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林纪事
1、董倚桥抄书林纪事花笺视频
2、梁武帝喜爱草书,曾经和陶弘景讨论书法说道,我小时候甚至没勤练过书法,更不要说整篇整纸地练了,到老了来谈,又是为何?(后续文章的大意:我这样做,正是被当今和后代所嗤笑的做法,只是我不想所看到的对于书法超凡的言论因为我的沉默而被埋没。)
3、孝宗赵昚,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昚,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4、(0)鬱(通“郁”)林王昭业: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7日),字元尚,小字法身,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南朝齐第三任皇帝,齐武帝萧赜的孙子,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为文安皇后王宝明。
5、(4)甲子:天干第一位,这里画甲子指练习书法。
6、赵佶草书纨扇,是一件罕见的团扇书法作品。这件作品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
7、(1)敕:皇帝的诏令。
8、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时年六岁,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9、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执政后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稽古右文,崇儒兴学”。他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比之祖父康熙更胜一筹,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一时帖学之风大炽。
10、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及作者。投稿信箱:331738515@qq.com
11、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12、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13、陈始兴王伯茂文帝(6)第二子也,世祖深爱重之。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书,甚得右军法。
14、马宗霍书名:书林纪事(普通古籍):四卷/马宗霍撰ISBN:(线装)作者:马宗霍出版社:上海:商务印书馆年份:民国24年(1935)页数和开本:铅印本1册丛编项:题名:主题:普通古籍中图分类号:普通古籍
15、“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16、何绍基所临欧阳通的《道因碑》,与临本相比有何绍基自己的书法特征,比如在撇的收笔上,更加细长,特别是在尾部上翘,如松针一般,结构上较欧阳通更舒展和平衡,不完全是欧体的削瘦紧密。何绍基临碑广,且次数多,方法也值得今人所借鉴。
17、可见,“草圣”的名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的,是克服了有限的物质条件和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才成就了后来的“草圣”。
18、(2)梁武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19、郁林王萧昭业,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爱好隶书,武帝特别钟爱,下令这个皇孙的手书不可以随意的流传以显示对他的宝贵。曾经对武帝说,儿臣的书法本应该胜于江夏王。武帝回答,阇黎第法身第法身是萧昭业小名,阇黎是江夏王萧锋小名。
20、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1、是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
2、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号东洲居士)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晚辈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评:“见子贞作字,真学养兼到,天下事皆须沉潜为己,乃有所成,道艺一也。”“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精,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3、宋光宗(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4、何绍基与各位文人、藏家之间的交往使得他有机会过目许多书画精品,如应好友张祥和所请题跋家传《吕焕成西溪别业卷》《王铎草书杜甫诗》,而收藏的书画则有《石涛山水图》册页、《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
5、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了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的不足,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6、玄烨在书法上极力推崇董其昌,并致力于临摹学习,这件作品写的比较文雅,中规中矩,但个别字不甚理想,如“成”字笔划软弱。玄烨号称学董,其实并没有学到董书的真谛。但作为一位清帝,在日理万机中不忘翰墨,弘扬汉学,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称赞,况且字也写的不坏。诗轴后署“驻跸杭州”。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意。《周礼·夏官·隶仆》:“掌跸宫中之事”。因即以指帝王的车驾,比如驻跸。
7、唐朝在位久的皇帝。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却怠慢朝政,导致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李隆基工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8、简文帝(5)工行书,好蓄书画,侯景(6)将乱,帝数梦秦皇焚天下书,既而内府书画数百函,后果煨灭于贼景。
9、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10、胡小石评何绍基篆书取法周金为篆书史上的第三大变革:“篆书,汉以前其变汉后其变三。殷人尚质,其书直,变一矣。周人尚文,其书曲,变二矣。秦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其书反曲之为直,所谓小篆者也,变三矣。汉魏继嗣,无所能发明。李阳冰出,化方以为圆,齐散以为整,而小篆之敝极焉。邓石如攻八分,由汉碑额以操秦篆,其书深刻,往往得李斯遗意,变二矣。何绍基晚而好篆,取笔于周金,因势于汉石,势则小篆,笔则大篆,遂易沈滞之习,变三矣。”此评价可谓高,不仅指出何绍基的取法比前辈邓石如更古,由汉上溯至周,且风格活泼,一改之前的沉滞。
11、艺术推介:13396406612
12、清何绍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
13、(6)文帝:陈文帝陈蒨(520年,一说522年—566年),本名陈昙蒨,字子华,号荃菺,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南朝陈第二位皇帝,庙号世祖。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
14、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高。
15、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临安),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16、乾隆的书法从学习赵孟頫入手。乾隆本人雅赏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
17、湖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临《道因碑》第三通后附给李仲云的信札里面写道:“从未临《道因碑》,冬间忽发此兴,每日晨起临十纸,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此通创作于何绍基五十岁,故“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的说法为误。今人在描述何绍基临《道因碑》往往将获得之时与临写之时混淆,如王启初在《何绍基临〈道因碑〉琐谈》一文中写道:“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何绍基三十三岁时,随侍父亲何凌汉视学浙江,于苏州获《道因碑》旧拓本,自此始至六十岁,临仿《道因碑》多通。”
18、南梁承圣末年,魏国军队来袭荆州,城门被攻陷,元帝和将领投降。聚集起古画法书典籍十四万卷,命后阁舍人高善宝烧毁,元帝欲投入火中与书一起焚灭,被宫女嫔妃牵着衣角拦住。又把吴越宝剑砍向石柱令其折断。进而感叹道,我萧世诚落到这个地步,文武之道,今夜算完了。周将于谨在燃烧后的残余物中收集散失的东西,得到书画四千余卷,带回长安。
19、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期刊
20、鬱(yù)林王昭业(0),文惠太子长子也,好隶书,武帝特所钟爱,敕(1)皇孙手书不得妄出以贵之。尝谓武帝曰,臣书固应胜江夏王。武帝答阇黎第法身第法身昭业小名,阇黎锋小名也。
1、“纪事”和“记事”是比较容易被人混淆的一对近义词,应当引起注意。看例句:这不是书,只是一些零碎的纪事罢了,或是诗词、或是散文,内容大抵如此。纪事:一般做名词,记载事实或记载某些事迹、史实的文字,一般用在书名或报纸、杂志专栏中,比较正式,如“白洋淀纪事”、“唐诗纪事”。记事:一般做动词,指把事情记录下来或记录历史经过,还可以表示小孩子对事物有了记忆的能力,如“那时尚年幼,还不记事儿”。可见“纪事”与“记事”的用法存在一定的差别。根据例句的句义,应该改成“这不是书,只是一些零碎的记事罢了”。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词是“纪实”。“纪实”是名词,指的是对事件所做的现场报道、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与虚构相反),如“表彰大会纪实”、“纪实文学”。
2、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3、赵构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特别对岳飞,他又爱又敬,不要说下的诏书,仅亲笔写给岳飞先生的信,就够印一本厚厚的书。不但如此,赵构还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送给他。以上《赐岳飞批札》是赵构给岳飞亲笔信一部分,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气韵清和,显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4、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5、何绍基墓志湖南省博物馆藏
6、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译文:文徵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7、康熙视董书为圭臬,社会以康熙定一尊,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视董书为楷模的辉煌时刻。
8、(0)承圣:承圣(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是南朝梁政权梁元帝萧绎的年号。
9、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10、乾隆题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11、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12、经多方探寻,湖南文物考古所周世荣先生提供了一九九二年中华书局出版《古文字研究·十九辑》中发表的《湖南战国秦汉魏晋铜器铭文补记》一文,文中收录了何绍基所藏魏晋官印,其中五十二枚,私印二百一十四枚,体系完备且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3、清何绍基书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节选屏湖南省博物馆藏
14、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草书千字文师法怀素,笔翰飞舞,气势宏大,一气呵成。
15、王羲之一生先后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等。正因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地位。但成为“书圣”有多少因素呢?
16、多才多艺的书法家李煜.从皇帝的龙座上摔下来.到身为囚虏服牵机药而死.是李后主的悲剧.但他善诗文、工音乐、精书画.于词一道堪称圣手,在书法方面也有才能。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方面,他都有遗迹流传后世。
17、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作者: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相关练习:书林纪事之《文征明习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19、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对书法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前的书法史上所未见。康、雍、乾时期,大量接触汉文化,康、雍、乾三帝身体力行,他们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的典籍、艺术,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而他们本人由于得到传统的训练,再加上饱览内府名帖名碑,书法造诣自然也都颇为深厚。这里撷取一部分,这些帝王圆熟流畅的笔墨,虽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
20、(3)答陶隐居论书:答陶弘景书,谈论书法。
【axxzhouaxxyyflongdd】四、书林纪事怀素写字翻译
1、清何绍基兰花横披121cm×32cm湖南省博物馆藏
2、马宗霍所撰《书林藻鉴》十二卷、《书林纪事》四卷,原由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出版。 《书林藻鉴》是一部历代书法评论资料汇编,按时代顺序和人物编次。上起传说仓颉造字的时代,下止清末,共收人物二千八百一十七人。引用文献除大量文集与方志以外,尚列三百六十七种,可见汇集之详备。在每一朝代之前,都有一篇绪论,对各朝书法的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论,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资料书,同时也是一部书法史。 《书林纪事》是编辑《藻鉴》时的副产品。这部书蒐辑了有关书法家的掌故史实七百余则,亦按时代和人物编次。 《书林藻鉴》和《书林纪事》实际上可视为一部著作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书法史研究者、书法评鉴家、书法家和一般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同样需要的读物。
3、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4、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5、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郑阶平)
6、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7、何绍基是晚清书法巨匠,这是很多书法家的共识。相对于何绍基在晚清时书法界的地位,当下何绍基与同辈大家相比较为落寂,一方面研究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也由于其作品市场走势比同辈大家低。对于何绍基作品的市场研究至今无人触及,到底何绍基作品行情在晚清具体如何,与同时代大家相比是什么层次,以及为何形成当下市场这样的变化,都是一个疑团。
8、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在中国书法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行书刻碑而著称于世。的《温泉铭》,便是其以行书入碑的代表作。
9、行书五言诗轴纸本,纵200厘米、横59厘米
10、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好的支持!
11、其孙何维朴记载:“(何绍基)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何绍基在这一期间临习了大量的碑帖,对《张迁碑》尤为喜爱。除此之外,何绍基传世的临古册也颇多,如《华山碑》《樊敏碑》《张迁碑》《西狭颂》《礼器碑》,等等。
12、后魏太武帝(7)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余。诏曰,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今制定文字,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13、在这个历史时期,朝中也出现了许多非凡的书法人物,著称于世,如张照,刘墉,王文治,汪由敦,英和,还有乾隆十一子,十一阿哥永瑆等等。
14、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创造新字数千余个。遂下诏曰:小篆、隶书、草书和楷书一起并行在世间。然而典籍越有年头,在传习的过程中也就越容易产生错误,使得文体发生错误,读者难以理解意思。从今之后,朕决定全国上下都以楷书为制式字体,文章书写永远都要用楷书。
15、此幅墨迹是宋高宗以楷书书写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诗帖」。此一诗帖以中锋书写,通幅看来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墨色统令人看来赏心悦目。杜甫这首七律的意境如画,高宗笔墨洗链,二者可说是相得益彰。诗后原来还有元代赵孟頫为此诗作的图,可惜已被人裁去。
16、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
17、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18、何绍基从青年时起即广泛搜集碑帖,不辞艰苦,亲自拓碑,众所周知他冒雪亲手垂拓焦山《瘗鹤铭》,《何绍基诗稿横披》也记录了何绍基拓《中兴碑》这一行为,他曾四次观摩,两次亲手捶拓《中兴碑》,并表达对颜真卿书法的赞扬。
19、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兰亭考》录高宗语,曰“先写正书,次行,次草。、赐汝,各先写五百本,然后写草书”,不过,这里的《兰亭》、《乐毅论》是宋高宗的临本,其结果是宋孝宗完全学宋高宗的字,几可乱真。而赵构的小草是学孙过庭的,少了自然活泼,多了拘束刻板。宋孝宗小草则一如其父,笔法越加单调。
20、梁武帝(2)好草书,尝答陶隐居论书(3)曰,吾少来乃至不能尝画甲子无论于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
【axxzhouaxxyyflongdd】五、书林纪事文言文
1、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赵佶书法专辑
2、(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石开先生访谈(下)
3、(6)侯景:503年-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简文帝萧纲的女婿,太清二年(548年),发动侯景之乱,攻破建康,屠戮门阀世家,囚杀梁武帝父子。大宝二年(551年),篡位自称皇帝,国号为汉。梁元帝承制后,组织江州刺史王僧辩和东扬州刺史陈霸先,率军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侯景逃跑后,为部下羊鹍所杀。
4、(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
5、《行书唐诗轴》13×5厘米行书
6、翻阅何绍基日记及诗文,清末盛行的考据之学也在何绍基身上有所体现,他常常访碑、与朋友互相交流所鉴藏之物等,这些经验都大大拓展了何绍基的眼力,后为日后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7、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8、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9、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灿烂的时期,多种书体相继出现,尤其是至今仍然是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已趋成熟。
10、(7)元帝: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籍贯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母为阮令嬴。天监十三年(514年)封湘东王。
11、★1998年年底通过全国名优产品系列审查,入选《中国名优产品》★1999年年底经产品质量监督审核,荣选为《质量信得过产品》★2002年产品通过质量检测认证,荣誉颁发《质检合格证书》★2003年经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颁发《质量信誉诚信(经营)示范单位》★2003年经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颁发消费者放心产品(品牌)★2003年由顺鸿业自身开发研制的门庭工艺产品—《钢身无缝门》经知识产权局认证,取得外观及结构等多项专利证书★2005年由顺鸿业引进台湾技术设备推出“铸铝防爆门”和“不锈钢雕刻无缝艺术门”经知识产权局认证,取得外观及结构等多项专利证书。。收起
12、与《何绍基临〈道因碑〉册》风格相仿的作品有《何绍基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此作以《道因碑》风格所作,时间当为五十岁以后。作品中除了欧阳通典型的险峻等特点外,细节中仍流露出何绍基自己的风格,如少数笔画的颤笔,是何绍基在临写《道因碑》后创作的作品。
13、《行书五绝诗轴》洒金笺18×2厘米
14、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多学多练,本领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你怕辛苦就永远也干不成大事。。。
15、何绍基学书从《道因碑》中吸取诸多养分,对《道因碑》的理解不仅体现在他的临书中,还体现在《道因碑》多个拓本上的题跋。在何绍基看来,唐代书法名家众多,其中只有颜真卿和欧阳通因为追溯的是篆书和分书,上承北碑,开创唐朝书风。而要学习欧阳通,必需要临习《道因碑》:“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唯渤海,后唯鲁国,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都尉此书,逼真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欲学渤海,必当从此帖问津。若初学执笔,便模仿《化度》《醴泉》,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
16、“何氏一门”现象是何绍基与其他书法名家相比独特之处。何绍基父亲何凌汉,兄弟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儿子何庆涵,孙子何维朴都擅长书法,其父何凌汉出生贫苦家庭,却勤奋学习,三十五岁高中探花,从此携亲眷开始仕途生涯,其思想、交友等方面都对何绍基影响重大。何绍基随何凌汉八岁时入都,开始接受家学。何凌汉一生担任各地学政,不少人才都是何凌汉门生,何绍基也与这些人有所交往并成为挚友。何绍基同胞兄弟何绍业、三弟何绍祺、四弟何绍京亦学优而仕,与何绍基在书法上相互切磋,可谓是书香门第。其孙何维朴,工书画,晚年寓居上海,鬻画为生。
17、清何绍基画像湖南省博物馆藏
18、《书林纪事》有一段记载虽然未提到雍正书法如何,也未提到对书生书法评价,但间接表示了“见一书生颇精八法”的同时,他已然具备“八法”的素质和对书法品评的能力。他的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即位时已进入成熟阶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仍然受董香光影响颇深。
19、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0、清何绍基墨兰26cm×26cm湖南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