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国论
1、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2、——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罗展芳
3、《六国论》属于议论文体。《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4、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良将犹(副词,还)在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作状)
7、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就可以安定了。
8、六国在这一百年里干了啥?你争我夺忙着打仗呢,国力各个大幅衰退。
9、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10、(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1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14、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
15、齐国和燕国赵国为什么灭亡?.
16、向(如果,连词)使三国各爱其地
1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8、(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19、可采用分组汇报或竞赛的形式,落实文言知识点及翻译重难点
20、对于当时北宋的统治者是巨大的惊醒。被后世子孙所效仿学习。
1、C.举以予人(举:皆,全)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小李杜”指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3、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4、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5、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6、日削月割(名作状)
7、以识别文言现象、落实词句翻译为途径,读懂经典文言文。
8、第二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是如何论证的?
9、这是采取侧面进击、迂回包抄之法。因为作者要指责包括二苏在内的后人袒护六国、专门罪秦的偏颇之论,就必然要证实六国与秦一样都很暴虐;作者要论证六国必然破亡,当然也必须首先论证六国的所为是违背了天道人情。
10、教学难点: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1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13、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虛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14、朱川:“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
1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
1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
17、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8、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19、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20、读准,扫清文字障碍。
1、《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2、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3、(三国因贿赂秦国土地而终导致亡国之祸)
4、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5、另外,这段虽只有四十多字,章法上却极富变化:首先它采取设问设答之法来设疑释疑。强调“其术”极为重要。但究竟是何术并未点破,这是一变;以孟子以“仁义”说梁、齐之君之故实,暗示“其术”就是施行仁义,这是再变;梁、齐之君不纳其说,终遭破亡下场,让人感慨万端,这是三变。通过如此曲折变化,使作者在篇末点破的主旨,深深地印入读者的脑中。
6、《六国论》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北宋散文家苏洵所著的《六国论》可谓经典之作,其系统分析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灭亡的原因,终提出了一个令人叹服的结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后一段,作者以设问设答的方式指出六国要想自存,只有实行仁义,这样不但可存,甚至可王。可惜的是,六国之君不能施行此道,这是令人感慨不已的。后一段虽短,确是本文主旨所在,作者无论强调天意助秦,还是指责六国欲秦所为,都是从这个主旨出发的;作者否定包括二苏在内的后人偏颇之言,也是以此为立论根据的。
8、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9、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10、以本文论证结构为范本,学习议论文写作。
1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事:侍奉(吾得兄事之)
13、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14、本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论点,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社会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15、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16、苏轼的文章肆意,明白畅达,又不乏严谨的结构特征。
17、熟读文章、了解时代背景。
18、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1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20、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axxzhouaxxyyflongdd】四、六国论注音
1、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2、学习史论文章的论辩方法,培养科学历史观。
3、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4、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5、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此篇当与《几策·审敌》参看。”
6、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7、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大的欲望,六国诸侯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8、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9、苏辙的文章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10、《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
11、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1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4、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其长于写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在一起就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其中的《权书》(权书都是评论历史和政治得失的文章)
15、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1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7、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18、探究法: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4组研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9、虚词:以、而、为、与
20、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axxzhouaxxyyflongdd】五、六国论
1、总结得客观而又深刻。比西汉的贾谊总结的还要到位。
2、以梳理文章论证层次为过程,感受史论文章的论辩技巧。
3、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4、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皆)
5、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6、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7、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8、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10、诸侯赂秦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11、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自学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
12、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1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5、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16、学生自读,力争读出情韵。
17、D.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8、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
19、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20、点击关注|文学依然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