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0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夜归鹿门歌

1、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扩展资料《夜归鹿门歌》文学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2、理性明亮地表达: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3、“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4、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5、江边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山中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6、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7、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8、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9、周国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10、亦字的妙处:承接前边的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

11、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12、诗人淡定地走在岸边,看着远处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尘世间喧嚣忙碌。而自己,却能够在这种嘈杂中依旧淡定,笑看人生。

13、尽管有不同的理解,说诗歌暗含诗人不平之气,但我以为如有不平怕不是真正的隐士情怀,恰有一份羡慕不得的寡淡,与诗情不符。

14、《夜归鹿门歌》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15、孟浩然由山径进入岩扉,到鹿门山隐居,通过进入的动作也就把喧闹的尘世关在门外了。

16、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17、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18、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故题为“夜归鹿门山”。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翻译:

19、思考:面对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坚守什么?

20、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二、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

1、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2、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3、lùményuèzhàokāiyānshù,hūdàopánggōngqīyǐnchǔ。

4、《夜归鹿门山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5、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四句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这首诗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6、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7、“开”“忽”怎么理解?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感受。

8、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9、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10、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11、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更好的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12、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13、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14、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15、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16、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17、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18、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19、惟有幽人自来去古人秉烛夜游芙蓉泣露香兰笑奈何取之尽锱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有几个字还是很容易写错的,“幽人”“惟”等字,会因与其他字词的读音相近而写成他字;“秉”“锱铢”会出现增减笔画的现象,写错字。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识记A。

20、因而,可以说孟浩然的隐居更多的是一种姿态,而不是真正隐居。充满着对功名的渴求,希望有圣主明君能像刘表找寻庞德公、周武王找寻姜太公一样来找寻自己。



三、夜归鹿门歌理解性默写

1、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4、人“向江村”的“争”“随”,我“归鹿门”的“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与世人完全不同。

5、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6、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7、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8、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9、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10、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11、什么是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其命运。他的性格决定了每次人生的机遇面前所做的选择,而一次次选择堆积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孟浩然站在官场和山门的交叉路口,不断向两边张望,终不得入仕,也没能彻底归隐。

12、别人眼里的迷离寂寥甚至凄苦之景,在诗人眼里是怎样的感受?结合文本试分析。

1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14、“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15、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6、(标题“归”内涵:如先辈庞德公一样的采药不归的人生道路和归宿)

17、情感:诗人抒发沉醉自得,超脱如意之情

18、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19、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20、庞公既有才学,世所公认,又不慕名利,隐入深山。在古诗中,凡是直接写出古人的名字,要么就是对此人的敬仰,要么就是对其贬抑。在这首诗里,显然是正用庞德公的典故,表现出对庞德公的仰慕,高山景行,心向往之;更是对自我的期许,昔人已逝,出没在昔人隐居之地的自己,不就是当今世上的庞德公么!“惟有幽人自来去”的“幽人”是历史中的庞德公,更是再世的庞德公——孟浩然。

【axxzhouaxxyyflongdd】四、夜归鹿门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清醒的老师何其痛哉!——读杨老师《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2、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3、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4、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5、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6、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7、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8、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9、诗歌哪一句点题?余亦乘舟归鹿门。

10、鹿门山原名苏岭山,在襄阳县东津镇境内。据县志载,东汉光武帝与近臣习郁在此梦见神庙,遂建寺纪念。后来山以寺名。境内丽山秀水,恬静幽深。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庞统为其从子),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和皮日休先后来此隐居,留下许多千古名篇。秀丽的山水与丰厚的文化遗存相得益彰,使鹿门山成为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区。鹿门山主要景观有瀑雨池、龙头、天井、八卦池、万年龟、庞公地王洞、孔明拜堂、孟浩然隐居遗址、孟浩然生平介绍陈列室、鹿门寺大殿、望江亭。。

11、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12、教学札记:一曲爱的悲歌,我如何教《长恨歌》

13、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枫叶秀秀团队很荣幸为您服务,如果感到满意,请给予采纳,如有不足,请给予建议,谢谢,期待再次为您服务。)

14、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15、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16、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扩展资料: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17、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18、《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19、内容:夜归鹿门;题材:古体诗,歌行体

20、结尾“幽人”形象即指当年隐士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和庞德公一样的情怀志趣和人生归宿。

【axxzhouaxxyyflongdd】五、夜归鹿门歌

1、许锡良:谁把孩子逼向了应试教育?

2、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

3、明确:点“庞公”乃以典明志趣。庞德公,汉末隐士,东汉襄阳人,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鹿门山也因庞德公拒绝征辟携家隐居于此而成了隐逸圣地。写庞公,既有仰慕之意,也有明志之怀。

4、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5、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6、七言诗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旧说它起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然而《柏梁台诗》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联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

7、课后习题处理:难题

8、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9、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故题为“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的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10、龟鹿二仙胶方歌:《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在使用中要牢记住此歌,其用法与作用就不会弄错了。

11、家长会发言稿:为什么我如此执着?(附家庭教育推荐书目)

12、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1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4、——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15、在孟浩然面前也摆着两条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一条路指向悠远的山寺,另一条通向喧闹的渡头。两个地方都发出声音,但一个宁静,一个喧闹,对比强烈。“深山藏古寺”(赵佶),“山寺”代表的是远离尘嚣的禅寂之地,人们可以听见那在山林回响悠扬的钟声,但却看不清楚它的全貌;“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张泌),“渡头”类似于现在的码头或者车站,是人群短暂停留,喧闹嘈杂的地方,代表的尘世的纷纷扰扰的生活。

16、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17、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18、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19、对比反衬。写世人之“归”。

20、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上一篇:卖炭翁翻译及原文【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