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主要经历
1、茨威格的经历与故事
(1)、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2)、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3)、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4)、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5)、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初的一部。
(6)、 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8)、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9)、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0)、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1)、除了传记之外,茨威格也善于写小说,特别善于用女性的视角去写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故事描述了一个女人在死之前通过一封信,对自己所暗恋的作家,展示自己凄苦痴情的一生的故事。整个故事从一封信开始展开,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到了小说之中。文中的情感与故事,都是极为感人的。“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这种感情真的会让人怅然若失、难过很久。
(12)、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3)、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14)、另外,作者还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绘与其所取得的成就两相对比,更突显了列夫托尔斯泰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性格特征,从通篇文章来看,茨威格不仅对词语的运用精准,恰到好处,对于各种写作技巧也掌握得炉火纯青,字里行间都能够显现出夺人的语言魅力。
(15)、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16)、比喻不仅追求形似,而且力求形神兼备夸张更加托显出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17)、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8)、长得好看确实是优势,只是靠脸吃饭不持久,靠不要脸吃饭往往天长地久。
(19)、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20)、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2、茨威格的生平经历
(1)、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2)、一家人,钱算精了,心就寒了,感情也就淡了。钱散人聚,钱聚人散。
(3)、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4)、龙生龙,凤生凤,原生家庭带来的财富和贫穷,至少会伴随你的前半生,寒门出贵子挺难的。
(5)、父母是不会害自己的,他们不看好的恋情,多半不会幸福。有情并不能饮水饱,要认清楚现实。
(6)、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7)、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8)、悲哀的是,很多人认为钱可以取代一切。真正让人悲痛的是,钱真的是的。
(9)、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1)、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12)、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的小说以带有精神分析印记而出名,他擅长于探究人们的内心世界。
(13)、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4)、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15)、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6)、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7)、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9)、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20)、人生,前半生靠的是父母,中间段主要看伴侣,后半生就是拼子女的能耐。当然,如果你自身实力很强,靠自己就足够了,也是稳妥的。
3、茨威格简介20字
(1)、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
(2)、首先,茨威格善于写传记,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他在撰写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的时候,并不只是简单的记述一下人物的生平、抒发抒发评论,而是带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眼光审视这个人物的一生,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揣摩,力图将每个人物都“复活”在读者的眼前。所以本期书单的第一本书就是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在这本书中,他描写了在他心中数个可以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并以此对其中的英雄人物展开描写,将这些英雄形象近乎圆满的塑造出来。这本书中的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情绪很容易让读者们沉醉。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其背后所透露出的是茨威格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3)、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4)、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5)、争吵时记住不要超过5句话,如果解决不了矛盾,请立即离开现场,进行冷处理,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与伤害。
(6)、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7)、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8)、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9)、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0)、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1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12)、人生在世,变化无常,得过且过,不多强求,诸事随缘。强求他人,为难自己,都是下策。
(13)、除非有的把握,否则不要轻易开口借钱,富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将钱看得更重,就算特别亲近的关系,一谈钱就见外了。
(14)、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5)、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6)、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种灾难,要给彼此缓冲的空间。人生如尺,必须有度。好的关系是:亲疏有度,相看不厌,久处不累。
(17)、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8)、合不来的人,面子上过得去就行,没必要非得让对方知道,这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19)、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20)、《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后一部中篇小说。
4、茨威格的人生经历
(1)、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2)、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3)、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4)、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5)、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6)、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7)、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8)、人和人之间都是见一面少一面,也许一个转身就是永不再见,没有来日方长,只有人生苦短。
(9)、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0)、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1)、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2)、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