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04句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3 07:3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海德格尔名言向死而生

1、海德格尔论生死

(1)、  海德格尔将“此在”定义为:期望、理解、把握、通达,都是构成存在的行为,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特定存在者的样式,也就是提问者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

(2)、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海德格尔

(3)、于是,《敦刻尔克》就有了与既往二战电影完全不同的气质,无论是由始至终的悬疑与压迫感,还是全片洋溢的人性化主题,更重要的是,导演诺兰把这场撤退之战,如此真切的加诸到每一位观众身上,让你无法逃脱,共同进退,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深植了一个叫“敦刻尔克”的海滩,那里,虽有绝望,却终能一片生机。

(4)、(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经常引用、但却难于理解的口头禅。

(5)、那么是什么在推动挂念的作用了,海氏说是对死亡的恐惧,人唯有向死而生,在挂念的推动下,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正是因为对死亡的畏惧,人才能逼迫自己去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把每一天都当成后一天来过,那么每个清晨都可以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想做的,在死亡面前,只有珍贵的兄弟会留下,其余的东西都会被抛弃掉。

(6)、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7)、  在笔者看来,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世界也因为有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当世界有了精神性的个体存在,才体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一个个体心灵中没有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也就对他而言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8)、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9)、“向死而生”来源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关于讨论死的概念,并对与死亡给出的答案——“生命倒计时法”。

(10)、尽管此在总是非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11)、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12)、朋友的父亲,曾是一名乡村教师。从参加工作开始,工资从几块钱,涨到现在几千块钱,福利待遇已经这么好了,可他还是习惯于过苦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省下钱来给儿女攒钱买房子。

(13)、感慨一下,未来还是需要老庄的思想,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由向死而生,到出生入死。道从来锚定的都是自己,而不是自然界,不需要有谁来推动,也不要由谁来指引,它从古至今运化天地万物。

(14)、海德格尔的哲学从另外一个侧面解读了生死问题,“未知死,焉知生?”意思是只有直面死亡的时候,生的意义才能得到彻底的显露,这就是“向死而生”的根本含义。

(15)、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当他第一听到数学家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这个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他的哲学就是对“存在”之所以存在的追问。

(16)、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深处人生低谷的阳明先生,披散着头发,躺在石棺中悟道。

(17)、自然界,吸引力与排斥力的互换转化,是一种生命向另一种生命迁移的一个过程。生命力的消长起落,是因为存在着爱意的能量,来过度转化生命形式的互换。生命是永恒的,只是形式表象不同。

(18)、在弗赖堡大学时期,海德格尔在一些哲学杂志发表过论文(《学者》),与当时著名的教师交往密切,例如施耐德和李凯尔特,毕业时海德格尔的考虑过专攻数学争取教师资格和专攻哲学留校工作或者继续哲学,终还是进了哲学系,并倒向胡塞尔。

(19)、在1923年在托特瑙堡修建了山中小屋,并作为主要的写作场所,在24年发表了《时间概念》之后的1927年,《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问世,从此海德格尔名声大噪,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德国哲学界的第一号人物。

(20)、问题在于:此在很容易陷于“非本真状态”,亦即整天都在闲谈、好奇与模棱两可,关心世间琐碎的事务,隐身于公众意识中。譬如,譬如,我们问学生“考试为何作弊”,他/她回答说“因为别人都作弊”;我问一个人“开车为何违规”,他/她回答说“因为别人也违规”。像这样的回答,就证明了他们把自己当作“众人”之而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2、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

(1)、《存在与时间》成型时并不真正成熟,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海德格尔或许会推迟此书的出版,书中亦有不少草率,性急之处。

(2)、  由此可见,“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还无法终确定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此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3)、的确,每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亲临过,对生命才会懂得珍惜。因为,他发现死对于人来说是很简单的,而活一次,机会却那么难得。

(4)、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都没有活给自己,而是活给了别人。

(5)、  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对本能欲望的无节制的追求极大地削弱了人自我存在感,使人退化成了功利心强,只有工具理性的“物质人”。长此以往,人的精神性需求却越来越萎靡不振,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所以才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名言来呼唤沉浸在物质生活世界的人内心的良知。

(6)、还有位老人晚上送货被车撞了,也没有抓住撞人者,所有住院的费用都要家人摊派。如若早些面对现实,给老人买保险,不致于给家人带来这么大负担。

(7)、我们知道人生苦短,尽大的努力来不枉此生!说到这里我们想到中国人有句话一提到生死问题,一提到名利问题,叫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财富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让你对人生要看开一些。但是我们反过来思考,来之后去之前,恰恰是你有牵挂的人生!你何不去牵挂一把?

(8)、“我将要死”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海德格尔

(9)、人生终有一死,当然我说“也许”只此一生,因为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你怎么让它过得轰轰烈烈,怎么让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而这个意义和价值并没有非得要一个客观标准,你财富积累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才叫成功?你把公司办到多大你才叫成功?

(10)、向死而生,无法医治好西方的精神病,只能让他们更畏惧回家,精神失常,到处找寻,从经验主义找到理性主义,从唯心找到唯物。尼采说,别找了,上帝都死了,人只有靠自己,强大自己,才有意义。

(11)、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德格尔这位20世界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对我们当代人精神上的启发。原来,整本《存在与时间》其实要表达的是这层涵义:作为物质纬度的个人和精神维度的个人,在人生的时间维度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者对世界空间上的理解和融合的程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人的有限生命里,如何去超越生理意义上的局限,通过内在心灵上去直觉感悟和生命体验,在精神上去和世界和大自然的本源相融合,才是让像“人”这样的存在者获得永恒的“存在”。

(12)、人们之所以这样想,就是不想面对死亡,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死了,都希望自己永生永世地活着。每每谈到死亡的时候人们总是回避这个话题。

(13)、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14)、之后在1915年,一战爆发取得教师资格,并写出了资格论文《邓司各脱范畴和意义学说》。海德格尔在论文中对各种对象领域、构成“各种现实性的形式”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进行考察这个意义上借用了司各脱的语言,对“范畴”进行了讨论。

(15)、面对死亡,镇定豁达。一般人们害怕谈论死。但是经过人生的修炼,应该看淡死。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与死是不能左右的,但是,我们应该去直面死亡,克服恐惧,用爱心去诠释人生过程。当死亡降临的时候,坦然、愉快地告别,应该是正确的选择。这样做,将使人生更有意义。

(16)、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存在本身,让它自己呈现出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人这种存在者可以称为“此在”,其特色是在时间中挂念与抉择,此在若是选择成为自己,就进入实存状态,使存在本身借由其而彰显出来。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18)、在书中后一部分则讨论时间问题,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来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让人迷惑的概念“人即时间”这主要体现在领会.沉沦等时间性的讨论,在这里,也引导出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念。

(19)、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20)、  在笔者看来,海德格尔想表达的是:人在直接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内心才会产生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紧迫感,才会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尝试活出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时人才是一个“本真”的存在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此在”,也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人。在“本真”的人身上,“存在”即世界本身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3、海得格尔向死而生

(1)、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2)、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3)、珍惜当下,幸福生活。要围绕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拼搏,赢得认可,创造幸福生活。关心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要做善事,有奉献精神。要知足常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诚恳待人,有宽容之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对死亡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时,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5)、《敦刻尔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于每个“故事线”中每个人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抗争的勇敢。40万英法联军在海滩等待救援,是怎样的一种迫切,头顶是敌机在轰炸,咆哮向聚集的战士,也炸沉了前来救援的舰艇,对战争的感受,从来没像这样一刻,让人绝望透顶。

(6)、因为海德格尔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多也就是体现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这个“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7)、与此相对的是基督教的一种观念,或者说宗教的一种观念,它其实是从人对死的思考来展开的——未知死焉知生?你对死后的东西不弄明白,那你这个生的意义在哪里?

(8)、  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意义之源泉的神秘领域,是人的理性思维所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超验的条件下才能接近“存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神秘之地。作为一个存在者如何去构建自己内心中的那个“精神家园”呢?海德格尔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回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必须要用语言这个载体来展现出存在的形式。

(9)、既然是一份子,有什么好害怕的呢。然而向死而生,认为生死对立,其实死亡的不过是一躯体之死亡,而生长来的又是一躯体,因为碳元素分解合成时刻都在进行中。

(10)、我们终都会死,问题在于怎么样死和为什么而死。

(11)、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德格尔

(12)、我们绝不应当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能够挑战它。

(13)、詹姆斯.迪恩,“被损坏却又美丽心灵的代表”。名言: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

(14)、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15)、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向死而生的概念,并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16)、  后来才知道,这句名言出自一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被海德格尔这位德国哲学家借用来诠释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正因为这句深深打动笔者的话,由此进入海德格尔的精神世界中。

(17)、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乃是要我们明白,活着并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意思是当你怀着对死亡的敬畏,怀着对生命的感恩,平和喜悦地活在当下,就能活出生的荣光。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18)、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19)、人作为一种此在,在挂念的作用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一生。如果没有挂念的作用,人也就自甘堕落,沦为悲剧的一生,在痛苦中艰难度日。

(20)、确知而不确定的。其实人终有一死人不是不知道,逻辑上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人是有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三段论就给我们摆在这儿了。但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思考它?没有,“人是有死的”这句话一听就过去了。确知人终有一死,不确定究竟那一天来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你要是赶上地震、海啸,按正常情况下你说人能够活几十年,但是不确定啊,有各种不确定因素,车祸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各种的污染、疾病,很多的因素,不确定,就像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它哪天落下来,你不知道。

4、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其目的是为了( )

(1)、海德格尔的见解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特别的启发力量。譬如他谈到“人”,把人描述为: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他/她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2)、书中详细讨论了此在与世界,时间的问题,书中概括来说分为此在与世界,此在与时间,此在展开部分。

(3)、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4)、在他的理论中,常人都是埋没于日常琐碎的生活方式,逐渐的沉沦和平庸。

(5)、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6)、  但是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这个“存在”又是无法言说的,一旦要言说作为思想传达工具的逻辑化语言,必然会造成理解意义上的偏差。所以为了不破坏“存在”本身的语境,只能用“诗”来表达这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涵义。这也就是说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这样的一个“大存在”是极其有限和贫乏的,只能靠人类艺术审美的灵感、直觉和体验来把握。

(7)、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海德格尔

(8)、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

(9)、在大学时期由于受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很大影响,并称这本书有着非凡的魅力,虽然阅读时困难重重,但此书始终不离手。1912年在《为天主教德国的文学展望》上发表《逻辑新探》,此文把已被胡塞尔克服的心里主义问题选择为主题,可见胡塞尔对其影响之深。在施耐德指导的《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成功取得“优秀”的成绩后,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10)、人靠自己的语言生活,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人说,话说人。

(11)、《存在与时间》成型时并不真正成熟,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海德格尔或许会推迟此书的出版,书中亦有不少草率,性急之处。

(12)、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

(13)、总的来说此书用人的在场来探索存在的种种意义,此后分析的种种结论则导出了存在的“疏明之地”,在这里存在者正题被把握,这光影纵横的存在场就是存在本身,使得物与此在的缘在发生,物与此在是其所是的回归于自身。不过存在本身的探索并没有就此结束。

(14)、在这么多存在中,为什么只有人走向了存在者,而其他物体没有了,因为人会思考,其他物体天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好的生存下来,树木利用光合作用就可以很好的生存,因此不需要进化出大脑,也就不需要思考,唯有人,必须要不断思考去适应环境,运用环境以及创造环境。

(15)、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

(16)、俄罗斯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部小说叫做《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是个小人物,一个小文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庸庸碌碌。有一天他病了,住院。医生、家人、亲戚朋友都说“你会好起来”如何如何,起初他自己也相信,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发现说,这次好不了了!马上他就感觉到死亡这事是个严肃的问题!大家都模糊过去,不去面对它。他就考虑假如让我再来一遍,我会不会还是这样过一辈子。 

(17)、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18)、也许你会说,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压力,负担够重的。是的,不错。现在人们在生活方面,购房,就要承受高房价,承担的压力;从幼儿园、上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成本之高;如果身患重大疾病,全家的经济状况将现拮据;还要承担日常生活成本的压力;就业也存在着较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家庭还面临着老年朋友养老的压力。面对这一切,可能有的人会说,压力太大了。

(19)、海德格尔开篇便重申对“存在意义”发问的必要性,从“存在”本身便是超越一切种属关系的,普遍的概念,它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从柏拉图开始,便把错误的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海德格尔则认为西方哲学在这一错误上越走越远。

(20)、海德格尔正是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

5、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原文

(1)、然而老子的思想,在《存在与时间》中影响还是大。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一直围绕柏拉图学说来回转向,都没有找到真正的突破口,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本来的样子。一直在试图阐述的理念,物自体,精神,都是对一个存在者的叙述,而忽略的存在本身的意义。

(2)、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的,他是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3)、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4)、海德格尔认为:“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此在之终结的死亡。”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指的不是此在的在的存在(Being-at-an-end),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Being-to-wards-the-end)”。

(5)、在弗赖堡大学时期,海德格尔在一些哲学杂志发表过论文(《学者》),与当时著名的教师交往密切,例如施耐德和李凯尔特,毕业时海德格尔的考虑过专攻数学争取教师资格和专攻哲学留校工作或者继续哲学,终还是进了哲学系,并倒向胡塞尔。

(6)、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海德格尔

(7)、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死。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8)、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9)、书中详细讨论了此在与世界,时间的问题,书中概括来说分为此在与世界,此在与时间,此在展开部分。

(10)、用“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国哲学康德化,建立了“圆教”。后来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Dasein(缘在)”与“Ereignis(本成)”阐释中国思想。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

(11)、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12)、在科学方面海德格尔有着很高的修养,可以和海森堡进行高层次的科学对话后期也对科学技术提出自己的批判:《世界图像时代》《技术的追问》。等海德格尔后期也宣称了哲学终结,这是自然也是出于他对哲学史的深刻研究,后来他的全集已经出了80多卷了,无疑是思想界的瑰宝,他用他的思想证明了他的一生。

(13)、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14)、海子也崇拜荷尔德林,自己的诗歌,用词,甚至自己的死亡,都摆脱不了荷尔德林的影子。对大地母亲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精神得不到依托,似乎唯有依偎在大地身旁。黑色,骷颅,麦子,饥饿,土地等字样反复运用在诗歌里面,精神如此贫瘠,只有大地才能给予丰腴的臂膀。

(15)、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开启了西方现代理性主义的大门,还是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哲学理念,在海氏看来,都只是对一个存在者静态的描述,都是不的。笛卡尔说我能确定存在的就是那个正在思考的存在,思考中的存在作为一种此在,只在思考下存在,万物都可以否定不存在,而那个正在思考的此在,必将有一个存在作为载体存在,此在只有在这个思考下才存在。

(16)、直到20世纪,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谋而合。

(17)、思想伟大的人必犯大错,思想小的人必犯大错。

(18)、此书的第二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或许出于思想的触礁,海德格尔决定不再写下去。后期的思索基本都是对《存在与时间的》补充,主要见于《形而上学导论》《艺术作品的本源》《时间与存在》《根据的本质》《真理的本质》等

(19)、总的来说此书用人的在场来探索存在的种种意义,此后分析的种种结论则导出了存在的“疏明之地”,在这里存在者正题被把握,这光影纵横的存在场就是存在本身,使得物与此在的缘在发生,物与此在是其所是的回归于自身。不过存在本身的探索并没有就此结束。

(20)、我们终都会死,问题在于怎么样死和为什么而死。

(1)、哲学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并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想和图谋都不能做到。

(2)、中国人常说视死如归,死亡就像回家一样没有什么好怕的,道生之,德蓄之而已。因为我们都是天道的产物,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人都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合成则固化为人,碳水分解则为大自然流动的元素。看懂了这个,也就明白,人始终是天地万物中一份子。

(3)、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乃是要我们明白,活着并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意思是当你怀着对死亡的敬畏,怀着对生命的感恩,平和喜悦地活在当下,就能活出生的荣光。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4)、鲁迅先生有一篇很短的小说就讲这么一个故事——一家生个大胖小子,喝满月酒,过来一个亲戚朋友:“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将来一定做大官!”,主人很高兴,去喝酒了。又进来一个说:“这孩子很富态,将来一定会发财啊!”。第三个进来一个傻子:“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死。”,一阵乱棒打出去。但是这三个人你想一想,唯独这个傻子说的是实话!他能不能当官能不能发财不一定,但他会死这是确定无疑的可能性!

上一篇:83句红楼梦优美语句100句简短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