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席勒
1、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
(1)、原始社会认为有一种超越自然力的神灵在主宰着自然和人类自己,从而诞生了巫术和宗教说,在巫术活动中产生了早期的游戏、舞蹈和绘画,人们在祭祀活动中逐渐用舞蹈竞技和奖励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如古奥运会,但体育的起源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种种实践活动,巫术和宗教并非体育起源的初动力。
(2)、在你的LSIX照片中,沙漠的色彩的鲜明,似乎已经看不出是沙漠了,而成为了颜色本身的盛宴,你是故意这样做的么?
(3)、Itmightbeamirrorofmyinnerneedoforder.Icanmuchbetterputeverythinginplacewhentherearen’tmanydetailsaround.FurthermoreIliketoloosemyselfinsmoothvariations,whenthere’stoomuchinformationaroundthisisn’tpossible.
(4)、海因里希·海涅、席勒、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莱辛、荷尔德林等。
(5)、学校实行严密的监视制度,阻止学生们接触新的思想。然而追逐自由的灵魂是无法被囚禁的。冒着巨大的风险,席勒与几位朋友一起暗中组建了“反对派诗歌俱乐部”,且一直未被发现。而此时的德国又爆发了崇尚自由与自然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军事学院的雅各布·阿贝尔教授把当时德国流传的重要作品,如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介绍给了席勒。这位令人尊敬的教授是席勒黑暗学校生活的一束光,为席勒打开了通往光亮世界的大门,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6)、宇宙是一大相互联系的网络整体,任何一物(包括一人一事),都是这一大互联网上的一个交叉点,一方面每个交叉点都因其所处交叉地位(时间点和空间点)、交叉方式之不同而各有各自的特性。就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我性;另一方面,每物又都不能脱离他者而独存,其他万物都与之有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的依存关系,这些互联关系构成每物之生成因素,这也就是说,个体与天地万物融通为一体,我称之为“万有相通”。我把“万有相通”这两方面的内涵简单概括为:“万物各不相同而又相互融通。”当今的互联网正体现出如下两个特点:互联网既为人们提供了每个人自我表现的自由而又深入的平台,又为人们提供了迅速而广泛地相互交流——相互融通的天地。这两个突出特点为“万有相通”的实现提供了基本条件。
(7)、我不喜欢拿着相机急速地拍。我更偏好慢慢地拍摄,“慢工出细活”嘛!大画幅相机,在这方面堪称。如果我用方便快捷的数码相机拍摄,我会迷失的。这样的方式让我更深度地思考我要拍的东西。
(8)、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
(9)、当然,我在大学里专业是人类学,它给予了我看待世界的思维框架。现代人生活在人造物的世界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就是人造物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席勒把“自然(Nature)”解释得很清楚,一个是外在自然(现实),一个是内在自然(人的本性)。
(10)、用战争说解释体育的起源始于德国菲特的《体育百科全书》,人们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常常采用各种手段训练士兵,并且随着战争的发展,又创造出更多的属于军事手段的体育项目,如举重、摔跤、蹴鞠、赛马、射箭等,这些项目终也演变成为了体育竞赛活动,战争对体育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1)、1792年席勒在获得了生活的经济保障之后,便开始了康德(1724~1804年)哲学的研究,从而进入了美学的殿堂。1793年初,席勒以书信的方式与克尔纳探讨了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何在。这七封信后来以《论美书简》的方式发表。接着席勒又发表了《论秀美与尊严》,指出秀美是美的心灵的表现,而尊严是崇高思想的表现。接下来,在《论崇高》中指出,假如没有崇高,美就会迫使我们忘记自己的尊严,也就无法成为道德的人。1794年,他把“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共27封(即《美育书简》)寄给了他的丹麦赞助人奥古斯滕堡公爵。原稿在哥本哈根宫廷中被焚,只保留了部分抄本。席勒又对原稿重新加工或改写,将其发表于1795年的《时序女神》杂志上。
(12)、WhenitcomestophotographyIhatetohavetohurryupdecisions.IliketotakeitslowlyandloosemyselfinwhatI’mphotographing.Shootinginlargeformatfilmisjustperfect
(13)、夜幕降临时,周遭无比漆黑,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纯黑,而且我还听到了来自地心的声音。就这么在黑暗中听了一夜,以至于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觉得有东西要复活了一般,这种感觉特别宏伟。
(14)、黑格尔,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15)、但是,席勒的论述还过于简单,我想从前述宇宙是一大互联网的角度谈谈审美境界之万有相通的内涵。
(16)、在拍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麻烦?比如低温与饥饿、设备出故障等等?
(17)、.春天虽然飞去了,却引来竞芳斗翠的万物;/百花虽然凋零了,却给我们留下了花的种子。 ——席勒
(18)、希腊杰作的一般主要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他的表面多么波涛汹涌,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在一切激情里面。
(19)、他认为人具有两种冲动,一是感性冲动,二是理性冲动,然而无论是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冲动都具有强迫性,而游戏冲动则是纯粹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动形象,是感性与理性、质料与形式、物质世界与其形象显现统一而生成的。因此,以美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
(20)、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2、德国哲学家席勒写成了
(1)、每个生命都是完整的和谐自足的状态,不应该沦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零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将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自然本性重新唤起。
(2)、早在学校时,席勒便开始了剧本创作。他以德国作家舒巴特的一个短篇小说《关于人的心灵的故事》为素材,将主题转向反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1781年完成了第一部剧本《强盗》。该剧于1782年1月在曼海姆国家剧院上演,大获成功。他相继又创作了《斐艾斯柯》《阴谋与爱情》以及《唐•卡洛斯》等。后两部作品被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谱曲改编为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3)、《时序女神》这个文艺刊物是1794年由席勒与洪堡、费希特等人一起发起和主编的。为了扩大影响,需要取得大公的枢密顾问、大诗人歌德(1749~1832年)的支持和稿件。此前席勒曾与歌德谋过面。由于歌德的高傲,两人不欢而散。席勒由此对歌德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次不得已用极其谦恭的语气给歌德写了信。信发出以后,出乎预料地很快接到了歌德的回信。歌德说,以万分欣喜、高兴的心情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这个时期,歌德的文艺创作正陷于半沉寂状态,他把许多时间转入自然科学研究,在文艺上正需要有人给以激励。
(4)、个体性自我被淹没于盲从统治者意志的社会群体之中,一切都依赖个人所属之社会群体,思想言行都听命于父母、家族以及后唯专制皇帝之命是从。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为人由己”,虽有从自我真情出发而为仁的思想因素,值得珍重,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人自觉地服从贵贱等级社会群体之“周礼”。孟子则更多自我独立自主的思想,笔者在《谈孔孟之别》一文中已有专门的论述。其他中国古代士人也还有这方面的思想,但就整体而言,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还是自我被淹没于群体。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自由思想极难伸张的现象。
(5)、Spendingtimealoneinnaturerecallsthoseinstinctsandrelatedemotions.AndyesofcoursethehumanisticstudiesthatIundertookhelpedtocreatemyactualmind-frame.
(6)、“主—客”关系阶段中的“自我”意识,有一个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这影响着求知的深浅程度。人在形成“自我”观念之初,往往把“自我”隐蔽在与自己亲近的社会群体(家庭、同伴集体之类)之中,言所属群体的“我们”之所言,行“我们”之所行,尚不能完全见由己出,言个体性的“自我”之所言,行“自我”之所行,“自我”的个体性、独特性尚未显现于外。心理学家称“自我”的这个阶段为“遵奉的阶段”。当“自我”进而从“我们”中凸显出来,从而把自我与所属群体的其他个人区分开来之时,这就达到了“自主阶段”。“自主阶段”的“自我”不再是隐蔽的,而是显现的,即真正具有个体性、主体性的自我。显然,“遵奉阶段”的“自我”是不自由的,只有到了“自主阶段”,“自我”才有了精神上的自由,有了独创性。
(7)、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8)、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
(9)、Attached:originalinterviewinEnglish
(10)、Wellit’safactofmodernsocietythatmanhadprogressivelydetachedhimselffromnature.Nowadaysyoucaneasilyspendallyourlifeinaman-madeenvironmentlikeacity.ButwegeneratedfromNature,ourancestorsdevelopedmanywaystoexplaintothemselvesthislivingexperience,andthatknowledgebecamepartofourgeneticsinformofinstincts.
(11)、勇敢的男人,总是不以自己为优先。——(德国)席勒
(12)、席勒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满是伤残病患的斯图加特步兵团担任军医,且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城市。作为军医的他薪资微薄,难以养活自己。1781年春天,席勒写成了剧本《强盗》,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无奈之下,席勒只好自费印刷,寄往曼海姆的出版商,进而得到了曼海姆宫廷国家剧院经理的赏识,把这部剧作搬上了舞台。1782年1月13日,席勒心怀激动,悄悄从斯图加特来到曼海姆参加此次首演。后来人们经常引用当时目击者的报道说:“剧院如同疯人院,观众个个握紧了拳头,泪珠在眼里不停的滚动……”,由此可见席勒首部剧作的成功。
(13)、搬到罗尔希小镇后的第二年,父亲便把上了小学的席勒送到了牧师莫泽尔那里学习拉丁语。这位乡村牧师是一位有教养的神学家,是幼年席勒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也是他效仿的对象。小时候,席勒和姐姐做游戏时,动不动就会扮演牧师的角色,让大家听他宣讲教义。据说,席勒后来创作的《强盗》一剧中的正直无畏的牧师形象便是以这位牧师为原型的。
(1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终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除了在文学界享有盛名,格拉斯还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格拉斯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两德统一后,格拉斯更致力于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
(15)、Theseriesaboutdesertscameupratherunconsciously.ItwasaperiodIwasn’tsureaboutwhattodowithmyphotography,iftodedicatemyselfonpersonalprojectsornot.WhenIdecidedtofollowapersonaldirectionIthenneededtochoosewhattophotograph.Theanswercameupunconsciouslyanditwasapictureofaremote,desert,farawayplace.SoIwent.
(16)、It’struethatmychoiceofshootingwithnegativeandlargeformatistoachieveapainterlylook,butapartfromthatthevividcoloursarewhatthoseduneslooklikeinparticularmomentsoftheday.Thesandthey’remadeofisanorangetintwhichchangesdramaticallyinvariousmomentsoftheday:Ifoundmyselfoverwhelmedwithcolourswhilethereandthat’swhyIdecidedtoreturnthesamefeelinginthepictures.
(17)、1782年9月,他和一位朋友一起从斯图加特军营逃出,途经法兰克福、美因茨,来到鲍尔巴赫。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流亡的生活。次年7月又回到曼海姆,并成为剧院签约的剧作家。
(18)、而当时的欧根公爵知道席勒违反命令,擅自前往曼海姆后,顿时勃然大怒,不仅关了席勒14天紧闭,且严令他再写“滑稽戏”。这迫使热爱创作的席勒进行了逃亡。席勒这次惊心动魄的逃亡初从斯图加特逃到曼海姆,历经数月,辗转于好几个城市,终又回到了曼海姆。而在这次出逃中,席勒完成了《阴谋与爱情》的第一稿。
(19)、“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诸如此类的表述,使得《意见》柔中带刚,具有不容违逆的坚定,在相当程度上了《意见》的落实。
(20)、1918年,28岁的他死在西班牙流行感冒的袭击中。在席勒的画中,灰暗、苍白、扭曲、憔悴、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3、德国哲学家席勒主要观点
(1)、黑格尔以后的现代西方思想家,一般说,都打破了自柏拉图特别是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主客关系式的思想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间有些思想家主张人与物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认识论上的“主客”关系,而首先是存在论上的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关系。他们反对传统“主—客”关系式信奉超经验的、永恒不变的、僵死的抽象概念世界,而强调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与人生不可分离的世界。海德格尔是其中著名者,万有相通的哲学在他这里有了明显的体现,值得珍视。和个人精神发展阶段中“审美境界”高于“求知境界”的过程相同,海德格尔“显隐”说的美学,代替了近代“主客关系”式所带来的“科学至上主义”,而为人所崇尚。大体上说,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当代开始进入了一个不同自我间的“对话文明阶段”,一种具有“全球意识”和“整体意识”的“万有相通”的思想文化阶段。但西方人受“主—客”关系式的思想传统的影响太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一直束缚着他们而难以超越,他们欲学彼此融通的思想,亦非易事。“万有相通”在西方现当代文化状态下,还有待完善和发展。例如被誉为“后现代艺术之父”的法国艺术家杜尚,一方面反对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方式,画一个亦开亦关的“门”,以示亦此亦彼的融通为但另一方面,他为了反对艺术脱离现实生活,提倡艺术生活化,竟放弃绘画,整天埋头于下棋的生活。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说明他还是没有脱离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方式。
(2)、可以看到,“万有相通”之“相通”,不是就离开人心的物自身而言的,若无人心,则天地万物是无意义的黑漆一团,谈不上有意义的相通。王阳明说:“人心一点灵明”是万有一体的“发窍之精处”。万有因人而相通:因人而有真假,因人有善恶,因人而有美丑,“万有相通”之“相通”,乃是随着人的认识、道德意识、审美意识之逐步前进而不断深化,直至进入审美之高层次——“显隐美”的诗意境界,人的精神就算达到了高的万有相通之境,成为席勒所说的“充分自由的人”“完全的人”。如此之境,如此之人,在现实中不可能要求人人做到,但我们可以提倡以此为人生追求的理想。“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此种理想追求和没有此种理想追求的人,其品质之高低大有区别。
(3)、Whoisyourfavoriteanthropologist?Doeshis/hertheoryinfluenceyourphotography?
(4)、席勒认为,人性既受来自“感性冲动”,即来自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物质性的限制,也受来自“理性冲动(形式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的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性的分裂。
(5)、按照一般的理解,美育即审美教育。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美育概念针对的是工业化和现代文明导致的工作的机械性、零碎性和被动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性的委顿,以期通过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活动弥合人格的分裂。
(6)、人生的第二境界,我称之为“求知的境界”,处于个人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主—客”关系的阶段。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说:“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认识到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客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外在世界的自我。”在“主—客”关系的阶段中,自我作为主体,能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人的精神自由程度大大提升了一步。黑格尔指出:人必须从低欲求的满足,“进而走进精神的元素中,努力从知识和意志中,从知识和行为中求得满足和自由。无知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异在的世界”。
(7)、我觉得,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有一种强势的文化,就是从我们记事起,我们便被告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是你应该去追求的拥有的,这就是成功,这就是你必须要做的。
(8)、西方中世纪,神的统治把尘世看作应加克服的障碍,压制了人的主体性,人不可能有自由意志,谈不上万有相通。
(9)、我喜欢的人类学家是荣格。他是分析心理学之父,专攻人类潜意识的问题。他说,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远比他们自己设想的更深奥。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思辨去完全解开心灵的隐秘世界,而无意识则可能是打开它的一把钥匙。我就是想通过拍照唤起人们的无意识,所以我拍那种心灵的感觉,而不是拍我看到的现实。
(10)、安娜伊斯·马田专访/北京地下音乐的美好青春
(11)、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
(12)、美育,一般也称审美教育。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
(13)、Inyourstatement,youhaveshowntheconcernon‘alienationfromself’.Doesyourhumanisticstudiescontributetothisfocus?DoyouthinknowadayspeoplehavebeenawayfromNature?
(14)、人生的第四境界,即高精神境界,是“审美的境界”,也可以叫作“求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之所以“高”,是因为审美意识完全超越了“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而进入了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即上述精神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第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审美意识不再像在认识关系中那样把对象预先假定为与我对立的、外在的独立自在之物,通过认识活动(通常所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到对象“是什么”。“审美意识”乃是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所谓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不再滞留在人的考虑和意识之中。对立物消逝了,自我得到了充分的自由。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审美意识中,对象不再像在“求知境界”中那样“仅仅作为存在着的个别对象”而与“主体性概念”处于外在关系中;审美意识乃是让概念显现于客观存在之中,主客统一而具有生动性,审美对象不再依存于外在之物,而由有限变为无限,由不自由变为自由。
(15)、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理论,劳动产生了教育,从而把人类从动物界继承下来的“兽性娱乐”升华为人的娱乐。另外,有学者提出“劳动游戏是劳动的产物。”那么,与游戏一脉相承的体育也应是劳动的产物,通常认为,走、跑、跳、投、攀登等人类的这些基本生活技能,是现代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劳动说认为体育是从生产劳动中产生出来的产物。
(16)、社会文化和自然精神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比如,我在美国拍摄的《LSX》系列,那个地方原本居住着许多土著印第安人,他们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完全符合当地的文化,他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
(17)、《意见》的内容全面,整体而周延。内容包括: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良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五大部分。具体涉及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良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助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这一文件放眼社会,立足于学校,“应有尽有”“面面俱到”而又重点突出地思考和论述了美育工作的问题。
(18)、一个从未有过交际的人,会把出于一般形式的礼貌而作的允诺当作殷勤的标志加以接受,当他感到失望时,他又会抱怨那是虚伪。
(19)、明清之际,更突出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兴起了反对“原始的天人合一”而转向“主—客”关系及其主体性思想的新思潮,从此到“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打破中国几千年来旧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转向西方召唤主体性、个体性和科学精神的历史。
(20)、《素描》、《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水怪》、《死亡的行列》、《水怪们》、《波尔迪·罗津斯基》、《1910年母亲之死》、《向阳花》、《青年母亲》
4、德国哲学家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思想
(1)、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2)、(3)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3)、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4)、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之是自觉到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从而力求克服对立,达到统一。弗朗西斯·培根曾公开主张人应主动征服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康德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但他只是认为物自体不能凭知性范畴、凭认识去把握,却可以凭他所谓的信仰去把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自我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在他所谓的现象界达到了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可以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要求达到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至黑格尔的“精神”说,达到了它的高峰。但只要是停留在“主—客”关系框架内认识(“求知”)论方面的统就还有主客间的外在性,不能算是终达到了人与天地万物的融通为一。西方近代人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式,以及“自我专制主义”(犹太裔法国现代哲学家莱维纳靳语)、破坏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都是源于“主—客”关系式的彼此不通的明证。
(5)、而内在自然是一种纯洁的完整的平静和谐的状态,但是近代社会尤其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是一项工作成果的一环,自己与自己创造的东西,不再有完整对应关系,那种“完整性”破碎了,人就异化了。
(6)、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的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充分尖锐地提了出来,才获得它完全的意义。近代思想文化的一条根本原则是把人逐步深入地理解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近代哲学便走进了“求知”之境,突出了认识论的问题,自然科学也由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果说,在古代哲学中,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静观的,在中世纪哲学中,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避世的,那么,在近代哲学中,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便可以说是能动的、主动的。人与外物之“相通”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形态中前进了一大步。
(7)、对啊!我不是要再现沙漠这个对象,而是要把当时我的感觉复现出来。那些沙丘在一天的不同时刻,颜色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常常感觉自己被沙漠的颜色所淹没,那是一种与大自然母亲紧紧相连的感觉。我选择用大画幅格式拍摄,就是为了想达到绘画的效果,复现我当时体会到的体验。
(8)、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d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9)、我喜欢的一句话是保罗·科埃略(PauloCoelho)说的。“如果你认为冒险是危险的,那就试一下常规;那是致命的。”
(10)、Modernscience,physicsinparticular,isgreatindescribingthebigplacewearelivingintobutthescientificmethodisempiricalandbecauseofthatdoesn’tcontemplatewhatcannotbecalculatedandvalidatedbyanexperiment.Thisautomaticallyexcludestheaccesstotheunconsciousandmillenniaofhumanspiritualevolution.Ithinkthesetwodistantpointsofview,ifmergedtogether,couldbeapowerfulwaytoinvestigatewhat theUniverseisand,ifever,why itis.
(11)、德累斯顿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之称,在德国是“文化的代言词”。席勒在克尔纳的帮助下,解除了经济危机,生活轻松愉快,这使得他对这位朋友充满了感激。在德类斯顿游玩的日子里,他们住在罗施维茨的葡萄山小舍。在与另一位“追星族”的书信中,席勒描述这段时光“我终于实现了迄今为止热切的愿望。在这里,在可爱的人们的关照下,我如同生活在天堂”。
(12)、Whatdoyouthinkthepeople’sprimevallinkwithNatureis?Doyouagreethatmodernsciencehasdestroyedtheconnection?Howdopeoplereverttothestate?
(13)、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14)、但是后来侵略者打破了这种平衡,他们建造了所谓的大城市,带来了物欲横流的文明社会。这就使得原先的土著人,他们与自然那种天然如母子的关系彻底割裂。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是“人定胜天”式的,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自然的崇高性代表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种物我不分的境界。
(15)、*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16)、章炳麟反对儒家的“天命”观,断言“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
(17)、Whatdoyouthinkoftheconsumeristicsocietywearelivinginandhowshouldpeoplegetalongwiththatsocietywell?
(18)、1804年对席勒来说是辉煌的一年,他的历史剧《威廉•退尔》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这一年也是他深受疾病折磨的一年,他的病情不断加重。5月份,他带着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专程去柏林观光。柏林国家剧院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敬意,连续上演了他的四部戏剧:《墨西拿的新娘》《奥尔良的姑娘》《华伦斯坦之死》和《强盗》。普鲁士皇太子特地在皇宫设宴招待席勒一家。女皇还希望席勒来柏林居住,并在国家戏剧学院任教。
(19)、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20)、德国的两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但他们卓越的成就,却是作为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搜集家,以几十年时间(1812-1857)完成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现在俗称的“格林童话”,它包括200多篇童话和600多篇故事。其中的代表作如《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均脍炙人口。由于这些童话源自民间故事,作为学者的格林兄弟又力图保持它们的原貌,因此其中篇章大多显得比较粗糙,更适合低幼儿童阅读。
5、德国哲学家席勒作品
(1)、埃贡·席勒生于奥地利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波希米亚的捷克克鲁姆洛夫。小时候,席勒曾去由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所开设的学校,当时他的美术老师K。L。史特劳区就已发现他的艺术天份,并支持他朝艺术界继续发展。
(2)、InmysearchforpurenessIfoundthatwhenalandscapepresentedanysignofmanorinteractionwithman,e.g.aroad,itwaslessspiritual.Asthatdetailcontextualisedithereandnow.Thiswasagainstmyfeelings,aswhenIwasshootingIhadtheimpressionofbeinginatime-lesssituation.Thelandscapecouldhaveexistedinanymomentofthehistoryoftheuniverse,pastorfuture,andpossiblyalsoeverywhere,notnecessarilyonourplanet.
(3)、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往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4)、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
(5)、 “五四”运动所提出的“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从思想根源上来看,可以归结为学习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式及其主体性思想。科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民主就是反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以及各种变相的封建压迫,以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两大口号是明清之际以后中国近代思想家反对“原始的天人合一”,重视“主—客”关系及其主体性思想的概括与总结。“五四”运动轰然打开了几千年来封闭不通的传统思想文化形态的大门,向着“万有相通”的形态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堪称“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尽管它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晚了几百年。
(6)、西方思想文化史是从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观,经过“主—客”关系,进而初步进入“后主—客”关系的发展史。
(7)、为什么你的作品里一般没有人,甚至连动物都没有?
(8)、Youhadmentionedthereisaclashingdifferencebetweenthemajestyandspiritualityofthesceneriesandthevaluesofcontemporarysociety.Canyouexplainmoreaboutthistous?
(9)、因为我觉得沙漠之中蕴藏着现代人内心需要的力量。现代人是远离自然本性的群体,内心完整和谐的自我状态,被社会分工机制给割裂了。
(10)、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11)、我们的心灵一当受到过度惊吓,眼睛便会在任何一个墙旮旯看见魔鬼。——(露意丝)
(12)、Isthereanyimpressiveexperienceinyoursolotrips?
(13)、“五四”运动以后,我们为科学和民主,为伸张人的主体性所走的道路实在太曲折。“五四”以后的军阀混战和国民d反动统治,窒息了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本来是中国人民沿着“五四”所开辟的道路前进中的一次解放人的主体性的运动,但很快就受到各种“左”的教条主义的干扰。只求相同、不容相异的封闭不通的“原始天人合一”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尽管我们也应当承认,“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精神状态,其高远的诗意具有“永久的魅力”。
(14)、你喜欢的人类学家是谁?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是否影响了你的创作?
(15)、他从小就有优秀的艺术天赋,具有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及丰富的情感。
(16)、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
(17)、人生之初,无自我意识,尚不能区分主与客,不能区分我与他人、他物。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低欲望,舍此以外,别无他求。刚出生的婴儿,吃妈妈的奶,就没有妈妈的奶在我之外的自我意识。此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我称之为“欲求的境界”,也就是上述个人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的天人合一”。处此阶段中的人,各自封闭,谈不上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交流,也就根本谈不上相通,无自由可言。
(18)、孙中山把心和物、精神与物质作了明确的区分,有较清楚的主客二分思想,他强调“心”的主体性作用,认为“心”是“万事之本源”,人可以胜天。他反对封建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认为道德的本原不在“天理”,而在于人类互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