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12句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哪些名字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9-28 07:40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哪些

1、马雅可夫斯基 诗作品

(1)、作者:徐兆正,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兼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评论文章散见《读书》《今天》《当代外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

(2)、奥西普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从不会嫉妒,而他和莉莉之间的身体关系在她结识马雅可夫斯基前就已告终。“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莉莉承认道,并且补充说,“我们彼此之间爱得太热烈、太深沉了,以至于都不在乎这一点。”这种解释极端理性;可以推断,肉体关系的中止背后应藏着一些别的更为深刻的动机。或许他们在性方面并不适合彼此。但莉莉爱奥西普之热烈,就如同马雅可夫斯基爱莉莉之热烈,她不能想象自己的生命中没有奥西普——也许这也正是因为后者在情感方面表现出的克制、谨慎。

(3)、21格里耶:《关于某些过时的定义》,《为了一种新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4)、马雅可夫斯基,这位文艺街垒上的革命诗人,把爱情当成自己的一切,后选择了一种让所有人都倍感痛心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死后5年,斯大林重整文化圈,他的声望才被推至到顶点,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

(5)、(吉他:华山 吉他/合成器:王闯 贝司:宋阳 鼓:毛毛)

(6)、如果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停留于自身,不仅世界找不到出口,而且人类自身也没有出路。当许多诗人都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徘徊挣扎时,吉狄马加多年以前的作品《一个彝人的梦想》组诗,就是超越自我,站在民族历史与故土的高地,游弋于词语的梦乡,成为了中国诗歌的重要地标。后来他走上青藏高原,仰望雪山,以自在观照他在,创作出长诗《雪豹》。近期,他又撩开历史的迷雾和烟云,将眼光投向上世纪初革命诗歌的巅峰诗人,写下近500行的《致马雅可夫斯基》(见《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一诗。这首诗用精彩的语言逼近、抵达了马雅可夫斯基神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革命激情与诗歌艺术结合的胜境。

(7)、我们在今天当然可以轻松地说,被政客摒弃恰恰是好作品的反面证明,可是想想革命后的那些恐怖年代,想想1921年被杀害的诗人古米廖夫,1922年被送上哲学船驱逐到国外的那一百六十多名哲学家、作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数学家,革命的阴影和反作用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对革命抱有纯粹的激情,一方面可能也有某种自保的心理,马雅可夫斯基在整个二十年代勤奋工作,像一个游吟诗人一样到处演讲,朗诵,鼓吹革命,并以自己真诚的诗篇歌颂革命、甚至歌颂几乎判决自己作品死刑的革命领袖。马雅可夫斯基试图紧跟革命的洪流,不被革命的巨轮抛弃。既然立体未来主义在新政权下已经不受待见,那么就改弦更张,变身为立体共产主义,变成列夫,变成莱夫,不同的旗号下自然有不同的纲领,但总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观念还是未来主义时期确立的那些东西(这些不变的东西,这些对形式一以贯之地坚持,其实正是马雅可夫斯基作品质量的,但却不利于挣得当局的信任),后来自然也有新成员加入,但是其才能都远远不能和第一代立体未来主义者相匹敌,这些新成员无力给新的旗号增添任何有益的东西,无论是提升诗艺本身还是仅仅就争取到当局的信任这功利性的层面。这些不停改换的旗号,在我看来主要还是为了抢得苏维埃政权治下文学艺术的话语权,那意味着什么——出版的顺畅,扩大的名声,优厚的利益,或者至少是生存。但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所有的期望终都化为泡影。

(8)、在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中,莉丽·布里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对他创作产生过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避开莉丽·布里克就不可能全面了解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也不可能真正认识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

(9)、主演:王梓行、毛雪雯、齐林、丁韶仪、蔡舒婕、肖鼎臣、朱昊、王廷、张钿悦、王颖、李晨暘、王尧

(10)、张钧诚、刘君张志明、刘鸿飞、韩静、李靖雯、陈琳、魏熙、王鑫雨、王宇迪、徐文宣、张洪宇

(11)、早在库塔伊西文理中学学习时,马雅可夫斯基就看到了革命读物,然而与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产生更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因为家里的租客。中学四年级时,他加入了社会民主工d(РСДРП)的学生小组,大概又过了一年,他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d多数派(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与此同时他因交不出学费而被中学开除。

(12)、除此,中国对马雅可夫斯基亦有很高的热情,他的诗歌几乎全部被译为汉语,家喻户晓。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文体的风格更是影响了中国几代诗人。和他创作的《列宁》一样,马雅可夫斯基是跨时代的标志,更是现代经典。

(13)、时代的号角由我们通过语言艺术吹响。过去的东西太狭隘。学院和普希金比象形文字还难以理解。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从现代的轮船上扔出去。只有我们才是我们时代的面貌。

(14)、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5/16-5/27

(15)、1930年诗人开枪自杀,自杀原因成谜。“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16)、1915年夏天,世界大战已经开打一年,所有人都明白,许多重大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将会随大战而来。而在美学领域,在文学、绘画和音乐界,革命已是既成事实。1915年7月,在位于彼得格勒的莉莉与奥西普·布里克夫妇家中进行的这场《穿裤子的云》(Облаковштанах)朗诵会,宣告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生涯与私人生活进入了新阶段。莉莉的妹妹埃尔莎在他朗诵时也在场,事后她回忆道,“布里克夫妇对诗作欣喜若狂”,而马雅可夫斯基则“无可挽回地爱上了莉莉”。对马雅可夫斯基而言,与布里克夫妇相逢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快乐的日子”。

(17)、                          

(18)、一九二二年的马雅可夫斯基还能做些什么?十月革命以后诗人曾持续推进艺术上的革新,可换来的只是工人群众的不解与不满。正因为此,他从一九一九年秋季开始便在俄通社制作宣传诗与宣传画,而在一九二一年之后,马雅可夫斯基真正转变成了一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以诗歌反映社会建设的“诗歌记者”:“复活节快到了,他就鼓动反对教会,支持共产主义节日,还至少写了三首关于五一节的诗,抨击英国和法国敌视苏联的政策,写诗讽刺两国,颂扬新成立的苏联空军等。当一九二三年三月第一批关于列宁患病的公报发行时,马雅可夫斯基又在《我们不信!》一诗中发表了绝望的评论。”15这些诗歌都被马雅可夫斯基称为“诗歌订货”,可是不要误会了:诗人自己也在内心深处渴望接受“社会订货”。马雅可夫斯基既不愿自己的诗走到官方美学的对立面——所以他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将未来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也不愿诗歌或文学在社会建设中沦为无用的旁观者——所以诗人力图证明他的“生产诗”一样重要,他的激进主义在此已由反威权的精神革命蜕变成一种“比d更d”,比官方更正统的行为艺术。可是,经由马雅可夫斯基“改造”过的现实主义,同样也是一种有选择的现实主义,即对另一部分的现实视而不见。

(19)、《穿裤子的云》既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也是他的不幸 

(20)、现在看来,这个三人家庭好像很超前很开放。但在当时的俄罗斯,这并不罕见。19世纪六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中已经有了对类似愿景的描绘。许多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文豪也过着类似三人家庭的生活。其实苏联早期,人们在婚恋、情爱方面都是自由的。结婚、离婚都很方便,根本无需冷静一下。这是因为很多布尔什维克革命家继承了恩格斯的看法,即认为婚姻是私有制的表现,一夫一妻制就是对妇女的占有。苏联的第一个女性部长亚历山德拉·柯伦泰,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杯水理论”,她说人满足自己的情欲应该像喝一杯水一样容易。所以,马雅可夫斯基和布里克夫妇的三人家庭不仅不能算是异类,反而是模范的苏维埃家庭。

2、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哪些名字

(1)、革命的诗人,“进攻阶级”的伟大的儿子。中国人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的歌声如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你!坦克车,快速度飞机,真理的信徒,你的时代是永远的世纪!(3)

(2)、什克洛夫斯基终很不适应在国外的生活,想回苏联。但雅科布松就完全不打算回国,他在国外找到不错的教职。这是因为什克洛夫斯基不会外语,而雅科布松却有极强的语言天赋。这两个人后来的命运轨迹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回到了苏联,但因为官方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向左,他不得不撰文公开认错,抛弃过去的研究方法,适应现实主义路线。雅科布松则从捷克斯洛伐克去了瑞典,后去了哈佛大学,成了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

(3)、诗人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爱情,可是他却没有得到一个稳固的生活和爱人,这样循环衍生出来的孤独感和悲伤或许也是他一生软弱的地方。

(4)、因为参与政治宣传,两次入狱,后又进入警察局监视范围内,但正因为这些班房经历,使得马雅可夫斯基心态有所变化,他抛弃了的原先的政治盲目性,的生命中的天才部分开始觉醒,转而投入另一种来自天性的创造力量修炼。

(5)、当1915年长诗《穿裤子的云》的一个片段发表在文选《射手》中时,它的体裁界定也是“悲剧”,而在《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一文中,诗人称它为自己的“第二部悲剧”,这样一来也就确立了长诗和剧本之间的直接联系。由于《云》初被称作《第十三个使徒》,这一联系就变得更为明显了——因为第十三个使徒不是别人,正是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当马雅可夫斯基迫于审查的要求而更改标题时,他选择了《穿裤子的云》,而这又成了他的另一个位格。《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使徒》和《穿裤子的云》这三个标题都是作者之“我”的同义词——对于一个创作具有深刻自传性质的诗人而言,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手法。

(6)、曾经英国《太阳报》报道,著名笑星憨豆先生因其新片《英国间谍约翰尼》受到了影评家的猛烈批评而备感压抑,在接受调节。

(7)、上述所有题材都在第三部分得到发展,但反抗的动机正在变得愈发清晰。朵朵白云是“白色的工人们”,他们“向天空宣布凶狠的罢工”后“走散开来”,诗人号召所有“饿着肚儿的、流着汗儿的、温温顺顺的人们”起义。然而他的情绪却是矛盾的:虽然他看见了“一个穿越时间的群山者,/却没别人能看见他”,但他知道“什么都不会发生”:“君不见——/天空又用一掬/溅满背叛的星斗在犹大着呢?”于是他“哆嗦着,被一下抛去小酒馆的角落”,(67)“用葡萄酒浇洒灵魂和桌布”。墙上的圣像“正把光辉馈赠给”“酒馆里喧嚷的人众”,那是另一个玛丽亚——圣母。历史正在重演,人们又一次宁可释放巴拉巴,而不放过“被唾弃的各各他人”,也就是马雅可夫斯基:

(8)、从他的胸腔中迸发出男低音,用大女儿的话说,他的话里满是“谚语、玩笑和俏皮话”,他知道“无穷无尽的段子和奇闻轶事,并且能用俄语、格鲁吉亚语、亚美尼亚语和鞑靼语“鞑靼语”是过去俄国人对南境穆斯林所说语言,尤其是突厥语族语言的泛指(这里很可能是指土耳其阿塞拜疆语),而非现在狭义上所说的鞑靼语(即喀山鞑靼语)。(此类注释为译注,下同,不另标出——译者)把它们说出来,这些语言他都十分精通”。与此同时,他又是个敏感的人,性子很急,心情变换“频繁又剧烈”。

(9)、无论是玩游戏还是诵诗,他都争强好胜。沃洛佳会不惜代价地争取头名,也很乐意加入大人们的消遣活动。当时大人们常玩一种游戏:一位参与者背诵诗歌,背到一半他要把手帕扔给另一个人,让后者将诗背完。“沃洛佳往往表现得十分顽固,如果他还想继续玩,就一定能逼大人们顺从他,”母亲回忆道,“而且如此一来他还会掌握游戏的主动权,即使那些已经玩累了的人他也要争取到自己一边来。”在玩纸牌、骨牌、槌球等其他游戏时,沃洛佳也同样忘我而又急躁。1904年10月奥莉嘉告诉柳德米拉,沃洛佳“疯狂沉迷于下跳棋”,每天都要和他的伙伴下。他们用邮票当赌注,而沃洛佳已经赢到了整整一套外国邮票集邮册……这里明显可以观察到马雅可夫斯基性格中的一个主导特征——对赌博的狂热,后面我们还会不断回到这个话题上来。

(10)、1912年开始写诗,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俄国未来派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

(11)、早在抗日战争时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读田间的诗后就写下了《时代的鼓手》(1943)一文,盛赞田间诗歌创作的时代意义和革新精神,并说:“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7)后来,郭沫若在论述马雅可夫斯基诗歌风格时也强调:“中国田间同志的诗和他(指马雅可夫斯基——本书作者注)的风格接近。他们的诗都是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行一个字。在以前,诗人闻一多曾经评田间同志的诗是战鼓的声音,批评很扼要,把‘鼓动’、‘鼓舞’、‘鼓励’这些字样的根源抓着了。闻一多是诗人,田间是诗人,诗人论诗人,才能有这样的恰当。”(8)田间同志在他的诗集《给战斗者》的序文中曾说,中国人民需要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诗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在抗日根据地,像马雅可夫斯基的“罗斯塔之窗”那样,写了一些“街头诗”、“枪杆诗”等,使诗歌为革命斗争的目标服务。

(12)、马雅可夫斯基同莉丽·布里克的感情迅速发展。他们几乎天天见面,由“近在咫尺”,终于发展到“同居一处”——当然,这中间还 夹着 莉丽的丈夫奥西普。

(13)、“什么都没想”似乎正是当下人们脑子里的状态。就像你脑子里有一只臭虫,臭虫吸血,吸你脑子里的东西,但是你又不舍得离开这个吞噬你的思考的小东西。

(14)、“很遗憾你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的书,”奥西普9月在给奥列格·弗雷利希的信中写道,“但我想你只不过是没有认真读。也有可能是那种独特的粗鲁和形式上的言简意赅把你吓走了。我自己已经连续四个月什么都不做,只读这本书;我能把它背出来,并且认为这是世界文学中天才的作品之一……马雅可夫斯基在我们家又过日又过夜;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格,当然尚没有彻底形成:他还只有二十二岁,而且是个可怕的流氓。”

(15)、父亲的死震慑了全家,尤其是儿子沃洛佳。照柳德米拉的说法,他从这一刻开始“变得严肃起来”,“立刻觉得自己是个男人了”。父亲的死因给小男孩带来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他变得十分多疑,小题大做地畏惧一切感染——待到年纪更大时,他永远随身携带自己的肥皂、橡皮杯,而在出游时总是会带着折叠橡胶浴缸;他规避乘坐公共交通,不愿与人握手,就算是门把手也只会透过夹克衫口袋或手帕来触摸。啤酒杯他永远只用左手拿,这样就能喝别人嘴唇不碰的那一面,幸而马雅可夫斯基双手都很灵巧,这事儿做起来也就没那么麻烦。

(16)、中国的诗人从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中吸取营养,嫁接他楼梯诗的形式,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开花结果,展示风采。在这方面作出可喜成就的有田间、贺敬之、郭小川等。

(17)、(4)淼华编《回眸与前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北京第122页。

(18)、12转引自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60页。

(19)、糜绪洋提到,如果说未来主义掀起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革命,那么形式主义掀起的就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革命。现在,各种西方现代文论教科书的第一章,往往就是从形式主义者开始讲起的。形式主义运动的发起者包括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特尼亚诺夫、雅科布松等。简而言之,他们是一群本科阶段就已经写出轰动性论文的天才大学生。

(20)、一九八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修订再版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五卷本《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今天看来,至一九八七年底出齐的这四卷,依旧是国内全的一套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集。据洪子诚先生考证,中国早介绍这位诗人,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而真正的翻译热潮则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中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不下三十五六种”。1新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尽管相较“十七年”有所锐减,但同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对比,选集在八十年代的再版又可视为诗人在新时期的短暂回潮。除了人文社的这套选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关于诗人的译介和研究主要还有飞白的三卷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武汉大学图书馆编印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资料索引》,岳凤麟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到了九十年代,译介彻底冷清下来:整个九十年代,除了一九八八年的两部书——诗人与恋人的书信《爱是事物之心——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学林出版社)与卢永新编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外,再无其他迻译问世。新世纪以降,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可谓降至冰点:寓目所及,只有两种旧译得以再版:《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原主编余振先生重新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和飞白译作的重编本《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3、马雅可夫斯基名言原文

(1)、肖鼎臣、毛雪雯、王梓行、朱昊、齐林、丁韶仪、蔡舒婕、王颖、王廷、王尧 

(2)、抑郁症,以其越来越高的杀伤力、致死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评为“全球第4大患”“21世纪人类天敌”。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得抑郁症的名人。

(3)、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莉莉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感情,我们都不必认为他的出现会改变莉莉对爱与性的看法。她一如既往有好几个追求者,而且她既不隐瞒这一点,也不隐瞒自己对奥西普那不灭的爱。小名“廖瓦”的列夫·格林克鲁格(Лев Гринкруг)多年以来一直是她的护花使者,莉莉在莫斯科就认识了廖瓦,而廖瓦每个周末都要来彼得格勒拜访他们。格林克鲁格出身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几个犹太世袭贵族家庭——他的医生父亲因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的功勋而获得贵族身份。列夫·亚历山德罗维奇自己受的是法学教育,并在银行工作。虽然他是个低调的追求者,而绝非什么唐璜,但他与莉莉的亲近却引来马雅可夫斯基强烈的嫉妒。

(4)、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和艺术领域都需要爱情的激发,他认为爱情是一切的心脏。

(5)、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文学战友们,将自己称作未来主义者。后世常把他们叫作先锋派。能阐释未来主义精神核心的,或许就是1912年他们发表的宣言《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这个宣言宣扬的是一种割裂传统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创作中,存在着很多对传统的借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未来主义者们要展现的是自己的姿态。

(6)、马雅可夫斯基当然是天才诗人,但是他登上文坛即进入未来主义诗歌圈子,也是一种幸运。在这个圈子里,布尔柳克年长马雅可夫斯基十一岁,赫列勃尼科夫年长马雅可夫斯基七岁,在当时他们显然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文学艺术观念,并以自己的方式激发了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身上潜在的才华。在1928年写的自传性随笔《我自己》中,马雅可夫斯基坦言:“他(指布尔柳克)是一个绝妙的朋友。他是我的真正导师。布尔柳克使我成为诗人。”在一篇文章里,马雅可夫斯基更清晰地道出了他和布尔柳克之间的契合点:“布尔柳克具有凌驾于同时代人之上的大师的愤怒,而我所有的则是一个知道旧事物势必灭亡的社会主义的热情。”在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未来主义通向革命的暗道,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可以在马雅可夫斯基大量诗作里不断发现,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文学革命(未来主义)相互之间不断激发的深沉的力量。

(7)、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相识时,莉丽已经结婚三年。本来布里克夫妇对当代诗歌,尤其是对未来主义者并无好感,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他们的家庭沙龙里当众朗诵了《穿裤子的云》之后,布里克夫妇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赞不绝口,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诗,马雅可夫斯基则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莉丽。

(8)、“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小说中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抑郁,就像一张挣脱不了的罗网,将这位文学巨匠紧紧地缠绕。

(9)、   关于郭小川,书中写道:“关注时代的生活,关注重大的题材是郭小川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强烈的政治意识使他在文学观念上基本定位于‘斗争的文学’上。因此,在他那些歌颂经济建设的诗篇中间,我们时常能见到‘斗争’、‘进军’、‘作战般的工作’等词汇,于是,我们也能透过诗人的身影,领略到战士的英姿。诗人曾自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了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土墙上书写动员标语一样,……”(10)

(10)、尽管在一九二三年马雅可夫斯基依旧参与组建了艺术左翼阵线(“列夫”),后者将“精神革命”的对象由“旧艺术”替换为“凡俗生活”,而文艺政策也在一九二〇年的《关于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决议之后迎来了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缓冲时期(一九二五年的《关于d在文学领域的政策》中宣布d支持“不同小组和不同派别的自由竞争”),但仍可估定列宁对未来主义第二次回应的分量。一九二〇年底,随着苏军解放克里木半岛,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尽管此时的苏维埃俄国还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变成苏联,但诚如本特·扬费尔德所言:“一九二一年是苏维埃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布尔什维克d表明它试图对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全面管理,并且提倡艺术家靠近现实主义的准则。”14也是在这一年,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逮捕并于三周以后执行枪决,罪名是莫须有的“积极协助起草反革命宣言”。逮捕古米廖夫两天后,由于诊疗一直被政府上层耽搁,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也不幸病故。因此,未来主义者是否自言自语地坚持“精神革命”实际已无关紧要——新的美学标准已经被确定下来,那就是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除非照此标准描写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将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11)、1999年中国学者汪剑钊出版了他的比较文学的新著《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书中有专章——“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的政治抒情诗”,着重论述了郭小川、贺敬之两位诗人的创作与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关系。

(12)、未来主义在苏维埃政权治下的高光时刻很短暂,到1919年五一节前夕,当局就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委托未来主义者为1919年五一节的庆祝活动绘制装饰。未来主义棺材上的后一颗钉子是由列宁钉下的,他声称未来主义者“往往把荒谬的矫揉造作的东西冒充为某种新的东西,并且在纯粹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无产阶级艺术的幌子下,抬出某种超自然的和荒谬的东西”。另一位领袖托洛茨基对未来主义显然也没有多少好感,在《文学与革命》艺术中指出:“在未来主义对过去的夸张的拒绝里,包含的是波西米亚式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的虚无主义,而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但托洛茨基持有这样的观点显然要早得多。在苏维埃领导层只有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和未来主义者有较密切的交往,但是不能同意他们对古典经典作家不屑一顾的轻浮态度。结果可想而知,未来主义者丢掉了自己的报纸,而且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里也几乎丧失了自己全部的影响力。

(13)、沃洛佳在游戏中表现出了不可抑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预示了将来他无穷尽的创作潜能。还有一项品质也很说明问题:马雅可夫斯基早在五岁就展现出朗诵诗歌的天赋。父亲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热爱文学,并常给一家老小念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巴格达蒂镇并不在主干道上,尽管如此,亲戚们却常来看他,尤其是夏天,到那时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就会请沃洛佳给客人们朗诵诗歌。小男孩虽然尚不会读写,却拥有非凡的记忆力,且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诵。为了训练自己的嗓音,他会钻进翻倒在地上的葡萄酒坛子里,奥莉嘉在坛子外扮演听众,而他就给奥莉嘉读诗。

(14)、在二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今天要把生活重新改造,直到衣襟上的后一颗纽扣。”另一方面,革命革命为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艺术家带来了希望:他们将能不受审查的干涉进行创作,1917年3月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作家代表被选入主席团,这个协会主要目的在于为艺术和艺术家能独立于国家而斗争,这样的观点在几年后自然迅速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在当时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他说:“我的,总的来说也是所有人的座右铭,就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万岁,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艺术万岁!我不拒绝政治,但是在政治的领域不应该有政治。”如果说二月革命激发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热情的话,对于十月革命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两年里,马雅可夫斯基只写了十二首诗,这对于在其他年份勤奋多产的马雅可夫斯基来说是反常的,这表明他被正在发生的事情震慑到了。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没有革命的形式,就没有革命的内容。

(15)、那些“……用爱情和夜莺/熬熬煮煮出一滩羹糊状物”的诗人属于过去,而如今“无舌的街道蠕动着——/它无法叫喊和交谈”。只有那些“自己就是创造者,在燃烧的赞美诗中——/在工厂和实验室噪声中”的新诗人能够歌颂当代生活和当代城市。但马雅可夫斯基要走的是一条荆棘路。未来主义者的巡讲在诗中被描述成一条通往各各他的道路:

(16)、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17)、俄国未来主义不仅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还是一场综合艺术运动。马雅可夫斯基就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他在美术学校里学习。因此,这些未来主义诗人们对书籍的字体、装帧、插图和朗诵的要求,不亚于对文本本身的要求。他们发表过一篇宣言,该宣言认为,每一个词语都要用不同的字体印刷。因为朗诵的时候,重音落在不同的位置,都会导致意义出现偏差。

(18)、未来主义者里面许多分支流派也互相看不上眼。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创始者马里内蒂,到俄罗斯来表演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战友们就跑去砸场子。这就是未来主义者挑衅性的舞台风格。

(19)、“关于我的死,别埋怨任何人,也请你们不要造谣生事。死者对此深恶痛绝。/妈妈、两位姐姐和同志们,原谅我吧。——这不是什么办法(我不劝别人这样做),但我没有别的出路。/莉莉——爱我吧。/政府同志,我的家庭成员有——莉莉·布里克、妈妈、两位姐姐和维洛尼佳·维陀尔多芙娜·波隆斯卡雅。/假如你能给他们安排一份将就的生活——那就谢谢了。/已经开始的诗作交给布里克夫妇,他们可以进行整理。”

(20)、在沃洛佳度过生命初岁月的山区小镇里,总共有大约两百个院落和不到一千名居民。小镇位于河谷深处,两侧是森林覆盖的陡峭高山,山上满是熊、狍、野猪、狐狸、兔子、松鼠和千奇百怪的鸟类。沃洛佳自小就学会了热爱动物。他们家的房子外种满了硕大的葡萄树以及其他各类果树:苹果树、梨树、李子树、石榴树、无花果树等。大自然的慷慨却急剧反衬出行政资源之稀缺:在镇上只有一所邮局,却没有学校和医生。离近的城市库塔伊西有二十七公里路,而的通信工具便是驿车。奥莉嘉和康斯坦丁染上猩红热后,正是因为医生在路上耽搁了太多时间,小男孩才回天乏术。

4、马雅可夫斯基的介绍

(1)、马雅可夫斯基在一九一八年为《穿裤子的云》第二版撰写的前言中,更加明确地概括了这层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就精神主旨而言,一九一八年的“精神革命”与一九一二年《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一脉相承,它所反对的都是有产阶级的“旧艺术”。倘若这一点为诗人提供了与布尔什维克亲近的可能,那么两者的分歧恐怕更多:首先,“未来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反威权的无政府主义”,10他们颂扬艺术的独立,个体的价值,拒绝承认任何施加于艺术与个体的领导,而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某些诗(如《穿裤子的云》、《给俄罗斯》、《人》)中,人们已能看出一种由个人主义向存在主义过渡的端倪,亦即诗人反抗的不只是世间的贫困、不公,他还要和缺席的神、不可逆的时间以及腐败的现实秩序进行斗争。其次,即令马雅可夫斯基的出身与他的诗学观念使得他与布尔什维克有着同样的敌人,“精神革命”的实质却是在与后者争夺一种文化上的领导权。本特·扬费尔德在此书开篇曾有过这样一段勾勒:“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社会政治实验,其目标是建构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马雅可夫斯基将自己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这场革命”,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诗人与其他未来主义者的内心想法并非如此简单:他们也许认为自己与布尔什维克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应由两者共同领导俄国社会:布尔什维克负责政治与经济,未来主义者们则负责文化上的事情。

(2)、是什么让高尔基嚎哭,又让莉莉将《穿裤子的云》视为某种新鲜的、期待已久的东西?对于熟悉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诗的读者来说,《云》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地未来主义。诚然,诗里充满了各种放肆的形象和自造词,但形式上《云》并不像他之前那些让作者声名狼藉的立体未来主义诗作一样复杂。不,这部作品新颖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传递的信息和它的语气,这种语气更接近表现主义而非未来主义。

(3)、从相爱到无休止的猜测、争吵,此刻的马雅可夫斯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那一天,他哭着哀求娜拉·波隆斯卡娅别去剧院,别在工作了,可是娜拉·波隆斯卡娅坚持回去排演。马雅可夫斯基后无奈地同意了,安静地问“你还有打的的钱吗?”波隆斯卡雅说没有,马雅可夫斯基给了她20卢布。

(4)、(11)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4页。

(5)、(3)北京中苏友协编:《马雅可夫斯基》,第154~156页。

(6)、马雅可夫斯基,上衣口袋里插着三支笔,一支写诗,一支歌功颂德,还有一支写内心的愤怒。表面上是斯大林的御用文人,其实内心很叛逆,乍一看,还以为是德国纳粹d卫队长的照片,不去德国潜伏可惜了。感觉可以去T台做男模拍大片了。

(7)、马雅可夫斯基和罗琴科为橡胶托拉斯生产的套鞋做的广告甚至在中亚被翻译成了波斯语(当时河中地区的书面语),可见影响力之大。

(8)、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4/11-4/15

(9)、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出生 1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出生 1955年——中国大陆导演赵宝刚出生 1960年——中国大陆演员和导演英达出生 1964年——日本漫画家藤岛康介出生。代表作有《逮捕令》、《我的女神》

(10)、            蜿蜒前行。(13)

(11)、本特·扬费尔德说,政治、文学与私人生活——《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讲述的就是由所有这些激情、欲望共同卷起的漩涡,而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好友圈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12)、这是马雅可夫斯基和罗琴科合作的一件著名作品,橡胶托拉斯的奶嘴广告:“什么奶嘴都不如这家好,我准备从小吮到老。”

(13)、父亲的死一下子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柳德米拉已经在莫斯科的斯特罗加诺夫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了两年,而为了解决生活需求,亚历山德拉·阿列克谢耶夫娜也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莫斯科。在这里,他们靠着公职人员孀妇的抚恤金以及将房间出租给大学生换来的租金勉强过着简朴的生活。沃洛佳和奥莉嘉也努力补贴家用:他们给首饰盒、复活节彩蛋等物件上色,从而赚些小钱。

(14)、这个勇猛英俊的天才诗人的形象,是马雅可夫斯基当时极力为自己塑造的形象。可作为一个才二三十岁的年轻诗人,他对自身的了解一定是有限的,他预感到他那条暂时还看不到尽头的人生之路必将是辉煌璀璨的,但对其幽深、坎坷和崎岖的一面显然还估计不足,因此他二十三岁时描画的这副桀骜不驯的自画像,和他用整个三十七年的生命终描画出来的形象相比,显然要单薄许多。作为杰出的诗人,他生命中的许多秘密无疑埋藏在他那些粗犷有力的诗文中,而刚刚出了中文版的马雅可夫斯基传记《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则将他漂浮在诗文中的形象夯实了很多,揭开了蒙在这位英俊诗人面庞上的一层又一层面纱。

(15)、20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16)、尽管《云》获得了像马克西姆·高尔基、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这样人物的首肯,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很难找到出版商。奥西普听说后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让马雅可夫斯基打听一下这需要多少钱。穷困潦倒的未来主义诗人们总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四处筹款,所以马雅可夫斯基起初将奥西普视为一个潜在的庇护人。于是他报了个虚高的价格,并把一部分钱塞进了自己的口袋。许多年后他才明白,莉莉和奥西普其实对此心知肚明,这让他感到十分羞愧。

(17)、虽然不能用诗的现实去比附生活现实,但这几行诗中无疑有相当多的自传性元素: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感受中,他和莉莉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爱、嫉妒和友谊在马雅可夫斯基身上强烈到夸张的地步,但他却不爱谈论这些事情,”莉莉写道,“他永远都在不停地写诗,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写进诗里。”

(18)、由于在巴格达蒂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大姐柳德米拉很早就被送去第比利斯(Тбилиси)的寄宿学校,而为了让七岁的沃洛佳能够上学,1900年母亲带着孩子搬去了库塔伊西。在备考两年后,他被一所文理中学录取。学业进展顺利,美术课他尤为拿手。柳德米拉在一位库塔伊西画家那儿学习,而那位画家觉得沃洛佳禀赋异常,因而甚至愿意为其免费授课。“沃洛佳在画画方面很快就赶上了我,”柳德米拉回忆说,“沃洛佳将成为一名画家——我们渐渐都习惯了这个想法。”

(19)、《生命是赌注》,(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糜绪洋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20)、高尔基关于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声音”的观察极为准确。在布里克家朗诵《云》后几周,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文章《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描述了在他眼里公众是如何看待他的:一个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对他来说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塞进一件黄色短女衫里,然后闯进一大群套在工整的常礼服、燕尾服和西装下,高尚地呵护着谦卑与体面的人中间”。但他宣称,在这个二十二岁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内心却隐藏着另一个人,“一个完全陌生的诗人弗·马雅可夫斯基”,也正是他写下了《穿裤子的云》。随后他从这首长诗中引用了一系列片段,揭示了自己人格的这另一重面相。

5、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

(1)、莉莉和奥西普看来是《云》终稿早的听众。此前马雅可夫斯基曾把长诗的部分片段读给马克西姆·高尔基、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和伊利亚·列宾听——所有人都被震惊了。比如,马雅可夫斯基让高尔基“受到了惊吓,焦虑不安”,以至于后者“像女人一样嚎啕大哭”。高尔基说“他的未来不可估量,但很可能也将沉重”,马雅可夫斯基听后阴沉地回答说,“我今天就要这未来”,然后又加了一句:“如果不快活,我就不要未来,而我并不觉得快活!”后来高尔基回忆说,他说话时“就像有两个声音,一会儿像纯洁的抒情诗人,一会儿却带着剧烈的讽刺语气……让人觉得他不认识他自己,而且在害怕些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这是一个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感受着的人,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

(2)、在随后的两年,也就是1908年至1909年,马雅可夫斯基几乎完全投身于政治活动。他在面包师、鞋匠和印刷所工人中间诵读、散布非法读物。警察开始盯上他,尽管他只有十五六岁,却已经被捕过好几次;在一次搜捕中他连带书皮一起吞下了一本笔记本,因为里面记着许多不能落入警察手中的地址。前两次逮捕为时不久,都只有一个月,然而第三次逮捕后马雅可夫斯基不得不坐了半年牢,而且其中有五个月时间是在单人牢房度过的。

(3)、 1964年——日本演员堤真一出生 1973年——日本漫画家高屋奈月出生,代表作《幻影天使》

(4)、同年创作的《向左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马雅可夫斯基热情地歌颂人民群众和列宁,《罗斯塔之窗》及许多短诗都写得明快简练,而且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客观的叙事和对话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抒情独白,诗体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个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已经明确表述了自己面向现实、向现实主义艺术前进的方向。

(5)、埃尔莎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长久以来我们梦想的、期待的东西,”莉莉回忆说,“之前那段时间我还什么都不想读。”

(6)、(10)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3页。

(7)、当玛丽亚终露面,并宣布自己要嫁给另一个人时,诗人冷静得“像亡者/的脉搏”。但这种冷静却是被迫的——他体内有某个他者正在奋力冲破狭小的“我”。他“美妙地病了”,也就说热恋了——“他得了心火病”。诗人提醒赶来的消费队员,“要温柔地爬向燃烧的心”,并试图靠自己用“一桶桶满溢的泪水”扑灭火焰。灭火失败后,他意欲支撑在肋骨上挣脱出自己——“你是跳不出心的!”,你也躲不掉对爱人的永恒思念:“你哪怕,向诸世纪呻吟出/‘我烧着了’/这后一呼!”

(8)、形式主义文论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以前,俄罗斯的文艺批评将艺术看成一个形象系统,或者是一个价值系统。这就像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的那一套理论,比如这部作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9)、《穿裤子的云》是一部青春的、骚动的独白,它让帕斯捷尔纳克回忆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年轻的造反派们,而高尔基则感叹“他从没在《约伯记》以外的地方读到过如此这般与上帝的对谈”。尽管布局、结构上存在一些弱点,但这首长诗是一个重大成就,尤其如果考虑到作者的年龄。靠着充沛的情感和创新的隐喻系统,本诗在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并且还浓缩了诗人所有的主要题材。其中许多——疯狂、自杀、抗神、人脆弱的存在——已在两年前写就的剧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中得到过呈现。作者为这部表现主义、尼采主义作品界定的体裁是“悲剧”。很重要的一点是,“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剧本的标题。“悲剧的题目是《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评论道,“标题中隐藏着一个天才般朴素的创新:诗人不是作者,而是这部用第一人称向全世界发声的抒情作品的对象。”当马雅可夫斯基被问及为何剧本要用他的名字命名时,他回答说:“剧本中那个注定要为所有人受苦的诗人就是这么称呼自己的。”诗人是替罪羊和救赎者;孤独一人,被人群排斥的他之所以要肩负起这个重担,正因为他是诗人。

(10)、扬费尔德在马雅可夫斯基的传记中,还记载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反常行为——他一会儿很抑郁,一会儿很狂暴,有点像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马雅可夫斯基早年写得好的长诗是《穿裤子的云》。这首诗的意象也是如此。云是一个从古至今诗人都爱用的词,象征纯洁无瑕,但“裤子”在那个年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词。在这首诗发表之后,他的未来主义战友克鲁乔内赫就很不喜欢,写文批评马雅可夫斯基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裙子和裤子上了。所以,《穿裤子的云》就和他本人一样,是一个很复杂的双重意象,既温柔又粗鲁。

(11)、勃洛克早就断定马雅可夫斯基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转折时期,许多人都成了交替时代的牺牲品,作为旧俄罗斯文学代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他是一名语言的勇敢挑战者,是新社会文学无可非议的先驱,他“在两个时代还未愈合的伤疤处”写作。他的悲剧就在于,勇敢地寻找自己与革命和时代的联系,又不由自主地、固执地捍卫艺术生命的天然正直。正如托洛茨基所认为的,革命的普遍矛盾对于追求形式的艺术来说,只能是痛苦的,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中,有激情的热浪,也有与时代和阶级极不相称的放荡不羁。终,诗人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开一代诗风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所闪耀的光辉永远是不可磨灭的。

(12)、《脊柱笛子》《莉莉奇卡!》以及那首标题不太像诗的《致一切》——马雅可夫斯基这些年的作品见证了他是如何将莉莉神化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从兴奋急坠到深沉的绝望,从愉悦掉落到痛苦,前者都是爱情所赐,而后者则是没有回报的感情付出所必然导致的。在《莉莉奇卡!》一诗中他写道,没有莉莉就“没有大海”、“没有太阳”,只有“挚爱的你的名字的鸣响”能为自己带来愉悦。在《脊柱笛子》中,他歌颂“化了妆的,/红发女人”,也就是莉莉,把“撒哈拉般燃烧的面颊”放在她双脚边,并赠给她一顶冠,“冠冕中我的语言是/一条抽搐织成的彩虹”:

(13)、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族人,但却在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省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这里就由俄国统治,其居民主要由格鲁吉亚族人组成,但也有来自邻近省份与国家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格鲁吉亚在东面与阿塞拜疆接壤,而黑海则是它的西疆。

(14)、柴可夫斯基一生写过10部歌剧,有影响的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二部歌剧是柴可夫斯基里程碑式的歌剧创作,俄罗斯歌剧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柴可夫斯基这二部经典歌剧创作,标志着俄罗斯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及俄罗斯歌剧的独特地位。

(15)、可想而知,莉莉与马雅可夫斯基共同生活的第一年对双方而言都不容易。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诗里为莉莉“加冕”,但他情感的无度却让后者甚是厌烦、愤怒。他的追求之顽固让莉莉觉得是在“袭击”:“整整两年半我没有过一分钟的清闲”。当马雅可夫斯基又写下一首关于爱情之痛苦的长诗《唐璜》后,莉莉的耐心耗尽了:“我之前并不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沃洛佳走在街上突然就给我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我生气了:怎么又是写爱情的?咋就不腻味呢?沃洛佳把手稿从口袋里掏出来,撕成碎片,任由风把它们吹散在茹科夫斯基街。”

(16)、首先,马雅克夫斯基他的长相是英俊的,而且他的身材也的高挑,他的一生发生过三次令人疑惑的自杀,但是这并不影响马雅可夫斯基,他是苏维埃时代优秀和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就是由于他那样慵懒而又英俊的长相,吸引了很多的女性为他着迷,虽然他也与多位女性有过密切的交往,但是他一生都没有结婚。同时他也是一个革命派的艺术家,因为在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之后,他就感受到了政治春天的降临和自由的气息,在这个时,今天他发表了许多的作品,而且在他的诗歌里还不断的歌颂布尔什维克建立的新世界,不断的歌颂劳动者,虽然总会遇到很多的批评,但是他依旧在坚持。

(17)、大家都在引用马雅可夫斯基的话。可是大家都知道马雅可夫斯基是谁吗?

(18)、拉普接受马雅可夫斯基进入拉普,然而没有把他选入领导成员,而且以各种教训的口吻指出,马雅可夫斯基还需要经过艰巨的工作来改造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诗人。这个过程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无疑是巨大的侮辱,同时他的旧日朋友,他的莱夫成员则因为他的“背叛”而远离他,马雅可夫斯基在生命中的后一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翻看文学史我们知道,不少杰出诗人就是在孤寂的状态下工作的,但马雅可夫斯基不是这样的诗人,他从登上诗坛的那一刻起,他的诗歌生涯就伴随着文学小团体的朋友,伴随着讲坛和舞台,伴随着台下掌声雷动,山呼海啸般的听众。那种完全孤寂的状态,是马雅可夫斯基没有经历过的,他也没有能力重新适应这新的状态,况且死亡的绳索还在天空明晃晃的高悬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存在的。

(19)、如今到了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已被认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诗人,但声望尚未找上门来。他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刊登在各种报纸和鲜为人知的未来主义刊物上,当1913年秋天在彼得堡上演剧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时,莉莉和奥西普还住在莫斯科。事实上,当时他主要还是靠搞各种未来主义式的乱子和风波而闻名诗坛。

(20)、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个复杂的人,马雅可夫斯基有许多面向,而且每个面向之间显然存在着模糊地带,有着相互的影响。但总的来说,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主要面向,一个是作为未来主义者和宣传鼓动家的马雅可夫斯基,那个身材伟岸、声调洪亮、目光如炬的马雅可夫斯基;一个则是作为情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这个马雅可夫斯基温柔、敏感、善妒、心细如发,既被众多女性爱慕,又被爱所困,甚至为爱所奴役。这两个马雅可夫斯基如此矛盾反差如此之大,仿佛是被强行扭结在一起,起初他们似乎还可以勉强共存共生,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各种事件悲剧性的发展,这两股相反的力量越绷越紧,终在1930年4月14日这一天彻底绷断。每一个杰出诗人都是例外,是生命的奇迹,那么这个双面马雅可夫斯基正好提供了我们探究杰出灵魂的途径,那绷紧的绳索和生命间也许隐藏着一位杰出诗人全部的秘密。

(1)、实际上,从马雅可夫斯基成熟期的诗作来看,这位诗人已经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的革新派诗人了。1924年创作的长诗《列宁》中,马雅可夫斯基塑造了一位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d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d、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2)、从诗上说,我是喜欢惠特曼、凡尔哈伦和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大诗人玛耶可夫斯基、布洛克的作品的。(4)

(3)、题图:TheClockmaker,IvanKliun

(4)、19世纪初伟大的苏联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 天生就是一个使命感极强的人。

(5)、出演过MBC电视剧《火鸟》,以及《太极旗飘扬》、《噢、水晶》、《红字》等电影的李恩珠毕业于韩国丹国大学电影表演系。这位气质清新的女演员,本来有着很好的演艺潜质,但不幸的是,2005年2月23日,在自已的寓所用移动衣架和腰带自杀了。

(6)、他跟随父母的工作变动来到了莫斯科,至此小小年纪的马雅可夫斯基便跳入了革命洪流中发酵成长,不到15岁就传奇的加入了共产d。

(7)、时隔近百年,面对人类社会各种令人困惑的情景,吉狄马加明智地选择了马雅可夫斯基这座时代精神与诗歌领域的高峰,呼唤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灵魂的复活,在肝胆相照中与之对话,让对话的光芒投向读者的内心。无论从诗歌发生还是接受者的角度,这都是一次伟大的语言艺术的创造与尝试。

(8)、 “马雅可夫斯基的姿势一次都没变过,”莉莉回忆说,“他没有向任何人投去目光。他抱怨,他愤怒,他嘲笑,他歇斯底里,在长诗各部分的中间他会暂停一会儿。完事后他就坐在桌边,做作地要茶喝。我急忙从茶炊里给他倒茶,我不响,而埃尔莎则得意洋洋:‘我就知道会这样!’”

(9)、一百年前,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享乐主义者,一个生活观念超前的先锋派,一个头脑里爬满了欲望小臭虫的坏蛋,由于一场大火被救援的水冰冻了整整五十年。

(10)、莉莉的妹妹埃尔莎早年一直生活在她万人迷姐姐的阴影之下。一开始,籍籍无名的马雅可夫斯基是埃尔莎的男朋友,她向自己的姐姐炫耀,自己的男朋友是个大诗人。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布里克夫妇家朗诵了《穿裤子的云》,这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布里克夫妇的命运——马雅可夫斯基从此爱上了莉莉。

(11)、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生与文学和革命紧密相连,他是头号革命诗人,将自己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给了俄国革命。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革命思想让人全身心投入其中,整整一代人在其教诲下长大,他们都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志同道合者。莉莉与奥西普·布里克夫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莉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他们与马雅可夫斯基关系之紧密,正如同后者与革命。要谈论马雅可夫斯基,就不能不谈他们,反之也是一样。

(12)、未来主义早是意大利的艺术流派,1909年,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宣言,这个宣言很有挑衅性,号称要烧掉图书馆、淹掉博物馆,让意大利把自己的历史、文物全都抛弃掉。而俄罗斯的未来主义分出了很多小流派,有自我未来派、诗歌顶楼、离心机派等。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战友们属于立体未来派。这个流派通常被视为能代表俄罗斯未来主义的流派。

上一篇:77句成词大全四字成语100个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