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的名言
1、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2、了解、通晓别人的人算是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战胜别人的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时有本事的强者。
3、 译: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的;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8、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9、老子名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0、解释: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11、发生了任何事情,首先用彼此的感情爱和责任先摆出来。把那个自我的感受先放一放。
12、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3、(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14、(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强。
1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道德经》
16、 译: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7、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8、这几种情况都不是自然的常态,一直踮着脚尖和迈大步走远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见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19、全然就是平等,一切没有分别。只有高低黑白。没有发自自我的各种定义。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21、《道德经》和《易经》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经典名著,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是有影响的古典名著。二者又有相通、相融、兼容之处。
2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3、(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5、然后我又跟他们讲了我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更加了解我,接下来我把那三个刺头
26、(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道德经》
28、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29、1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字:“道”。
30、在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中,我们讲究的是成功,讲究的是优秀,那么什么是成功、优秀呢?就是你本事很大,看其他人生活得猪狗不如你就十分得意,这叫做成功。什么叫优秀?就是你的能力超于常人,别人在你面前都显得不如你,于是你就沾沾自喜,这叫优秀。我们文明社会中的这种主流情怀与原始氏族社会正好相反,而老子的慈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慈,所以他的慈的真正含义放在今天来说,我们就很难理解其原本的真正含义了。
3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2、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下面是道德经中的名言,欢迎大家阅读。
33、老子名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5、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6、(翻译讲解):天下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坚硬的东西之中。
37、说好听的话,是可以得到人的好感,但是只有把事情做得漂亮,才能真正得到一人的真心认同。
38、(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39、因此,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去“欲”存真的大作为,他认为统治者应“顺道”而治理国家,不窥探别人的领域,不强取豪夺,把自己统领的侯将兵马管理好、养好,国强马壮了,别的国家也不敢来侵犯,自然而然,国泰民安。这就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道法自然。
40、我又召开了一个会,在会上我告诉他们我的目标是要让大家成为更好的人才,要让公司承载着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不是要针对大家。
41、(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42、(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43、“道”不是现象,是不可以被感知的:“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这是说,“道”是不确定的,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此把它叫“夷”、“希”、“微”。“道”不是感官的对象,表明了“道”的超越性。“道”本“无名”,有时可以用“一”、“朴”来表示。“昔之得一者:天下得一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万物得一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谷”、“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阳,冲气以为和。”这即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44、老子从激烈的社会运动中感到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认识到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乐相合,前后相院。”老子特别注重物极必反的现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45、老子名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7、注: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48、注: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49、(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50、解悟:“道”,永远都是自然无为,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但每一件事情,又和它摆脱不了关系,其实都是它所为。比如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看起来自然而然,其实都在“道”的作用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
51、38)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52、狂风骤雨往往都不会长久,做事、学习、修行都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做事,结果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注定做不好事情,只有持续地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53、(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4、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55、(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5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57、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58、心中有温柔的念想,比如爱自己的家人和祖国,所以才会勇猛;因为节俭,重视财富,所以才能拥有更多的钱财;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王。“敢为天下先”容易变成先烈,往往比先烈晚一小步的人,才能摘得大的成果。
59、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60、 译: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61、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62、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63、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6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6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67、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68、老子名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9、(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70、解悟:正直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委曲随和;真正灵巧的人,往往低调处世,不显示自己,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不漏锋芒,谨慎发言,看起来好像很木讷的样子。
71、我说完之后没有人拍掌,大家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天降下来的妖怪,
72、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3、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74、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75、(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76、(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77、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古老的哲学经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难读懂的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78、《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79、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休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确,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共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0、但是都有可能会晋升成为我这个级别,所以我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81、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认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8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