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秦论铺陈
1、学习这组诗作,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2、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与《史记》中的其他许多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阅读课文结尾的“太史公曰”一段,并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
3、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
4、《过秦论》的创作过程,透露出人的情感和心灵因素在作品中的渗透,还有作品文本所具有的组合性,使得该篇的文学史意义更丰富和饱满。
5、此外,两篇文章在叙述前代衰亡之时,使用的语言极为相近。
6、写作目的。当时汉朝已立,贾谊的目的不是为“打天下”提供方略,而是为“守天下"提供教训。打天下可以依靠武力与诡诈,而守天下则必须固守仁政与德行,否则,“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在《过秦论中有相应的论断:“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话说得很明白,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
7、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这些问题关乎如何认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8、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
9、拿陈涉的成功与“山东之国”的失败作比较,他们不同的结局,显而易见也不在于是否施行了“仁义”。
10、在语言方面,两文都大量地运用了排比、对偶的句式,又多用短句,音节紧促,一气流注,艺术感染力极强。《过秦论》铺陈夸张,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之风;《伶官传序》辞气极盛,波澜迭起,沉厚淋漓,顿挫有致,见出哲人的才气。更值得注意的是,两文在论述前代衰亡之时,使用的语言亦极为相近。《过秦论》写秦的灭亡,说其发难者陈涉是出身低贱、才不惊人的平庸之辈,而崛起于阡陌之中,……《伶官传序》写后唐的衰亡,说其首先叛乱者亦是一介匹夫,……语言、文意的相似,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11、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12、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要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13、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14、《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反复诵读,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15、小结:这几句话除了极力铺陈秦国的强大之外,在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历代君王的赫赫功业张本,也为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这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16、前人指出,贾谊作强秦与陈涉之比,有卵石之异,但结果却是卵能碎石。对此,作者的结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就是说,不施行仁政,是强势进攻还是颓势挨打的局势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17、议论性文章往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8、《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19、上层建筑由什么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约?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2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在会上发表了这篇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阅读本文,要注意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体会这一宣告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相对更为平易,没有诘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卖弄文采,体现了欧阳修文章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特色。
2、作者对秦由盛而衰、 从攻到守、 有盛到衰的叙述运用了“线”“点” 结合法。 所谓“线”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 分为四个阶段叙事,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 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
3、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述原理的方法,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4、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5、其于《五代史》……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
6、清人沈德潜曾盛赞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其实,《伶官传序》不独得力于《史记》,而且也深受《过秦论》的影响,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颇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其间的传承关系,昭然若见。
7、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比如《过秦论》里,“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9、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阅读时要注意发挥想象,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感受其中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10、《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1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12、通过对文章铺陈手法的分析,感受铺陈手法并体会铺张扬厉带来的气盛之美。
1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阅读时可以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如焦裕禄是怎样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而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的,哪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等。这篇通讯还很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时要细加品味。
14、诗词鉴赏: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总结!
15、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16、“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
17、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不仅要读其思想,还要读其辞章,读语言,文章是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言也表达着思想,具有其独特的美。中国文学常喜欢用一种手法,建构语言,服务主题,为文章带来华彩之美。
18、本文题目为《过秦论》,意思是推究指责秦的过失,作者指出秦的过失是什么?
19、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20、第二单元: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过秦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对前代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其目的也都在于维护当朝的统治。所不同的是,《过秦论》是贾谊按皇帝拟定的题目写的,是应制之作。而在欧阳修的时代,统治阶级并未明确地向文人学者提出类似的政治要求,《伶官传序》的写作,则显然带有自发的性质,是一种文学的自觉。
2、(若干要点摘录,一些看起来很短的句段是因为我为了方便阅读添加了回车。)
3、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因素。恩格斯的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是我们学习这封信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4、•例如,名篇《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发展的意义。
5、单元导语: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学习活动。要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6、科学史是有关科学本身的学问,主要揭示科学发现、发明的历史,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读一些科学史文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
7、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10、《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
11、第七单元:不朽的红楼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2、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
13、这篇文章的大体框架和内容与作者1993年发表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的差不多。
14、第三单元:多样的文化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5、欧阳修之考究后唐的败亡,与贾谊之推论秦朝的破灭,直是如出一辙。
16、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止暴乱的好办法不应该这样,而是施以仁义。
17、贾谊同时汲取了《新语》和《至言》的创作质素,娴熟运用模拟改写的创作技巧,融合升华,赋予《过秦论》以新的表达方式和阅读视觉。
18、6《芣苢》《插秧歌》
19、铺陈手法的不同审美体验,初步体会文赋与古代论说散文语言的不同。
20、《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语言也摇曳多姿——时而简洁紧凑,时而铺张奇丽,既有庄严的叙述,也有轻松的幽默,取得了高的艺术成就。
【axxzhouaxxyyflongdd】四、过秦论铺陈渲染
1、在《过秦论》这个篇文章当中,作者贾谊通过铺陈可靠的史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再来主要通过几组对比的论证,来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具体,并且更具有说服力。就语言表现方面来说,文章的辞赋极具文采,语势腾纵,十分讲究讲究铺排渲染,骈偶的灵活运用,让整篇文章读起来都感觉十分铿锵有力。
2、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不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便不难理解了。
3、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4、整篇文章紧凑严密,说理透辟,气盛而情浓,表现了贾谊深重真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5、特点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6、第4段,以议为主,叙中见议。“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叙中见议,再一次回应“人事”。我们知道,司马迁作《滑稽列传》,是因为他认为即便地位低下的优伶滑稽者,亦能:
7、诗词鉴赏:高考语文必备古诗词形象鉴赏解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8、“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实力强大的项羽终败给了一度弱小的刘邦,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其原因何在?从《鸿门宴》中,你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9、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0、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11、如果给你铺陈夸张的评语:就是说你开篇写的太多拉已经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和正文的叙述告诉你说开头的铺垫应该适当缩略不然会"头重身子轻"的
12、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助词相当于“的”
13、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一篇气“盛”的文章。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14、诗词鉴赏:古诗鉴赏的七种答题格式,高分必读!
15、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16、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长子
17、《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18、(本部分两段,讲两篇文章在探究朝代盛衰兴亡的共同点,这也就是两篇文章可以对读的原因了。)
19、这篇文章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阅读时,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20、使学生深化对铺陈手法的理解,领略古代散文的语言形式之美
【axxzhouaxxyyflongdd】五、过秦论铺陈手法赏析
1、•例如,《言兵事疏》中论“得地形”一节,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2、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3、“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
4、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或许此文作者的版本“享国之日浅,无事”位于第三段初。)
5、第三单元:至情至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6、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7、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8、《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抒情特征。
9、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并尝试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10、诗词鉴赏:描写技巧你知道多少?这里太了,不收藏可惜
11、这首诗很善于刻画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如府吏“举言谓新妇”几句和“低头共耳语”几句,意思大体相同,却不能互换;又如面对母亲、兄长的劝嫁,兰芝对母亲是“含泪答”,对兄长则是“仰头答”。阅读时注意体会。
12、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13、《伶官传序》是论说后唐的错谬,指出其迅速败灭的根由。
14、吉卜赛老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朋友
15、《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
16、他着眼于伶人对治国的正面作用。
17、因为期末考试要考的关系,我们备课组花了很多时间用在翻译文章上,我用了两节课,就着课前布置的挖空练习进行疏通文意,具体做法是把这些文言现象先讲解,然后请同学们自己翻译,效果肯定不比老教师们边讲边让学生翻译效果来的好,但我有一点其他追求,我想讲一些翻译之外的东西。
18、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一段历史历来深受关注。探讨六国、秦朝灭亡的诗文很多,这里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篇。《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前者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蚕食侵割之时,均为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细读课文,结合杜牧、苏洵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19、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套中人”从而成了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还要注意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20、《五代史伶官传序》里,作者也别具匠心地撷取了“人事”与“天命”,“胜”与“衰”,“得”与“失”等对称词语,形成更强烈的反差,读来节奏整齐,富有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