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治通鉴翻译
1、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2、上官桀和儿子上官安上下其手,先是将上官安年仅五岁的女儿“嫁”给九岁的小皇帝当“皇后”,将自己家族与皇权牢牢绑在一起。而后,又千方百计想排除霍光而独揽辅政大权,结果宫斗失败。黔驴技穷的上官安竟孤注一掷,密谋造反,妄图一了百了,废掉当今皇上,让自己老子上官桀来当皇上。后,蚍蜉撼树、折戟沉沙,满门灭斩、灰飞烟灭。
3、柏杨先生尤其推崇和赞扬刘彻的“对外扩张”,认为尽管因此而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但是,也正是因为刘彻的“雄才大略”、“意志坚决”,才使得当时中国的国土竟然扩张了一倍以上,并从此奠定了中华帝国的基本疆域,因此,柏杨先生不吝赞美地称刘彻为“盖世英雄”!
4、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乏巧合、重叠之处——恰好他的为己服务的目的、举措“变相”“契合”了或人民的利益,于是乎,他们或他们的文人、史官们就会把他们的政绩、功劳吹得日月同辉、万世无匹。而其实呢,这些都只是他们攫取权力、捍卫权力、享用权力的“副产品”或“施舍物”。
5、《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慨然为该书作序,并称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曰《资治通鉴》。
6、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7、刘彻的“独尊儒术”,为的是控制国人的思想,形成天下“一尊”,结果却意外成就了“儒家思想”,并终成了“国粹”;刘彻喜欢打猎、游玩,听说了西域的所谓“汗血宝马”,然后就心向往之、欲取欲求,于是悍然发动所谓的“征讨”,终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只为掠回几头“基因异常”的马匹,结果却意外成就了领土的“对外扩张”,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
8、司马光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地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的史籍。
9、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10、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11、(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12、这说明他对中国历史感兴趣,读史能使人进步。你那位帅气的朋友应该是个有内涵的人,对未来憧憬。当然,他看《资治通鉴》,里面一定有他想要的东西,他应是为来他的以后再做准备。你说他喜欢玩古代游戏,那就说明他对古代的历史是衷心而发的喜欢。
13、(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14、毛伟人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一直甚高,不仅在写诗作词中予以褒奖,而且在其读史“眉批”中,多次对刘彻给予明确“点评”。其评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态度鲜明,功大于过!
15、"资治通鉴"是“给所有治理社会的人做借鉴”的意思,其中"资"字是“供给”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资治通鉴》,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1362年的兴衰更替,确实有不少值得治理社会的人借鉴的东西。
16、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
17、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18、《资治通鉴》是以“资治”为目的的。就内容而言,是一部政治通史,是要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的。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专取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大凡刑赏、仁暴、义利、信诈、名实、才德、奢俭等,足以为统治者做借鉴之用者,记之尤详。
19、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任何人只要读一遍,便可终身收益无穷的神作。
20、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父亲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是写给今天的官员和百姓看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与借鉴。《通鉴》提供的观点和智慧,可以让人做个‘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国情世局,都可用大时空的角度冷静地去检查。”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著的编年体史书。古人记史,是为了寻找规律,找出朝代兴替的规则,以提供给当代的高统治者使用。“资”,给,提供。“治”,治理。“通”,的,通用的。“鉴”,镜子,对照镜子,可以体察自身的过错。所以“资治通鉴”的意思就是“用来给帝王统治参考的前代历史事实”。《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这个名字就简单了,“史记”,倒过来就是“记录历史”。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是他写这本书并非简单为帝王提供参考,而是要“成一家之言”,寻找历史发展、英雄起落、朝代兴替的规律,要“立一家之论”。所谓“文章两司马”,是指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学性不如前两位司马。
2、《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3、因此,皇帝们的思维与我们普罗大众的思维就不尽相同。他们一切一切的关注焦点和“奋斗”目标,就是争取权力、捍卫权力、用好权力。他们并不是什么为民谋,也不是什么为国谋,更不是什么为民族、为政声而谋,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牢牢坐在皇帝那个宝座上。只要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4、《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5、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7、(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谈了九项事,这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8、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9、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本奇书,让后世英雄顶礼膜拜、受益无穷。
10、以过分的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误。
11、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揣测,想删繁就简,列举纲要,专门捡取关系兴亡、百姓生计,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法则),邪恶的可以用做警戒(教训),做为编年一书,以便先后有序,粗细不杂。 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362年,共294卷。
12、古人的教化,只是务求通达人情;凡是偏激怪异的行为,则会包藏虚伪。
13、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14、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日台北)
15、{评论}刘彻者,汉武大帝也。毛伟人当年曾将其与秦始皇、唐太宗和宋太祖并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代帝王。但是,后世之人对刘彻的评价却不尽一致。
16、春秋战国是一个悲惨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连年争战,民众可以说是真的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春秋战国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孕育期。「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代的结晶,各种不同的思想喷薄而出。
17、释义: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18、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19、读史若干年,我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不是“人”!起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们也不是什么“神”,更不是什么“天子”、“龙种”、“龙子龙孙”。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命名他们的话,那就是“异人”——“异化、变质”了的人,被“至高无上”的权力“异化”了的人、宠坏了的人!
20、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2、红色精装典藏本(全30册)★
3、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等人《资治通鉴》
4、父亲生日,本来是十一月一日,出狱以后,他就更改为三月七日,那正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他入狱的日子。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把生日改在出狱的那一天(四月一日)以兹庆祝,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必要感谢他们还给我自由。”
5、“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6、(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7、它自诞生,便让后世英雄顶礼膜拜。
8、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9、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
10、1956年,在国务院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顾颉刚、齐思和、聂崇岐、容肇祖等十二位学者点校的《资治通鉴》标点本正式出版,成为新批整理校点的史学名著。
11、而与之相对比的,则是与“苏武牧羊”同时期的、同样令当时国人倍感震撼的另一起事件——“李陵叛国”!
12、首先,我们先对周朝的情况做个简略的了解。
13、(1){历史}“苏武牧羊”与“李陵叛国”
14、人性的通病是:没有权力,想要权力;有了小权力,还想大权力;有了大权力,还想永远葆有这种权力;自己有了权力,还想子孙后代都能有权力……于是乎,对于权力的欲望便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永无止境!
15、汉武帝刘彻为获得西域的“汗血宝马”,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任命李陵为别将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天八夜浴血奋战,李陵率部斩杀匈奴一万余人,终因得不到主力救援,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16、皇帝与普通人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饮食男女,而不一样的地方则在于,普罗大众大多需要通过“奋斗”——也即吃苦耐劳——才能换得一点点这方面的满足和欢娱。而皇帝们,只要用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还要远超他们的期望值之上。比如在饮食男女方面,底层百姓“一夫一妻”已属奢望,“齐人之福”更是梦想,而皇帝却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秦始皇的阿房宫里,美女更是多到三十六年都用不完(“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17、有一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唐朝军队损兵折将。唐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亲笔书写命令给前线的次子李世民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
18、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苏武牧羊曲》
19、朝廷各部门的高级官员,有的还自己携着饭罐,到官府上班。
20、点击下图,立享团购特惠价▼
【axxzhouaxxyyflongdd】四、资治通鉴翻译上令封德
1、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4、大分裂时代三〇四—五八九年
5、远流董事长王荣文先生就定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为“柏杨日”。那天,在台北诚品书店举行庆祝酒会,为庆祝父亲柏杨的生日,也为庆祝《柏杨版资治通鉴》全书问世。上午时分我跟弟弟本垣就到了现场,我们前去跟陆铿先生、孙观汉先生握手致意,再跟小牛、丽真寒暄时,听到致辞的蒋纬国将军,极有风度地说,他要代表老哥向“柏老”致歉,并走下讲台,两人双手紧握,令在座百位嘉宾为之动容。
6、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7、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一定功底的人,对“苏武牧羊”的故事都应该耳熟能详。而这首由民国初年爱国教育家蒋荫棠创作的、曾经风靡全国、传唱多年的“苏武牧羊曲”,则更是为很多人所似曾相识、耳闻目染。
8、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封建制度,才有了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会儿我们看看另一位司马老先是怎么说的吧。
9、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10、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11、《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称赞《南史》《北史》“叙事简劲,比于南北正史,无繁冗、芜秽之辞”,堪为“近世之佳史”,并认为陈寿之后,只有李延寿可以与之相比拟
12、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
13、《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14、霍光死后,案情暴发。霍氏家族竟丧心病狂,也欲走上官家族当年“老路”,幻想发动政变,袭杀皇帝,然后让霍光的儿子来当皇上!后,阴谋败露,大厦崩坍,霍氏家族满门抄斩,一夕灭族。至此,霍光辛辛苦苦辅三朝、尽忠尽职四十年的一切辛劳和功绩,全都化为浮光泡影,随风吹散。
15、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16、金庸先生早年预测政治局势,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它帮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
17、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18、而后世之人对此则没有任何顾忌了。同为“司马”后人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一书的“光曰”中,就毫不留情地把刘彻痛批了一番:“穷奢极欲,刑法严酷,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殿,生活糜烂;对外,用武力攻击四方少数民族。相信神仙鬼怪,到处游逛名胜山川,使人民无以为生,群起为盗。这种情形,与嬴政相去无几。”这是古代史学家第一次将刘彻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只不过不是比“文治武功”,而是比“昏庸无道”。
19、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
20、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资治通鉴》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地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现今社会节奏迅速,对这佶屈聱牙的文字,谁有这种闲工夫嗑牙?
【axxzhouaxxyyflongdd】五、资治通鉴翻译上与群臣论止盗
1、我认真地读到后一册的后一页,才知道《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家族成员”,竟然多达四十多人,这组专属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地努力耕耘,加强了丰收的成果,我们诚挚地表达钦佩和感谢。同年《中国人史纲》也被列为社会影响力大的十部书之一。父亲高兴,我们也都与有荣焉,他一生岁月之中,没有几次能有这样的鼓舞和欣喜。
2、因此,关于“苏武牧羊”,封建统治阶级自然要对其大加旌表和褒奖。苏武回国后,刘彻的儿子、新任皇帝刘弗陵下诏,擢升苏武为“典属国”——相当于现在的移民局局长,享受正部级待遇(中二千石),并赏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200亩)、住宅一栋。
3、(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4、全套12册,零删减全量内容+全译的《白话资治通鉴》读本,原价589元。限时只要199元!直接省下近四百元!
5、致使士大夫故意弄脏自己的衣裳,收藏起车子、服饰。
6、一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奸雄”的曹操,曾在那篇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群臣和民间对他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霸着朝廷权力不放的“非议”,给出了一段大白话的解释。曹操说:
7、宋神宗赵顼为《资治通鉴》作序:
8、而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遭受惨无人道的“腐刑”,正是因为这起事件。——他在汉武帝面前仗义执言,替自己好友李陵说情,坚定认为李陵被俘是迫不得已,“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因此而惹恼汉武帝刘彻,被判施宫刑。
9、第二年,幽王的儿子平王宜臼即位。
10、由开始的匈奴答应定期供给粮食用品,到后来的被冷落、遗忘在冰荒雪原,之后硬是靠着挖草根、捉野鼠而惨淡苟活,历经十九年依然初心不变,苏武——就其在人性、人格上而言,着实值得历朝历代中国人为之钦佩、尊崇。
11、如今一概提倡这些使人难以忍受的行为,用它来约束各阶层的人士,勉强施行,必然会疲惫不堪。
12、历史上对三位“顾命大臣”的评价中,对金日磾的评价不多,对上官桀的评价没有争议——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而对霍光及其家族的评价则颇为复杂。缘于霍光在汉武帝之后的二十年间,其作用影响至远至大,而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若非霍光辅政,汉朝能否顺利传承,都要打上一个大大问号?!
1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原文: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14、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5、”曹操认为他的见解很好。
16、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
17、你既然是储君,就应当以俭约为先,这样才能继承宗庙。我以前的衣服,都各留了一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以警戒自己。我怕你因为如今做了皇太子而忘记了以往的事,所以把我以前所带的一枚刀,还有一盒酱菜给你,酱菜是你昔日做上士时经常食用的。如果你还记得以前的事,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意。”
18、《资治通鉴》300多万字的文言文,首推中华书局的版本。
19、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20、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