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策自己的成语
1、鞭策自己的成语有哪些
(1)、1引而不发:意思是射手张满弓,不发箭,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也比喻善于启发、引导,而让他人自己行动。
(2)、(蹈厉奋发):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奋:振作;发:激励。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3)、苦心孤诣:指精心研究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也指辛苦经营,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煞费苦心。
(4)、一举多得:是指同理事半功倍,做事情前做好筹划,多思考多合作,就会通过一件事情收获更多的结果。
(5)、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6)、一篑之功:篑: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后一份努力。
(7)、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8)、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9)、比如“曳尾涂中”,其事虽出于庄子后学所记,当非虚构,《史记》亦记之,稍有不同,但庄子曳尾涂中,绝非为了苟且偷生却是一目了然的:
(10)、鞭辟:鞭策,激励;里: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11)、(转益多师):以更多的人为师学习更多的东西。
(12)、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13)、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4)、1偃旗息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15)、来处不易:表示事情地成功或财物地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16)、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7)、(示例):学习要锲而不舍,~,就能取得好成绩。
(18)、斗志昂扬: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19)、凿壁偷光(拼音)záobìtōuguāng(翻译)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20)、0鞭辟入里:形容言辞或文章说理透彻,也形容领会深刻。(鞭辟:鞭策;里:里层)。
2、鞭策自己的成语故事名称
(1)、一心一德: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2)、出处: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3)、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4)、(210)张远山|她有这样一个父亲——资中筠父亲的百年传奇
(5)、成语,据《360百科》解释:“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6)、成语之中,采用古人诗词、文章成句的也为数不少。例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等,都是源于古人原句。
(7)、千篇一律:很多篇文章都是一个样。比喻作品、言谈内容重复,老一套。也比喻机械地按一个模式办事。
(8)、(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9)、滚瓜烂熟:学习读书工作如果做到滚瓜烂熟,还有什么不可以成就的呢?
(10)、才疏学浅:才识不广,学问不深。常用作谦辞。
(11)、(半工半读)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案。
(12)、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13)、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早出晚归,也形容不分昼夜地奔波或在野外辛勤劳动。
(14)、1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指人虽死,精神不灭。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15)、悬梁刺股: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16)、不知寝食: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17)、仰屋着书: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着作上。
(18)、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19)、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20)、就这样,每天有了空闲,就玩上一会,每一次时间不超过十几分钟。遇到一时猜不出来的,就先放一放再说。就这样,断断续续,到三月二十日为止,我用了大概三个多月的时间,顺利通过了4586关(含重复出现的)。倘若算上至今没有出现过,而我又“成竹在胸”的那些成语,我估计,自己所掌握的成语词汇应当在8000个左右。
3、鞭策自己的成语故事
(1)、(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只要全国上下一心,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古今中外多见多难兴邦的例子。
(3)、其中,有几个有一定难度,大家不妨猜一猜,如:图画上有四个按着辘轳的砖井口,每个井口趴着一只小白兔,猜一个四字成语;文字题“无米粥”“皇”各打一个四字成语。
(4)、无心即“虚”,如公平秤无偏袒之心才能主持公平,明镜无好恶之心方能如实显形——此乃“虚舟飘瓦”本义,与功用不功用全不相干。
(5)、学如登山: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6)、有志竟成:只要有好的志向,努力去做,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7)、《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后也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秽:形态丑陋。
(8)、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9)、策顽磨钝: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10)、1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也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11)、很明显,尽管自知之明是一种健康的品质,但过分的自我意识却是有害无益。
(12)、1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13)、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小学生成语大全》收录成语4500余条,囊括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所有成语。《中华成语词典》根据实用原则,结合现行中小学课本及课外读物,精心筛选出5159条常用成语。《现代汉语成语词典》本着谨慎从严的精神,全面收录了近15000条成语。
(14)、释义: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15)、我还有些自知之明,我知道拉尔夫是不需要我的安慰的,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
(16)、甘愿贫贱而曳尾涂中,不愿富贵而藏于庙堂。庄子如此选择,连楚国两位大夫也不得不认可,因为理由至朴而不堂皇:“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两臂重于天下也,身又重于两臂。”(《让王》)然而道理都能明白,真正付诸实践者未几。自古英雄多壮志,出将入相的远大志向,更能为众人认同。如秦相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的价值观,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所以为了成为等级略高的粮仓之鼠,李斯费尽心机,然而终被腰斩,临死之前才对受他牵连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
(17)、高枕无忧:可以比喻放松警惕,贬义词;也可以形容无忧无虑,中性词。
(18)、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
(19)、善败由己:事情的成功或失败,是由当事人的主观努力所决定的。
(20)、历世磨钝: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同“历世摩钝”。
4、鞭策自己的短句
(1)、不登大雅之堂:大雅:旧时指对文学、艺术有一套“雅正”标准的人;堂:厅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艺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观赏的。有时也指没有见过大场面的或不配参与大场面的人。
(2)、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3)、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4)、牛角挂书(拼音)niújiǎoguàshū(翻译)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5)、聚沙成塔: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6)、打破坚冰:早期,水兵们用斧头破开冰层,为船舰开出一条路来。比喻开拓精神,打破僵局,完成艰巨的事业。也比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和阻碍、赢得信任和友谊。
(7)、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8)、策顽磨钝: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9)、高视阔步:可以形容气概不凡,含褒义;也可以形容态度傲慢,含贬义。
(10)、(勤勤恳恳)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11)、0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也指不懂得人情世事。
(12)、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3)、光风霁月:雨过天晴,风清月明。比喻太平盛世,也比喻胸怀坦白,品德高尚。
(14)、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
(15)、戮力同心:“戮力”,合力。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同心合力。
(16)、(尝胆眠薪):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尝胆卧薪):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刺股读书):比喻刻苦攻读。(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刺股悬头):形容刻苦学习。同“刺股悬梁”。(刺骨悬梁):悬梁:以绳子系头挂在屋梁上。形容刻苦学习。(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钝学累功):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分甘绝少):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攻苦食啖):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啖,亦作“淡”。同“攻苦食淡”。(攻苦食淡):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攻苦食俭):犹攻苦食淡。形容刻苦自励。(刮摩淬励):刮摩:磋商,磨炼兵器。比喻在学术上商讨研究,刻苦钻研。(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见《尚友录》卷四。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形容刻苦攻读。(坚苦卓绝):坚苦:坚忍刻苦;卓绝:超过一般。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艰苦卓绝):卓绝:极不平凡。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聚萤积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聚萤映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映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绝甘分少):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绝少分甘):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口不绝吟):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刻苦。(匡衡凿壁):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临池学书):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磨砺自强):磨砺:在磨刀石上磨擦,比喻磨炼。自己刻苦磨炼,使自身强大起来。(磨砻淬砺):磨砻:磨炼;淬砺:制造刀剑必须淬火和磨砺,比喻刻苦磨炼。指切磋琢磨,反复研讨。(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三绝韦编):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深自砥砺):砥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磨炼。自己刻苦地磨炼。(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十年磨一剑):用十年时间磨一把好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孙康映雪):比喻读书刻苦。(铁面枪牙):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17)、1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18)、 李进章(河北政法干部,教授)
(19)、戮力同心:指“戮力”,合力。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同心合力。
(20)、(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载《鲁迅全集》(第9卷)第37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鞭策自己的四字成语
(1)、10擒贼先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2)、廉顽立懦: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3)、雷厉风行:厉,猛烈。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4)、有志竟成:只要有好的志向,努力去做,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5)、火大无湿柴:火势旺盛时,潮湿的柴草照样可以燃烧。也比喻在强大的势力或热烈的环境中,再顽固的人也会受感染。
(6)、(出自):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7)、千锤百炼:形容对诗文多次加工润色,精益求精。也比喻经过多次斗争和考验。
(8)、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9)、(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0)、1一报还一报: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也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二句诗描写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及赞颂太平盛世。后人用来说明农民早出晚归,过着勤朴、起居工作有规律的生活。日入而息也做日落而息。
(12)、成语“虚舟飘瓦”从《庄子》两篇中抽取出来,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