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李绂和田文镜谁对谁错【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10:1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李绂

1、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灵,别忘了当年夜宿江夏镇,就是他救了四爷一伙人的命。李绂弄了这么多头衔挂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识字的自己相同,他心里会舒服?

2、“李大人,哎哟,李大人,您怎么到这来了?”

3、此人崖岸清浚,是读书人的典范。

4、李绂fú(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5、反观李绂,因为皇四子胤禛反对编书,追回欠款,李绂就全然不顾传统礼制,和当朝郡王顶撞;可等到皇四子胤禛升级为雍正皇帝,并对自己委以重任以后,李绂便开始将自己所学的儒家思想发挥到了——“识时务者为俊杰”。首鼠两端、表里不实大可恶者!

6、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7、因为在李绂报出的三个身份里,只有“主考官”这一官职的品级高,而且也符合在京城外坐八人轿的规定,所以,“主考官”这一官职是他有资格坐八人抬的轿子的原因所在。

8、如果放到真实的历史场景当中,李卫这种花钱买的官,是要被李绂这样得大儒嗤之以鼻的,就更别提剧中李卫是个文盲,小乞丐出身了。

9、剧中,李绂看起来像学者,但他担任直隶总督后,可以调动四营直隶督标以及五营分防官兵,兼节制一营提标、五营镇标。



10、李宁有自知之明,他只是拥有运动天赋,管理能力欠缺。现代企业很多企业所有者并不是真正的管理人员,所以会有职业经理人出现,会有不同的打工皇帝出现!

11、此前,蔡珽已被判处斩刑,监侯处决;现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将李绂斩杀的意思。

12、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江西乡试第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武科会试正、副主考官,云南、浙江乡试正考官等职。

13、因为李绂属于是清流,雍正要打击朋党,李绂怎么也跑不了,更何况他无意间带头参的田文镜,等于是反对雍正的新政。

14、我们应该庆幸是生活在如今这个社会,只要你有能力,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想做什么都可以。如果还是生活在像李绂那个讲究封建等级的社会里,就算你有钱,估计买个宝马或者法拉利跑车都会因为自己没有权势(不是政府官员)而没有资格买,甚至还会因为违反规定而被处罚。因此,感谢上苍,让我出生在当代中国??!

15、这件事让雍正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李绂与谢济世所说的话,有太多地方是不谋而合了。因此,雍正认为李绂与谢济世有结党的嫌疑。

16、李绂,为什么非得将刘墨林刷下来?真就是因为刘墨林逛了妓院,和妓女比才斗艺?

17、等到惩治李绂的目的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就要开始刹车。当时为李绂求情的人,主要是胤祉带领的清流。雍正杀李绂就是为了针对他们,所以赦免李绂的人情绝不可能给他们。

18、李绂本人学问高,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官至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

19、这是一个大概经过,接下来就聊聊雍正想要杀李绂的原因。其李绂将自己置于雍正的对立面雍正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设想并推行他的新政。

20、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雍正皇帝担忧李绂等人作为清流派官员,在朝廷里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会形成明朝时东林党人与皇权抗衡的局势。这种局势一旦形成,将极大地危及到清朝的统治。这是雍正皇帝不想看到的事情。



二、李绂和田文镜谁对谁错

1、这个新政当时在河南作为试点,由河南总督田文镜全力实施。但这个新政得罪了士绅阶层,官僚阶层以及读书人阶层。

2、好在后来刑部请求给李绂定罪时,雍正皇帝再次网开一面,没有杀掉李绂。

3、可以忍受一个臣子大权在握。

4、李卫的这支部队要是放到民国时期,就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

5、如果这些还不能证明,我们再来看下雍正皇帝对李绂的继续评价:

6、一副高高在上的嚣张模样,一副“事后诸葛亮”的事不关己。你既然清楚孙嘉诚的为人,为何不提前提醒;更何况,早就对雍正皇帝有所了解的李绂,能不清楚雍正皇帝对孙嘉诚的终处理结果绝不会贬黜了事,必然会有重用?

7、他之前管理广西政绩不错李绂fú(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8、雍正一下就猜中了是李绂,所以可见李绂的声誉之高,况且老八也说了他一清如水,试图笼络他,结果被他一口回绝了。这是其二

9、张廷璐于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后来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他工作认真,再加上家庭成分比较好,升官速度十分迅猛。

10、(更更重要的是,你李绂在“科场舞弊案”的时候,为什么就不等等、瞧瞧?)

11、所以张廷璐该杀,死的一点都不冤。不过就是给人背了黑锅。

12、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为三王爷胤祉是实际上的清流派,李绂的真正靠山。整条清流派利益输送链的后一环,就是三王爷胤祉,这也是鸡血石终进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13、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雍正爷在登基后便颁布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

14、因为李绂阻扰雍正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

15、因为舞弊案已经发生了,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是李绂光知道着急,让李卫带着亲兵去查伯伦楼。

16、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

17、孙嘉诚借酒浇愁,甚至心有不满,遇点挫折就颓废弃世的负面形象,必然会在雍正皇帝的心中牢固树立。如此一来,还有孙嘉诚后来的辉煌和地位吗?如此一来,这个一直想要取代孙嘉诚“清流派”地位的李绂,是不是就能如愿了?

18、李绂的一生比起张廷璐,就要曲折很多,他于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康熙六十年担任会试副考官,出榜的时候有些异常,康熙就命令对这次考试重新审查,结果有的考生感觉不服气聚众闹事,虽然后李绂还是搞定一切,但是因此成为别人把柄被上疏。康熙以隐匿不奏的罪名将其免官,贬至永定河做河工。

19、没想到,1729年,顺承郡王锡保奏报朝廷,称当初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到直隶总督李绂、吏部尚书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李绂、蔡珽、谢济世有结为朋党的嫌疑,立即派人将李绂捉拿,关押在刑部,等候议处。

20、但为了心中的正义,同时也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头求助李卫。



三、李绂雍正王朝

1、后来雍正四年,田文镜就对李绂开始报复,反告李绂结党私营,雍正五年(1727年),又说李绂庇护私党,议罪21款,结果李绂被革职交刑部审讯。

2、那是1726年的事情了。当时,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老百姓陷于饥荒之中,多有饿死。任职直隶总督没有多久的李绂,见到这种情况,依然下令各州县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避免更多老百姓死于饥荒。

3、“三爷,您知道,要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呢!”

4、从小处说,李绂指责田文镜,是个人恩怨;从大处说,李绂指责田文镜,是在阻挠雍正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雍正皇帝当然要全力维护田文镜。

5、先是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接着田文镜又告诉雍正,说李绂与被弹劾的黄振国是同榜进士,李绂为黄振国挟私报复等等。后来又有人说田文镜结党营私,有负圣恩,贪赃不法,等等。

6、图里琛和李绂的关系存疑!

7、言归正传,此时的李绂,就像当年的六大门派中的一派,却要求助于毛头小子张无忌,实在是不甘心。

8、可是,已经开考了,卖试题的还去伯伦楼干嘛呀?李绂刚直可嘉,但是遇事冷静不足,缺乏策略。这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毛病。

9、高傲、自负、不可一世,一副清流派代表人物的铮铮铁骨;可在皇四子胤禛升级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将李绂任命为“恩科”副主考时,我们再来看下李绂的君前奏对:

10、好一句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他自视清高,崖岸清浚,不为权贵所折服,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这都表明了他的信仰,在他的心里读书是很神圣的一件事,而科举考试正是选拔人才的,要的就是公平二字。现在考场内有人作弊,那么考试就得停止,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顶撞了张廷璐,他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这场在他看来神圣的考试!

11、而如果张廷玉支持李绂,虽然从情理上来说是有情可原,但是这样的举动会愈发的让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这是张廷玉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即便是雍正不处罚张廷玉,两人之间也没有产生隔阂,可毕竟是与君主意见相左,这对于张廷玉未来的朝堂上的地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2、李绂的背后,还站着胤祉,这两人很早就在一起合作编书。如果说李绂是清流门面,那胤祉就是隐藏在清流水底的化事人。胤祉年轻时深受康熙赏识,参与过九子夺嫡,与雍正是竞争对手。雍正打击李绂,就相当于拿掉了胤祉的“喉舌”。

13、李绂是一个读书人,他成为了这些士绅们的人物,于是就发生了雍正四年的李绂与田文镜的互参案。

14、更可况正史种的李绂心气之高,从云南到直隶赴任得时候,路过河南,田文镜对他可以说好酒好饭伺候,但是就因为田文镜队境内的读书人的嘴脸太差,李绂人未到任,就死参田文镜。

15、剧中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一直以来为人所钦佩,除了他的能力、胆识与担当,还有他的办事风格以及处事哲学,这一点通过其在“田李争斗”中的沉默,就完全表现了出来。

16、值得注意的是李绂在史学、理学、文学、方志等方面都有成就。他还是一位藏书家。

17、李绂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连雍正的嫡系李卫都高山仰止。这种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舆论。如果合作,或者为新政说几句好话,少也能相安无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镜或“新政”,那雍正必须对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读书人谨言慎行,树立君威。

18、如果张廷玉支持田文镜,依照田文镜的性格,有着皇帝的支持,有着内阁首辅的支持,朝中的反对声音必然会遭到压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将会更加失去外界的约束,其行为也必然是愈发的跋扈与激进。如此以来,不仅河南的地方矛盾会愈演愈烈,甚至还会对其他地方的新政执行产生负面的影响,雍正也将背负更加巨大的压力。而这不仅是坑苦了河南地方的百姓与读书人,终田文镜也必然是难得善终。

19、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

20、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axxzhouaxxyyflongdd】四、李绂简介

1、李绂是清流,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自尊本分,洁身自好。

2、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在开始的时候,李绂之所以会对付田文镜,存粹是因为报复心理,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才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当时他看到被田文镜革职的人几乎都是科举出出身,于是作为读书人代表的李绂便开始默默的收集田文镜的罪证。

3、同时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因此雍正将李绂下狱,并非是真的要杀他,而是给他一个警告,也是给士绅们一个警告。经此事后,李绂也终于明白了雍正的用意,专心著书八年。

4、“李绂,就是朕为你们树立的第二个楷模,他这次担任会试副主考,是他第一个发现了客场舞弊的事情,他完全可以装聋作哑,犯不着得罪那么多人,冒那么大风险,掼纱帽、出考场,举发这件事情。”

5、这可不是“书生意气”,更不是“不畏权贵”,这叫“不要脸”!

6、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7、因为这些花钱买了答案考中的进士们,不会将李绂视为“恩师”,不会领李绂的情,甚至压根就不会将李绂视为“”。只有那些被其圈定的学子,那些经过李绂的手举荐给雍正皇帝的学子们才会将李绂视为“恩人”,唯其马首是瞻,推崇其为“精神”。

8、巨来兄是李绂,李绂(1675—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人。清代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

9、乾隆二年(1737年),以母忧归。乾隆四年(1739年),守母丧时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自主持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育雄风得以重振。

10、对于自己两位宠臣之间的争斗,雍正当然希望双方能够各退一步、息事宁人,然而李绂和田文镜已然摆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势,不互相让。

11、总结:张廷璐和李紱都是属于不长眼的,就算他们本身做了很多对的事儿,但关键时候站错了队。后被杀头的杀头,罢官的罢官。也算是咎由自取。备注:本次回答基本上基于雍正王朝这本书,有正史有野史,大家可当个故事去看,别当真正的历史去看。

12、赐进士出身:这个其实不是一个官职,而是朝廷给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才所评的学术称号而已。说的通俗一点儿,就像现代的学校考试一样,总有第一名,第二名之分的,而前几名当然是“好学生”了,自然是有奖励的,反之,倒数的学生什么都没有。

13、李卫虽说是只是一个准备赴任江苏巡抚的山西布政使,但是竟然有亲兵。

14、雍正杀李绂是假,敲打他以及反对“新政”的清流才是真;放过李绂是虚,实际上是给弘历铺路。

15、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打算认真回答一下,改变一些错误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雍正在位期间,从来没有杀过张廷璐与李绂,或者说二人一生并没有死于非命,而是寿终正寝。

16、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李绂论忠心程度完全不输田文镜,而且要论才华,也和田文镜不相上下,更何况李绂的官职甚至还要比田文镜高。但是即便是这么的具有优势,李绂和田文镜之间还是有着一个巨大的差距的,当时李绂虽是文官之首,看似权势滔天,但是这些身份恰恰是他的软肋,也就是因为这些身份,让他在和田文镜争斗之中丧失了主动权。

17、李绂不止一次弹劾,而是接二连三地弹劾,雍正没办法,让弘历到河南区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他不依不挠,甚至拉帮结派,准备硬扛到底。

18、李绂第一次出现在皇四子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桥段中,在三爷府,皇四子胤禛想要追回皇三子胤祉因为编书而挪借国库的三十万白银。就像皇四子胤禛所言:“借国债著韵书,恐怕于国计民生裨益不大啊”,黄患泛滥,百万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这个时候著书的意义何在?人都死光了,再给留下“经国之大典、不朽之盛事”的意义又何在?

19、李绂小时候家里贫寒,倍加勤奋好学。1709年,34岁的李绂考上进士,点了翰林,由此步入仕途,由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后历任吏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

20、1727年,李绂离任直隶总督,转任工部侍郎。继任直隶总督宜兆熊见到粮仓里的粮食不见了6000多石,便弹劾知府曾逢圣、知县王游亏空钱粮。雍正皇帝认为曾逢圣、王游两人都是李绂推荐的,这种事情只能找李绂的麻烦。雍正皇帝当即免去李绂的官职,交给刑部、议政大臣会审,给他定了21条罪状,论律当斩。

【axxzhouaxxyyflongdd】五、李绂结局

1、后,李卫此举可以说是对李绂的一种态度体现,以表达对李绂无理闯门的回击。

2、同时,他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

3、然而,田文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太过于急功近利,并且不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对待读书人的的态度上,他的尖酸刻薄可以说是引得了众怒,这才导致了河南省考生的罢考事件,对于因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田文镜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4、除此之外,在李绂和田文镜引起天下轰动的互相弹劾中,李绂对自己的主子——诚亲王胤祉道出了针对田文镜的真正原因:

5、一听李绂说出了“惭愧”二字,等于是认同了自己,李卫高兴了,算是原谅了李绂,也是一拍大腿:

6、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十八岁。

7、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大臣,雍正仰仗他推行自己的新政,当然是有意倾向于田文镜。

8、田文镜比李绂13岁,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他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所推行的“摊丁入地”措施,与雍正皇帝的改革策略不谋而合,因而官运亨通,被提拔为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为了奖励田文镜,雍正皇帝甚至设置了一个“河南山东总督”职务,由田文镜任职。当田文镜病逝后,“河南山东总督”立即被撤销。

9、三王爷胤祉等到李绂来找,知道大事不妙,如果不为清流派做主,不维护读书人的利益,那么自己读书人首领的地位就不保。当然,维护科举公正也是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况且科举舞弊历来是杀头的罪,一旦暴露,李绂作为副考官,小命不保,但如果自己出面,问题也比较大:

10、因为在那个时候,虽然说他是一个清官,但是他又有自己所追求的一些事情,当时他对读书的事情比较重视,所以他就比较注重这样买考题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花70两银子的时候,都不会皱眉头的原因。因为他为官比较清廉,所以他的俸禄是比较少的,没有一些额外欺诈百姓得来的钱财,所以他就通过自己的工资慢慢的攒钱,然后将这些钱攒起来用来用在正确的地方。

11、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被任为直隶总督。赴京途中,得知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待吏苛刻,以严厉刻深的风格治理当地。李绂斥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

12、在确定直隶巡抚人选,推行旗务整顿的时候,雍正也是第一个就想到的就是李绂。李绂具备读书人的气节和品质,嫉恶如仇、一身正气,这一点让雍正以及满朝大臣都是钦佩的。

13、当然,更重要的是,三王爷胤祉没有兵啊,没有兵,又是这么大一个案子,背后还不知道是谁在主使,两眼一抹黑,搞不好自己都得栽下去。

14、或许,有人会说,李绂当时是皇三子胤祉的门人,必然会为自己的主子说话;而且,修编书籍,正是李绂的本职工作,胤禛所行无疑于砸了李绂的饭碗。所以,李绂对胤禛的反驳无可厚非。可你既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维护自己的主子的利益就别拿着先古圣贤来为自己站台,更别将这件“争骨头”的事上升到理论争议。更何况,你既然觉得自己没错,为何敢于顶撞当年的雍郡王,而向现在的雍正皇帝请罪?

15、他死了之后,李绂就成为了清流派的领头人礼服,迅速把它们当作拉拢人就开始拉拢,但是雍正不希望看到他们两个合作,所以才刻意的让他们陷入了难处,搞不定他们也只能让新政泡影,他们也会趁机作乱的,杀死李绂就一定要尽快,这样不但能打击他们,还可以给八爷党创造很好的条件。

16、康熙五十九年,升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康熙六十年,担任当年会试副考官。后来因为牵扯入科举泄题案之中,被弹劾贬谪。

17、要知道明朝曾有东林党使得国破家亡,让雍正不得不重视这些读书人。于是先后剥夺了一些人的官职杀了一些人,而李绂也受到了雍正的严厉责备。李绂作为士绅们的人物,如果不是玩儿得太过火,雍正也不可能会杀掉他。雍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这些士绅们,新政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18、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19、对于田文镜来说,他认真遵照雍正的指示安排,坚定不移的在河南省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试点,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增加朝廷的钱粮收入,可谓是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对于雍正的这份忠诚以及他办事尽心尽力的拼搏态度,更加是只得称赞的。

20、但这样一位清官,却险些被雍正杀掉,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经过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

上一篇:茂陵是谁的墓【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