了个别性中的特殊性。而具体性则是说,一个人是怎样的,是由这个人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所构成。也就是人就是人自己的生活,人自己的表现。人表现出什么他便是什么。人的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具体表现,便是人的本质。所以从这两点可看出,人的本质是个别的、具体的、抽象的。
10、与笛卡儿的哲学相反,也与康德的哲学相反,当我们说“我思”时,我们是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找到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对于他人和对我们自己同样肯定。因此,那个直接从我思中找到自己的人,也发现所有别的人,并且发现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他认识到除非他人承认他如此(诸如说一个人高尚,或者说一个人欺诈或者忌妒),他是不可能成为什么的。除非与他人接触,我是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任何真情实况的。对于我的存在,他人是少不了的;对于我所能获得的关于自己的任何知识,他人也是同样少不了的。由于这些情况,我们在发现自己的内心存在的同时也同时发现了他人;面对着我的自由是他人的自由;他人有思想,有意志,而他人这样做时,是不可能不牵涉到我的,或者为我,或者反对我。这一来,我们立刻就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不妨说是“主观间性”的世界里。人就得在这个世界里决定自己是什么和他人是什么。
11、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密室》
12、没有什么证据,表示出我是亚伯拉罕,但每时每刻,我仍然被迫去扮演这些作为范例的行为。每一件发生于每一个人的事,就好像整个人类用眼睛注视着他的行为,并且为他的行为所引导。因此每一个人应当问他自己:“我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的行动足以引导全人类吗?”如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他就在掩饰他的烦恼。
13、萨特感到写作的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散文艺术同样也受到威胁。写作也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家无可逃避,他就是处境中自由的人,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份量。萨特认为: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14、这可使我们了解下面这些名词的意义——或许有一点夸大——例如焦虑(anguish),舍弃(abandonment)和绝望(despair)。你立刻可以看出,这是明了的。
15、俺将到哪里去?——是对“将来的追问。”
16、一方面要避免向自在存在的转化,另一方面又要除去纠缠着自为存在的不安,获得存在的确实性。这就涉及到艺术和文艺创作问题。萨特说:“我们不可能同时既揭示又生产。”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被创作的东西对于他人来说似乎是确定的,但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则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这条线、这块颜色、这个词;因此它永远不能强使我们接受它。”如果遵循习俗,传统和其他标准进行创作,作品可能在我们眼里保持其客观性;但在基于自我规范、或从心灵深处所发生的创作情况下,就会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作者创作的作品对作者来说不可能完全是真正的对象。作者在作品中只能触及我自己的主观性,有时却把握不住自己创作的作品。所以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因此,他也要求我们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来,萨特认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由此出发,萨特进而探讨了阅读——欣赏问题:“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作者为了引导读者而设置路标,但连接路标向前迈进的则是读者。因此他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作品在欣赏中依附于欣赏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同欣赏者的角度、状况及其能力、水平相对应的,萨特认为:“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主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那么,究竟在召唤什么呢:
17、当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他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自己。但是由此我们也意指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作选择。因为实际上,在我们选择一个我们所想要做的人的时候,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无非是在创造一个为我们认为当然的人的形象。我们在两者之中作选择时,同时也就是在肯定我们所选择的对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永远选择没有价值的。我们所选择的常常是较为有价值的,同时没有对我们更有价值的,除非对大家都更有价值。进言之,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当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我们的形象,则这个形象是适用于所有人类和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我们的责任因此较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因为它关涉到人类全体。比如,假使我是一个工人,我可选择一个基督徒的工会,而不加入一个共d的工会。假如由于这个会员的资格,我要表示,为人处世好是忍让为先,人的国度并不在这世界上,那么我并不是独自一个人归依于这个观点。
18、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负有责任。这一令人眩晕的事实会导致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与人类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19、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20、一度看来,他们好像是对的。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萨特的哲学系统,刚好相反,是那些不读萨特哲学著作,用行动来实践存在主义信条的人。不过时间拉长一点,当二十世纪都过完了,回头看,唉,他们似乎也没有那么对。
21、如果人们研究一件工业制品——譬如说一本书或者切纸刀——人们就可以了解,制造它的工匠必定先有关于它的概念存乎心中。同样地,他曾对切纸刀的概念以及先于存在的制作技巧加以注意过。这种制作的技巧是那概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定则。因此,切纸刀就成了在某种一定方法之下所制成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我们不能想像一个人会制造一把切纸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的。所以,对于这把切纸刀,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定则与性质之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类的切纸刀或书本就这样注定了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在这里,我们是以一种技术的观点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productionpreceddesexistence)。
22、他在努力弄清自身处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弄清了他们的处境,并从眼前的直接事实上升到对自我状况的反思;白人读者则不同,他们既没有那些相同的经历和心理,赖特也不完全了解他们,所以他在白纸上写下的黑字对干两类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
23、但是,一个人如何估计感情的力量呢?他对他母亲情感的价值是由他陪伴着她这事实所真实地决定的。我可以说我爱护某一个朋友到可以为他牺牲某种数目的金钱,但除非我已经这样做了,否则我无法证明。如果我真的留下来了,我可以说:“我对我母亲的爱足以使我留下来。”我只能以我是否实行了明确的被认可的行为来测量我的情感力量。但是,那时如果我依赖这种情感来判断我的行为,我就觉得我自己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24、还有,我可以宣布一项道德判断。因为我宣称自由,就具体的情况而言,除掉其本身外,是不可能有其他的目的的;而当人一旦看出价值是靠他自己决定的,他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就只能决定一件事,即把自由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这并不是说他凭空这样决定,这只是说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其的意义,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追求。一个参加了共产d或者什么革命组织的人将追求某些具体目的,这也包括追求自由在内,但是这种自由是共同追求的。我们是为自由而追求自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和通过特殊的情况追求的。还有在这样追求自由时,我们发现它完全离不开别人的自由,而别人的自由也离不开我们的自由。显然,自由作为一个人的定义来理解,并不依靠别的人,但只要我承担责任,我就非得同时把别人的自由当作自己的自由追求不可。我不能把自由当作我的目的,除非我把别人的自由同样当作自己的目的。有这些缘故,当我看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说法完全可靠时,而且人是一个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不追求自己自由的自由人时,我就体会到我非同时追求别人的自由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