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诗词两句
1、关于战争的一句诗词
(1)、十面埋伏,刀光剑影,增兵减灶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没异军突起横扫千军溃不成军枪林弹雨单枪匹马荷枪实弹唇枪舌剑临阵磨枪刀光剑影刀山火海牛刀小试大刀阔斧心如刀割
(2)、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可怜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血战乾坤赤(唐·杜甫)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3)、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单chán于:汉时匈奴高首领的称号。○唐·王昌龄《从军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骝马:骅骝,骏马。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其二)》)
(6)、○唐·杜甫《遣怀》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
(7)、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8)、从军行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9)、第三首仍然是劈空而至。“倚天照海”化用的是苏轼“倚天照海花无数”的句子,然而花红柳绿的虚假繁荣一旦成空,大清原本只是“脆薄不耐风”的纸老虎,徒然让诗人“忍见浮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这一句可能要费些解释。这句暗用了《诗经·小毖》“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诗经》的意思是有一种叫桃虫的虫子,长大变成凶猛的鸟(鹪鹩),而我(一只小鸟)不堪森林里的残酷斗争,只能在苦蓼丛中躲避。《诗经·小毖》一诗乃是慨叹周朝王室管叔、蔡叔的叛乱。陈宝琛在这里化用此诗,极有可能是对清王朝(帝d)为了削弱李鸿章而仓促战斗之举的反思和批判,这也是对第一首“蜂衙缭乱声无准”的回扣。朝廷害怕李鸿章由桃虫变成鸷鸟,步管叔蔡叔后尘,便借日本人之手打掉李鸿章,但结果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让整个国家陷入“集蓼”的困境。陈宝琛在这里不仅是对甲午战争的结果吁嗟垂涕,而且对战争的原因做了反思:清日战争固然理所应当,但战争的目的应该是保家卫国,而不是借刀杀人,清王朝在大敌当前之际更应该戮力同心,而不是兄弟阋墙。而恰恰是d争造成了甲午战争的仓促应战和终失败,恰恰是d争将大清抛给了虎狼日本,以至万劫不复。反思之后,诗人不禁陷入了深沉的虚无感。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意味着国家主权的丧失,而且意味着国家政治德性的破产。作为国家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已经没有什么公德了,更何况那个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呢。“蝶梦”的迷茫,其实也暗指士大夫阶层在公德与私利之间,在d争与国仇之间的糊涂。“蜂衙缭乱声无准”的内耗,终赢得的只是“刺耳鹃声恐未终”的毁灭。“苦学挈皋事浇灌”指北洋海军徒然热眼向洋学习外国。“挈皋”是一种用机械汲水的方法。清王朝徒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清王朝致命的不在缺乏技术,而在丢掉了公德。作为神州袖手人的陈宝琛,也只能如“绿阴涕尺种花翁”一般,即便眼泪流干,也无法挽回落花流水,春归何处的颓败。
(10)、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11)、出自明·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汾,指汾河。流,指河水。战死者的白骨就像皑皑白雪,堆积如山,高过太行山;战士的鲜血迸飞,将汾河之水都染紫了。此以比喻与夸张修辞法写战场上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惨状,让人为之骨折心惊、不寒而栗。
(12)、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南宋·戴复古《淮村兵后》
(13)、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14)、陈宝琛的诗既有山河破碎的悲愤,也有痛定思痛的反思。不仅有“写兴亡之感”的抒情性,也有审视全局,鉴往知来的思想性。《感春四首》及后来的《落花》诗,都堪称清诗中的“诗史”。
(15)、烽烟静:指战争结束。不遣:不使。○庸·高骈《南征叙怀》
(1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7)、杀人亦有限,列(一作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8)、《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19)、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0)、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2、关于战争的诗句两句
(1)、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____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4)、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9)、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10)、所以,当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的时候,请务必先冷静一分钟。30秒也行。然后问问自己,你的结论到底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基于你的知识、常识和阅历积累,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还是别人告诉你的?如果是后者,他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个,他又是怎么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到底对谁有利?对你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你能确定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也不妨换个角度再想一想,自己的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能做到不同来源的信息交叉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是基于良知做出的?
(11)、有时候也纳了闷了,网上怎么会有那么多连美国都没去过的“美国问题专家”。本是连高中都没上过的人,竟然能靠着写网络小说的胡诌伎俩混成了国际时事评论方面的大V。连“夹扁头”这样的货都能坐拥280万粉丝。看来启迪之路依然漫长。不过,从上次事件以后我倒是想开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叫醒。有些人注定是叫不醒的。就算一时被疼醒,转眼还会再睡下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配得上的命运,而我们只要做到无愧于心就好。
(12)、我们再看另一位诗人陈宝琛的《感春四首》。陈宝琛(1848-1935),福建闽县人。清末同光体“闽派“诗人代表。陈宝琛原为光绪年间礼部侍郎,曾因中法战争中荐人不当而贬职赋闲,宣统年间复任末代皇帝溥仪的授读,被称作“末代帝师”。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拒不出仕。伪满洲国成立后,陈宝琛曾赴沈阳拜见溥仪,然而未担任伪满洲国伪职,体现了忠君与爱国的统一。《感春四首》则是写于陈宝琛赋闲在家期间。虽然远离庙堂,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诗中体现了对国势艰危的拳拳忧患和对清廷腐朽无能的深深愤慨。我们先来看这组作品:
(13)、明世宗,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1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6)、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7)、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880年,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二日风雨大作》三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风吹雨。”可以说,正是有了“风吹雨”这一外界条件,诗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铁马冰河”的梦境来。后一句,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19)、○·王维《陇头吟》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髑髅:死人的头骨。○唐·常建《塞下曲四首》一闻边烽动,忽争先边烽;边界烽火,指边警。
(20)、1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关于战争的诗词名句
(1)、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2)、后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3)、全诗仅有100字,语言简短质朴,情韵深厚。“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比兴自然;“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写出了思念爱人的飘忽的思绪,轻妙深远。“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质朴而感人至深。
(4)、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李白《发白马》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____屈原《国殇》
(7)、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开创“贞观之治”。
(8)、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9)、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10)、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12)、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13)、《人民日报》推荐36个古诗词之,换种方式读古诗,更有趣!
(1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
(15)、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16)、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17)、两句说号角声音悲切,战士心情沉重。○唐·杜甫《后出塞五首》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群胡:指安史叛军。
(18)、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老将行)唐·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9)、但是,诗词要反映时代生活,书写时代变迁,体现时代风貌,就必须使用时代特点鲜明的词。否则,诗词就无法反映和体现时代。但是一用这些词,就有可能被认为不是诗的语言。于是作者就变着法子把“高铁”化作“巨龙”,把“公报”化作“宏音”等等。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诗词审美图式”,诗词用词只有迁就这种“图式”,才有可能被认可(关于“图式”,可参阅我的《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一书)。
(20)、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4、十句关于战争的诗句
(1)、丘逢甲的痛苦不仅仅源于故土台湾的割让,而且源于整个甲午战争中大清帝国的“此局全输”。第三首开头以山水斜晖起兴,突出诗人主体的悲秋情绪。接着又用三国时管宁典故。管宁曾逃亡辽东躲避战乱,辽东太守公孙度欲请管宁做官,然管宁却洁身自好,结庐于山野隐居。“皂帽藜床”代指管宁隐居的清贫。后来管宁察觉辽东太守公孙恭的侄子公孙渊有可能夺权并脱离汉朝独立,于是再次带领全家离开辽东。丘逢甲甲午后的颠沛流离,与管宁的多次避地十分相像,故在诗中引为同道。后一首则冷隽中有沉痛:历史都以成败论英雄。千百年后,或许没有人能记得当时的台湾有这样一群不愿做亡国奴的烈士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两句化用陆游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说蔡中郎。”表达了对自己的正义事业不被后人理解的焦虑。然而,历史记住了丘逢甲,人民记住了丘逢甲。丘逢甲领导的反殖民事业,将永远在正史和民间万古流芳。丘逢甲的焦虑,也被历史证明没有必要。
(2)、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3)、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4)、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5)、《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白话文释义: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7)、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9)、在两伊战争之后,萨达姆并没有吸取教训修生养息,而是又入侵了科威特。看到伊拉克如此好战,这次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帮助萨达姆,终美国借此发动了海湾战争,这场战争把伊拉克的精锐部队全部给拔除了。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1)、阴山:泛指边地的山。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
(1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大江滚滚东流去,日月昭昭耀古今。前事不忘后事鉴,共将此生追历程。
(14)、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1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