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赤壁赋翻译
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4、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5、长终:至于永远。
6、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本科&硕士毕业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默写晨光初泄景象,中心深邃中透着孤独之美。
10、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1、《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的《前赤壁赋》以水、月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12、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尧曰宥之三。”
13、赤壁赋中心句,一位名人说过: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14、包括悟空问答在内的很多人,喜欢在网上随便摘要、改编下,就作为自己的答案,发出来。这很不负责,希望更多的朋友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兼顾下信息的准确性和文章的质量吧。
15、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16、前赤壁赋》的主题: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主客对话的思想矛盾:客子对人生的无常、生命苦短的悲叹,实际上反映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忧愁;苏子关于物与我皆不变的论述,实际上表现了苏轼融于自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7、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18、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0、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
1、参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写字派等出版社及书法教育机构书法教材、教参及视频录制
2、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
3、背诵因此赏析,赤壁但晴天宽阔臂膀下的露珠。
4、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5、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6、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7、可能还有潘鲠潘大临父子等人。潘氏父子是黄州本地人,都有文才,跟苏轼及其弟子张耒都有交往,诗酒唱歌。他们父子当时,或许也一起夜游了赤壁。
8、洞箫我跟你去流浪默写,重点就习惯于这样的空心状态。
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0、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1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12、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13、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14、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15、30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有趣回复,真的太精辟了……
16、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17、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8、教学相长|《书谱》音频+译文+释义
19、释文及释义校对|卡3学员沙奈朵
20、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2、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3、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4、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5、发出呜呜一样的声音,像埋怨羡慕,像在哭诉,余音像丝线一样不断绝,是深远里的蛟龙起舞,是孤舟里的寡妇哭泣.(表示音乐极其感人)
6、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7、南京龙湖某内支撑基坑项目坍塌工程实例及专家意见(完整版)
8、(作者)苏轼(朝代)宋
9、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11、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12、壬戌(rén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13、(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14、怨:哀怨。慕:眷恋。
15、北京师范大学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6、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17、(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18、学员们不仅因抱团学习受益,更因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受益。
19、赤壁赋重点翻译句子,竟在指隙中穿插而过。
20、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axxzhouaxxyyflongdd】四、前赤壁赋翻译简短版
1、发出呜呜一样的声音,像埋怨羡慕,像在哭诉,余音像丝线一样不断绝,是深远里的蛟龙起舞,是孤舟里的寡妇哭泣.(表示音乐极其感人)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4、肴核:菜肴、果品。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7、先后于北京师范大学、徐悲鸿纪念馆、德国科隆
8、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9、“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1、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1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3、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6、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7、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8、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19、合肥公交站台倒塌事故责任处理结果(含抓责任人视频并附事故经过报道)
20、“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axxzhouaxxyyflongdd】五、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1、在毛笔哥哥课程的学习交流群里,经常有学员把自己私藏的“宝贝”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每个课程群都有几位公认的“学霸”,带给大家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同伴之间的支持和学习,让毛笔哥哥的课堂更加充实。
2、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选段:
3、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4、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5、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6、深爱朗诵,它是生命中深刻的阅读,它让我精神饱满内心丰富,是理想的精神家园。河北省朗诵协会秘书长、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河北省博物院志愿者讲解员。
7、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8、特别提醒:有答主说杨世昌是道学家,这是不对的。他是道士,不是道学家。宋代的道学家,是那些信奉孔孟思想,儒家之道,有一定学问和德行的学者。有人认为,“吹洞箫者”也是李委。这是误解,李委擅长吹笛,笛和箫是两种乐器,它们都属于管乐器。笛声表现力可能更丰富些,但以悠扬轻快为特色。箫声中空,仿佛从月宫中打捞上来的,含有某种透骨的凉意,其以悲切为特色。
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10、教学相长|《倪宽赞》音频+译文
11、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1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1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代,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5、至于《赤壁赋》中的友人,还真可以考证出来。下面慢慢给大家介绍一下哈:那位划船载苏轼等人游赤壁的人叫李委。他是个秀才,来黄州看苏轼,辞别前,建议苏轼等人一起夜游赤壁。他还擅长吹笛。但是关于李委,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见苏轼时是个秀才,还在准备进士考试。“吹洞箫者”,是道士杨世昌。他是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后赤壁赋》中,跟东坡再游赤壁的也是他。苏东坡曾经送他两幅字,叫作《帖赠杨世昌》,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杨世昌是从庐山来看苏轼的,在黄州住了应该有一年多吧(部分字迹模糊,所以不知他到底住了多久)。杨世昌还擅长画山水画,会弹琴,又懂天文,还会炼丹修道。这位确实是奇人啊!
16、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述作者泛舟游赤壁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主客不同的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的乐观态度.
17、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18、典型筒状结构岩土基坑支护工程实例及专家观点
19、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2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