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76句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心得和启示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9-25 09:4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1、伏尔泰代表作有哲学专著

(1)、伏尔泰认为人性的大天赋是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取消特权与争取自由应是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自由原则也成为伏尔泰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里写道:“要用人类的理性建立一个合理的法律国家,以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舆论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2)、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3)、人生布满了荆棘,我所晓得的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我们对于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想得越多,它们对我们的伤害力越大。

(4)、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5)、在埃及人、波斯人、迦勒底人、印度人那里,好像只有一派哲学……而在希腊,它更自由和幸福;由于它贴近理性,所以便向整个世界敞开胸怀。每个人都神思飞扬,于是这就使希腊人成为地面上富智慧的人民。在今天,英格兰民族也由于同样的理由成为开明的民族;因此那里的人能够无拘无束地思想。(92—93页)

(6)、公意未必总是正确,但应该是符合大众的意志,而众意代表的是团体的意志,大部分人的意志。社会契约的目的就在于把每一个人的人身和全部权力置于公意的指导下,每个成员都要接受自己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哪天不想服从公意,那么社会全体会强迫你必须服从。

(7)、伏尔泰,与卢梭、孟德斯鸠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8)、《哲学辞典》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1764年匿名出版。这部辞典不同于一般的辞典,其解释旁征博引,近乎是对所收词条的学术史的梳理。在书中,伏尔泰通过对各种词条的解释,尖锐地批判了宗教狂热带来的迷信和无知,强调理性的力量,认为只有从理性出发才能为人类带来光明。

(9)、犹太的“初祖”是怎样的?没有谁能说清楚。历史学家只能猜测。这还得靠《旧约》的《出埃及记》才有话可说。然而,摩西真有那么大的神力么?竟能率“六十万之众”离开苦难深重的埃及,又渡过千难万险,到达迦南。摩西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靠了“神赐”;摩西于是成了超自然的圣物。皮浪主义者早已怀疑那真有其事。伏尔泰和牛顿一样疑其可信可靠的程度。但是,《出埃及记》却足可叫人相信,在远古时期,一定有过这样的“长征”。摩西是否确有其人,并不重要;他是犹太始祖的化身,就像中国的黄帝。“大自然之主赐给他以可以进行选择的手臂。在摩西,一切是超自然的。不止一位学者把他看做一个灵巧的政治人物;也另有一些人把他看做一根孱弱的芦苇,但神明之手却造就了帝国们的运命”(138页),伏尔泰如是说。诚然如是,古代许多欧亚帝国不是都躲不开没有祖国的犹太民族的或显或隐的身影么?

(10)、在那种远不可及的古代,“立法者”(即“高官”也,一群人的首领也)都无不借神的名义说这说那,传下来便成为大众所奉之“法”。伏尔泰说,自古以来,有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是所有人生所共同的,有益于所有人的;这种“法”发自自然人的天性,无需“雷神”发一巨响来宣布在人心底所镌刻的真理。到后来的“启蒙时期”,“自然法”的精神便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所共同推崇的平等的精神了。

(11)、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伏尔泰说:

(12)、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13)、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

(14)、伏尔泰甚推崇中国的书写历史,认为中国历史是历代修成的,都是“实录”,没有希腊神话式的内容。

(15)、卢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分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在国家和社会产生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人人自由平等,没有压迫、权力和奴役。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进入“社会状态”,出现了贫富分化战争暴政奴役压迫。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国家的产生,那么国家该如何运作呢?这就要涉及卢梭那本大名鼎鼎的政治学名作《社会契约论》。

(16)、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书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第弗深考,其所表见者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必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17)、第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18)、伏尔泰耸耸肩膀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19)、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20)、读到这几节似乎看懂了一些伏尔泰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古老的传说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夹杂着少数点睛之笔。这本书的简称为《试论风俗》,省略了题目的下一半:《试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实则“精神”才是伏尔泰要说的,“风俗”是为了托出“精神”的。而且,各民族的精神是从它们的远古历史(从初民阶段起)经过不知多么长的年岁积累、沉淀、变异才形成的。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宗教”,他们不论多么不同,教义多么不同,礼拜仪式多么不同,其本初的“根”都是善恶伦理的。印度宗教为什么有“灵魂转世”或“灵魂不死”之说?它反映的是此岸心中之所企盼,不能实现,便寄托于来世或彼岸。或者这辈子造了孽,转到来世还有机会洗刷,从而获得新的生命。伏尔泰说这种幻想式的“宗教精神”从印度传到欧洲和中国,以及从埃及到巴比伦,都有类似的传说。伏尔泰把人类的道德本性从中“挖”出来,使之不要让种种不同的行为“习惯”(usages)和不同的“礼仪形式”给遮蔽和抹煞了。 

2、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心得和启示

(1)、在卢梭看来,男女之间的关系好也要返璞归真:小男女心生欢喜,小树林里约个会,生了孩子归女人养,这样又简单又省事。卢梭这个观点倒是和咱们《诗经》里描述的情节雷同:“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2)、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

(3)、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

(4)、“从迷信到理性”有一“关”非过不可,就是要粉碎加于人的精神锁链,否则,就迈不开步子。所以洛克在“光荣革命”的第二年出版的《政府论》,用了很大篇幅批判很有些的罗伯特·菲尔默爵士(EarlRobertFilmer)在十年前写的宣扬“君权神授”的《先祖论》(Patriarcha),揭穿它妖言惑众、蒙蔽人们眼睛的实质。

(5)、《忏悔录》一出,众人皆惊。于是乎,卢梭同志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敢作敢当的学术巨星,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不过就是猥琐老流氓。要是卢梭哪天在网上发个帖子,那么定会出现以下几种回复:

(6)、第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7)、就这样,二十三万九千零二十个犹太人被神的指令或自相残杀而灭亡了,还不算在沙漠中和同迦南人战斗中死亡的人;看来还要增加一百万人以上。(146页)

(8)、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和君主制都是合理的政体,专制政体则是不合理的政体。共和政体虽然好但不现实,因为它只有在“古人的英雄美德”占优势的地方才能存在,所以他推崇君主制,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好的政体。 

(9)、卢梭激进民主主义理论的“主权在民”思想,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吸收了卢梭的观念。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超级粉丝,他还曾去拜访过卢梭。

(10)、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11)、狄德罗的副主编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写的《百科全书序论》(PreliminaryDiscourse)后来成为启蒙运动的行动宣言。它列出启蒙运动的重要名人,并指出培根、笛卡儿、牛顿、洛克都是「人类应当追随的重要天才」,这些天才的协助让人类得以克服「大量偏见」,推翻「盲目的崇古思维」,谨慎蒐集各种事实,后得以抛弃一切宏大的思想体系。笛卡儿开创了重要的怀疑态度(虽然他对于「先天」的概念有点偏离正轨);牛顿让自然哲学拥有稳固的实验基础;洛克则指出心智的运作机制与极限,对哲学做出牛顿等级的重大变革。不过达朗贝尔倒是对莱布尼兹褒贬参半,虽然他以卓越的方式证明许多问题的「过去所有答案都不够适当」,但却「不仅满足于提出怀疑,而是希望消除一切怀疑」,结果在还不成熟的时候,就自己造出了一个宏大思想体系,里面有很多概念都不太可信,对人没什么帮助。

(12)、《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3)、卢梭认为高贵的德行在今天这个堕落肮脏的社会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回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才能找到它。他极力赞扬柏拉图倡导的古代斯巴达社会。

(14)、《爱弥尔》让今天的教育家来看,也不失为一本充满真诚和良知的教育学著作。然而,这本倡导自然教育的温和的教育学著作,在当时教会垄断教育的背景下,却被定义为异端邪说,《爱弥尔》被当众销毁。可怜的卢梭,其脆弱心灵遭受严重伤害,加之当局的威逼迫害,卢梭的被迫害妄想症加剧。

(15)、《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典型体现了“阻止他人征服自己”的英国性情。

(16)、除此之外,卢梭穿衣戴帽极为拉风,他经常裹一件亚美尼亚长袍,此举动在那群讲究鲜衣怒马、侧帽风流的贵族眼里,无异于秋裤外穿逛王府井西单。他们瞧不起卢梭,卢梭更看不上他们,他们强调理性主义,卢梭就强调感情至上;他们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应该。

(17)、(本文为《哲学书简》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版引言,略做编辑)

(18)、当他们终到达黑暗之中时,他们发现人类的心灵已经被错误蒙蔽数个世纪,很难醒悟;他们发现庆典、事实和纪念碑一堆一堆的,只为了证明谎言。

(19)、卢梭的论文赢得了比赛,也让他初次崭露头角。文章一开始,他先承认人类近在自身与大自然的认识上获得很大的进展。几个世纪前,欧洲还处于「比无知更糟的状态中」,到处都是难懂的术语以及混乱的经院哲学。如今人们已经「受到高度启蒙」。然而不幸的是,「随着艺术与科学的进展,我们的心智也愈来愈堕落。」这种事以前也发生过,卢梭解释道,在古希腊与古埃及,「科学发展之后,很快就造成道德崩坏。」罗马也在出了几个淫秽作家之后开始堕落,幸好「毫无用处的知识四处传播」,才让人继续保持正直快乐。罗马人在开始研究道德之前,都一直实践着道德。但哲学家却毁了一切,后让他们「无视军事纪律,轻视农业活动,人们结d营派,忘了自己的国家」。

(20)、“一片荒芜而可怕的孤岛”,一个屠宰场,人人只能等着轮到自己被宰杀的时候。从这些触动人心的比喻中,我们一点也看不到现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子。英国的例子恰恰表明我们可以安排好集体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根据其天性而应该享受的一份幸福。

3、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1)、是否就一般来讲,在精神方面,英国人比其他的民族来得更坚定,更沉着,更固执呢?

(2)、卢梭所谓的「公共意志」,包含了社会的真正利益与欲望;但我们没有任何方法能够直接知道这个意志包括哪些内容。他说,「群众……经常并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意愿,因为他们很少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真正有利。」我们必须让那些真正了解群众需求的人来带领,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强迫群众听从领导。卢梭还说,有时群众必须「被迫自由」。伯特兰·罗素在一九四六年写道,上述思维让卢梭成为「假民主真独裁的政治哲学发明者」。在罗素的眼中,「希特勒就是卢梭思想的产物」,他认为卢梭的公共意志思想:

(3)、作者:彼得·昆兹曼、法兰兹-彼得·布卡特  

(4)、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它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

(5)、扫罗当了第一个“犹太王”,就像中国的轩辕,并没有使犹太人安居,他们与非犹太人的互相残杀,他们之间的相互杀戮,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整个整个的“部落”因此绝迹了。活下来的只能沦为巴比伦、叙利亚、波斯人的奴隶;即使偶然地回到耶路撒冷,同样难免被奴役的命运。罗马的庞培来了,他们便受着罗马人的围追堵截,或者成为罗马的奴隶。当时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眼中,犹太人是怎样的呢?伏尔泰写道:

(6)、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意的体现,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不可代表。说白了,人民要是哪天觉得政府没能代表我们的公意,那么我们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你。

(7)、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的影响不只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心智,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纪。”

(8)、《哲学书简》又称《英国书简》是伏尔泰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以书信的形式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伏尔泰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论宽容》是作者宽容思想的阐述,在其中作者概括了对卡拉事件的看法,批评了天主教的狂热分子,以及宗教的狂热。作者明白指出,这部著作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新教徒,他们也应该遵行理性和良心。

(9)、本文摘自伏尔泰:《哲学通信》,高达观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7-44-46-47页。

(10)、伏尔泰为什么在开始讲罗马时,讲这样一些哲理?罗马的历史不同于神话的、艺文的、哲学的希腊。伏尔泰要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罗马中看到希望。

(11)、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在今天的世界中可能是的政府呢、一个为人尊敬而又富裕的国王,有无限权利去行善,却无力去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复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12)、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13)、是否他们国家的地理环境,使航海成为必需的,因而养成了更强悍的风俗呢?

(14)、看完了以上,你该作何感想?其实,历史上写《忏悔录》的卢梭不是第一个,比方说,奥古斯丁也写过《忏悔录》,可人家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上帝的毕恭毕敬,对自我行为的深刻批判。

(15)、让领导者能用某种神秘的方式,将自己与人民直接画上等号,而不需要靠投票箱这么无聊的设备来获得人民认可……这种思想的初结果,就是让罗伯斯比上台。后来俄罗斯与德国(尤其后者)的独裁专政,也都受到卢梭学说的影响。

(16)、    人类的一般法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都是人类理性在特殊情况下的具体体现。法律制度与一个国家的政体、气候、土壤、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宗教有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因素的关系的总和就称做“法的精神”,只有符合这一精神的社会制度才是好的制度。因此,孟德斯鸠研究了历史上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以期寻找和建立一种符合法的精神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17)、第罗马。希比尔(Sibylles),是希腊时期传达“圣谕”的女神,她们能预言未来千年的善恶,善男信女都会信而不疑。罗马自然接受了这些女神的预言。直到基督教来到世上,希比尔式的预言改头换面地起作用。耶稣基督的信众们相信基督一定有能力赐给世人以千年之福。伏尔泰笔锋一转,写了下面一段话:

(18)、伏尔泰重新整理了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远大抱负。但是,伏尔泰强调的却是经验,而且科学不仅仅是人们的希望,还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19)、伏尔泰几段短短的“罗马兴亡史”所透露给十八世纪的哲理,抵得上几部大部头名著。读这些十分拗口的话时,不能不兴命运无常或有恒之叹。罗慕洛修建罗马城时何曾预想到日后经恺撒、屋大维变成庞大的帝国。而当帝国如日中天时又何曾居安思危预想到北方的日耳曼人从四面八方袭来。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趁帝国外强中干的病态撕裂了罗马帝国,并把东罗马帝国挤向“边缘”。欧洲的历史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20)、    关于法的理论是孟德斯鸠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础。孟德斯鸠从广义上将“法”规定为“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孟德斯鸠试图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法的研究,寻求治国安邦的良策。 

4、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1)、上院和下院是国家的主宰,君主乃是太上主宰。在罗马人那里,却没有这种平衡;在罗马,贵人和平民老是分开的,两者之间没有可以调剂的中间势力。罗马元老院有那种不公的、可恶的骄傲,不肯和平民分权,为要叫平民离开政府,元老院只知道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送老百姓去远征。他们把老百姓看作一头猛兽,务必把它驱到邻居那里去,唯恐它吞噬它的主子们。所以,罗马政府大的缺点就是把罗马人培养成征服者;正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里不幸福,所以他们才变成了世界的主人,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分裂终于使他们沦为奴隶。

(2)、拜伦(我要当诗人):楼主威武,我要为楼主写诗!

(3)、    要实现政治自由,首先就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于是孟德斯鸠提出了权力分立、相互制衡的思想,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使它们相互独立,分掌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手中,使它们相互制约,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建立起政治自由的国家。

(4)、伏尔泰从古犹太史中、从犹太人的苦难经历中体会到,各民族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更优越。以色列的名称自何来?菲隆(Philon,犹太裔希腊作家,公元前十三年生于亚历山大,死于公元五十四年)说,“以色列”源于迦勒底语,意为“神祉”,意思是“见到了神”;犹太人在沦为迦勒底的奴隶时,沿当地语自称为“以色列人”。可以想见,犹太人在四处游荡的长时期中与诸有关民族都有文化、语言、习俗的交往,相互自然而然地互施影响。例如居住在亚历山大的希伯来人必定要学希腊的语言,既是希腊犹太人,犹太人就得学习许多希腊事物,而希伯来语言亦必循例流传于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小亚细亚诸地。此概喻伏尔泰视诸民族是相互习染的;犹太民族曾“教谕”其他民族,而犹太民族亦必受到其他民族的“教谕”。 

(5)、雪莱(济慈死,我心死,有事请烧纸):赞,我也要写,我也要。

(6)、法国博学者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deMaistre,1753-1821)这样的保守派,显然无法接受卢梭这种高度稀释的基督精神。根据记载,迈斯特的天主教信仰比教宗更深,心中的保皇思想比国王更强烈,在他的眼中,凡是破坏教会的,都要为大革命造成的血腥悲剧负责。他认为断头台上的冤魂,全都死在伏尔泰与卢梭的原则之下:

(7)、然而,到了卢梭这里,《忏悔录》被堂而皇之地写成一个暴露癖患者的自白书,虽然在书中卢梭对自己的诸多恶劣行径直言不讳,但他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相反,卢梭认为自己很天真,是外面的世界太凶残,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个被命运玩弄的无辜可怜人儿罢了。

(8)、在十八世纪中叶,伏尔泰以及许多人都声称世上有一些地方已经「受到高度启蒙」。事实上,正如某位晚近历史学家所言,启蒙知识运动的典型特征之就是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虽然卢梭对此相当不满,但伏尔泰和他周围的人都认为生在这个时代很幸运。伏尔泰曾在一本谈论路易十四时代的书中表示,「我们在这个快乐的时代中……看见人类心智出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一路演进下去,孕育出「史上为启蒙开明的时代。」在一七五一年开始陆续问世的《百科全书》中,有很多文章都将该时代称为「充满智慧之光」的「哲学世纪」。约莫二十年后,另一位作家更热情地说这个时代的「理性帝国,每一天都不断扩大著疆域」。

(9)、    伏尔泰继承洛克的经验论,他的经验论思想是在批判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批判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核心“天赋观念论”。他认为根本不存在天赋观念,我们初的观念乃是我们的感觉,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伏尔泰也不同意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或灵魂不朽的思想,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统一的。

(10)、法国和英国好久以来用同样的原则来统治,或者说毫无原则的统治,或仅仅由于完全相像的习惯。后来这两个政府怎样会变得大不相同,有如摩洛哥政府与威尼斯政府那样呢?

(11)、第中国。中国在《历史哲学》中只占一节。古代“中国”与前此几节所叙诸民族瓜葛极少,伏尔泰所了解的中国情况都是从耶稣会传教士得来的,不像前此几节来自西方的古文献。《试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的第二两节的“中国”以及在《哲学辞典》中所收有关“中国”的“条目”也都是来自传教士。如“中国教理问答”那一条目,全文是从“前耶稣会修士福开神父译成的拉丁文”整个移植过来的。《历史哲学》中的“中国”可视为伏尔泰的基本看法的,约为三点:

(12)、至于印度,对于“神”的理念、理解和崇拜,以及“灵魂转世”等信念,总有些千丝万缕的、难以捉摸而可以意会的联系。印度因此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的第一个民族。早期的英国人凭借着商船到了印度和印度的周边地带,还写了书,伏尔泰写到印度时参考了霍威尔(J.Z.Holwell)于一七六二年在伦敦出版的《孟加拉省和印度斯坦帝国历史趣事》(InterestingHistoricalEventsRelativetotheProvincesofBengalandtheEmpireofIndostan)。伏尔泰认为,“如果允许猜测的话,恒河一带的印度人或许是古老的群居的人”(58页)。

(13)、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14)、爱祖国,意味着砍杀和掠夺别人;但是,在共和制下,曾有过很伟大的德行。罗马人,与时俱进,把一切被征服的野蛮人教化了,终变成西方的立法者。(181页)

(15)、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

(16)、《历史哲学》打乱了时序和空间的观念,恣肆、天马行空,他转述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之类的故事,但后抖出的“包袱”是以上种种大都是人类愚昧时期必不可免的。而当人类经过长时期的磨炼和考验,总要逐渐懂得和学会把历史和神话区别开来,把愚昧时期传下来的种种迷信抛弃掉。

上一篇:86句建筑企业理念标语口号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