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作用
1、舆论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1)、媒体。“网络草根”舆论在群体性事件究竟充当什么性质的角色很大程度取决于传统主流媒体的反应,如果传统媒体敏锐捕捉到事件发生的端倪,并且报道充分全面,那么“网络草根”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就可能充当社会稳定的“安全阀”。而如果传统媒体行动滞后,并且报道有失偏颇,那么“网络草根”舆论则可能就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高压锅”。
(2)、第先进的阶层和发达地区愈来愈成为舆论的晴雨表。现代社会生活不停地动荡,交往频繁程度的差距迅速拉开,于是在各方面和各地的舆论中,自然出现了“带头羊”。这种舆论的“位差”成为现代舆论演进的动力之一。
(3)、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原《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舆论学、传播学。1973-197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76-1978年为《光明日报》编辑。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师从温济泽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要著作有《精神交往论》(1993)、《舆论学》(1999)、《世界新闻传播史》(200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200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2006)、《传播学纲要》(2007)、《新闻理论十讲》(2008)、《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2009)、《艰难的新闻自律》(2010)等。
(4)、⒉表现形式立体化: 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5)、危机的后一个阶段是消退期。在此时期,危机事件的强度大大降低,已经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社会生活秩序也开始逐步回到正轨。此时,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对危机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对处理危机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避免危机再次爆发,或能够在下次危机发生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消退期媒体的反思功能绝不仅仅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反思,这种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整体反思,而媒体是这场反思的平台,媒体从业人员是社会反思的记录者。虽然社会反思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但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媒体表达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并因此影响公共舆论,进而可能影响公共政策。也就是说,当危机进入消退期后,媒体要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和科学反思,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建立。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有时又称“舆论的韧性”。舆论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舆论客体消失了,人们还会有所议论,因为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其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多少年。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通过它的持续性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7)、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扩大器”。网络自媒体、网络论坛赋予了公民话语权,但同时,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矛盾爆发期,一些权益受损的民众,在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通过自媒体和论坛来进行维权,且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实制造轰动效应,不明真相的网民往往会被鼓动情绪而产生群体事件。
(8)、正确理解并运用好“第四权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d性原则,把握舆论导向,服务中心工作。“第四权力”切忌高浮虚夸,而应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新闻宣传一旦成为“叶公好龙”式的空谈,也就失去了对其他工作的引领,失去了“第四权力”中公权力的地位。因此,“第四权力”运用得好与坏、对与错,不应凭个人好恶来选择判断,而应在一个时间区间范围内,交由群众来判断。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善用、慎用“第四权力”,切实加强媒体监督制度化建设,赋予舆情监督以真正的权力。只有制度完善、人员完善、管理完善、制约完善,媒体所拥有的“第四权力”才能得到真正有力的保障。
(9)、第外部因素愈来愈容易引起舆论的变化。现代交往把每个人的生活同世界相连,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件也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舆论变得十分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舆论的变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程。
(10)、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还会发生,但若对眼下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几乎同步发布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就会很短。
(11)、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一般把“有争议”作为舆论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那么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
(12)、除了扮演危机反思者的角色外,媒体还应进行危机教育。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危机事件在不同的公众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公众对危机信息越是了解,防范能力就越强,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就越高。如果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信息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就会形成对危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在危机发生时面对多元的信息环境就会有更强的鉴别力,谣言在这样的人群中就失去了扩散的基础。当危机爆发时,具有危机意识的公众,又是社会针对危机采取理性行为的基础。因为对于危机问题的解决需要公民更多“内在性的自觉”,而不仅仅是外在性的强制。因此,可以说媒体对公众危机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社会有效防范危机发生的重要条件。
(13)、第舆论的逆向反映愈来愈强烈。政治自由实际上是对公众进行的一种公民素质的训练。由于舆论主体成熟起来,舆论的独立意识得到加强。那么,现代舆论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马克思认为:首先,舆论是对权力组织和政治活动家的制约力量。其次,舆论对立法是一种推动力量。第舆论能实现普遍的社会监督。
(14)、——克拉玛依日报社深入学习d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15)、而网络论坛的出现,使得“网络意见”的形成过程在技术上可以做到跟踪观察,这些意见的强度也可以从网络论坛中每时每刻的网民发帖数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应,但是表达意见的人在一定范围内究竟有多少,能否推及整体,现在技术上难以把握。所以我们在掂量网上舆情时,需要经常问自己:这是舆论吗?
(16)、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信息量及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内容安排、结构选择等方式,使新闻报道达到了"佳状态",便于读者获得立体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新闻;另一方面,读者的意见或态度可及时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从而使新闻的立体传播效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
(17)、另外,在危机潜伏期,媒体还要担当缓释者角色。所谓“舆论缓释”,是媒体为了组织和个人能够将平时积聚的某些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法律保护前提下得到宣泄,使他们的观点和主张得以表达,以此达到缓解或者消除敌对或不满情绪的目的,维护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维护既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舆论调控。简单说,就是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要起到“稳压器”、“安全阀”的作用。在舆论缓释过程中,媒体既要客观准确地向公众通报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减少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公众恐慌;还要对公众的意见疏而不堵,并给他们提供一个政策参与的视角,让公众有一定的舆论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意见。
(18)、舆论(publicopinion)这个词汇由“公众+意见”构成。“舆”即公众,“论”即意见。
(19)、舆论的质量:含有理智与非理智成份。舆论不同于自为组织的纲领政策,可以对各种问题表现得十分理智,它的自在形态决定了它在总体上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的混合体。
(20)、对于我们民航企业来说,安全的压力始终存在,安全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越是在安全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们越是应该去疏导、引领员工的情绪力量,使其向着“自觉安全”、“我要安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一味地去预防、堵漏,单纯地强调“强制安全”与“要我安全”等理念。
2、网络舆论的作用
(1)、新闻宣传有着真实、高效、公开、公正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舆论监督被广泛地寄予厚望。这是因为,舆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政d,乃至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可以说,“第四权力”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公权力。既然是社会公权力,那么新闻宣传必来源于社会、生存于社会、监督于社会,进而服务于社会。“第四权力”形成的现实性基础,就是舆论监督,是群众权利的集合。
(2)、第政治自由愈来愈成为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舆论不发展的时代,舆论对政治自由的要求是微不足道的。动荡的现代社会生活,使得舆论发达起来,原有的种种限制人民发表意见的政策,如书报检查、金等等就愈发变得不可容忍,政治自由的各种要求被提上了日程。
(3)、马克思使用过“舆论的陪审团”、“名誉审判席”、“批判的法庭”等等用语,即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周围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制约。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特殊的精神交往形式,传统、现实、社会关系、心理因素等等交织在一起。
(4)、并非一些人发表了意见就是舆论。舆论应该有衡量的标准,否则,我们可能由于把不是舆论的意见看作舆论而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考察舆论,可以从以下八个角度来衡量。
(5)、坚守职业操守,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弘扬公平正义,塑造媒体信任度、性。
(6)、第共同利益愈来愈成为较大范围内的舆论的基础。在古代社会和中世纪,舆论依附于范围较小的共同体,稳定少变,作用有限。工业革命后,因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舆论一旦激动起来,不解决问题是很难消退的。
(7)、媒体的工作重心不仅仅是危机发生后不遗余力地报道事实与事后的舆论监督,还应在危机处于“未然态”时就及时预警。媒体在进行危机预警时,需要保持公众信息表达渠道的畅通,实现对危机信息的监测。在获得危机征兆的信息后,媒体的报道内容应该客观、真实,不能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而夸大或歪曲事实,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又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协助政府采取稳妥的措施解决问题。
(8)、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这种舆论的强烈程度,一般通过实际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估量。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常用的量表对于舆论客体的态度通常提供择一的七个选择阶梯,中心为“中立”或“无所谓”,两边分别为正反两种意见的阶梯,例如“略加肯定、肯定、肯定”和“略加否定、否定、完全否定”。
(9)、在一定范围内有三分之一多点的人持某种意见,这种由于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故它已经从少数人的意见转变为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人持某种意见,这种意见已经可以统领全局,当然更是舆论,而且成为主导舆论。
(10)、大众传媒若未能及时提供大众需要的信息,或传媒的公信力受到怀疑,都可能造成流言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尚未听到流言的人来说,这是提醒他们有这种说法,而对已经知道的人来说,媒介提到本身就证实了流言的影响力。
(11)、在社会多变的时代,流言经常发生。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3月中旬在我国发生的“抢购食盐”风潮,这是由流言的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然而,我们习惯于一出问题,就从传媒方面找“控制不力”的线索,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媒的控制。
(12)、马克思把舆论视为“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明显的表露”。他认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舆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概括了以下几点:
(13)、还有一种宏观的舆论现象,即社会动员带来的社会认识落差。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一种改革,改革总要进行社会动员,动员总得展现美好的前景,然而,改革的实际进展通常总是落后于动员时所做的承诺,于是,就发生了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所说的下面的公式:
(14)、在危机爆发时,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发挥好“上传下达”作用。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新闻媒体只是被动追随着受众的需求,受众的恐慌状况就可能被媒体的报道夸大和延长,会形成不利的社会舆论。相反,如果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手段将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公开,在尊重受众信息要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整合,能动地作出有意义的评价,在尽可能的空间内,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就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受众不断调整面对危机的心态,使社会从失序走向稳定,有效地调节社会各方面的合力,从而推动政府危机管理顺利进行。
(15)、“第四权力”是一种大众化的公正,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其作用和能力才能凸显出来。民航企业的舆情监控和新闻宣传工作,应以更深刻的认识来把握新闻舆论导向,找准定位,把握大势,服务大局,因势利导,把宣传工作的关键放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谈群众之所虑,解群众之所忧”上。民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应以开阔的思路研究宣传工作的科学发展方法,紧密结合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扩大宣传工作的影响面和覆盖面。
(16)、 “网络草根”舆论的确在反映民情、畅通表达机制上存在着优势,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与生俱来的不足,如:制造谣言煽动网络暴力;夸大阴暗助长极端情绪,引发群体事件。因此,要想更好地引导“网络草根”舆论,就必须从政府、媒体、民众三方面入手。
(17)、能充分地实现社会正义,它可以执法、司法、守法等各项法律实施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可以避免和纠正执法、司法偏差。
(18)、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所以,“适度动员”成为把握舆论的重要一环,不能把一切说得过于美好,但也不能说得很糟糕,否则动员没有意义。
(19)、我们以往习惯于以“舆论一律”的标准来防范各种不喜欢的观点。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安全的和谐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20)、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很多航空企业经营都遇到了困境,由此可能带来的就是企业内部矛盾相互叠加,员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转变。这些新的变化,从间接上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大局,都是潜在的“火山”。这就需要宣传工作拓宽视野、延伸触角,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抢占制高点。同时,宣传工作者要在新形势下充分把握与发挥“第四权力”的作用,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努力发挥舆论宣传工作在“爬坡上行”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3、简述舆论的作用
(1)、对舆论形成过程的研究,需要涉及舆论内容的文本研究、舆论强度研究、舆论存在空间内居民态度的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如果研究普通社会生活中的舆论形成过程,为了同时把握上述的几个方面,需要实时跟进调查,才能知道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强度和人们的态度,这显然对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另外,还要做好沟通平台角色。一方面,媒体可以向公众及时传递政府的态度、决策和措施,缓解公众恐慌,引导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信赖,配合政府的各项举措。另一方面,媒体可通过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在短时间内收集公众的需求、意见和态度等信息,将之传递给政府,实现民情上达,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媒体可以将自发性、盲目性的公众舆论传递给政府,使政府了解公众的关注焦点。同时,媒体还可通过访谈等形式,请一些专家学者发表看法,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目前的状况、政府应对中的成功和失误之处作出评价,并提出处理危机的建议。
(3)、三是舆论监督要注重成果运用,注重对比宣传,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刻揭示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惩前毖后,提出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的建议,推动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切实取得舆论监督的实效。
(4)、现代西方的“舆论”一词,直到18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组。这个词组包含了“人民主权”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1762年,法国启蒙学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将“公众”与“意见”组成一个概念,即“舆论”。
(5)、抢购碘盐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的循环再现。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的传闻之下人们抢购板蓝根,后来几年里发生禽流感、猪流感、大地震、泥石流,以及香蕉致癌、松花江水污染、柑蛆事件等等公共危机事件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抢购(或拒购)相关商品的风潮。
(6)、 2016年4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21万人,其中本科14万人,由北京、天津等14个省(市)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河南、广西、贵州等10个中西部省(区)招生。在高考试卷和录取不公平的“积怨”下,《通知》发布后,涉及“减招”人数多的湖北和江苏两省的考生家长纷纷采取行动抗议。
(7)、社会舆论:它作为社会多数人的意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较之其他意见具有压倒性效力。它常常有形无形地构成公众看待问题的“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并可能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作用和强化作两个方面。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
(8)、✣上述课程为cctalk2020新传考研方法论系列讲座(共7节课),目前已更新3节课,可以收看回放,干货内容比较多,适用于第一次考研、跨考新闻传播的同学,主要讲解了备考的主要核心问题:择校、复习方法、热点、真题的用法等
(9)、根据《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 2017 年 12 月底,国内通过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人口已经达 9 亿,其中手机上网数量已超 5 亿,已经超越PC端上网人数。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着网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网络不仅带动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也让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来获取信息。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具有操作便捷,平台种类多样,容易学习的特点。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主要是以信息处理的方式运行,主要依靠电信网络, 并应用发达的科学技术,跨越多种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递信息,具有强大的互动性,这是传统媒体无可匹敌的优势。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或影响对受众的分流。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电视开机率逐年降低,流失的受众基本向互联网、手机媒体转移。
(10)、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一般用占某一范围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掌握了整体中的多少,能够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者可以使整体感觉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这个在整体中的“点”显然是个临界点。应用数学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得出的计算结果,便是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
(11)、一是坚持d性和人民性相统一。d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只有站在全d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d性和人民性。根本是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方向,把体现d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媒体要坚持d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d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d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要坚持d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媒体要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舆论监督。
(12)、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
(13)、二是开展舆论监督要直面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大的政治。我们d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推进d和国家各项工作,d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仅仅依靠d内监督还不够,必须强化舆论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d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d规d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曝光力度;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揭露批评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将落脚点放在解决矛盾、改进工作上。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以社会效益为高原则,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14)、对广告市场的抢夺。报纸、电视广告收入连年急剧下降,而下降的份额基本都流向了新媒体市场。
(15)、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
(16)、群体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并且要相互作用和影响,且这个群体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比如为了满足某样需求,实现某个目标。群体事件在发生时往往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事发突然,为获得关注度往往会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以扩大事态,有的甚至会威胁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17)、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及自媒体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拥有了更多发言权,并催生了“网络草根”。但同时,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也愈来愈呈现频发态势,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络草根”在反映民情、畅通表达机制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与生俱来的不足。本文着眼于此,探讨“网络草根”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于合理管控提出建议。
(18)、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舆论不是可以随便说的。说“舆论认为”,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并且,也不要轻易把网上意见视为舆论。网民占全国人口三分之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人数,只占所有网民的2%,经常发表意见的人数更少。在具体的意见对象上,这2%的人中究竟有多少人发表意见了,无法确认。有可能极少数人激起了全社会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但是初的网上意见,即使看起来似乎很多人在发表意见,也就不过数百上千人,与整个社会的人数相比,微乎其微。
(19)、作为网络平台运营商,有必要严格审核和监控信息。同时,网络媒体还需要积极培养和发挥网络大V的作用。相较于政府部门和官方媒体对事件的解读而言,公众更愿意相信第三方且较的人士对事件的解读,所谓的旁观者清。因此,大V们对事件的解读,更容易使人信服,而多数“大V”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并发表客观、中立的观点,对缓解舆情也有积极作用。
(20)、政府。群体事件发生时,政府如果出于各种原因,或者惯性思维刻意营造“和谐”环境,有意地掩盖事件真相,就会给其他小道传言或者网络不实言论占据舆论主导留下通道,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起群体性事件部门联动处理机制,第一时间将事件的真相报告给社会,尽可能将事件隐患处置在萌芽状态,从而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安宁。此外,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尤其是相关部门需要具备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回应公众疑问。
4、舆论的作用包括哪些作用
(1)、多数人对舆论的判断常常到此为止,其实,如果不具备下面一些要素,我们听到、看到的意见不一定是舆论。
(2)、但随着互联网络进入百姓生活,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愿望都日益强烈,但是少数公共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却仍沿用旧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处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处理手段简单粗暴,甚至直接回避和拖延,以致民众不满不断积累,终导致大规模群体事件发生。
(3)、✣上述报告专门为2020新闻传播考研的同学打造,全年13期,每月一期热点报告,全年追踪学术界、业界等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热点、考点、重点及学术大咖的论文
(4)、“第四权力”无论是对安全生产、思想稳定、经营效益、组织建设,还是对精神文明、企业文化、科学发展、创新实践,都可以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5)、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存在的综合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如果说一种舆论在它存在的范围内没有产生对客体的任何影响,那么这只是一种一般的无足轻重的议论。人们所以能够感觉到周围存在着各种相近或相对立的舆论,就是由于各种舆论在相互交织中时时影响着舆论客体,促使客体朝着主导性舆论的方向发展或转变。
(6)、提高“网络草根”阶层的素质,塑造主流价值观。对于“网络草根”阶层来说,在呼吁政府加大信息透明度,保护自由表达权之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不盲信、不偏信,从而打造一个理性和高素质的“网络草根”群体。
(7)、“第四权力”既然有新闻性和社会性,那么它就一定可以引领文化、传播文化、跨越文化,乃至超越文化。新闻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全球文化交往的日渐频繁,而且借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涉及到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
(8)、一般情况下,如果持某种健康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达到8%,这就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你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达到总体的2%,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只是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时候,才需予以注意。这是运筹学的道理。一些事情做得形式上异口同声,显得颇为成功,其实已经把事情办得糟糕。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不同意见的存在是很正常的现象,高度一致反而不大正常。
(9)、舆论自身。舆论的直接表现是公开的意见,但还有许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清晰地表达意见,而只是各种情绪的流露。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不经检验而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反应。因此应把舆论自身看作是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10)、贴近生活为民服务。关注时政,关注各行各业各领域,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好声音,满足新闻需求。从而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公信力。
(11)、担当媒体“鼓”与“呼”的责任使命。把好新闻原则及舆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客观性真实性,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
(12)、如果有约三分之一多的人所持的某种意见达到“略加”点,可以说这种意见转变为舆论,并表现出相对弱的强烈程度;如果三分之二人的意见处于“”、“完全”点上,则舆论的强烈程度趋向极点。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舆论客体的知晓程度相关。了解得越清楚,对表达的意见倾向信心越强,意见的强度也就越大。
(13)、因为所有的辟谣运动都是两种交流:一是使那些未听到流言的人知道了流言;二是试图影响那些已经听到流言的人。因而,辟谣一定要确有实据,而且时间上要抢先,二者缺一条就会造成谣言的再传播。来源:文汇报2011年08月29日
(14)、 潜伏期是群体事件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力量积蓄阶段,“网络草根”舆论在这个时期承担起了议题设置和扩散的角色。以高考为例,国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和高考相联系。然而,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也一直被诟病。新浪教育统计的201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一录取率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是中国容易考好大学的地方。重点大学录取比例均超过20%,其中北京占比25%,雄踞。此外,高考移民等现象也频现。
(15)、从这个角度出发,舆论的主要功能是涉及公众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时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信服,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他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舆论的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6)、危机蔓延期是危机的各种破坏力表现得突出的时候,危机造成的破坏可能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媒体需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克服危机。在危机蔓延期,除了积极介入危机沟通外,媒体在社会安全事件中,还应扮演舆论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社会安全危机事件中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行为也容易偏激,而此时的公众更加依赖媒体,媒体的传播效力也因此被放大。这需要媒体履行其中介职责,将政府的应对措施告知公众,同时,将公众的需求和对事件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17)、这里着重说说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成的情形:舆论场效应的三个条件。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越大、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空间的开放程度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空间相互感染的因素越多或兴趣、利益的吸引力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这三种情形在同一个空间同时出现,可能很短的时间内会形成某种强烈的煽情舆论,并带来破坏性的共同行为。
(18)、社会舆论监督有助于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中国的司法应该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通过媒体等倾听社会的声音,特别是老百姓的呼声,实行司法公开,完善阳光工程,借助社会力量促进了司法内部的规范和制约,加强了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官的素质,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19)、舆论的主体:公众。这里的公众,应该是能够自主发表意见的人。如果发表意见的人不是自主的人,发出的意见不是舆论。自主公众是否形成,对于估量舆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各种社会团体(这里是指具有一定权力的团体)、d派、学校、企业和政府等的宣传部门、接待部门和公关部门,传播代表自己组织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组织社会活动,执行着一种与舆论群体性质相近的职能,但他们不是舆论的主体。现在网上意见的主体是无名的、在虚拟空间聚合的网民。
(20)、舆论针对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重要的大的公众权利,他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主要对象,这种控制又体现在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任务的监督者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