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业
1、杨业,并州太原人。其父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杨业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曾对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成年后因骁勇善战出名,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时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
2、“龙”竟真实存在古墓中发现龙的原型,揭开了千年的秘密!
3、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将他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仍旧在边关驻扎,防御辽国入侵。
4、应该说宋太宗本人精于政治,不善军事,但却担心武将造反,所以处处掣肘。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而他却让以步兵为主的宋军护送百姓。百姓全无行军经验,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自然走的很慢,而辽军以骑兵为主,每人携带两三匹战马,日夜行军。这是一场不的毫无悬念的追击战。
5、监军王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西路军很强大,还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战果。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将,但他们都大不过监军王侁。杨业建议分兵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再以千名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6、杨继业原名刘继业,太原人氏,追随刘崇,赐姓为刘,并被任命为北汉节度使,宋太宗即位以后,开始挥师攻伐太原,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宋师,刘继业随后也降宋,被宋太宗授为大将军,所以刘继业降宋后又恢复了原姓,一业字为名,故称为杨业,后人称为杨令公。
7、契丹人纵然强大,那也是异族,杨业知道自己就算投靠了契丹,也很难融入到契丹人的生活中去,更不可能得到人家的信任。
8、但谷口留有他的希望——在出发之前,杨业曾向潘美建言,在此处留下一千弓箭手埋伏,少量骑兵。那么即使杨业部队尽没,至少也能换得三州百姓万无一失。
9、她决定利用契丹人长于骑射的优势,将宋军主力引入平原,集中兵力先破宋军的东路军,然后阻击宋军的中路军和西路军。
10、雁门之捷过后,辽人对于杨业的恐惧则更上一层。史载“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11、于是,这场夺走杨业生命的北伐战争开始了。这次北伐规模宏大,主要有三个方向,有北宋名将曹彬带领的东路军队,有正统帅潘仁美、副统帅杨业镇守的西线战场,还有田重进等人出征的飞狐战场。
12、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13、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先虚上几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14、终,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马亦被射中受重伤,他成为辽军俘虏,其子杨延玉亦战死。杨业则在被押赴辽朝的途中,绝食三天而亡。
15、谁的责任,还看不出来吗?
16、杨业不知书,忠烈勇猛,有智谋。练习打仗,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艰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毡衣服,只有杨业露天坐着谋划军事,身傍不生火,侍卫几乎都冻僵了,而杨业很从容,没有怕冷的表情。他处理政事简单明了,对部下宽容,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力。朔州兵败的时候,他的部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赶快跑回去,报告给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了几十个敌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余的人也都死了,没有一个生还的。听说的人都痛苦流涕。
17、杨业原名杨崇贵,他的生年没有记载。《宋史•杨业传》上说,杨业入北汉时为弱冠之年。《礼记》上解释,男人满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弱冠是不足20岁。杨业入北汉是乾佑四年(951),向上推20年,为五代的后唐长兴三年(932),这一年大约就是杨业的生年。他的卒年是北宋雍熙三年(968)。所以,杨业一生大约活了55岁。山西代县的杨业后裔说他享年59岁。若按此说,杨业则生于后唐天成三年(928)。
18、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见于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墓志中说:“杨君琪,字宝臣,麟州新秦人也。”杨琪是杨信的重孙,杨业的侄孙。所以,后人根据这个墓志,就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还有,北宋曾巩著的《隆平集·杨业传》以及《资治通鉴》上也都说杨业是麟州人,那是因为杨信在后汉时担任过麟州刺史,当时全家迁居麟州。杨信后来死于麟州,由于长子杨业不在身边,麟州刺史一职就由次子杨崇训继承。杨琪是杨崇训的孙子,欧阳修称杨琪为麟州新秦人,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杨琪的曾祖父就已移居麟州了。当然如果论原籍,杨琪还应当说是保德人。
19、986年,北宋名将杨业兵败陈家谷口,负伤被俘后,他绝食三日,不屈而死。受小说《杨家将》的影响,人们都认为害死杨业的是潘仁美,由于潘仁美拒不发援兵,导致杨业战败而死。其实,历史上害死杨业的并不是潘美(潘仁美的原型),或者说杨业之死与潘美关系不大,那么到底是谁害死的杨业呢?
20、我们要知道,杨业可不是兵败投降的,也不是卖主求荣投降的,他是在故主刘继元的劝说下,这才投降了赵光义。
1、杨业当然不会知道,这些举动成为他在北宋官场的重大污点,间接导致了日后的死亡。
2、《宋史》上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于后周初年,应北汉皇帝刘崇之召,赴太原任职。他在北汉供职二十九年,长期居住太原,所以《宋史》上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实际上,杨业无论祖籍,还是他自己的出生地,都是保德,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就不太合理。
3、这就是国力的差距。早在后周时代,武守琦就曾经在两淮争夺战中建立功勋。北宋代周后,武守琦驻守晋州多年,北汉根本不能越雷池一步。从综合实力来说,在宋初诸将中,武守琦只能算一个二三流的将领。可是,在军队士气高涨装备精良、国运上升的时期,武守琦这个二三流将领,照样可以击败杨业这样的北汉第名将。
4、西路军接到撤退命令,本该同中路军一样,立即将百姓内迁,放弃占领地,退回国境。
5、公元980年,辽军南下以后,杨业带着数千人马,绕道到了雁门关北边,向南突袭正在攻打雁门关的辽军。而北宋这边的大将潘美,也出城迎战,将大辽的人马杀了个片甲不留。
6、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蔚州刺史王侁,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7、杨业的军事行动,具有相当冒险性,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这似乎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8、杨业在指定的地点拼死奋战,努力争取时间,等待队友的支援。等到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消耗,等到战场上自己队伍的一个个士兵倒下,等到敌方的力量一点点增强,杨业终于明白,自己被抛弃了。他心灰意冷地死在了辽国的监狱里。杨业死后,西线战场也就宣告失败了,北伐战争以北宋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9、揭秘杨家将第一人杨业手杀上百人后绝食而死44宋太宗赵匡义攻打北汉时,曾下重金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人,也就是常说的杨家将第一人,也叫杨继业,杨令公,此人实在达奚长儒以两千人对十万大军居然把敌人打哭了66隋朝因为国祚短暂,所以很多牛人知名度不高,比如名将韩擒虎,杨素、史万岁等等,今天来说一个鲜卑族的名将,此人后一战实在壮烈!由于文艺青年明英宗:推崇室家之恋与原配伉俪情深159不少人读史都习惯于脸谱化,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
10、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北汉跟契丹的关系相当好,北汉也曾经多次请求契丹相助,以此对抗后周。那么杨业为何不投降契丹,反而投降仇敌北宋呢?
11、他在赵匡胤还是个都检点时,就在他手下效力,算得上嫡系。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就是派潘美去会见后周大臣,宣读自己的第一份圣旨。
12、杨业的处女秀虽然比较尴尬,可在之后的突袭战中,杨业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让宋军也敬畏不已。
13、黄帝和素女,李靖和红拂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干将和莫邪,杨业和佘金花,杨宗保和穆桂英,薛仁贵和王宝钏,薛丁山和樊梨花。朱元璋和马皇后,诸葛亮和黄月英,周瑜和小乔,和,刘邦和吕后(目前就想到这些,请别人帮忙补充吧)
14、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在陈家谷口力战而死。 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15、因此,“知兵而不知政治”的他在北宋时屡屡遭遇戍边主将的忌惮,也正是因为对宋朝军事制度认识不清,终导致了战死沙场的悲剧。
16、就在宋军三路大军都向西路汇聚的时候,杨业又带着几百近卫部队转向攻打宋营东城营寨,想来一个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之计。不巧,杨业遭遇宋军东路军主帅党进。党进在宋初的名气极大,毫不逊色于杨业。两员虎将狭路相逢,大战几个回合。眼看突击无功,杨业调转马头回撤。虽然身边只有几个亲兵跟随,党进依然跃马追击。杨业狼狈躲入城壕,北汉军队上前拦阻党进。党进来势汹汹,城楼上观战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吓得不敢开城门。刘继元让人垂下一根绳子。士兵用绳子把杨业提上城墙。(刘继业复以突骑数百犯东寨,党进挺身逐继业,麾下数人随之,继业走匿壕中,北汉兵出援之,继业缘缒入城,获免。)
17、《杨家府演义》: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赵德昭之名讳,改名杨景)、延嗣。
18、据《九国志》记载,当宋太宗派遣宦官召唤杨业时,杨业拒绝投降。宋太宗无奈,只能“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刘继元立刻派遣心腹前往,告诫杨业,北汉已经灭亡,希望杨业不要坏了刘继元的好事。在这样的情况下,“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可以说,杨业降宋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之举。
19、在这样一个糟糕的情况下,杨业这个主帅没有出场,就已经输掉了。杨业明智地带领残部退回太原城。刘继元也知道老丈人胡闹,没有太为难杨业。
20、众所周知,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首领的军权,后来又罢免了掌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权。
1、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2、那么给潘美的处罚呢,仅仅是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也就是降职了事。
3、杨业带着数万北汉精锐冲出城门,冲击宋军西寨。宋军西路军多数睡着。发觉敌军来袭,主帅赵赞匆忙迎战,被弩箭射穿了脚。北汉士气高涨,宋军疲于应付,死伤很多。就在北汉前锋快要冲到宋军中军大帐的时刻,忽然千余宋军带着五六千拿着斧头的民夫冲入战团。杨业的北汉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退却。原来,东路军的一只后勤部队正在附近砍伐木头,听到厮杀声,急忙来救援。
4、杨业征战沙场数十年,战斗经验丰富,多次抗击辽军,深知辽军的作战特点,应该说他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个人不是主将潘美,而是监军王侁。王侁反对杨业的建议,他认为“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的建议得到了另一位监军刘文裕的赞同。
5、打这儿开始,杨业在辽军心目中,那就是战神的代表。有些嫉妒杨业的将领,常常捏造杨业的罪名,赵光义丝毫不顾这些,甚至将这些奏章全部交给杨业,以此展现自己对杨业的信任。
6、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杨业就是杨家将故事中主要的真实人物。
7、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么做,表达了他对杨业的信任。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起码不是全部。宋太宗对杨业是不放心的,把告状信给杨业看,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坦荡,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警告杨业,你的一举一动我都是知道的,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要小心行事了。
8、事情还得从一次战争说起,986年1月,宋太宗调遣20万大军,兵分四路,向燕云十六州地区进兵。其中西路军主将为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副将杨业,监军王侁。各路大军出发后进展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战绩更为突出,他们先后收复寰、朔、州、云州等地。
9、比和珅还聪明的清朝贪官,留下千亿资产,子孙至今都是大富翁
10、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侁等人的塑像。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11、刘继业从此事北汉刘崇、刘钧、刘继恩、刘继元四位皇亲,由于家世从武,自幼骁勇,先后担任保卫指挥使,建雄军节度使,号称。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北汉归宋后,刘继业复姓杨,止名业,改名杨业。
12、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先虚上几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13、宋太祖时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进行一些尝试。先是在曹彬奉命统兵讨伐江南时,当中授予他剑匣,开了张空头支票,让他“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
14、可是,此时的陈家谷口却空空荡荡。哪里有半个援军?
15、辽宁正杨管业有限公司的管子很不错的,现在建材市场上的水管种类多得不得了,什么杂牌的都有,不过选购的话还是要选择那些知名的品牌,使用寿命长、等各方面都有保障。他们的产品被沈阳万达新天地花园、辽宁中润国际大厦、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胜利油田给水工程、抚顺石化暖气改造工程、天津武警部队主楼等多项重点工程项目采用过,质量上信得过,我与他们也有合作关系
16、对于北汉降将杨业来说,缺乏皇帝的信任当然是危险的事,但没有同僚们的信任,危机更会进一步加深,而且很可能加重皇帝的猜忌。杨业归宋后不久,因熟悉边防情况被派往前线,立了战功,受到提拔和封赏,由此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有的人甚至向皇帝告状,揭他的短。宋太宗的处理方式是,原封不动地将那些斥其短的奏折转给杨业。
17、历史上北宋末年,西军有将领杨志,曾随童贯伐辽,隶属种师道麾下,统领选锋军。据说是招安的贼寇出身,这便是小说里杨志的原型了。
18、他是怎么死的,其实是他本质上是能死的,所以他才死了。如果一个“人”,本质上就不能死,比如一块戈壁石,说像某某某,那么不论人们如何谋划,“他/它”也不会死。就是把它磨成灰,它也一样没有死。原因是它本身就没有带着死。
19、而反观宋王朝,此时已经日趋稳定,宋太宗多次开展外交活动,派遣使节到渤海和高丽,希望两国能够出兵共同对付辽国,
20、再看山后战场的西路军,辽国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清理完东路宋军,辽军转向山后战场。此时,西路军已成为孤军,东路军被歼灭,中路宋军田重进接到赵光义命令紧急撤军,西路军同时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axxzhouaxxyyflongdd】四、杨业
1、在读者的印象中,杨业一生作战的主要敌人是辽人,是外族,其实不然。杨业本是并州太原人,从他的父亲开始,就是北汉大将。北汉初建,认辽国为父,倚靠辽国的援助和太原坚城,对抗中原的后周、北宋王朝,保有山西狭小的一块领土。杨业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二十年,主要是和宋人作战。杨业能打。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业号称“金刀杨令公”。在历史上,杨业也号称杨。只是,杨业这个“”的称号,是屠戮宋人将士而获得的。
2、宋太宗的这种警告还算温和,大体上是属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范畴,没有什么致命的危险。杨业虽然屡立边功,但生存环境不算太好。他不仅得不到充分的信任,还屡受排斥,诸如监军那样的上级领导前来,更是常常对他冷眼相看。这都是因为他是降将,在宋将看来他尚不是自己人,要想融入其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艰难。
3、赵匡胤一朝,潘美在南征北战中立功,为大宋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成为开国的名将。
4、自此之后,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年、口口相传,“大奸臣”潘仁美也被骂了千年。回看我们的很多历史故事,百姓们向来推崇悲情英雄,有悲情英雄必然会有反面典型,这样才有衬托性。
5、而是兵分三路,以曹彬为东路军攻取涿州,牵制辽军主力,而西路军潘美和东路的田重负责攻击辽军后方,此次战役按理来说宋太宗谋划充分,在大战开始时也是连战连捷,
6、刘继元继承北汉皇位以后,杨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北汉的核心猛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点,北汉是后人对汉的一种称呼,是为了跟历史上其他的汉朝区分开。
7、潘美也受赵匡胤的信任,潘美能力极强,少有大志,曾经对家乡人说:大丈夫在乱世之中当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碌碌无为简直是耻辱。后来潘美为宋朝江山屡立战功,
8、杨业本就是一个热血男儿。他的字典中从来没有“后退”这个词。杨业下令副将坚守城池,自己率领数千部队从西山小道绕道雁门关北口埋伏下来。同时,杨业派人传信给北疆主帅潘美,相约合击契丹。三月十五日,契丹大军进入雁门关北口。杨业和潘美从两边山道上合力攻下,契丹军队大败,死伤数万人。契丹主帅萧咄李被杀,副帅李重诲被抓。(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9、辽景宗一死,辽国内部人心不稳,当时刚刚即位的辽圣宗仅仅十二岁,年轻的萧太后初遇大变,对于辽国的未来和政权能否稳定,心中也是七上八下,甚至向大臣哭泣:
10、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11、此战虽然没有取得大胜,却大挫宋军威风,提升了北汉士气。尤其是主将杨业随机应变,调度有方,得到北汉军士的一致认可。
12、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13、有关宋朝时期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害死杨家将元老杨业的是潘美,但历史上的杨业之死远没有这么简单。
14、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
15、刘崇建立北汉称帝后,命其子刘钧将继元和继业二外甥养为己子,何改姓刘,名曰刘继元、刘继业。
16、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侁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侁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17、杨业之死实际是因为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的妒忌,被置之必败之地,潘美等又违约不援所害。
18、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19、杨业率军突袭辽军,辽军大败而回。七年(982年)四月,辽军分路攻宋,杨业统军败辽军于雁门关下,斩辽兵三千人,俘万余人。
20、此后杨业深受赵光义信任,成为了北宋的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当时北方的军务,宋太宗基本上都交给了杨业,毕竟人家这方面业务成熟。
【axxzhouaxxyyflongdd】五、杨业峰
1、那么,哪一种情况才是事实呢?南宋人李焘编订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九国志》更可信。首先,《九国志》的为宋太宗时期路振所撰。路振乃是宋朝史学家,在宋真宗朝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路振和杨业同处一个时代,《宋史》则为南宋史学家编订。相比之下,《九国志》的可信度更高。在太宗朝编订的《旧五代史》中,记载劝说刘继元投降的,只有其岳父马峰一人。马峰劝说的理由也不是保全百姓,而是投降可以保全性命,保全富贵。
2、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3、所以北汉皇帝刘崇,其实是有志向恢复汉室江山的,尤其是恢复后汉的江山。后汉所占据的地盘,那就是广袤的中原地区,为此杨业的志向当然也是恢复中原地区的统治。
4、奈何杨业遇到了一个愚钝无知的上级。当时的负责西线战场监管的王侁,他是拥有这次战场的指挥权,尽管他是个文官,还不会打仗,但潘仁美、杨业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当时作战丰富的潘仁美和杨业共同分析和探讨,向王侁提出他们自认为比较妥当的作战方式,但是被否决了。
5、杨业听从故主的命令,这才选择投降赵光义。
6、杨业坚决反对王侁的建议,“此必败之势也”,却遭到了王侁的讥讽,“君侯素号,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生气,为表明自己的忠心,主动请缨。
7、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深刻,为了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8、为此在契丹和北宋之间,杨业当然要以民族的利益为重,投降北宋是明智的一种选择,算得上是认祖归宗了。
9、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
10、杨业身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当时的大将潘美共同屯兵防辽。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
11、历史上杨业的妻子是折太君,为名将折德扆之女。《宋史》卷二五二《折德扆传》也记载说,折德扆,世居云中折家也是将门世家,折德扆折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折家满门皆名将,折太君的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归附后周之后,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折家与杨家都是山西人,而且都是地方上的豪强,所居之地也临近。两家又都是武将世家,家门相像,所以两家结为亲家。
12、杨业一生抗辽,从北汉时起,就在雁门地区抵御辽兵南下,一直到归宋以后,前后三十多年。辽兵南下掳掠,对当时北汉和后来的宋朝百姓来说,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杨业抗辽就受到宋朝和宋以后历代人民的称颂。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乡里儿童村夫),皆能道之(都能讲出他们智勇的事迹)”。杨家将故事的流传也就从此开始。北宋的杂剧中,就有杨家将的故事。南宋时,说书人也纷纷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据记载,那时说书人的话本里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
13、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一员武将决定着朝廷的七分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14、杨率部出征,再也没有回来,他在狼牙村遭遇了辽军主力,重伤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部众全部阵亡,其中包括他儿子杨延玉。
15、为什么,因为东路军一撤,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就成了一支孤军,深入辽国境内,必将被包围歼灭。
16、杨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老令公,他的子孙后代都被称之为杨家将。我们也比较习惯称呼他为杨老令公或者杨继业。
17、元曲中的杨家将故事就更加多了。元曲大作家关汉卿,就写过杨家将的剧本,题为《孟良盗骨》。到了明代,已有了杨家将内容的长篇小说,题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有关杨家将的戏曲、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宋朝人还为杨业修了几座祠庙,在山西代县有杨业的家庙;在苏州也有杨业家庙;在北京密云古北口有杨庙,古北口的庙至今犹存。
18、后宋太宗北征,杨业领兵守城,数出兵攻宋军,捍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师无算”。
19、《宋史》上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于后周初年,应北汉皇帝刘崇之召,赴太原任职。他在北汉供职二十九年,长期居住太原,所以《宋史》上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实际上,杨业无论祖籍还是他自己的出生地,都是保德,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就不太合理了。
20、杨业等人知道打不过赵光义,只能撤兵到了太原城。结果刘继元这家伙觉得杨业怕死,所以剥夺了他的兵权。等到赵光义大军杀到太原城下的时候,杨业多次冲锋,虽然身负多处重伤,可杨业却丝毫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