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03句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生肖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1 07:36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1、新中国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1)、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

(2)、如今人们对“两弹”内涵和“四弹”间关系的关注和疑问,体现了大家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早日实现国富民强目标的企盼,体现了对以钱学森、钱三强、于敏等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是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更多形式的继承和发扬。

(3)、1958年6月21日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言倡议搞原子弹(图片来源:央视网)

(4)、4月19日,中央决定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由担任组长,统管财经工作。提出,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进一步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将基本建设投资由1961年的13亿元减少到1962年的6亿元。

(5)、至于经费,报告测算:共需人民币787万元,折合为110万卢布,120万美元。

(6)、“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

(7)、中央专委主任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正如所说,这个重担非他莫属。专委会拥有7位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兼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兼国家经委主任)、陆定一(兼中宣部部长)、(兼国家科委主任)、罗瑞卿(兼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7位分管部领导: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赵尔陆、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核工业部部长刘杰、航空工业部部长孙志远、机械工业部部长段君毅、化学工业部部长高扬。

(8)、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素有“氢弹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去世的消息再次唤起国人对“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关注和回忆。人们在缅怀于敏等国防科技事业功臣的同时,再次引发了疑问和争论:“两弹一星”中的“两弹”到底是哪两弹?原子弹、氢弹、导弹还是核弹?

(9)、我国初是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称为“两弹一星”,后来改成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核弹不仅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包括中子弹。中子弹亦称加强辐射弹,是一种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威力为千吨级的小型氢弹。核弹作为威力大的一种弹头,是战略导弹具威慑力的战斗部。

(10)、对此,之前二机部也讨论过两次。第一次是1959年,苏联停止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资料后,中国原定1962年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的计划无望,二机部向中央提出了制造原子弹“3年突破、5年掌握、8年适当储备”的新设想,中央也下达了“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的命令。第二次是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二机部依然把目标定在了“争取1964年”上。这次是第三次。

(11)、离家后被母亲写信催婚,聂耳的回复令人敬佩!

(12)、1966年9月27日上午9时整,中国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将核弹头从巴丹吉林沙漠投送到了新疆的罗布泊,核弹头在靶标上空精确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结束了中国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局面。也就在这一年,我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13)、等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并瞻仰同志遗容

(14)、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5)、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人称“奇女子”的王承书用三个“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托——研制原子弹的核心燃料高浓铀,用一台已经锈迹斑斑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出海量的数据。

(16)、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毁灭性的杀伤破坏效应。包括原子弹、氢弹等。

(17)、“东风二号”的研制过程中,提出要把它与核武器结合起来。他在1963年9月3日指示:“我们装备部队的核武器,应该以导弹为运载工具作为发展方向,飞机很难在现代条件下作为运载核武器的有效工具。”1963年12月,中央专委决定:“核武器的研究方向,应以导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

(18)、尽管氢弹空投试验爆炸成功了,但是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还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设计,才能终实现核武器的定型和应用。在于敏带领下,我国科研工作者抖擞精神再出发。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后续优化设计工作紧张有序展开。终,我国第一代热核武器定型并装备部队。在解决了核武器的有无问题后,我们科技工作者战斗精神不减,继续进行了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的研究。

(19)、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中央很关注二机部的工作进度。不止一次问刘杰,美国记者埃尔索普对我国核爆炸时间(他1962年预测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原子弹)的推测,我们能实现吗?

(20)、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2、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生肖

(1)、1964年,身穿防化服的张爱萍摄于核试验场。图/新华

(2)、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3)、两弹是“下马”还是“上马”的争论,在1961年夏于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委工作会议上达到了高潮。大家一起洗完海水澡,上了会场就吵得面红耳赤,直拍桌子。

(4)、主张下马的人说,研制原子弹困难太大,苏联的援助没有了,技术上有很多困难,国家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搞两弹花钱太多,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会影响常规武器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应该暂时下马,等国家经济好转后再上。“不能为了一头牛,而饿死一群羊。”这样的分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5)、这些探索者手中只有基本的物理学原理,主要“兵器”是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颗火热的心、一颗不知疲倦的大脑。

(6)、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7)、争执的一方,是、、、等几位元帅,另一方是经济工作的。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这个原子弹氢弹导弹搞出来!”对方则说:“老总啊!你还是把裤子提上吧,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

(8)、网上主题队课第十集将于下周一(5月17日)同一时间发布!敬请关注!为做好网上主题队课的中队学习情况数据收集,包括观看率、完播率等,请学校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也可通过访问“四川省少先队网上服务平台专区”,登录中队账号后完整观看。

(9)、也就在这一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总体设计方案也确定下来。虽然“东风二号”1962年进行的试射失败了,但是,经过多次大型地面和发动机试验,1964年6至7月,3枚“东风二号”导弹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具有了独立自主研制导弹的能力,为下步实现导弹与原子弹结合组成实战价值的核武器,以及后来的卫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1970年4月24日21时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1)、两弹一星之父被认为是邓稼先和钱学森,邓稼先是中国两弹之父,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学位之后回国,参与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他带领着中国的科学家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完成了中国核武器的建设,1964年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12)、在的建议下,中央军委把调查原子能工业状况的任务交给了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

(13)、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4)、而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15)、一转眼,已是1962年下半年。张爱萍的报告《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上送中央已大半年,依然没有动静。

(16)、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17)、1999年9月,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18)、实际上,原子弹、氢弹和导弹都是“两弹一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导弹(包括探空火箭)作为核弹头和卫星的投送、运载工具,一直是“两弹一星”工程的重点发展项目;原子弹、氢弹发展为实战性核武器后,也合二为一称为“核弹”。“四弹共存”只不过是一定历史期内侧重点和提法的不同。

(19)、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20)、在这曲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中,北京第六研究所(现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弹奏的是“序曲”——生产制造原子弹的原料二氧化铀。

3、我国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1)、当时接受记者采访,于敏指着报道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一个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3)、1964年10月16日,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4)、会前,他将一份日本军事工业发展状况的资料报送参阅,资料中提道:“现在已经到了洲际导弹时代,防洲际导弹的办法只有用洲际导弹进行回击,因此不能生产洲际导弹的国家,其国防只不过是一种慰藉。”对此,批示,此件值得注意,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5)、通过一次次尝试,大家对切屑的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用经济简单的办法,圆满完成了任务。

(6)、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d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7)、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多、用途广、发展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8)、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9)、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11)、我国在集中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研制原子弹攻关的重要时刻,中央指示,原子弹研制成功以后一定要突破氢弹研制。为此,我国科学工作者从1960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氢弹研制原理的预研工作。此后,我国氢弹跟随原子弹并行研发,成就了我国两代实战化核器的顺利发展。正是这一招妙棋,我国氢弹的研制时间大大缩短,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的速度。

(12)、被国家选择,也被历史选择,很多人的人生轨道因此被改变。

(13)、1961年夏天,中央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这种情况下,原子弹是继续“上马”还是“下马”,有了争论。

(14)、张爱萍将军(右一)在试验场向总理报告

(15)、1956年春,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6)、切屑处理重要,它不仅影响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程,也是今后要进行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17)、我国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成体系发展的历程中,“两弹一星”既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总项目,更是打牢国家工业基础的体系工程。“两弹一星”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全面推进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质的飞跃,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整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还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的科技队伍。

(18)、当时,大家全身心投入,每天早起就往车间走,在车间洗漱后到食堂买二两稀饭,吃个烤馒头片即投入工作,晚上都在办公室学习、整理实验数据等,基本要到十点后才回宿舍。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但没人觉得单调。

(19)、于敏曾被日本原子核物理专家朝永振一郎赞誉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钱三强之所以把于敏从北京大学调入原子能研究所,就是为了加强氢核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先期预研,为原子弹成功后继续发展氢弹进行超前准备。在钱三强主持下,以原子能所“中子物理领导小组”为名,组织于敏、黄祖洽、何祚庥等开展基础研究,为后来的氢弹研制作准备。

(20)、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60年12月底开始氢弹预研,但因为经费原因,只能开展理论研究。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指示他们:“第一要省钱,第二要省钱,第三要省钱。”

4、邓稼先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1)、1964年初,谢建源响应时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到‘前方’去,到‘草原’会战去”的号召,3月到了“草原”,4月被派往404厂实习。

(2)、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时候,发言了,他说,原子能工业的现状究竟如何,是上好还是不上好,是否把情况摸清楚以后再定。表示同意的意见,等调查清楚后再定。  

(3)、王淦昌(190028~19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之一。

(4)、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直到生命的终点,他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核武器研制水平,尽早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要落下。

(5)、从1970年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6)、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

(7)、报告提出,经过几年的努力,原子弹已经基本通过了科研阶段,当前的困难更多属于工程性的问题,而工程性的问题是可以预测的。虽然原子弹工程看起来盘子很大,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蕴涵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中。

(8)、第一阶段:原子弹与导弹(1955~1964)

(9)、不难看出,这是一份“烧脑”的报告。可能正因此,报告由、、、罗瑞卿圈阅,送到中央书记处后,批示:“送主席、周、彭(真)阅。无时间,看前一页半即可。”

(10)、“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d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11)、今天,红领巾继续推出网上主题队课第九集《“两弹一星”是什么意思?》。快来一起学习吧!

(12)、办公室原主任周均伦曾著文表示,在他看来,对继续攻关两弹的犹豫,就是从此时开始消解的。

(13)、众所周知,在当时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核大国对相关技术更是保密。时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的于敏和同事们凭着造“争气弹”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14)、"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信息产业”等。

(15)、报告压在的案头之时,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用的话说,形势比人强。

(16)、二机部作为当时制造核武器的主管部门,除从科学院调去一批专家外,还从一些高等院校调去朱光亚、周光召等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我国核弹发展事业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体制的保障和集体的力量,才使得我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这一发展过程,创造全世界范围内时间短的辉煌计录。

(17)、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8)、我国的第一颗导弹在1960年11月5日研发成功,这颗被命名为“东风”一号的导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全发射,这颗导弹的出现,开创了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结束了中国有舰无弹的历史。

(19)、10月19日,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国防工办关于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和原子弹研制情况的汇报。

(20)、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领导们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5、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精神

(1)、未雨绸缪,“国产土专家一号”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2)、钱学森曾回忆说:“那时中央专委的决定,要哪一个单位办一件什么事,那是没有二话的。那决定也很简单:中央专委哪次哪次会议,决定要你单位办什么什么,限什么时间完成……也不说为什么,这就是命令!中央专委的同志拿去,把领导找来,命令一宣读,那就得照办啊!好多协作都是这样办的。”

(3)、“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 面对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1951年,远在法国的核科学家“小居里先生”请他的中国学生杨承宗回国后给主席捎句口信。

(4)、值得一提的是,102车间不仅在科研生产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结出了丰硕成果,而且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

(5)、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消息像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撼了世界。没有任何资料,没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任何帮助,完成“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实验,对西方国家来说,惊人的速度是一个科学奇迹,更是一个不解之谜。

(6)、这一时期的“两弹一星”工程,原子弹、导弹、氢弹和探空火箭及卫星发射工作相继或同步展开。但是,从性质和功用来分,“原子弹和氢弹”可以用“核弹”来统称;导弹和探空火箭在钱学森的主导下共同发展,探空火箭则是我国人造卫星项目的必然组成。因此,这一时期,“两弹一星”工程中“两弹”用“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来表示则比较全面。特别是导弹和探空火箭(后称为运载火箭)作为核弹投送和卫星的运载工具,是“核弹”武器化和“一星”升入太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后期国人将“两弹”明确为“核弹和导弹”是有充分的理由和事实根据的。

(7)、11月14日,经共同商量,以张爱萍、刘西尧的名义,向中央写出了《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8)、导弹(guidedmissile)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

(9)、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中央又果断作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11月,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具体负责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1958年2月,正式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局,建立起新中国核事业的领导班子,李觉任局长,郭会英、吴际霖任副局长。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

(10)、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召开。代表中央作书面报告和讲话,指出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除了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歉收外,还有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11)、这是一个听起来有些吓人的清单。例如:生产二氧化铀所需的特种树脂(专门用来吸附矿石中的铀),明年需要320吨,而今年才生产了20吨,还不到1/这个任务,报告中建议交由工业水平高的天津和上海来解决。

(12)、郭永怀(190004~19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13)、下面,让我们沿着我国核工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路径,再次重温“两弹一星”元勋的丰功伟绩。

(14)、统计原子弹到氢弹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法国八年零六个月,美国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和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主要限制在于计算特别繁复。当时中国的计算设备与上述国家毫无可比性:当时整个国内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使用时间分配给原子弹的计算,留给于敏等用于氢弹设计的时间仅有5%。于敏工作组只有人手一把计算尺,加上记忆力和废寝忘食地计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

(15)、1960年6月,后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的陈能宽突然接到通知:他要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在他并不熟悉的爆轰物理领域,近乎白手起家,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从此,他隐姓埋名长达1/4个世纪。

(16)、6月8日下午,在杭州召见杨成武、等,听取东南沿海形势的汇报。他说:“对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这是对“两弹”应继续攻关的第一次明确表态。

(17)、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d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18)、四川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内展出的颗原子弹核爆成功场景。图/FOTOE

(19)、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暴风骤雨”后,“光腚屯”是如何成为“亿元村”的

(2)、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块铀矿石来自广西。为了这块将要开启中国核工业发展道路的石头,十几名地质队员付出了生命。

(3)、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