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1、(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4、颈联“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5、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6、这年九月和十月,唐军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回到长安。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朝中新贵与旧臣的矛盾,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乾元二年(759)春,杜甫回河南旧居探望亲朋故旧,一路目睹了乱离时代百姓们在官吏的残酷压榨下蒙受的血泪苦难,写出了无愧于“诗史”称号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这年秋天,杜甫远去秦州,初冬又赴同谷,继而踏上艰难的蜀道,于年底到达成都。他将沿途的经历写成了催人泪下的纪行诗。
7、《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 。
8、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9、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0、清·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11、天宝六载(747),杜甫在京都参加了玄宗诏选技艺之才的一次考试,但因“口蜜腹剑”的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破坏,应试者无一人入选。天宝十载(751),玄宗举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的盛典,杜甫呈上“三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赏识,命宰相考他的文章,集贤院的学士们都来监考,一时间杜甫声名显赫。但考试结果,仅得到一个“参选列序”资格,这让杜甫大失所望。期间,杜甫生活拮据,父亲的去世更使他失去了经济来源,他只好靠采些草药出售以糊口。为了寻找出路,他不断地写诗投赠权贵,期望得到举荐,但都毫无结果。后在安禄山叛乱的前夕,才侥幸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12、急风——使人感到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13、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14、(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15、下面我们学习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选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16、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17、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18、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9、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
20、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21、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2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3、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500首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25、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7、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28、《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29、看结构,如律诗的起承转合,如《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先景后情,看诗歌写了几层意思,抒发了几种情感,情感有什么微妙的变化。
30、《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
31、《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2、身陷长安,为己,为国,也为人民感伤,这,就是杜甫,想到了永远不仅是自己。
33、(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34、 颈联“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35、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36、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37、问题二:《登高》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