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1、针对自己的三大缺陷,李谐极其注意掩饰,一贯坚持“二慢一仰”的做法。就是说,为了掩饰跛足,他走路徐行,使步履沉稳;为了掩饰口吃,他说话意在口先,慢条斯理,使口齿清楚,掷地有声;为了掩饰脖颈上的肉瘤,他就仰脸讲话,使肉瘤隐于衣领内。
2、“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王阳明
3、(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4、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5、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6、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7、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8、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9、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10、 漫长的九年秀才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的痛苦记忆。但艰难的科举经历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1、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12、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释呢?
13、中国古代没有公共图书馆,但有藏书和读书处,那都是读书人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临川自古出才子,才子从来爱读书。而临川的这些才子都有个爱好,爱读书,而且不在家里读书,偏跑到一个山洞、寺庙去读书,比如,唐宋八大家的两个,王安石在金溪的黄坊村有读书处,曾巩在南丰县城旁边上的那个山洞里有读书处,北宋哲学家李觏在南城县城边的麻姑山上有读书林,后来明代的罗汝芳在南城县城边上另一座山、即丛姑山上有读书处。我想,读书人要读书学习、著书立说,就要找一个自在的场头,书房也好、山洞也罢,都是“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身在此地,一书在手,确有种感觉:八百里风云奔来眼底,五千年往事涌上心头,真有种感觉:坐拥书城,那就是王呀,自我精神世界的王。读书处还是收拾精神、深入思考的地方。有人说,“阅读的空间是一个精神的集合点,重要的,是让人静下来”。此话不假,每天从身为形役的工作中回到家中,坐在书房,精神就会为一振,心灵顿时敞亮。人进书房,心放下来了,心静下来了,世界就在你周围了。所以鲁迅先生会说“躲进小楼成一统”。在书房看书、读书和写书,其实就是在“一个洁净明亮的地方”,享受“一天宁静的时光”。
14、第二句,是人的原本的思维,思想,二元的认知判断。
15、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16、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7、陆九渊,人活世上,如果不辨个小大轻重,那就是沉溺于小处,怎么会“理会得”大处呢?(5)那么,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呢?陆九渊:“志于声色利达者,固是小。”(6)他在《与朱济道》讲“此理即是大者”。“此理于人无间然”,“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7)也就是,私心就是小、就是轻,公而无私就大、就是重。
18、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19、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高本体。
20、王阳明在那个年代,朱熹的理论被推崇,与孔子一样是圣人呀。他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指定教材(毕竟明朝的皇帝也姓朱,就像唐朝皇帝姓李,推崇的道教创始人就姓李),他的理论在当时就是。
21、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22、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2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4、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2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6、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27、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28、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9、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30、人在社会上应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良知之人善意可做,恶意不能做,这就是有良知良心之人。站在伦理道德立场上,论没有良知之人,就是指没有良心之人。
31、王阳明是离我们近的古代圣贤,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阳明心学汇通儒、释、道三教,其影响遍及东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贡献于人类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作为阳明故里,宁波既是阳明心学萌发地,又是阳明心学影响东亚文明的输出地,其地域文化与阳明心学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互动。
32、▲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33、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
34、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5、李谐是东魏时期的名士,他学识渊博,口才出众,其辞辩风采轰动江南,令人倾倒。其实,李谐是有生理缺陷的。一是有些跛足;二是脖颈上长有一个肉瘤;三是有些口吃。
36、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37、“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38、 总而言之,自古以来,读书的地方、藏书楼、教书处(书院、学堂),现在书房、图书馆、学校、对中国人来讲都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中国人特别看重读书的地方,不管面积多么小,不管条件多么简陋,实在没有地方,也要为自己找一个山洞,然后捧书而读,自得其乐,吟唱“何陋之有”,构筑起一个精神家园。
39、王阳明说:“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去孝顺,见到小孩子掉井里,自然就有了恻隐之心,想方设法去救,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学习。”
40、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41、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2、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3、!2022年高考命题方向确定,各科命题考查重点公布(附年度热点集锦)
44、《集说》(日)古贺朴等编订/程水龙鲁煜校点
45、(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46、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47、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48、陆九渊4岁的时候,问他爸爸:“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宇宙的边在哪里?”(“天地何所穷际?”)
49、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50、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平静。
51、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后谁能留下。
52、后总结。理解心学概念易,践行心学难。学心学不是理解了概念就结束了,就了。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它是为我们行走于世指明了方向: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扰,为人、做事业遵循天理则更容易立功业。
53、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龙场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