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关于诗歌的知识有哪些【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10:4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关于诗歌的知识

1、示例: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古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3、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4、★“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即出自《左传》。

5、《诗经》是中国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中重要的是《国风》,价值高。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三曹”和“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形成了刚健有力、慷慨悲凉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7、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七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脱俗,气象万千。

8、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9、“二拍”即凌濛初的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0、★谢灵运与陶渊明合称为“陶谢”;谢灵运与谢朓并称“大小谢”、“二谢”。谢朓,世称谢宣城。

11、你可以对赛制或题库提出自己的建议

12、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13、(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14、意象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众多意象组成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意象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5、意象作用:先描述意象,再分析作用(气氛基调、环境背景、表情达意、衬托人物、结构线索等)

16、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17、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8、★“史界两司马”:司马迁(西汉)、司马光(北宋);

19、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20、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二、关于诗歌的知识有哪些

1、“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原来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上去入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2、★词,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兴盛于宋。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写词又叫填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有“诗庄词媚”之说。

3、(3)抑扬结合。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表现手法)

4、★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集,是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又名《昭明文选》。

5、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6、梅雨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降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完全可以了解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有关知识,如“雨萧潇”、“三日雨不止”两句诗就形象地表现了梅雨雨期长、雨量大的特点。我们还能从“江南梅熟日……梅子黄时”等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时节正值梅子成熟,因而得名;“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则说出了梅雨的另一个名称与名由:梅雨又叫霉雨。因为梅雨季节气量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古诗甚至还描写了空梅的情况,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7、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8、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9、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时间:夏日事件:游山家题材:山水田园诗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10、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1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3、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14、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15、即是指在平仄上,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16、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8、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着《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19、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20、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三、关于诗歌的知识框架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四库全书》,我国古代大的一部丛书。清代纪昀等人编,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3、★屈宋:屈原、宋玉;班马:司马迁、班固;高岑:高适、曾参(边塞诗人);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李:温庭筠、李商隐;韩柳:韩愈、柳宗元;元白:元稹(微之)、白居易(乐天);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黄:苏轼、黄庭坚;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王孟:王维、孟浩然

4、★老子名“耳(李耳)”,字“聃(老聃)”,又称为“伯阳”。

5、诗是诗人对现实观念或世俗理念的不认同而感发的愤怒和不满。无论是离骚体、古诗体、近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不过是诗的一种形式。优美之处在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闪现出诗的时代光环。

6、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短仅一字,长句有达十字以上者,以七字相间者为多。

7、★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8、赏析整首诗或其中的佳句

9、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10、诗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而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大特点,也是富有民族性的。

11、A.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12、★苏轼词集:《东坡乐府》;苏轼的一部“杂说史记”的名称叫《东坡志林》。

13、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14、酬郭给事(王维)

15、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16、答:尾联意为:你应该还需救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赢的存在。诗人借典故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尾联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

17、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18、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9、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20、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axxzhouaxxyyflongdd】四、关于诗歌的知识50字左右

1、★《艺概》是清代刘熙载所写的谈文论艺的理论批评著作。

2、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长或老师

3、因为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来说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通常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也有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文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5、自齐梁永明年间沈约等发现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后,又进一步把四声二元化,即分为平仄两类,古平声为平,古上去人声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字没有升降,读起来语调舒缓,上去入声或升或降,读起来较为短促。在一首诗词中,如果单纯用平声字、或单纯用仄声字,读起来会比较单调。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应避免,如果让平仄两类字在诗词中交错出现,就会使声调多样化,读起来声调铿锵。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对句中是相反的。再如陆游的《书愤》:

6、下列哪一句出自悼亡诗:(A)

7、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8、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中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9、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瓯北诗话》的作者)、蒋士铨。

12、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13、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14、(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15、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二句)称"首联",第二联(四句)称"颔联",第三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1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7、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8、比喻: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19、即是指在平仄上,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具体请参照(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20、★“三礼”:祭祀天、地、宗庙之礼;《周礼》、《仪礼》、《礼记》。

【axxzhouaxxyyflongdd】五、关于诗歌的知识小报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就入韵,句末字押韵,四联全部对仗到底(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须对仗),且首联还句中自对。如此高要求的格律大概也只有杜甫能写得出。

2、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3、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4、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5、★白居易的一生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6、★王夫之,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之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著有《姜斋诗话》。

7、★我国古代大的一部类书是明代解缙等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的《永乐大典》。

8、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9、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10、七言诗的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七言诗的成熟却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南朝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运用了大量的七言句,又夹杂一些五言句,彻底打破了句句押韵而又严格齐言的柏梁体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五言句,以上二下三型为主,七言则以上四下三为主,上二与上四仍然继承了上古的两字一顿的模式,下三字则可以按意义节奏分为一或二型。如《拟行路难》(其四):

11、七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

12、★诗话:评论诗歌、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著作,古代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13、★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14、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5、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

16、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17、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第四句用甲韵,第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18、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1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0、★“杨墨”指我国的两位思想家:杨朱、墨子(墨翟)。杨朱,战国时期道家杨朱学说的创始人,前承老子,后启庄子。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