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汉江宋之问
1、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2、这句出自《渡汉江》。原诗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属广东罗定)参军。但他第二年就逃回洛阳,匿居在友人张仲之家中。这首诗就是回归洛阳途经汉江(今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诗的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外时音讯隔绝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不安的心情。李商隐《无题》中的“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句,抒发了相同的心情,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答案)•汉江。
3、①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②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诗人被贬逃归,遇见来人,既想了解家人的安危,又唯恐遇到意外和不测,心理十分矛盾)。
4、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5、岭读第三声,这里岭指五岭,即山岭的岭舍读第四声,因为当舍字表示住所的意思时就读第四声,茅檐草舍就是这样的发音,道理是一样的
6、这首诗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作品译文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7、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诗人对家人透彻心扉的爱,吟咏出入类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这种巧妙的抒情艺术,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从而让“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千古的共鸣成为沟通心灵的佳句。
8、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9、文|丁老师朗诵|关钰涵
10、唐(tánɡ)代(dài):宋(sònɡ)之(zhī)问(wèn)
11、渡汉江宋之问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是用“音书断”的“断”字,看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它强化和加深了贬居岭南蛮荒之地的与世隔绝的封闭,以及作者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的孤寂、苦闷和思念的生活境况。更写出了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12、渡汉江宋之问(周相录)
13、近乡情更怯下一句是:不敢问来人。
14、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15、诗词|成语|文化|亲子
16、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17、《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8、《渡汉江》这首诗的前两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是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通过描写在岭南蛮荒之地的悲苦、寂寞,再加上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之间根本不能及时了解生活情况,甚至生死存亡都未可知,更何况诗人又经冬历春,捱过孤苦漫长的岁月煎熬呢。
19、“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才是人之常情,但诗人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似是出乎常理的表达,是在“岭外音书断”那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必然发展。
20、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1、我离开家乡被流放到了岭南,已经熬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我在那偏远的蛮荒之地,与亲人断绝了一切音信。
2、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宋之问十月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渡汉江》(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参考《唐诗鉴赏辞典》,见李频诗《渡汉江》)
4、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省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5、两句平平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表达了作者身处穷乡僻壤与世隔绝、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心境。
6、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7、好的喜欢,就是你的点赞
8、宋之问(约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9、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
10、✦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11、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2、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以诗著称。大中八年(854年)进士,调校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后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其诗多为五律。诗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称《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1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爱语文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4、“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中的“断”和“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15、此诗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
16、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17、诗人并不是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这三层意思并列来写,而是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层层递进,逐一展示,这就强化了他在遭贬其间生活的孤独苦闷之情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8、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19、♬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20、✦汉江:汉水。长江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1、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2、现今常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诗,来形容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家园时,复杂的心情。
3、有一次宋之问陪同武则天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第一个写成,于是,武后就赐给他一件锦袍。等到宋之问把他的《龙门应制》诗写成之后,献给了武则天。
4、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5、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在困居岭南与世隔绝的艰难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
6、当孩子说“这次我没考好”时,你的回答很重要!
7、宋之问自幼受其父的影响,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再加上他身材高昂,仪表堂堂,踏入仕途之初,颇为春风得意。武则天皇后实握朝政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武后又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文思华美,因此颇受武则天恩宠。
8、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渡汉江》
9、此诗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10、(明)于谦《入京》况钟《拒礼》
11、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12、出自《渡汉江》(唐)宋之问
13、渡汉江唐朝·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14、汉江:汉水。长江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15、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答:“外”指的是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僻之所。“断”指诗人被贬岭南,跟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了,与家人隔绝,寂寞落魄之苦可想而知,“复”诗人被贬岭南,一年又是一年,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诗人独自忍受着思乡之苦,一年年熬过来。
16、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17、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8、点击左上角绿色音频按钮聆听音频
19、“因为孩子,我班一个家长凌晨五点跳楼了…”
20、(母亲节)你想象不到,你的孩子有多爱你...
【axxzhouaxxyyflongdd】四、渡汉江唐宋问
1、他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2、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
3、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4、在全篇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后面出色的抒情埋下了深厚的根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对诗人逃归途中心理变化的描写。“情更怯”,把诗人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这种脆弱的心理再也承受不起任何打击了,担心有不好的消息会无情地打破他内心的期望。
5、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6、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7、“断”和“复”这两个字,看似并不着力,实则很有深意。
8、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扩展资料: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9、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10、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
11、(教育分享)你真的会和孩子相处吗?
12、(1)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2)“怯”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心,深怕家人遭到不幸,下句的“不敢问”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切”只是表现诗人想见家人的急切心情,与下句不一致。
13、《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全此诗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诗歌以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14、渡汉江唐·宋之问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呵,越是走近家乡越是感到心虚胆怯,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把家里的情况向他们去打听!
15、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16、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汉江
18、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1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20、此诗一说作于公元706年(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axxzhouaxxyyflongdd】五、渡汉江唐宋之问古诗
1、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2、近(jìn)乡(xiānɡ)情(qínɡ)更(ɡènɡ)怯(qiè),不(bù)敢(ɡǎn)问(wèn)来(lái)人(rén)。
3、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追问: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的后两句色彩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追问:在回答:诗人很思念自己的家乡,但是又怕伤了美好的愿望。遇到了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的情况。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4、下两句表面看有违常情,但在这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是思念家人,另一方面也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不幸,表现了作者的担心。正是这种不合理才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这首诗所表现的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情感,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
5、出自:唐宋之问《渡汉江》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6、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7、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8、试题答案:小题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小题1: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9、断字体现出了突然,迅速,彻底.岭外音书断,一方面是一到岭南就再没有收到书信,另一方面又有再不会再不能收到的意味.另外从声韵上讲,断是去声,干净短促,绝是平声,各方面都不如用断字
10、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11、作品译文: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12、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难忍受的。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用得好,加上前面的“近乡”,这样一来整句就将归乡那种复杂的感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14、渡(dù)汉(hàn)江(jiānɡ)
15、《渡汉江》是一首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1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7、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18、⑴汉江:汉水。长江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19、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
20、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