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
1、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椎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椎母子烧死了。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用生命替我们开辟出美好的未来。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4、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二十四节气之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6、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一时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7、这部校点本是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为底本,并同景苏园影宋本对校,以《唐文粹》《文苑英华》为参校,还参考了其他有关资料而成,本文以此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诗文皆此本。杜牧诗,由裴延翰所编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编《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产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补遗之作。
8、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李靓介绍,清明节气正是冬去春来时,冷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减弱,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开始跃跃欲试。于是,冷暖空气经常会在南方交汇,它们一旦势均力敌,就会造成南方阴雨绵绵。如果前期温度较高,大气不稳定能量增多,偶尔也会出现雷雨、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
9、——是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游人望眼的满城青翠么?
10、每一个你,我们都记得。
11、改火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远古时期大火星崇拜的一种演化。大火星(即心宿二)之于先民的重要性,是今人难以理解的。简单说,中国农民曾将大火星看做标志农耕开始的星辰,其名称暗示春耕前的放火烧荒。后来,当苍龙七宿代替了大火星崇拜之后,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对“龙”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解释,寒食禁火也就被解释成害怕火盛而伤龙以致失雨的行为。
12、清明时节,气候温暖和煦,大地皆春,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除了踏青,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到野外放凤筝,别有情趣。
13、编发: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办公室
14、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15、早,清明因纪念介子推被晋文公烧死而民众这日不忍举火而谓"寒食"节。逐渐因清明时春意大众脱棉換单,山河草青花明,人都憋闷一冬后感觉舒展才形成踏青,遊玩,祭祀,而将寒食改为清明。而清明时节也确实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才约定俗成自然而然成了节日。这充分说明广大民众的智慧,特别是在好的年代里,人民会变的很聪明的。
16、四季轮回,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春夏秋冬各六个节气。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今年清明始于四月五日,止于四月二十日。
17、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椎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18、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19、亲近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大自然生机勃发。古人以植树扩大自然的生机,古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20、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2、(例子)雨后的天空清朗明澈,一尘不染。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在这一天都要扫墓祭祀,祭奠英烈。它的意思在于,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5、数据支持/蒋森伟李靓胡啸
6、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总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7、《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清明时节大地呈春之际,郊外踏青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时亦将扫墓祭祖作为清明的礼俗。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8、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9、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10、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鴽;三候虹始见。
11、“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8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12、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4、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15、《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16、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17、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8、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19、北京时间4月5日3时20分
20、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1、桐始华丨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
2、登录广东英烈网(广东省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网址:https://service.dva.gd.gov.cn/gdylw/
3、点击进入英烈在线祭扫服务后,选择所属地域或全部地域,可见烈士名录,也可以搜索烈士英名查询。
4、人类的本质是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5、气象先生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一书中曾写过“清明时令,莫过于南方的雨,北方的风。”就全国平均而言,清明到谷雨时节是一年中风大的时期。虽说美四月天,但四月的风沙也是一年中盛的,这一时期的沙尘往往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6、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7、开头先点出了是清明时节,接着又用“纷纷”两个字,突出春雨绵绵细如丝的感觉,再接上人物,神色匆匆的人们,心里很悲伤才会“欲断魂”。后面再反问一句,向谁问路呢?后一句的“牧童”既是一个人物,也是代指一类人,“遥”字代表着遥远,也说明指明了方向,颇有哲学气息,与“道阻且长”意思相同,在这里收尾,感觉意犹未尽,更有韵味。
8、“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9、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0、如果今年清明节前经常下雨,那就预示着今年雨水充沛,庄稼在生长关键期得到充分的雨水和养分,长势喜人。这正也证实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11、今日清明,看着满眼春光,
12、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13、清明节是中国人为去世的家人祭奠扫墓的日子,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今年4月4日也是韩国人的清明节,而且对于注重礼节的韩国人来说,清明节的重要性更大于新年。日本没有清明节。
14、(解释)凉爽晴朗;清净明亮;清楚响亮;清新明快
15、往年这时不少人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16、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7、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18、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19、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文中记述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20、田鼠化鴽丨鴽,属鹌鹑类。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axxzhouaxxyyflongdd】四、清明上河图作者
1、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2、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3、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5、(例子)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
6、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7、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8、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花开放;二候喜阴的田鼠回到地下,喜阳的小鸟来了;三候雨后的天空也可以见到彩虹了。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具代表性的习俗——插柳、踏青、放风筝,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
9、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0、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
11、”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12、清明节那天,有家家门口插柳条的风俗。在一些地区,还流行小孩带柳枝帽的风俗。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习俗的来源也是根据介子椎的传说。介子椎死后的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到绵山致祭,那一棵柳树,已经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丝,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下看了,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13、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14、荡秋千是清明习俗之古代称为“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成了“秋千”,荡秋千不仅好玩有一丝,也能锻炼孩子的自信与勇敢,是大人小孩都很喜欢的一项户外活动。
15、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16、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17、第一句—启:清明时节雨纷纷,写清明节的天气 ,是个下雨的节气,人物内心如这雨天一样:阴湿、暗沉
18、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19、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根据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20、确实,这是杜牧的清明。
【axxzhouaxxyyflongdd】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做清明从词组类型上看是和动宾短语,它的意思就是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祭奠已故亲人而做的一切的祭奠准备和祭奠仪式。在我们中国,一般在清明节都要准备纸钱,扎元宝,买香和香炉,准备鲜花或者塑料的花束、花环、花篮等,还有供品,如水果,糕点,贡菜等。接着就是祭奠仪式。到墓地扫墓。现在主张文明祭扫,但也免不了上香,跪拜,烧纸,摆祭品等,
2、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3、设施祭拜。点击首页导航“纪念设施”或在首页底部电子地图,直接选择纪念设施所在地市,查找相关拜祭的纪念设施进行祭拜。
4、清明三候对应的花信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5、这里说的螺,指的是田螺。经过了上一年的蕴藏,田螺吸收着泥土中的养分,茁壮成长,在清明时节吃上这样的螺,足以像吃了一只鹅一样的美味。
6、税务总局佛山市税务局
7、如果是问淸明节,通常只是节气开始的那一天,也就是四月五日。
8、今天(4月5日)开始,我国进入清明节气,这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仲春与暮春相交,南北情形大不同。常年清明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与诗人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十分吻合,而北方则是风沙正盛。中国天气网推出清明节气“遇雨”概率排行榜,看此时哪里雨多猛。
9、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18)
10、(出处)宋苏轼《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古代寒食节主要吃什么呢?晋陆翙《邺中记》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宋代吃杨桐饭,后来在江南很风行。佛教认为这种饭是目连奉母之食,添加了神圣气息。此外,还有用青艾、嫩蒌蒿、藜藿等作饭食的。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代替了寒食节,成为全国性节日。
1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13、中国天气网统计了全国2463个气象站各节气的扬沙日数发现,春季是扬沙日数多的季节,惊蛰到立夏这一段时间沙尘天气增多,尤其是清明到谷雨节气达到顶峰,扬沙日数甚至能达到夏秋时节的8倍之多。
14、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杨寿昌的景苏园影宋本,是杨守敬令书手从日本枫山官库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谓善本。通行本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
15、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始盛,气温升高,春暖花开,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16、是“多谢山家插杨柳”的
17、清明节又叫“祭祖节”,“三月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清明节兼具了自然与人文,即使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从古到今,清明节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节日,自然也留下来很多传统习俗。
18、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19、今年有些不同,变成云扫墓、代祭扫或预约祭扫,形式虽不同,但清明的仪式依旧在。
20、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