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褒禅山记翻译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古人观赏天地万物时产生不同心得原因的句子是。
4、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5、https://www.renjiaoshe.com/bubianchuzhongyuwen/
6、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7、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8、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9、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10、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11、(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12、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13、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资源网
14、(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15、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16、以上就是游褒禅山记翻译教案汇总等相关教学资源,其他精品资源请至官方网址人教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获取
1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8、部编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19、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20、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游褒禅山记翻译的内容。
1、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研究学问的人们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四人者:庐陵(40)萧君圭君玉,长乐(41)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42)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虽然有志向,但是也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的句子是,。
4、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wuli/
5、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6、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ingyu/
7、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致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的感悟,不可懈怠,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要尽自己大的努力去实现远大的志向.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9、於是(24)馀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於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於(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於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馀之所得也(35)!
10、人教版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11、ATriptoBaochanMountain/WangAnshiofSongDynasty
12、本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这两点讲的虽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13、译文: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14、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huaxue/
15、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16、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17、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18、主旨如下: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19、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20、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1、“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2、汉字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3、用“奇伟、瑰怪、之观”比喻人生的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4、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5、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
7、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8、(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9、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10、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
11、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2、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3、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14、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2/3134/jiaoan.html
15、王安石的散文有较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很重视文章的社会意义,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因而他写文章的态度很严肃,目的很明确。他的散文主要是政治和学术上的论文,无论长篇短制,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语言洗练,以拗折峭劲见称。读他的文章,可以想见他那识见超卓、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他的诗也有一定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16、而莫能名者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
17、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18、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9、何可胜道也哉尽,完/说,动词
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axxzhouaxxyyflongdd】四、游褒禅山记翻译逐字逐句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
4、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5、其他精品教学资源请访问教师之家官方网站:www.renjiaoshe.com
6、部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7、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8、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我按顺序:始舍于其址:代词,指褒禅山以故其后名曰:代词,指慧褒距其院东五里:代词,指慧空禅院以其乃:代词,指华山洞其文漫灭:代词,指石碑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指石碑其下平旷:代词,指褒禅山问其深:代词,指后洞则其好游者:那些其进愈难:无实义其见愈奇:那,指后洞然视其左右:代词,指后洞盖其又深:指后洞则其至又少矣:指后洞则或咎其欲出者:指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指“我”以其求思之深:指古人其孰能饥之乎:难道,加强反问语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指石碑这是我纯手打的,准确率没问题,希望楼主给我佳答案
10、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11、(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1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15、部编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网
16、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zhengzhi/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8、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19、(其)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那)②问其深(它的;指洞)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那里)⑤而其见愈奇(那)⑥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那;指洞壁)⑦盖其又深(那里;洞内)⑧既其出(助词,无义)⑨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些;指游客)⑩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个)(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以)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火尚足以明也。(连状)。
20、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axxzhouaxxyyflongdd】五、游褒禅山记翻译重点句子
1、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4、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yingyu/
5、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6、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7、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那令人神往的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城东北5千米处,它是几座山的通称。据说,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云游至此,爱其风物,结庐山下,故而得名。到了宋朝,王安石游历了褒禅山的华阳洞之后写下了千古绝唱《游褒禅山记》,其中“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句子流传千古。远远望去,褒禅山的山色空蒙,仿佛几条吞云吐雾的巨龙静卧在那里,山势幽深,景色秀丽。褒禅山的华阳洞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8、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9、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10、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1、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2、而其见愈奇然视其左右
1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14、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15、这是一篇哲理游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6、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17、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19、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20、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