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宣宗李忱
1、“天下精蓝皆以关夫子为护法,唯香严寺则以唐宣宗代之,此何以称焉?缘宣宗为光王时,武宗忌之,欲拘于后苑,将见杀。中官仇士良料武宗之将绝其后嗣,知李氏之子孙舍光王则无可为后代之中兴王也。遂诈称光王坠马死,因脱身逃至香严智月禅师会下,披剃作沙弥……”
2、2五代十国风靡一时的花间词为何出现在四川?
3、首先能隐忍,朝末年风雨飘摇,宦官手里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在刀光剑影之中,有一个世人都公认的傻子皇帝,在这个情况下完成了大唐的一次中兴。公元810年唐宪宗迎来了他的第13个儿子李忱,但是这件事却没有让他感到多少快乐。李忱的母亲身份很低微,所以他也受到很多人的歧视,他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4、唐宣宗李怡的父亲则是李纯即唐宪宗,唐宪宗是唐朝的第11位皇帝。
5、唐宣宗李忱之后的皇帝是:唐懿宗李漼。李漼:简介:李漼被宦官迎立为帝。他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是唐朝后一个以长子即位且是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其即位后,虽然器度沉厚、形貌瑰伟、洞晓音律、犹如天纵,但游宴无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亦导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历史评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写到,懿、僖当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悉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盖亦天人之会欤。史书记载:《旧唐书本纪第十九》,《新唐书本纪第九》。
6、李忱登上皇位之后,完全就变了一个人,他行事果断,他在位期间只做了两件事,但是仅仅这两件事,便开创了“大中之治。
7、可是,第二天一早,人们就在十六宅里看见了走路一瘸一拐,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一个活生生的光王。他好像死不了,无论怎么折腾就是死不了!
8、在登基的一刻,宦官们都惊呆了。他下令减免赋税,削弱宦官的权力,重用唐宪宗时期的旧臣,遣散武宗时期的大臣。用手段解决了牛党之争,朝堂恢复了安定。此后他运用《贞观政要》中的措施增加了的经济,趋于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一代明君就此醒来。
9、李纯是唐朝的第11位皇帝,李纯也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比较勤俭治国,奋发有为和有能力的皇帝。他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当上皇帝也是理所当然,在他登基为帝之后,都可以看出明君的气象,他重用忠臣,远离小人,体恤百姓,励精图治,日日为国事而担忧,勤于政事,是唐朝百姓的一位好皇帝,是一位明君。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创造了唐朝的元和中兴,但是唐宪宗李纯去世的比较早,在他43岁便在大明宫的中和殿驾崩。
10、九皇子,天资聪敏,智慧过人,深得皇上喜爱,也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可谁知聪明成了祸害,他虽无意争夺皇位,却在皇位的争斗中被人暗害,庆幸的是被人及时发现救回了性命,可却失去了往日的聪明,成了一个傻子。
11、每个朝代都有明君,就先说几个名气大的。西汉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东汉实现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刘秀;唐代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清代开创康乾盛世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2、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不算武周政权)。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他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唐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文宗还小一岁。
13、他虽然是宪宗的亲生儿子,后也被封为光王,但却是庶出,妈妈郑氏只不过是一名身份低微的宫女。因为妈妈位置低微,光王李怡出世后天然享用不到别的亲王那样的荣宠,只能在一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生长。所以他从小就显得落落寡欢、板滞迟钝,通常终日而不发一言。长大成人今后,这种状况不光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峻。以至于从小到大,他一向被视为“智障人士”。在整个长安城,几乎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这么认为。
14、到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二月,张议潮在长安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已经六十九岁的张议潮离开沙州前往长安接替,授为右神武统军(一说左神武统军),赐给田地,于宣阳坊赐宅,加官司徒,遥领河西节度使。在敦煌当地以张义潭之子张淮深担任归义军留后,实际算是接班。过了五年(872),张议潮在长安过世,年七十四岁,获赠太保。
15、但是,轩辕集终下落不明,史书也没有记载,可能是提前离开了长安(按史书说法,轩辕集炼出的丹药是交给了宫廷太医李元伯等人),也可能宣宗后明白无法逃脱大限,认识到是自己的失误,没有决定再追究轩辕集。
16、大概所有出身卑微的人都会选择寡言少语,李忱从小也是因为不爱说话而被人孤立。不合群的人在别人眼里都有点奇怪,于是,李唐宗室的人开始猜测他是不是智力有点问题。碰巧的是,他在一次入宫给太后请安的时候碰到宫人行刺事件。虽然,这件事没有造成伤亡,但其他人纷纷猜测他被这次刺杀“吓着了”,可能是“吓傻了”。
17、到了唐武宗时期,大唐的社稷分崩离析,的制度崩坏。再加上宦官的乱政,大唐危在旦夕。武宗驾崩后,宦官开始物色那位皇嗣容易控制,于是就想到了李忱。此时的李忱还是装疯卖傻,没有暴露自己。之后宦官扶持李忱为皇帝。
18、登基称帝公元845年唐武宗病危时,宦官们为了找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就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19、而香严寺之望月亭向称宣宗殿,当非空穴来风。上月,我在《唐宣宗李忱与淅川香严寺考》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20、唐宣宗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这首诗却流传千古,其中一句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1、唐宣宗是唐朝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唐宣宗从小被认为是“智障儿”,却在三十六年后以皇叔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从“智障儿”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后又君临天下,成为一代强势帝王。他统治时期,晚唐再现“中兴” ,史称“大中之治”。
2、唐宣宗是唐朝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唐宣宗从小被认为是“智障儿”,却在三十六年后以皇叔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从“智障儿”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后又君临天下,成为一代强势帝王。他统治时期,晚唐再现“中兴”,史称“大中之治”。
3、当时李德裕主张招抚,认为党项还没有严重到出动大军讨伐的地步,毕竟征战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唐武宗李炎认为党项不羁,还是要征讨,开始筹备出征物资,结果会昌六年三月武宗忽然崩逝,终落实下来就是大中元年守护盐州一役,由于唐军取得胜利,党项的势力暂时有所收缩。
4、到了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炎病危,由于他的儿子都年幼,尚未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动。那时,宦官势力如日中天,一等到武宗归天,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便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三朝皇叔李忱。虽然李忱一直被众人视为智障,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论资历够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对。于是,已经被人忘却的李忱又回来了,并且坐上了唐帝国第一把交椅。初立他当皇帝的宦官们想着他不过是个傻子,好操控。
5、当然,所有这些“意外情况”,都是武宗有意制造的,目的是要让李怡“意外”地死去。但是这个李怡生命力太强大了,怎么整也整不死,于是武宗不搞意外了,干脆直接把他整死。随后的一天,李怡突然被四名内侍宦官绑架,不由分说把他关起来,几天后又把他捆起来丢尽茅厕里。
6、像魏谟出任重臣(为魏征五世孙,大中后期出任西川节度使),早年与杨汝士、李宗闵、牛僧孺等关系密切,宣宗顺理成章地启用。魏谟也像祖先魏征一样喜欢谏言,李忱常叹:“魏谟有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7、当然,并非李忱随时随地都喜欢当宫廷剧演员,并非完全虚情假意,如果大臣们提出异议有正确的,他很多时候的确接受改正,连发出去的诏命也可以改正。只不过史书的形容比较过,像唐宣宗对大臣递来的奏疏,往往会先洗手焚香,然后才认真阅读,难免就有打粉作秀的嫌疑。
8、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李怡始终像根木头,无论大伙如何戏弄,他甚至连嘴角都不动一下。看着他那副逆来顺受的模样,众人越发开心大笑,文宗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
9、(唐宣宗李忱,图源网络)
10、浙江四明福泉寺沙门志磐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撰就《佛祖统纪》。该书第四十三卷则明确记载:
11、外斗就两种,一种是朝廷跟藩镇斗,一种是真正的外部势力,吐蕃回鹘南诏等,藩镇就是来来回回,一会投降一会反叛,反叛之后归降,归降之后再反叛,反反复复,永不停歇,的好处就是中央的底线就是你不称帝就行,其他的随你折腾。
12、后来朝廷上再也听不到李忱的消息,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武宗当上帝王后不久就病重了,当时仇公武救李忱是心怀鬼胎于是趁机赶紧去把李忱接回了皇宫并让他坐上了皇位。仇公武特别开心,以为立了一个傀儡的痴傻帝王。然而大家都没想到,当上帝王的李忱完全变了一个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把朝堂上的宰相李德裕给罢官了,而又重用白敏中提拔他为宰相,此后又整治官吏,把皇亲以及宦官都整顿了一遍。
13、作家冬夏在《“痴皇子”香严寺为僧》一文中写到:“寺内清雍正十三年《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记》记载,唐宪宗常赞儿子光王李忱敏而好学,宽厚仁慈,有风范;批评其孙颍王李炎(武宗)傲慢不逊,喜好杀生。颍王因此时刻想加害李忱,所以才有光王‘坠马’事件。光王潜逃至香严寺,在寺里‘蔬食饮水’,‘穿破衲’,后复出为宣宗。‘由是天下伽蓝,皆以关夫子为护法,唯香严寺则以唐宣宗代之护法。’”
14、大中元年(847)下半年,吏部上报“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文学之士马植过去不为李德裕所重,宣宗用为刑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崔元式、韦琮等新进官员也多是李德裕在位时看不上的人。
15、张议潮自称兵部尚书,以沙州为据点,先后收复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伊(治今新疆哈密)、西(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甘(治今甘肃张掖)、肃(治今甘肃酒泉)、兰(治今甘肃兰州)、鄯(治今青海乐都)、河(治今甘肃和政西北)、岷(治今甘肃岷县)、廓(治今青海贵德东)等大片边塞地区。
16、232:太监反了天,对皇帝随意废立,还说杀就杀,大唐江河日下
17、唐宣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因为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实现了“大中之治”。有关于唐宣宗这位皇帝,他的登基过程是较为曲折的。李枕是唐宪宗的儿子,但是由于他的母妃郑氏并不是很受宠的缘故,所以连带着他这个儿子也不算特别受宠。再加上李枕的性格比较沉默寡言,为此很多人都觉得他不聪明。介于这一印象,李枕没少被轻视。
18、便有黑衣人(即和尚),登位理国。
19、当你以为历史这个编剧已经才华枯竭的时候,突然来了这么一人,尽管没能跳出上面说的,藩镇,宦官,大臣的框框,但他个人的经历实在是太魔幻了,连编剧都不敢这么编,他就是晚唐第一明君李忱,有着小太宗的称呼。
20、大中十年,宰相裴休与唐宣宗谈论朝政时,再次提出立储,没想到宣宗却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从此之后没人敢再提立太子之事了。但唐宣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因服用丹药,导致中毒,“疽发于背”。
1、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但穆宗李恒看过后,却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金带。李怡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李怡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不曾多言。
2、唐宣宗临终前对后事的安排十分糟糕。他托孤自己的三子夔王李滋给两个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外加宣徽使王居方,几乎全是接近中枢的几个宦官。表面情形很乐观,当时掌握神策军的右军中尉都听命宣宗,唯有左军中尉王宗实不太听话。
3、230:安史之乱后遗症严重,唐帝国内外交困,大唐已经再不是那个大唐了
4、文宗李昂就曾经在一次宴席上拿这个叔叔开玩笑,“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赏钱百缗”。其他人哄堂大笑,但光王李忱仍然纹丝不动。
5、859年五月,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中毒,到了八月,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6、李忱的生母并不是高贵的妃子,而是一名卑微的宫女,从小就被皇宫中的其他人欺负,常常一人呆在角落中发呆。后来有一次李忱遇到了懿安太后被刺杀的事件,人显得更加的呆滞了。因此,李忱成为了当时的帝王唐穆宗以及他的儿子们敬宗、文宗、武宗嘲笑欺负的对象。
7、(黄檗禅师,图源网络)
8、唐朝是同时期中国历史上长的朝代,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历时289年。也是中国强大的朝代之和汉朝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强大的两个朝代。汉朝把民族确立为汉族,直至现在仍被称之为“汉人”。唐朝的名声传广为流传,与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许多都有文化和贸易交流。唐朝以后的华侨、华侨被称为唐人,他们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当时唐朝的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都极其繁荣,当朝包容极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民族前来祝贺的盛世。
9、据说他是中原河南人,这是以祖籍论,多数认为他实际生于关中。年岁不详,姓名也许不一定靠谱。轩辕是传说中黄帝的名号,黄帝姓公孙,因生活在轩辕丘,而名轩辕,轩辕作为姓氏流传是有的,今天依然都有复姓轩辕的存在。不过轩辕集究竟是真材实料,还是故意用黄老道家祖师爷的名号为自己装点门面,实在很难分辨。
10、善良、通情达理,就是看李文虎不顺眼,有时候也会冤枉人、错怪人。萧妃娘娘的贴身丫鬟,后来被王爷要去当自己的丫鬟。有一个未婚夫李文虎,六皇子、李浩、李文虎都喜欢她。在和李文虎成亲当天跟着李浩冲出婚礼。喜欢李浩,后来李文虎被她和李浩感动,放手祝福。
11、御史中丞柳苍山之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得十分漂亮。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孝女,开始很讨厌景灏缠着她,后来去为爹翻案,景灏执意相随。竟然喜欢上景灏。成亲后,王王妃对她百般刁难,竟然打碎了皇后送给她的手镯,她不但不生气,还告诉皇后是自己打烂的。
12、唐懿宗李漼,是唐朝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13、李忱把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更是严格可以说是不近人情。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是李忱与元昭皇后之女,深得李忱的宠爱。当时万寿公主到了嫁人的年龄,李忱亲自为她挑选如意郎君。后李忱选了当朝状元兼起居郎的郑颢当万寿公主的驸马,可以说是公主下嫁了,而按照礼节,结婚当天应该用银马车送亲,可是这李忱觉得这太过铺张浪费,硬是要勤俭节约从自己做起,改用铜马车为万寿公主送嫁。
14、公元846年,也就是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后李忱在仇公武、马元贽等宦官的策划下,悄悄回到长安。原来,仇公武等宦官是有如意算盘的,他们觉得如果拥立李忱这个傻子做了皇帝,朝政还不是由他们说了算。
15、正如唐宣宗是大诗人白居易的粉丝,对科举人才一般都很欣赏,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倾向任用文学人才,这也与李德裕用人看重吏治才干完全相反。从唐代到宋代,伴随科举繁荣的一大隐患就是,历来都推崇文章辞赋杰出的进士科。但是制度选拔的初衷却需要将人才放在各个实际的工作岗位,朝廷那么多部门机构运作,更需要有吏治才干的人。尽管能够将两者兼精的并不是没有,但通观下来,毕竟不能说普遍都有。尤其重要如宰相、尚书这种,越需要懂得吏治,纯粹文学杰出的人往往做不好这些职务,这一矛盾本身也是牛李两派矛盾的主要症结。
16、第二件事是减轻百姓的赋税。李忱的治国能力是强的,他关心天下疾苦,爱戴百姓。当时老百姓的负担是大的,为了缓解老百姓的徭役压力,他下令削减了赋税,因此也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17、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李忱即位之后,忽然摒弃了弱智的假面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胆识、智慧和魄力。不但解决了为患长达五十年的“牛、李党争”,而且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终还把沦陷于吐蕃人手里将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复,让晚唐天空呈现出后一抹绚丽多彩的晚霞。
18、李忱,就是唐宣宗,唐代第十六位皇帝,他勤于王事,励精图治,在位十三年,延缓了唐朝的衰亡,他在位期间被称为“大中之治”,后人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做比,称他为“小太宗”。
19、李忱后来长大成人,痴呆俞加严重,人们猜测可能与其遭到一次惊吓有关。穆宗年间,李忱有次入宫去见太后,不料刚好撞上有刺客行刺。虽说刺客很快被抓住,但李忱却被吓坏了,从此更加沉默寡言,往往终日不发一言,常被人当作捉弄取笑对象。
20、宗室中有一个人对他起了疑心,这就是继文宗之后即位的武宗李瀍(chan)。他观察着自己这位叔叔,开始发现有点不对。因为一个人即便是傻子,别人拿他开玩笑,可能也会有或傻笑、或恼怒的一点点表情。
【axxzhouaxxyyflongdd】四、唐宣宗李忱
1、到大中十三年(859)五月,李忱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仙丹有中毒反应,“病渴且中燥”,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当年八月,李忱就因丹药毒性发作而亡,享年五十岁。
2、由于李忱亲政爱民,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唐朝起色都很大,出现了一片中兴的景象,这一时期也就被后世称为“大中之治”,而李忱本人也被赞颂为“小太宗”。
3、几年之后,这个动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武宗驾崩,宦官仇公武又把流落到民间的光王李忱找了回来,拥立即位称帝。他本人也成了拥立皇帝的功臣。
4、晚唐时期有一位颇得赞誉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孜孜不倦勤于政务,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政绩,他酷爱读书,并且他一生都以唐太宗为榜样,事事向老祖宗唐太宗学习借鉴。他就是唐宣宗李忱,虽然生于公元810年晚唐时期。但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年号为“大中”,所以他为政期间也被称为“大中之治”。后来世人因李忱政绩卓著而称他为“小太宗”。
5、一传十传百,李忱在其他人嘴里渐渐变成了一个“智障”。他也不解释,继续我行我素,经常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后来,他就成了李唐宗室亲王们取笑的对象。
6、李忱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勤勤恳恳,他研读《贞观政要》,按照祖辈的经验来治理国事,此外他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打败了吐蕃。在李忱治理国事期间,大唐被人称为“大中之治”,李忱也被人称为“小太宗”。只可惜李忱沉迷于炼丹术,每天都要吃好多丹药,在他亲政的第十三年就因为服用丹药过多死了
7、本来宣宗李忱继位不久将轩辕集流放岭南罗浮山,该地是源远流长的道家名胜。从东晋葛洪隐居修道开始,就成为南方道教一个中心,南方茅山派的发源地。等到大中十一年(857),宣宗又召还轩辕集入宫求教长生术。显然,唐宣宗也像太宗、宪宗、武宗一样堕入迷途。
8、在位15年之后,50岁的宣宗病逝。他本人也成为了中晚唐十多个皇帝中,有善终的一个。
9、帝王也不过是一坯尘土,终究会烟消云散,但文学的力量是伟大的,总能穿透时光,唐宣宗刚继位不久,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就去世了,于是这个文采还不错的皇帝就给白居易写了一首悼亡诗。
10、(唐宪宗李纯,图源网络)
11、得益于李枕的勤俭治国,唐朝整体的发展态势有所好转,百姓生活也跟着日渐稳定与富裕。基于李枕在位期间的功绩,史学家给予了他高的评价。这个时期的百姓纷纷称呼李枕为“小太宗”,而这一时期的唐朝则被称作“大中之治”。
12、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再没有比唐宣宗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他的经历,可以说几乎一切电视连续剧的胡编乱造。其励志与坚韧,更实在是我们当今青年人努力学习的好榜样。唐宣宗为什么传奇?因为他在当天子前的36年里,一直被人认为是傻子。但当了天子以后,却一下变得睿智气魄,雷厉风行,创造了晚唐历史上的“小贞观”,给晚唐打上了一抹的辉煌亮彩!
13、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
14、从弱智儿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后君临天下。唐宣宗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么,这极富遐想和传奇色彩的一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15、一个人装傻装了三个朝代,背后的心机多可怕。宦官本来要去杀他,但觉得他真的傻了,就悄悄地把他藏了起来。不久皇帝便病逝,李忱终于走向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而唐太宗也是开始时,受到兄弟的排挤,他一直隐忍,后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登上了太子之位。
16、不知道这段文字是否出自作家冬夏在《“痴皇子”香严寺为僧》一文中写到的清雍正十三年《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记》,但给二月河和冬夏的文章作了注脚和互补。
17、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18、一位是长子郓王李温,一位是四子夔王李滋。按照祖宗家法,作为长子的李温是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唐宣宗发现长子虽然“器度沉厚,形貌瑰伟”,但并非是能皇帝的佳人选。在唐宣宗看来,四子李滋很像自己,因此对他宠爱,想立四子为太子。但如果这样做就是废长立幼,因此唐宣宗游移不定。
19、所以这时候的李忱也被很多人盯上想要他灭亡,毕竟他的存在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皇子的继承之位,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穷无尽的财富权利的位置,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拒绝,可谓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之地;所以这时候的李忱知道自己的地位很危险,想要自保才有可能以后有机会进行反抗,所以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装疯卖傻,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关注,认为和一个傻子还计较完全就是丢人的行为,也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
20、李忱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本来只是一个藩将的小妾,藩将作乱失败他的小妾也就被没籍入宫,没想到居然被皇帝看上了,临幸之后,就剩下了一个男孩。
【axxzhouaxxyyflongdd】五、唐宣宗李忱是明君吗
1、元和中兴是由唐宪宗李纯一手开创的唐朝的正轨时代。自中唐以后,唐朝就走向了下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藩镇割据的影响,中央的权力被急剧削弱,地方藩镇的力量却日益强大,影响到了唐朝的统治,也影响到了的稳定。因此在唐宪宗李纯继位之后,便致力于削弱藩镇的力量,使得唐朝一度恢复到了正轨。
2、可这个李忱始终像一根木头,愣是一句话也不说,甚至连嘴角都纹丝不动,见此情景,文宗不禁笑得前仰后合,众人也随之哄堂大笑,所有人都把这个小孩当做是个智商有问题的皇子。
3、张议潮、张议潭兄弟出身敦煌沙州的豪族。张氏在西北地区的渊源很深,早在魏晋时期,凉州就有张氏家族建立了前凉。稍后中原南北朝阶段,敦煌张氏张孟明在西域建立张氏高昌,时间短,但一般认为是当地人拥戴其为王,表明敦煌张氏在高昌、鄯善、哈密一带很有声望。能说明问题的是,尽管张氏高昌很快过渡,之后隋唐之际的麴氏高昌,麴氏实际也来自河西榆中(今属于甘肃兰州市)。麴氏高昌仍有的敦煌张氏作为辅佐公卿,这就是张雄一家,张雄出任高昌左卫大将军,后来成为劝说麴文泰投降唐军的重要人物。
4、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
5、由此可见,李忱很重视对他们品行道德,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十分严格。
6、张议潮为响应唐军,于大中二年(848)率众在沙州起兵驱逐吐蕃守军。吐蕃军败退后,想从周边调集兵力包围沙州。张议潮率兵马出战,再次击溃吐蕃,终于在沙州一带站稳脚跟。
7、扶立唐宣宗登位的马元贽
8、因为从小到大,他一直被视为“痴呆、智障,至少是弱智”,在整个长安城,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从他出生的元和五年起,到他登基的会昌六年止,在整整三十六年间,他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而当武宗皇帝病危,各派政治势力正为新君人选展开激烈较量的时候,他却在远离长安的某地云游漂泊。
9、这时候,文宗就拿光王开涮,说:“谁能让他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皇上说话了,那诸王顿时就来了兴趣,毕竟逗傻子玩也是一种娱乐,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
10、其实,迎接新君的差使哪里还有他们的份!这里有一个无法解开的谜,既然手握右军禁军的王茂玄与王归长等三人同心,为何他未参与此事并留在现场呢分析起来,可能原因有一是唐宣宗病情绝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二是准备调王宗实去当淮南监军,若王茂玄留在寝殿,怕引起王宗实的怀疑;三是王归长三人不想让更多人分享拥立之功
11、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做皇帝后才改名的。
12、第李忱在位期间,以法治国,不恂私情。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李忱宠爱优人祝茂贞,但当祝茂视犯法后,李忱仗杀其子,流放祝茂贞,毫不恂私情;另一名乐工罗程,也是李忱的宠臣,但当罗程犯法后,李忱杀死罗程。李忱用事实用群臣表明,宠爱不是纵容,一时朝廷肃然。
13、(仇公武剧照,图源网络)
14、不过,有一个人笑着笑着,突然不笑了。不但不笑,还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后来成为武宗的李炎。李炎为什么不笑了呢?因为他忽然产生了一个疑惑。一个人被众人如此戏谑逗笑,如果是一个平常人,他早就生气了;如果不是平常人是傻子,他肯定也会跟着笑的。这个人既不生气又不笑,惟有一种可能,他不是真傻子,也异于平常人,他是装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装呢?难道是有所图?
15、事到如今也真的应验了。可现在明白已经太晚了,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了。
16、他以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实时翻看《贞观政要》。赏罚分明,事必躬亲。大唐朝廷文官党争和宦官乱政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遏制。一度失陷吐蕃人之手的河湟地区也收回了朝廷。中晚唐长年下滑的国势也走出了一波反弹,成为了大唐帝国后的辉煌。
17、唐宣宗李忱是否才是造成唐朝覆灭的首要责任人?
18、然而武帝病逝,宣宗李忱继位后,看到这个新皇帝处理政务,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面前这个神色威严,谈吐不凡,处理事情有条不紊的皇帝,难道就是那个傻子吗?所有的人这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人傻了36年,原来只不过是装疯卖傻!而仇公武终于明白,当年武宗为什么要一心把光王处死。
19、综观唐宣宗五十年人生,他为祖宗基业所做的不懈努力,虽然延缓了大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趋势,但却无法彻底扭转这一大势。他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大中之政,直至唐亡,人们思而咏之,谓大中为“小贞观”,宣宗为“小太宗”。
20、哈佛中国史(全6册)(精装套装版)全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