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20句晏殊资料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8 09:0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晏殊生平简介

1、晏殊生平简介50字

(1)、晏殊词中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能力的词人,是理性的人。如果只是哀叹光阴流逝,不能算是奇特。古人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就是这个意思。

(2)、晏殊的词其审美价值除了以超众的审美方法描述了易落俗套的富贵气象,从而发挥了词在审美中的表现力外,还更多地以淡雅、凄然的笔墨描述了失落的世界、消逝了的美,体现了多方面的体验和情感内涵。晏殊所欣赏的是静谧的世界,但不枯寂,而是用某种动态景象来点活,形成静谧中的生机。

(3)、晏殊真乃占尽先机呀!可以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这段师生关系,晏殊会在“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后半段里,遭受怎样的“天翻地覆”。

(4)、柳宗元和韩愈不一样,他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5)、晏殊不主张把现实生活中严酷的一面写进诗里,甚至与其门生欧阳修发生激烈的冲突。这既是他们诗学思想的根本分歧之处,也是他们政治思想迥然有别的体现。

(6)、整体读上去,此诗写得并不十分优秀,但这两句却写得很美。可能是这个原因,晏殊把它用在了自己的词中,他是大名人,这个做法当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抄袭。那怎样解释这个行为呢?王双启在《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予以了这样的解释:“把前人诗句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地写进自己的词里,这也是古人填词的一种常用的笔法,从修辞的角度讲,我们习惯地把这种笔法称作‘隐括’,这是借用了一个古典词语而取其字面上的‘隐’蔽和笼‘括’的意思。”

(7)、由此可见,晏几道在词学方面大有成就。既然如此,那他跟其父比起来,孰优孰劣呢?王初桐在《小嫏嬛词话》中做出了这样的比较:“或问二晏优劣,余曰:大晏神骨厚,小晏气韵高,俱不愧为名家。但专尚神骨,其弊也黯;专尚气韵,其弊也佻。必也神骨为先,而气韵超乎其表,气韵为主,而神骨寓乎其中,乃为毫发无遗憾。”王初桐认为,父子二人风格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凭此话的意思,周济认为小晏超过了大晏。

(8)、晏殊官至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但他为官清廉,勤政国事。

(9)、晏殊一生仕途平步青云,长期位居显要,深受真宗赏识。仁宗执政后,晏殊更是被深深倚重。这种君臣知遇之恩及晏殊长期所处的显贵环境,使得晏殊在其饮酒诗中不免抒发对皇帝及其统治的赞美与祝福,且占有很重的分量。据记载,在提到酒的39首诗歌中,有11首是表达此种情感的诗篇,几近三分之一。

(10)、根据《宋史.晏殊传》记载,他在世时主张“奉养清俭”,所以死后也是薄葬。根据记载,他葬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那里还有张侍郎的坟茔。盗墓人从张侍郎坟墓中得到了很多宝物,而在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值钱的东西,由于耗费体力,却收获太少,盗墓贼气得发疯,就把墓主晏殊的尸骨砸碎了,事实证明晏殊是薄葬论实践者。

(11)、晏殊在考场上的诚实厚道,表面上是傻行为,实际上展现了他做人的高贵品质,为自己建立了好形象,也赢得皇帝的赞赏与尊重。

(12)、文港镇沙河村人,1995年2月7日出生,2012年进贤县理科高考状元,高考分数6名列全省第9名。

(13)、但深入研习晏殊的词作后,又常常被他悲春伤秋、及时行乐的思绪所感染。感觉这样成功的一个人物,缺少了横刀立马和快意恩仇的男儿本色。

(1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著名宰相、婉约派词人晏殊的诗词名句,近来,通过短视频,了解到晏殊是江西进贤人,其故里和祠堂均座落在进贤文港镇沙河晏家村,通过百度查询,觉得这种短程出游好安排,于是,趁着冬季的晴朗天气,来一次晏殊故里的探访。

(15)、首先理解(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来历,这是苏轼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就调侃道:

(16)、一次晏殊故里的探访,使我在这位先哲词句的启示和千年文港古镇的文化熏陶下,通过书本与生活的对接,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已经对生活与未来,有了新的解读和认知。我相信,每一个前来探寻晏殊故里的行者,都会更好地领会晏殊词句的内涵和意境,更好地把握未来人生之路的行稳致远!

(17)、二是“亭皋”,来自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亭皋千里,无不被筑”。王先谦《汉书补注》曰“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边地,故以平言”。所以“亭皋”我们翻译为水边的平地。

(18)、韩愈的叔父为著名书法家韩择木,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韩愈身处于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而韩愈大的历史贡献,其实就是由他倡导的“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呼吁国家重视传统华夏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那么,韩愈为何要做此事呢?因为当时的形势已十分严峻。由于盛唐时期皇帝对于佛教文化宽容,此时的唐朝佛教力量已根深蒂固,已在各地建立佛教组织,推行佛家准则,已然尾大不掉。

(19)、这可就更让宋真宗更加喜出望外了:这孩子不仅学问好,人品还这么好!

(20)、23岁的仁宗在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之后,终于亲政了!

2、晏殊资料

(1)、再如,“酒宴歌席莫辞频”和“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的词作里,无不透露着他灵魂深处“沉溺歌酒及时行乐”的无妄和虚空。

(2)、人的用情的态度不同,有的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很高,可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的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晶莹、皎洁而又坚固。每个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每个人感情的本质也不同。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的诗人是理性的诗人。

(3)、宋真宗赵恒也是个爱读书的人,他老爹宋太宗赵光义同志,除了给后人留下“斧声烛影”的一个成语外,还以坚持每天看三卷《太平御览》的典故,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开卷有益”的成语。

(4)、写富贵,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的渲染。

(5)、假如他能活在当今世界,他一定会更加崇尚火化安葬方式吧!

(6)、《清平乐》中的范仲淹一出场就十分精彩,一身平民装扮的范仲淹,就被书院的门卫鄙视,就连书院的学生都敢怼他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但是他却不生气,还下定决心要好好教导这群顽童。这样的范仲淹不愧是一代名臣,不愧能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除了《岳阳楼记》这样中学必背篇目之外,范仲淹还写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诗中:

(7)、本作品经杨俭朴老师授权,酒画连篇,原作现藏于巴蜀撷英社。

(8)、如果赵祯只是个昏庸的草包,那倒罢了,日子混混也就过去了。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时,就能一眼洞穿父亲的宠臣王若钦“实是奸邪”。这样敏锐的孩子成了“夹心饼干”,会有怎样的内心煎熬?能让后世浮想联翩的是,在这11年里,他酷爱书法,一手“飞白体”,练得极为神妙。或许,练字就是练心。

(9)、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010年,此时的真宗赵恒已经42岁,晏殊也已经19岁了。这一年,北宋的皇宫里出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儿,就是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的男主角,也就是北宋的下一位皇帝,宋仁宗,赵祯。

(10)、请各位读者朋友先看看,一代宋词大家,晏殊生平的简要介绍:

(11)、这首词在晏殊的词里是个例外。西方现象学的学者HillsMiller曾经说过,在研究一个作者的时候,要看他全部的作品,而且他全部的作品尽管内容、风格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本质,是如同从一个心灵放射出来的千条道路,它们的本源是一个。

(12)、1055年,64岁的晏殊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宋仁宗皇帝还亲自去哀悼这个看着他长大陪伴了他四十多年的人。

(13)、柳永是北宋创新词调多的词人,这与他精通音乐并善于从民间吸取音乐营养有关。北宋真、仁两朝以来,音乐歌舞高度繁荣,当时市井流行的“新声”已完全不同于士大夫熟悉欣赏的旧有乐舞。

(14)、晏殊这时挺身而出,提出“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垂着帘子接见他们,他们隔着帘子向太后说话,这样太后谁也看不到,无须争来争去。

(15)、这是一位相当独特的人物,他一生著有大量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韦庄、冯延巳等清切婉丽的余韵,下开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在北宋词坛上据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便是北宋的晏殊。

(16)、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17)、这首诗很是范仲淹在江浙一带当官时所写,著名的松江鲈鱼便是苏州的特产,在他品尝过鲜美的鲈鱼后发自内心写了这样的感慨。范仲淹曾经在苏州做官,一到苏州之后就立即投人抗洪救灾的工作中,带病坚持在抗灾前线。姑苏的秀美风光令他流连忘返,当地的美味也令他难忘。

(18)、几个老人玩棋,没有人注意我,我于是大胆地走到了祠堂后面的配房,里面成了堆满物料的仓库,其中一间像是厨房灶间,看来这里仍然有人居住,还有一间小屋,屋里竟然有水池,只是不知道住在这里的是否还是晏殊的后人。

(19)、两种性格比较,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拥有圆融的性格。但是,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变得圆融呢?其实一千多年前,晏殊用他五十多年精彩的从政经历,为我们诠释了圆融处世之道——人做好,事做对,话说美。

(20)、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3、晏殊有名十首词

(1)、可以说无论生前还是身后,晏殊都获得了极高的荣耀。可,就是这样一个战胜了自我,战胜了时代的人,却在众多的词作中表达着人生的虚无,并在情感上输给了虚无!

(2)、位极人臣:晏殊14岁入宫后,一生基本平稳无虞。虽然有过两次短暂的被贬谪,也都在繁华的城市里。不像被流放到边缘之地的官员那么悲惨。

(3)、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4)、颔联寄情于景,而这景却难以分辨是虚幻还是曾经真实发生,或许是诗人相思成灾眼前不由起的幻象,也可能是在这凄清的庭院里,诗人不由想起两人甜蜜的过往,但其中所蕴藏的愁思和幽怨却是跃然纸上,这一句于轻描淡写间可谓将诗人的相思显露无遗。

(5)、有人会说,理性也可以成为诗人吗?可以的。这个理性不是鸡毛蒜皮跟人家斤斤计较,每天总想着利害得失,总想着怎么占别人便宜,不是窄狭的浅薄的人自我利害的计较。真正有理性的诗人,是指对于自己的感情有反省。

(6)、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7)、这样一个无论在仕途上还是家庭生活里都相当顺遂的人,为什么会透露出这样的虚空?

(8)、在殿试时,宋真宗亲自作主考官主持面试。轮到晏殊,宋真宗一看,一个娃娃脸的少年竟然从容淡定地站在众人面前,让他很感兴趣。

(9)、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这首词以“红笺小字”为题,意在表达写满思念之情,怀恋之意的红笺,就像眷恋知音的一颗相思之心。他怅望着天上的飞雁,凝视着水中的游鱼,怀揣着写满相思之情的红笺,怅恨着这相思之情不可传递。

(11)、其实,晏殊不仅仅对范仲淹有知遇和提携之恩,包括后来登庭拜相的韩琦、富弼,王安石,还有后来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都是他的门生。甚至宋祁,张先(活到88岁的张先,也许是北宋活得滋润的词人),都曾自称是晏殊的学生。当然,晏殊眼光独到,从中选择了一个好女婿,那就是富弼。

(12)、说起晏殊,有些人可能比较陌生,但提及这几句诗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必没有人会不曾知道。

(13)、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14)、第由于他的才干不能在政治上发挥,就把精力主要放在词的创作上,因此他成了北宋第一个专力于歌词创作的词人。柳永的人格特点、思想境界、柳永词的内容和风格特点、以及他对宋词发展所作的贡献,都与他的生平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5)、晏殊从小聪明好学,五岁能诗,七岁能属文,十四岁便以神童入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少年得志,历经显赫,虽极享乐,却酷书笃学。晏殊的特殊之处,成功的秘密,在于自小立下志向,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地发愤读书,甚而废寝忘餐。

(16)、这首词也被视为晏几道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首词的前两句,康有为给了较高的评价,梁启超的女儿梁令娴在其所编的《艺蘅馆词选》中批有如下一句话:“‘家大人云:康南海谓,起二句纯是《华严》境界。’”

(17)、古代交通信息落后,古人常以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飞鸽传信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晏殊在此处以“鸿雁和游鱼”两个意象都不能传递相思之意,言极心中之怅恨。感怀青山依旧,绿水空流,不见知音之面,连一点音讯也不可知的愁苦。

(18)、范仲淹离去了,岳阳楼留下他文人的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宋仁宗不会离去,开封城延续着他政治的部署——文彦博,一个有些保守的大贵族,接替了小范的宰相职位。

(19)、不过,当范仲淹在晏殊以及当时的宰相王曾提携下,逐渐走向政治舞台中心的时候,晏殊却又担忧了。原来,范仲淹当时不仅上书反对年幼的皇帝携百官在会庆殿为刘太后祝寿,还上书太后,让她还政于幼帝。晏殊知道范仲淹上书后,已经体会过刘太后的厉害的他,大惊失色,但范仲淹不为所动。好在刘太后至少没有立刻追究晏殊这个“推荐人”的责任。但在宫中处境不佳的范仲淹,不得不自请离京。

(20)、接着,下面要考诗、赋、论的内容,晏殊拿到考题后,竟然告诉真宗,这些题他都做过,让再拿别的题来考他吧。

4、晏殊生平简介20字

(1)、晏殊心里想,这样直接做题,固然高分,但是无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像提前知道答案一样,与作弊无异。于是晏殊对宋真宗说,这题之前学习复习时做过,希望重新出一道题目。

(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3)、《邵氏闻见后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程叔微云,伊川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长短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程颐夸赞这其中的两句是“鬼话”,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是赞誉而非贬词,因为程颐认为人难写出这样美的句子来,故而清代的厉鹗在《论词绝句》中夸赞说:“鬼语分明爱赏多,小山小令擅清歌。世间不少分襟处,月细风尖唤奈何!”

(4)、被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以诗闻名,以词行世,但历来褒贬俱存。或肯定其珠圆玉润、雍容华贵的艺术造诣;或否定其富贵闲愁、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

(5)、斜阳,西楼,意言红日将落,一日将尽,日复一日,长夜漫漫,帘外山遥水又远,帘内宝钩挂深愁。把一个相思怀恋之情表达得无以复加。

(6)、1027年,刘太后想把自己人张耆升任枢密使,一向中规中矩的晏殊,委婉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7)、然而王国维却不同意冯煦的这种评价,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8)、此时,也正是要给太子寻觅老师的时候,赵恒自然就想到了晏殊。晏殊就成为了太子舍人。

(9)、左侧的侧墙上有一个镜框,里面列明了晏姓的来源以及晏姓历代的名人,时间已经延续到了解放后,而右墙上则贴着人的照片和简历,新也是大的一张,是晏涛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的说明:

(10)、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1)、但在晏殊的词里,又藏着另外一个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富贵闲愁里,有他对功名利禄和诗酒茶花的深深留恋,恐怕也有对从少年时期就一直压缩也想自由的真我而潜身宫内生活的一种憾意吧?

(12)、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精之华美的楼台亭榭,词人独自一人在此填词饮酒作乐,一切显得那么从容悠闲。但是作品中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身处同一处,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的自己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明天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词人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其内心的伤感,使词人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客观自然之间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13)、首句中的“木叶”、“重阳”、“捣衣”都蕴含着思念亲人的意味,词人用在这里,从侧面表达出了对妻子的思念。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花也应羞。无奈心中愁思太多,以至于刚到中年就两鬓生出华发,要是将菊花簪在发间,恐怕菊花也会羞恼。

(14)、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一位被迫分离的爱人,诗中满是相思的愁苦。首联应是诗人的联想,用两个动景表达彼此之间的错过,爱人乘坐着“油壁香车”渐行渐远,峡谷中的彩云相遇却又骤然分离,其实都是在暗示诗人自己的爱情曲折。无可奈何的分离,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写的十分清新流丽,令人读之不由心生怅惘。

(15)、晏殊站在黎简的角度说话,解释黎简不来的想法,也表明更喜欢自己看重的人能在本职岗位上以出色的成绩给自己添光,从另一个角度说,马屁少拍,用工作成绩证明给世人看,自己没看错人。

(16)、晏几道的性格是如此的各色,然而他写出的词却很美,这真是个奇特的现象,比如受后世夸赞的一首《鹧鸪天》:

(17)、至于晏殊尸骨后来有没有被其晏氏后人迁走或保护起来,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人们一般推测晏殊尸骨被砸碎之后难以捡拾,很可能在原地被回土填埋了。

(18)、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

(19)、范仲淹的这首《江上渔者》和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些相似,只是不同之处在于范仲淹的同情之心一直未变,而李绅的同情心却随着时间而改变了,所以人都是会变的,能够一直坚持真的很难得,范仲淹做到了,从发奋学习到做个好官,他都做到了。这样的范仲淹,你喜欢吗?

(20)、正因为晏殊深谙处世之道。在仕途上,他少年得志,一路平顺,位及宰相,后六十五岁病逝,仁宗亲往祭奠,极尽尊荣;在文学上,开创婉约派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之初祖”,实现仕途与文学双丰收,在历史长河上是极少见的完人。

5、晏殊简介及生平事迹

(1)、其实,晏殊跟欧阳修不一样,他不是纯粹的政治家,他身上有太多的士大夫情节,无法去评价谁对又或错。政治对他来说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只是人生百味的一种体验。就像晏殊的词不是为证明自己的才华或为取宠于世人所写的。他是为自己而写,随心所欲。只是用词去感悟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感悟七情六欲、人生百味。

(2)、而且他还听到了他的亲妈是被太后毒死的说法。

(3)、也因此,赵祯成了一个异数——从吕雉到慈禧,中国不乏母后掌权,在她们身边长大的小皇帝,要么敏感怯懦,要么偏激残暴。但赵祯却有了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事的宽仁。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势——高潮短暂,余音很长。

(4)、公元1063年夏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5)、晏殊以细微、幽约的审美承继并发展了冯延巳的词风,并更趋细腻。他的心态特征和审美特征铸造了词的基础,他所创造的词审美风格铸造了词作为雅化形式的基本格调。这是具有起点意义的又是具有原创意义的词的审美,其词美学史意义应予以充分评价。

(6)、晏殊,江西人,生活在现代人都想穿越的朝代——北宋,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词人,还是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曾官至宰相,有“太平宰相”之称。

(7)、大丈夫行为处事秉性厚实之道,不要做浮华之事。厚道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底线。

(8)、晏殊的饮酒诗中也有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如《吊苏哥》:“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向上人。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即赞美苏哥本性天然,忠于爱情的坚贞品格。又如《安昌侯》中的“身服儒衣同蔡义,日将卮酒对彭宣。高坟五丈阳陵外,千古朱云气凛然。”将只求保全富贵的张禹,与直言敢谏的朱云作对比,赞美朱云正气凛然的高尚品格。 

(9)、唐代的诗都要求言志抒情,而宋词开始于歌宴酒席之间,起初作为娱乐的歌词,怡情的目的是明显的。及至晏殊词中,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表面上也是伤春悲秋相思离别,但隐约之间已经有了境界,透露出作者的修养和意趣。这也是晏殊的词区别于以前的温庭筠、韦庄、李煜的地方。尤其是晏殊词中表现出的理性,有圆融的观照之趣,这也是晏殊词的价值体现之晏殊的词和前辈温庭筠、李煜的词一样也有无常的悲哀,但起笔却是独特的。

(10)、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11)、从晏殊的酒诗词里还可见出其从容、超脱的人生态度。如《和王校勘中夏东园》,据夏承焘先生《唐宋词人年谱·二晏年谱》考证,此诗应当作于公元1027年晏殊贬官应天府时期。关于晏殊这次贬官的原因,史料有详细记载,然而晏殊却表现得恬淡自如。在东园日日享受着不被世俗闲杂之事打扰的快乐,欣赏东园的天然美景、拥有知心朋友、吃着自种的蔬菜、品味自酿的高粱酒,何其快乐超脱。

(12)、晏殊此话,除了诚实道出实况外,也把自己与喜游乐的皇帝、百官放在同一阵营,拉近彼此关系,并澄清自己不是特立独行之人,也向大家表明以后有宴会也可以约我的态度。

(13)、晏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我们应予以充分、公允的评价。在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两大改革运动中,政治方面,晏殊是庆历新政乃至熙宁变法的先行者和鼓舞者,他把范仲淹、富弼、韩琦、孔道辅、宋库兄弟等一批革新家推上政治舞台,由这班人担任主角演出了声势非凡的改革壮剧。

(14)、看到被厚葬的生母的宋仁宗,尽管对生母被害之说法不再那么确定。但正所谓“疑心易生暗鬼”,他忍不住磨刀霍霍,于是一大批被认为是刘太后d的人,被贬出京城,这里面就包括晏殊。

(15)、成大事者,懂得事做对。因为事做对,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不仅能伸张正义,也能给自己的人生加分。

(16)、而晏殊自亦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17)、当然,我们都知道的是这个男孩儿的生母姓李,后来成为史上著名的李宸妃。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时跟在皇帝身边的晏殊到底知道不知道后宫里的这些事情。可以确定的是,当李宸妃去世的时候,晏殊奉真宗之命给宸妃写了墓志,写了宸妃生平,并记下她生了一女。但不知道一生谨慎的晏殊当时是否会想到,他留下的这份“笔墨”会给他将来的仕途带来影响。

(18)、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19)、“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正像是“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永恒的、不变的。春天又回来了,春天是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但你看晏殊写得那么闲谈,那么悠然,那么不着力,这是晏殊的特色。

(20)、然而,与其说晏殊明哲保身,不如说他在官场上深谙圆融处世的智慧。晏殊的处世智慧,都总结在他所写的《解厄鉴》中。他认为自己一生的顺遂和成就,并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掌握好为人处世之道。

(1)、又有宫女抱埋怨:官家你听嘛,人家外面这么快活,我们宫里面冷冷清清,一点没气氛嘛。我们也好想快活快活。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晏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生命很敏感,对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不加以轻视,并且在努力地获得一份生命的美好与快乐。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其睿智的明辨与思索,在词中通过情中有理的意境的建构,让我们看到了晏殊在繁华人生背后的理性思索。

(4)、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5)、宋仁宗答:我想了一下,祖宗之法没有烧羊夜宵的惯例,如果我一吃起来,恐怕以后天天准备,后人也形成这个习惯,就不知道要杀多少羊,想了一下,咽咽口水算了。

(6)、他曾到过永兴军。宋朝的军,不一定是军队的意思,也是指一种地方行政区划。他到永兴军,就是现在咸阳附近这一带。所以有人推测,这一首词说“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当他被派到永兴军的时候所作的。

(7)、那么,晏几道跟其他人比又如何呢?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子晋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诚为知言。”

(8)、教育。晏殊从小生长在一个文人之家,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是必然的,且从小就聪明好学,5岁就被称之为“神童”,14岁时就参加殿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秘书省是宋朝专门管理藏书的机构,拥有很多珍贵的图书资料。借此机会,晏殊在任职期间,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一个人光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后天的努力,都说“天道酬勤”,否则也只会出现方仲永的悲剧。由于晏殊的才华与品德,在18岁时受真宗赏识,做了“太子舍人”,给太子赵祯当伴读。自此之后,晏殊的人生就“开挂”了,因为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这个时期也是宋朝辉煌的时期。

(9)、在这里,冯煦将秦观跟晏几道并提。看来,在冯煦眼中,晏几道的水平能够与秦观相匹敌,他同时引用毛晋的评语,把晏氏父子比作南唐二李。

(10)、晏几道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政治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1)、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12)、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13)、就思想内容而论,其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等言语极具张力,这种幽约的风雅表达源于其一生所奉行的以柔克刚、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但这种圆融之中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冲突,于是他在行动上就常表现为跋前踬后,在艺术上则仿佛风雅不作。

(14)、晏殊此语一出,众人唏嘘不已,觉得他太傻太糊涂,得了便宜不偷着乐,还直接说透,把唾手可得的机会往外推。

(15)、这时,晏殊再次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内敛如他,当然并没有表现出摩拳擦掌想要协助新帝大干一场的张扬劲儿。但,无论他是否知道,都有另外一股被压制了11年的力量在潜滋暗长,并试图掀起一股能够涤荡被压之仇恨和点燃重新靠近权利中心的希望的浪潮。

(16)、晏殊当然也深谙这官场的潜规则,懂得说话技巧的重要性。

(17)、据传他体貌清瘦,食量也小,总喜欢带着一个饼和一条菜梗在二仙桥炼字琢句。从早到晚,赋诗作对,以此为乐。晏殊被号为神童,但他从不以神童自居,反对生而知之,认为只有刻苦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和才能。

(18)、那个时候,苏东坡的名声可谓天下皆闻,但东坡想去认识晏几道,于是他通过黄庭坚做介绍人,没想到晏几道却拒绝东坡的求见,晏说现在朝廷的当权者有一半都跟自己的父亲有关系,即使这样,自己也没工夫接见这些人。

(19)、接着,我又乘电动三轮车来到一处新建的晏殊祠堂,门上方四个字,我只认识“沙河”两字,另外两个篆体字,我辈知识面寡,无法揣测,见门口竖有一尊晏殊全身塑像,像基上镌有一对捐制的夫妇姓名。

(20)、在大门的前方空地上,看见用石材砌围的一口“晏氏古井”,据文字介绍,此井属于募捐修葺,原为晏殊家族生活之用。

上一篇:78句晏殊作品有哪些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