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5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2、(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3、片段二: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节选自《史记》)

4、伯牙琴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这也是对伯牙琴艺的侧面描写)

5、角:jiǎo角落jué角色

6、还有,句中的“听”前面有修饰语“子之”,“之”是标志,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如果“之”是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话,那就应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以,句子中的“听”是一个名词,应该解释为“听力”(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7、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8、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锺子期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锺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知音也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9、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则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将自己的节操和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般奔腾不熄的情感,而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者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以为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就是说,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锤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



10、白话文: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在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

11、白话文:过了一会,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悲伤,他把琴打破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12、“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出自唐薛涛《寄张元夫》。

13、《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160篇,本书是研究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珍贵资料。

1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5、(2)伯牙破琴绝弦()

16、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

17、(不是唯独弹琴是这样啊,贤良的人也这样。即使有了贤才却没有人交接,贤才怎么尽忠呢!千里马不自己跑千里,是等有了伯乐才显现它日行千里的才华。)

18、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19、A.打击乐器的名称。B.发动,振作。C.弹。D.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20、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二、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1、选出下列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

2、课文中的“锺子期”,为什么用“锺”而不用“钟”?

3、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4、《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5、叠词通常有确切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等作用(专家用语),这些作用在这两个句子中依然。个人觉得,简单地说,一是起渲染、强调作用,二是增强语言的音韵美。文中来看,“峨峨”强调其巍峨高耸,“洋洋”强调其浩渺壮阔;二是赞美琴曲情趣、境界的高妙,三是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在这方面,“兮”也很有味道哦)。

6、(注)两个名词构成的动宾短语中,名词前面的名词一般应解释为动词。句中“鼓”后带名词“琴”,所以当解释为动词,因为宾语是“琴”,所以,“鼓”解释为“弹奏”。

7、“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出自唐牟融《写意二首》。

8、(1)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2)当伯牙鼓琴志在白云,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若白云。”(3)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4)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5)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钟子期曰:“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9、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0、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11、正面刻画子期的句子: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2、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13、只是为了“顺应”这一观点,上课时,我补充了以下两个片段:

14、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5、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16、斗:dòu争斗dǒu斗胆

17、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

18、(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19、乎:语气词,相当于“啊”。若:……一样。少选:一会儿,不久。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0、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三、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拼音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的江海!”

4、若:像……一样。

5、一天,伯牙来到子期家拜访他,一问才知道,子期在不久以前不幸病逝了。伯牙听后,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拿出琴,为他弹奏了一首悲伤的曲子,围观的人们不仅没有感到十分伤心,反而还哈哈大笑。伯牙十分伤心和愤怒,一气之下砸碎了他珍贵的琴,并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因为这世间已经没有任何值得他去为之弹琴的人了。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6、伯牙鼓琴的中心意思就是,历史上伯牙与钟子期留下了深刻的“高山流水”的典故,彼此之间相知相惜的灵魂精神共鸣。

7、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伯牙喜欢弹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他们约好等伯牙游历回来后见面,可是钟子期却一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9、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10、《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11、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和成连先生学古琴。那时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味,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12、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13、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14、因为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对子期总是能准确把握、感悟和表达出琴声展现的情趣和境界,总是能洞悉自己心意的由衷的佩服、赞赏和感激之情;不是说我要怎样才能对手,让的琴声“逃脱您的听力”,让对方一下子感悟不到、揣度不准。

15、伯牙与锺子期,是知音之交的典范。《伯牙鼓琴》收录于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

16、(以上内容可上下滑动查看)

17、念:心里所想的。

18、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19、五音一般指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汉族古代音律。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20、指琴曲高妙而知音难求。典出《列子.汤问》:相传古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或流水,子期心领神会,一听便知。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知音了。《新唐书.邢文伟传》:“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知意在山水,是人能知移风易俗矣。”

【axxzhouaxxyyflongdd】四、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1、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类似于连绵大雨声音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2、卒(cù):通“猝”,突然。

3、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

4、就像品酒,该品酒师不仅品出了杯中的酒是窖藏300年的茅台,而且还能品出是300年前某一家酒厂某一个调酒师的作品,调酒师调配该酒那天还有点感冒,对,体温6摄氏度,鼻涕程度中等……之类的。总之,神了!

5、伯牙从小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6、(注)“逃声”句中,“声音”不是动物,不具有“逃”的特质,所以应该解释为“使……逃脱”,是使动用法。

7、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8、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9、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0、点亮底部“在看”,坚持每日一读

11、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12、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13、首先,理论上,应该是“子之听夫,善哉,善哉!”。——“您的听力好啊,真的很好啊!”所以,这句是一个倒装句,具体一点,是个主谓倒装句。

14、第一部分: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15、与考试相关,非仅为考试。

16、但,文中,“江河”解释为“江河”似乎也是可以的,因为“志在流水”而已,说不定就是家边上钓鱼的小河(这有点狡辩),因为“江”“河”也泛指河流——“好啊!浩渺宽广的样子啊,就像是奔腾的江河!”只不过,这样的解释虽然读“活”了,却稍微显得没有文化。呵呵。

17、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18、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19、侧面刻画子期的句子: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20、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axxzhouaxxyyflongdd】五、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20字

1、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1)

2、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3、②[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5、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6、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7、善哉乎鼓琴而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

8、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9、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10、曰:说。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11、好啦,今天的文章到此结束,各位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

12、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13、再也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

14、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5、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16、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17、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18、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1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伯牙绝弦《伯牙绝弦》,钟子期,话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1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19、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20、当然,这个文言文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当然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我们也来看一下吧。

上一篇:彼岸花的诗句思念【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