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
1、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在《玛丽·安托内特传》中,茨威格自始至终把玛丽·安托内特和路易十六进行对比,并认为在他们所有的性格特征上,直至体内的神经纤维,血液循环和感情流露,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2)、看重精神生活的人,其高境界就是永远自由,做人的自由,做事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自由本义上的自由。——《世界正变得单调》
(3)、比如《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敏感的少女加意提防公开显示自己的幸福,因为爱情如同一件有上百个容易损坏的地方的艺术品,随着笨手笨脚的人一声惊恐的喊叫就会彻底粉碎;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四十岁的女主人公在瞬间激情的驱使下委身于连姓名也不知道的赌徒,在这一个小时里,一片看不见的大海里的千重细浪把时间撕得粉碎;比如《灼人的秘密》小男孩被出轨的母亲拥在怀里,多年以后他才认识到母亲的泪水是一个老之将至的人的誓言,从那一刻起,她只属于他,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与自己的欲念诀别;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在临终前写下的长信中反复说的这句话,是表白,还是哀怨?
(4)、《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淋漓尽致地表了不自觉的冲动和理智之间的搏斗。
(5)、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被关三天的禁闭,出来时,他轻松对狱友说,他并不孤单,因为有莫扎特与他作伴。但是,如果,三天变成三周,三周变成三个月,甚至是三年,人类终是有极限的。
(6)、此刻,孩子对这一切还不理解,但是他觉得能这样被爱太幸福了,他感到这种爱又把他同世界上伟大的秘密交织在一起。”
(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8)、这和茨威格在《致外国友人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过去因为友谊和共同的爱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如今我们突然被暴力拆散了。但是,在我的内心里却没有忘记远在法国、英国、俄国、比利时等异国他乡许多和我有着兄弟般友爱情谊的伙伴们。我要比现在我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更为深刻地忠实于你们,我们要使我们人道的友谊成为所有民族间友谊的典范。”在《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的创作中,这一特点更明显。茨威格希望这部传记作品“将是一首对于失败的颂歌”。他还明言,他传写伊拉斯谟这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因为他就像当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德国人遭受希特勒迫害一样,他要通过类比进行描述,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阐释这一类型的人。
(9)、「 在这一个小时里,一片看不见的大海里的千重细浪把时间撕得粉碎。」
(10)、一个人一辈子只死死地盯着看一生中的一点,只盯着看其中的一天,实在无法忍受。
(11)、他在一些人物传记中从“力比多”(即性力,由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的视角来分析传主的心理、性格成因及命运等。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BriefeinerUnbekannte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在国内出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3)、Laconfusiondessentiments
(14)、第由于以上两方面继而影响了巴尔扎克的爱情观,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请你给我物色任何一个拥有财产的富孀”。童年时代与母亲的关系,使他一方面惧怕厌恶母亲,另一方面又无比渴望母爱,导致他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所以他一生都在追求母亲般的情人。
(15)、更主要的是,卡斯特里奥这位谦逊而高尚的学者忠于自己的良心毅然决然地走出书斋,凭着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斗志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无视全民的集体疯狂。
(16)、《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17)、他的初恋对象劳拉·德·柏尔尼,是位年已45岁、生过9个孩子、已经当上了外祖母的女人。他后来苦苦追求的德·亚勃朗台公爵夫人、珠尔玛·卡洛夫人、德·卡斯特利公爵夫人、德·郝思嘉夫人等,都不是年轻的姑娘。
(18)、女人拒绝异性的追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即使拒绝了一个热烈爱情,也不会被认为残酷,但是,如果命运女神乱了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怯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无把握的异性献出她的热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淡和拒绝时,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男人拒绝女人的追求,等于损伤她的高贵的自尊。
(19)、故事以一位维也纳的男作家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为开头,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20)、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2、茨威格主要作品有小说什么传记
(1)、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道士张瑶星之口,喝斥了国破家亡后恋念未消的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茨威格也不局限于写情情爱爱,他的现实眼光与家国情怀同样令人感佩。由于犹太人的身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茨威格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1942年,茨威格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在传记文学创作中,寄托和表达和平主义理想与人道主义情怀。
(3)、茨威格通过肖像描写,凸显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忧郁的神情、悲哀的气质和智慧的神采。
(4)、300元。获赠蒋勋先生美学书一本,龙应台“人生三书”其中一本,静播频道签章笔记本,仓央嘉措版书签。
(5)、男主角曾出演《权利的游戏》里的少狼主,虽然面容看上去与“出身清贫”这个设定不大搭得上……
(6)、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7)、在传写托尔斯泰时,专门用“肖像”一节来描写托尔斯泰那张普通农民的面孔:青年时代的托尔斯泰,面孔轮廓是粗线条的,外貌毫无艺术感,显得很粗野,几乎是平庸粗俗;头顶上是密集而杂乱的一束束头发,像是晃动的浪花;眉毛粗壮,像是扭结在一起的树根,又像是茂盛的灌木;稠密的胡须,像是主教式的胡子,如波涛涌流;这张脸是每个俄国人都可以有的脸,平凡而又平常。但是,在这张平凡无比、平常至极的脸上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茨威格认为这犀利、审视的目光,是无法防御的,在这种穿透力极强的目光面前没人能够撒谎。
(8)、《三大师传》的创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沙文主义盛行的可怕岁月开始写作的。
(9)、1936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国被掌权者查禁。他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了。1938年奥地利也陷入了纳粹的掌控,茨威格移民英国。他跟夏洛特·阿尔特曼(CharlotteAltman)结了婚。
(10)、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评价道:“作者(茨威格)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茨威格写得凝练,但并不枯燥,材料建材适度,描绘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
(11)、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小说《昨日之旅》。出身清贫的化学博士,偏偏与老板的夫人苦苦相恋,难以如愿,又被一场战争打断爱情的“春梦”,只能追忆,无法重温。
(12)、在《一个政治家的画像——约瑟夫·富歇》中,茨威格将富歇与罗伯斯比尔、塔列朗、科洛、巴贝夫、巴拉斯甚至拿破仑进行对比,在比较中揭示了这个历经三朝的“变色龙”所具有的“不动声色的冷血性格”。
(13)、善良有时是把刀,会砍向你本想善待的人。这种心灵折磨,远超过自己遭遇别人的伤害,苦不堪言,无以言表。读《心灵的焦灼》,心有戚戚。
(14)、茨威格之所以对加尔文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当年此人在日内瓦城里所进行的思想统治竟然在20世纪以不同名义、相同方式在世界某些地区死灰复燃。
(15)、整本书,打动我的,应属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之旅。我对人类挑战极限的故事会永远感兴趣。在这个故事中,让我震颤不已的是,英雄的日记后来被人发现,这不仅让我们确知了他的死亡历程,更真切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的英雄之心。
(16)、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7)、本期书评君联合当当网,给喜欢茨威格的朋友们带来了福利:购买本期推荐的《茨威格精选集》,可以在当当五折的基础上,再享受“100-20”的优惠福利。(满减规则,见底部介绍)
(18)、到这时候,这座城市,这座对我来说如此陌生,如此毫无意义地在我身边喧嚣轰响的城市,才获得了生气,到这时候,我才重新复活,因为我感觉到了你的存在,你,我永恒的梦。我没有想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你和我那抬头仰望的目光之间只相隔你窗户的一层玻璃,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我抬头看啊,看啊:那儿有灯光,那儿是房子,那儿是你,那儿就是我的天地。两年来我朝思暮想的这一时刻,如今总算盼到了。这个漫长的夜晚天气温和,夜雾弥漫,我一直站在你的窗下,直到灯光熄灭。
(19)、四本书都不厚重,写的全是小人物的爱恨欲念,难得的是茨威格的丝丝入扣,音韵铿锵。
(20)、一个平庸之辈能抓住机缘使自己平步青云,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滑铁卢的一分钟》
3、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自考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2)、这是一部散文式的回忆录。作者记录的是二战前的欧洲,不是全景式的历史,但因作者细腻的感受与观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反而会给人极完整的记忆。
(3)、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大量删减,善于舍弃,力求精炼。
(4)、要是一生中有那么一个瞬间干了点荒唐的事情,那也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摆脱不了我们用把握不定的概念称之为良心的东西。
(5)、“越走近他的生活,那罩在我老师可爱的脸上的清清楚楚的阴影就越使我感到压抑,那是一种高尚地克制着的高尚的伤感,它从来都没有降低为过分粗暴的怨天尤人或无来由的愤懑;如果说他在第一个小时里吸引我这个陌生人的是他的语言的那种类似火山爆发前的红光,那么他现在使我这个知己更加感动的则是他的沉默,是飘浮在他的额头上的愁云。什么也不能像高尚男人的阴郁那样有力地打动一个青年人的思想:米开朗基罗的俯视自己内心的沉思者,贝多芬那痛苦地向里收敛的嘴,这些悲剧性的面部模型比莫扎特的银铃般的旋律和达芬奇的人物周围的明亮的光线会更加强烈地感动一个未定型的人。
(6)、在传主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为伟大人物、英雄人物作传,而是选择那些虽然充满悲剧色彩或者是失败者,却以自己的言行对时代、对历史发生影响的人物;
(7)、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打破沉默,大义凛然地抗议人类自相残杀的暴行,为遭受苦难的同行者提供帮助和支持,作为被压制的人权的代表向独裁者提出控诉与挑战。
(8)、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
(9)、护封和内封,来自设计师尚燕平,当时大家都怀着要做一套“美茨威格”的野心呢
(10)、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中国版,她和姜文担纲男女主角。男女主角正是嫩得掐出水来的年纪,可惜人生不只如初见……
(11)、主演:尤尔根斯·库尔特、克莱尔·布鲁姆 等
(12)、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3)、通过简洁明晰而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来透视传主的心理、性格,从而使传主形象真实生动,具有立体感,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之感;
(14)、每一个对欧洲文明感兴趣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
(15)、“他的目光落到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个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16)、安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氛围。正如一只装满液体的瓶子,摇晃过后,一旦安放在桌子上就会出现沉淀物。人也是如此,经过动乱后的冷静思考,可以凸现出人性中不为人知的潜藏部分。——《断头王后》
(17)、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他的传记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在风雨中抱紧自由,茨威格选择在历史中抱紧自由。在《良心反对暴力》中,他以如椽之笔,生动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片断。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日内瓦清除了天主教专制统治的影响,却建立了新教神权政治的独裁,压制所有信念,西班牙神学家、科学家塞尔维特因此被判处火刑。
(18)、如在《玛丽·安托内特传》中,玛丽·安托内特15岁时嫁给年仅l6岁的法兰西王太子即后来的路易十六。可是新婚之夜,由于:“太子生理上令人难堪的障碍。房事不能进行,……今天和明天没有完成,今后几年仍然如此”。路易十六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性无能却使他性格胆怯、懦弱、迟钝、笨拙,缺乏自信心、意志力和主见,延宕迟疑。
(19)、「 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越接近无限。」
(20)、无处释放的“力比多”能量形成了其享乐、放纵的性格和人生观,并导致了在逍遥自在的人中,她是逍遥的;在挥霍无度的人中,她是挥霍的,在香艳风流和卖弄风情的女人中,她是风流、有意卖俏的。
4、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多选
(1)、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能打动人的地方。
(2)、1942年2月22日,在完成了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后,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的家中自杀。在绝命书中,他感激巴西给他带来的美好,但后,自己的力量还是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于是,他决定不失尊严地结束生命。
(3)、他们的斗争是独立与专制、冷静与盲从、追随个性与墨守成规、人性与暴政的斗争。当后人回望他们之间的斗争时,就不得不在“意识或是理念、人道或是政权、独立的个体或是整个社会”中作出抉择。
(4)、奥地利人斯蒂芬·茨威格,著名小说家,而且不仅仅是小说家,他的一部又一部传记,一般人一生中能弄出一部,而且还能弄出那样的水平,也就不错了。斯蒂芬·茨威格不仅是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这本《三作家》的《德译英原序》告诉人们:“茨威格在欧洲大陆评论界的领袖地位无人匹敌,连高尔基和罗兰这样的人都承认其高超的艺术修养。”
(5)、在茨威格的作品中,具知名度的无疑是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人物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6)、《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7)、纵观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普遍和成功,他往往在比较中客观地、公正地揭示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命运归宿,探寻传主性格成因、言行根由,从而使读者对传主的心理、言行、性格、命运等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8)、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9)、《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后一部中篇小说。
(1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1)、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12)、01 利用精神分析学,对传主进行鲜明而突出的心理分析茨威格对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其人和学说十分崇敬和熟悉,继而在思想观念、小说创作、传记写作等方面深受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13)、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14)、茨威格以史为鉴,以古喻今,折射现实,却并非脱离现实,神游历史;而是通过传记文学来服务于现实斗争。他是通过传记文学创作,期望实现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性谅解。
(15)、从皇帝拿破仑到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从“逃犯”航海家巴尔博亚到创作出《马赛曲》的普通小兵鲁日,茨威格的目光不只是朝着那些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他同样看到了更多平凡小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他用一个个故事,向强者致敬,向失败者还以其应有的尊严。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作家茨威格追求一生的精神品质:平等,尊重,美。
(16)、从来没有一个的时代,那时的欧洲,仍有很多保守的习俗与观念。但读这本书,我会被那个世界深深感动。在这里,我能读到一种真实而立体的高贵。这高贵中,既有对名誉的爱惜,也有对艺术的至真热爱,尤其后者让我十足钦羡。科技是强有力的,增加了世界的宽度,而艺术则独有生命,给这世界涂抹上了好看的色彩。
(17)、2001年法国同名电视剧,导演为雅克·德瑞(JacquesDeray),伊莲·雅各(IrèneJacob)饰演女主角。
(18)、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19)、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20)、作为女王,玛丽·斯图亚特高贵的身份是天生注定的,是通过继承获得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合法的女王;伊丽莎白却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生命争来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身份受到怀疑的女王。
5、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是
(1)、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2)、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小说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是个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嫉妒,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
(3)、这封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贰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情窦初开,暗恋着邻居青年作家。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只求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也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社会的歧视、贫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她一生念念不忘这段恋情,直到他俩爱情的结晶,由她独自抚养的儿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之际,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记述了这则近乎荒诞却又真实,令人叹为观止的悲惨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却对此一无所知。
(4)、1941年他出版了强烈控诉法西斯对思想的专制统治的经典名作《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和自传《昨日的世界(DieWeltvonGestern)》。
(5)、沪上青年编辑荐书活动得到了上海市编辑学会的大力支持。书香上海将联合上海市编辑学会,于2017年2月评出“沪上具人气青年编辑”十人!
(6)、《三大师传》是茨威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撰写的第一部传记著作,虽然关于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三篇传记在写法上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利用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分析的方法却是贯彻始终的。
(7)、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8)、《昨日的世界》回顾了茨威格的一生,从童年求学到漫游欧洲,与无数文化名人的交往,亲眼见证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艺术与文明一段黄金爆发期,以及世界大战带给他以及一整代欧洲人的幻灭:
(9)、24HoursintheLifeofaWoman
(10)、首先是母爱的缺失,巴尔扎克出生不久,就被送出家门寄养在陌生人家,从没得到过母爱,所以他说:“我从来不曾有过母亲”,“我母亲是我一生中所遭受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其次是对金钱的追逐,由于崇拜金钱的父母的影响,加之生计的艰辛,他才进行了一系列投机经商活动,但每次投机只是使他债务的堤坝越筑越高,这种经历使他对金钱有了切身体验。
(11)、由于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丈夫,在妻子面前感到羞愧,这种羞愧持续愈久,他就愈可悲地听从她,妻子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想要的一切,他对妻子也就毫无抵抗能力,他无限地迁就她来赎取内心的负罪感。
(12)、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真相;
(1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茨威格的代表作,早出版于1927年,由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茨威格选取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集中展现人类命运的跌宕和伟大心灵的力量。
(14)、“我这一生中可曾有过比那一小时更幸福的时光?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坐在我身旁,昨天他还陷入死亡和灾难之中,现在正惊愕地望着太阳泻下的白光,若干年的岁月似乎从他身上消逝,他仿佛又变成一个孩子,一个醉心于嬉戏的俊美男孩,睁着一双喜极而狂,可又充满敬畏的眼睛。在他身上使我心醉的乃是他那体贴入微的柔情:马车爬上陡坡,马儿拉车费劲,他便灵巧地跳下车去,到后面帮着推车。我要是提到一朵花的名字,或指一指路边的一朵花,他就奔过去把它摘来。被昨天的雨水引出来的一只小乌龟正艰难地在路上爬行,他就把它拣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回绿草丛中,不让后面驰来的马车把它碾碎。与此同时,他兴高采烈地讲述逗乐优美的事情:我相信,这种笑声对他是一种拯救,因为他心里突然充满喜悦,心情无比陶醉,若不开怀大笑,非得引吭高歌,纵身雀跃或者大干疯事不可。”
(15)、1933年,当纳粹在德国掌权的时候,茨威格决定去伦敦。他的书不准在莱比锡的岛屿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维也纳出版。但他跟德国的联系仍在进行。1935年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歌剧《沉默的女子(DieschweigsameFrau)》撰写了剧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16)、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昨日之旅》
(17)、一个射手座,法语系毕业然后入行三年除了法文作者还集邮了埃科、穆齐尔、茨威格、特朗普……人生真的是酒心巧克力(醉)。每年都强行留在青年编辑队伍里,这样就可以copy前前前年的自我介绍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撮火,路人只能看到烟,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一起燃烧。我这团火还微小,路还长。
(18)、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19)、斯蒂芬·茨威格这一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与《心灵的焦灼》均为读者所熟知。他作为一个小说家,毋庸置疑。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茨威格同时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家,甚至被称为“历史上好的传记作家”。
(20)、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1)、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然后整理这篇文章的编辑对这部电影特别想吐槽,内容如下:
(2)、本期书单文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编辑:高贵兵。
(3)、茨威格在对比中指出他们的不同,卡萨诺瓦注重对自我肉体享乐的记录,斯汤达注重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分析,托尔斯泰注重对自我道德精神的反省。
(4)、他让歌德作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人共同的对立面的典型贯穿全书。
(5)、“单纯想说这个意大利版海报,上面黄色的一行宣传语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鉴于这是一部早来了半个多世纪的《消失的爱情》,我只能说茨威格巨巨套路真的很深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